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特别的年味作文7篇 特别的年味600字,供大家参阅。
特别的年味作文1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家乡的年,是从“割年肉”开始的。那个时候,很多户人家,自从中秋节过后,就再也没有尝过肉味。所以家家户户,都非常重视“割肉”。但市场上的肉,不是随便买的,多数没有肉票的人家,都等着生产队杀猪分肉。有时一人一斤,有时一人二斤。
我们当地有一句民谚:“糖瓜子祭灶,新媳妇不来不要。”按照习俗,出了嫁的姑娘,不能在娘家过年,因此也有“二十二,接媳妇”之说。
腊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是“扫房子”的日子。一大早,妈妈就指挥着我们,把屋里的坛坛罐罐都搬到院子里。然后她把大笤帚绑在一根木杆上,蒙一个头巾,开始扫屋顶的蜘蛛网和灰尘。而我最期待的,是扫房之后贴年画。年画有“单张”,也有“四扇”。按妈妈的说法,“四扇”是“带讲”的,所以我们家买“四扇”的时候最多。比如《西厢记》、《张羽煮海》、《大闹天宫》等。
年前的另一件大事,是炸油炸糕。无论生活多么困难,油炸糕总是要炸的。只是有的炸的多一点,有的少一点。腊月二十七八这两天,全村从东头到西头,处处飘香。人们见了面都要问:“炸油炸糕了吗?”
那时候水稻很少,所以直到每年除夕早晨,才可以吃到一顿“粳米粥”。集市上大约要两斤高粱米,才能换到一斤“粳米”。但妈妈每年都要换一点,以便让我们在除夕早晨吃到这顿美餐。
年三十的中午,是一年里全家最丰盛的午餐。除了粉条炖猪肉以外,还要炒咯扎、熬干豆腐等。我父亲的拿手菜,是“凉拌白菜心”。他把白菜心一片片剥出来,先用刀斜翩成半连的锯牙状,再竖切横断,加上醋和白糖,就是可口的美味了。这是我们家每年必有的过年凉菜,至今让我回味无穷。
三十晚上,家家户户包饺子,而且要把初一早晨的饺子一块包出来。很多的人家,都在饺子里包几枚硬币,谁能吃到,就预示着谁要发财。我们对面屋的大奶奶,还经常给我们讲有关的规矩。比如饺子“包完了”,要说“包好了”,煮破了,要说“煮挣了”。
我们这些男孩子,最盼望的是吃过饺子以后,到大街上去放鞭炮。生活条件所限,那时每个人至多有一两挂小鞭和二三十个地雷子。所以谁也舍不得连放。小鞭拆开后,一个一个点,按计划白天放多少,晚上放多少,初一早晨再放多少。我们最快乐的一件事情,就是在石台前点燃一堆谷草,火苗熊熊,然后我们排成队,一个个从火上往下跳。还有的站到火前“烤肚子”,据说可以一年不肚子疼。
很多的著名文学家,都曾写过“守岁诗”。如苏东坡的“晨鸡旦勿鸣,更鼓畏添过”,孟浩然的“守岁家家应未卧,想思那得梦魂来”,朱淑真的“穷冬欲去尚徘徊,独坐频斟守岁杯”等。那时候我们不知道这些诗,但知道这个晚上,“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所以很多年轻人,都聚在一起守岁。没有电灯和电视,便坐在一起玩牌或畅想未来。
到了正月初一的早晨,大人孩子全都要换上新衣服,然后成群结队地给家族中的长辈们去拜年。最早的时候,小孩子要跪在地上,给长辈磕头。后来不磕头了,只很害羞的问一声好。长辈们则问一问是谁家的孩子,再给我们往口袋里塞瓜子和糖。
从正月初二开始,探亲的队伍便热闹起来。姥家要去,姑家要去,姨家要去,丈人家更要去。还有定了亲的青年男女,不但要去探望对方父母,还要在那住一两天。于是,村里村外,街上路上,到处都是欢声笑语。
和30年前相比,家乡的过年,有了很多的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生活富足了,肉可以尽情地吃,鞭炮可以尽情地放,电视可以尽情地看,微信可以尽情地发。但亲情和乡情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浓。大年初一,仍然是成群结队相互拜年。初二之后,仍然是来来往往拜探亲友。
特别的年味作文2
关于年味,我应该有很多话想说的。
记忆还停留在儿时,年味是车站内的人头攒动,是归途路上的翘首企盼,它是红漆圆桌上饭菜的热气腾腾,是好久不见亲人之间的关切问候,是夜里烟火与小孩笑声的相映成趣,是火盆里烧的通红的炭火,也是午夜响亮的鞭炮声带来的新年快乐……
我在回乡的路上不由自主地回忆着,往前我十几年所尝到的年味,依然浓郁得很的那些年味,在我的心头萦绕,直到看见那熟悉的山水,才稍稍平静。
今天的家是忙碌的,为了夜里的年夜饭,我们家和伯伯一家都忙上忙下地干活,柴火映得我们的脸透红,油在锅里蹦跳的声音和我们的谈笑声融合在一起,空气都开始翻滚起来,在这亲密无间的气氛里,每一盘菜肴被端上桌都显得那么的自然,顺畅地就拉开了年夜饭的序幕。隔着饭桌上一团又一团升起的白雾,我看到了每一个人肆意欢笑的脸,时间在那一刻变得极其缓慢,一眼过去,他们与我记忆中的他们重合在一起,不管是眼角新增的皱纹,还是发间忽长的白发,都在我眼中柔和地变换,每一年的此时此刻,都合在了一起,一股浓烈的感动从心中冲击上来,或许,这就是年味吧,温暖而醇厚。
但是,关于年味,我大概只能说上面那么多了,至少在今年是这样,在温暖相聚之后,紧接而来的,便是年味飞速的消散。过去的一年,也许是让每个人都感到疲惫的一年吧,即使是欢笑过后,来自这一整年的倦意还是在脸上显现。我一个人艰难的守着夜,守着这一年里最后的日子,与亲人们道过晚安后,我独自看着顶上那深沉大海中万千星辰,心中默数着秒数,静静地等待,终于在数到零的那一刻,回想了家人的面容,对他们和自己道了一句,新年快乐。年的味道,终于,也轮到我独自品尝了。不去想,这一年与下一年每个即将发生的漫漫长夜,不去想,这一年与下一年的每一次皱眉每一滴眼泪,只看现在,美满的新年。一个人在安心的夜里跨过新年,或许,这也是年味吧,美满而清澈。
年味,嗯,有时候也是很难说的,都说年味越来越淡了,我的感受极为明显,不仅仅是从一群人跨年到一个人跨年的年味变化,而是一群人在一起,却沉默得不像话,年味便在这些沉默得缝隙中默默地溜走。我想要一个暖和的年,是那种我们都在谈着过去的一年和未来的人生,炭火吱吱响着,春晚主持人热情招呼着的那种,是那种家人团聚唠嗑,开着玩笑拍着大腿的那种。那样,才是真正的年吧。
关于年味,我觉得我应该有很多话想说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好像能记起的也就这些了,年味悄悄溜走的时候,顺带也带走了我点滴的回忆,明年吧,明年,我一定会把它找回来,自豪地告诉它,你看,一切都和以前一样呢,炭盆、烟火、年夜饭、春晚、家人、亲情我都准备好了呢!那,你能不能回来呢?回到这里,让我们都更幸福一点,一起度过未来的每一个年。
特别的年味作文3
科技越来越高速发展,但如今年轻人参加传统节日的兴趣和积极性越来越淡。而春节作为中国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却也避免不了“被冷落”的趋势,简单来说,就是年味越来越淡。
犹记得,我小时候过年就是从期末就开始期待放假、期待过年,然后一放假,就迫不及待的如同脱缰野马一般,也不顾书包里或好或坏的成绩和成堆的作业,天天跟着父母亲四处买年货和买新衣服。我妈老说我那时候皮得跟个儿猴儿似的。年前还得买春联纸,我来写;买窗花,打扫卫生等等等等。除夕要守岁,要在奶奶家一起吃团圆饭(奶奶生的多,自然子孙就多,一到过年过节就有好几桌,热闹极了)。年后初一至初六,我就会和父母亲一起去向各家亲戚拜年,孩子们向长辈们送上祝福语,长辈们就会给孩子们压岁钱表示祝愿。过年还可以吃很多好吃的,看花灯,放爆竹,还有每年都有的春节联欢晚会。实在热闹。
而如今,每年必看的春节联欢晚会好像也没什么意思,放烟花又因为年龄见长而对这种“小孩子”玩的游戏不感兴趣,更不用说还有“保护环境,严禁烟火”的规定了,衣服又只要拥有了无敌的校服就已经足够。这也有可能是年纪越大,心理就越“平静”吧。
或许是以前的物质缺乏,春节才显得那么重要,过春节,过新年,吃好多平时吃不到的美味,穿美丽的新衣服。快乐乐的吃着年夜饭,放鞭炮,和家团圆在一起有着说不完的话。不管年味如何,春节还是一年一年的一定要过的。而现在物质丰富了,春节好像没有了那种味道。
但它到底是春节,春节的快乐总是其他时候不能相比拟的。就算我现在是一个高二的学生,即使是放假,每天都有很多作业,但我还是觉得这个春节过得挺开心的。年前每天早上十点多起来,满足了我一个学期早起上课的懒惰之心。而且每天吃得都很丰盛,餐餐大鱼大肉,直接导致我胖了好几斤。七大姑八大姨都来拜年,不认得的亲戚直接喊“伯伯或伯母”。即使我妈天天催我写作业,天天催我搞学习,但乐观的我对此一点都不在意。我觉得吧,春节就是一个彻底放松的好机会,那么长的假期,总有那么几天能让我们无忧无虑的玩个痛快。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即使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但春节就是春节它一直都是最重要的。
特别的年味作文4
记忆中的年味,是年夜饭里的香味,是拜年收红包时的喜悦,是烟花里的美丽,是围炉夜谈中的回忆,是守岁时的期待与兴奋……
掐着十根手指头算来算去,终于盼来了朝思暮想的寒假,盼来了热热闹闹的春节。腊月二十九的夜,躺在床上的我辗转反侧,想着今年春节该怎么过,脑中一遍又一遍地回放着往年过年时欢乐的场景,心中一阵激动,直至深夜才朦胧地入睡。
三十的一大早,爸爸急匆匆叫醒我。我迷糊了一阵,才想起要吃年夜饭。我们这里也叫做年更饭,因为地方习俗不同,我们吃年夜饭是在早上。我迅速地打理好后,便奔向餐桌。嗬!足足有十二三道菜,有色香味俱全的山珍海味,也有地道美味的家常菜,我们都迫不及待地品尝起来。一开始,气氛比较沉闷,大家都埋着头吃自己的饭,我便讲了一个冷笑话,引得哄堂大笑,接着又有模有样地学着大人的样子,端起装着饮料的杯子,站起身向长辈们敬上一杯,送上祝福语,又赢得大人的欢笑和夸赞,饭也吃得热闹有趣起来。我心想:这顿年夜饭可真不同,真有意思。
刚吃完年夜饭,大人们就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红包,送给小孩。我早已深知这其中的套路——先表明态度坚决不要,如果对方硬塞,便再三推辞,最后也就收下了。等客人走后,我便赶紧冲进房子里,再四处张望一番,确定四周没人后,才放心地缓缓地拆开红包,小心翼翼地从中取出压岁钱,数一数有多少,边数心里边美滋滋地想明年要买多少零食和玩具。
最激动的要数除夕之夜了。我们匆匆地吃过饭,就拿起各种各样的烟花,抄起一旁的打火机,飞奔到屋外的一片空地上,把烟花稳稳地放在地上,颤巍巍地拿起打火机。长长的引索一碰到小小火苗就燃烧起来,我便急忙跑到一旁,回过身来,望着天空中五彩斑斓的烟花,默默地许下新年的愿望。有时碰见了哑炮,跑开后静静地等了很久也不见任何动静,也不敢过去看,只好哭笑不得。
放完烟花,春晚也就开始了。大人们围着火炉,一边看着春晚里的精彩节目,一边侃大山,聊着这一年里发生的家庭琐事,点点滴滴,还有下一年的奋斗目标。老人们则唠叨着什么张三李四的农村八卦。聊天时有时哄堂大笑,有时让人热血沸腾,而有时又令人感慨万千……小孩们可坐不住,看了一会儿电视就去追逐玩耍了。于是,不知不觉中,新的一年就在凌晨的钟声中开始了……
而我,在过完这个年后似乎对年有了更新的认识。我想:中国人的年味,不仅仅是各种美食的味道,更是思念的味道,是关心的味道,是亲情的味道,是期盼的味道……
特别的年味作文5
大年三十,我和爸一妈一专门来到外婆家过年,他们让我体验了一个充满年味、特别的年 。现在,大家就跟着我一起去体验一下吧。
下午,我们来到外婆家。刚到外婆家,停好车,村里就响起一阵阵锣声。爸爸跟我解释道:“这锣是外婆她们家过年时一个特有的仪式,也就是大年三十下午才能敲,是用来祭祖的,先后要敲三次,第一次敲是提醒大家可以准备好祭祖的菜了,第二次是让大家可以烧准备祭祖的菜了,第三次,则是让大家可以把烧好的准备祭祖的菜端出来放到家族祠堂。”
半小时后,我和舅舅家的弟弟、妹妹还 有爸爸,一起参观了村里的大祠堂。一进祠堂,你的眼神就会被房屋的梁和屋檐上的雕刻所吸引。每种雕刻都各不形同,而且连表情都刻上去了。比如这个。一个手拿宝剑、身披铠甲的人,摆着脸,一脸严肃,骑在一个龙头、马尾、牛蹄、鳄鳞(鳄鱼的鳞片 )的不知名怪物身上,这怪物嘴角上扬,嘴里还 露出一排上牙。怪物脚踩一块类似悬崖的“石头”,身下还 有一颗小树和鳄鱼,身旁又有一颗大松树,所有的东西都雕刻的栩栩如生、淋淋尽致。雕刻旁还 有一个类似灯笼的东西,只是不是椭圆体,而是六方体(六边形的立体),它颜色鲜艳,特别好看房屋的墙壁上的壁画也极其好看……这时,第二次锣声响了起来,我知道,它是在提醒大家可以烧准备祭祖的菜了。
参观完村里的大祠堂,我们就要到外公的家族祠堂去参加祭祖了。快到家族祠堂的时候,第三次锣声传了过来。来到家族祠堂,祠堂最里面是一排闪闪发光的蜡烛,蜡烛前是一张大桌子,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供品,比如整鸡、整鸭、青菜之类的,甚至还 有米饭。菜摆满了一张桌子,大约有十几盆,让人一看就垂延欲滴。桌前有一个有两张桌子组成的架子,架子上大约摆了60多只蜡烛,蜡烛又长又短,有粗有细,有大有小,架子前还 摆了6支长香,第一次看祭祖的人,还 会把长香认成鞭炮呢。燃一烧的蜡烛配上一大桌菜,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烛光晚餐,只是燃一烧的香“粉碎”了这种错觉。架子两旁各有一个大金锣,架子前还 有一个鼎状香炉。祭祖开始了。一个人往鼎状香炉中撒黄纸(据说黄纸是祖先他们的钱),撒满以后,点火,纸烧起来了,烟真大呀,让人眼睛都感觉痛了,等烟很大时,再用木棒在鼎状香炉里捣鼓来捣鼓去,让纸燃一烧的更充分一点。发黑的纸屑就会飘是上天,在天空转悠,无数的纸屑和风,组成了一股“小龙卷风”。这时,锣敲起来了,大家都双手合并,朝前拜拜,向后拜拜,请求先人保佑自己在新的一年中平安幸福。
祭完祖,我们又回到家里(外婆家),拜了土地公公……
经过一个小时的烧饭时间,我们在舅舅家开了饭(晚饭,年夜饭)。菜大约有20多道,个个色香味俱全。比如这个“黄小鸭”:黄黄的身一子,黑黑的眼珠,很是可爱。有些菜不但色香味俱全,而且还 有寓意呢。比如青菜拌豆腐——一清二白,红果——红红火火之类的。表妹看了直嚷:“菜太多了,菜太多了!”外公笑着回答:“‘年年有余’嘛,剩下的明年吃 。”这一句话吧大家都逗笑了。吃完饭,就是发红包、抢红包的时候了,大家都搞得热火朝天……晚上11点才睡。
第二天,我们和舅舅他们一起去“拜年”,可是这里指的“拜年”跟别的地方的拜年不一样,不是走亲戚,而是到祖坟前给先人“拜年”。来到祖坟前,我们放下鲜花,烧上黄纸和香,每人都在各个祖坟前拜三拜,请求祖先保自己平安。
很快,我们要走了,我很留恋这个地方,因为它让我体验了一种不同的过年一习一俗,这就是我体验的一个特殊的年!
特别的年味作文6
农历除夕这一天人们除旧迎新,一家相聚,共进晚餐,这一餐被称之为年夜饭,又名团圆饭。
好不容易熬到了除夕,我起了个大清早,开始忙活晚上的佳肴。有人问,晚饭这么早准备,那到了真正要吃的时候,不得冷光了?哈哈,这你就不懂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必须要精致,还要一家人团团圆圆、快快乐乐一起吃,预示着来年和睦,幸福!
我与老爸表情凝重地进了厨房,为什么要这么严肃呢?说实在的,每当过年做年夜饭时,还是我和老爸的厨艺PK!嘿嘿,一场巅峰对决就要开始了!
洗完了菜,摆好了工具,瞟一眼时间,快到点了。我叫了声一旁的老爸,挑选好食材,准备开始炒菜。看这架势,别说,还真像那么回事。
“叮叮——”随着闹铃声地响起,厨房里顿时响声喧天,刀铲齐鸣,火光一片,油花四溅,那场面是相当壮观啊!
我正打算在煮萝卜汤时休息一会儿,忽然闻到了一股红烧猪蹄的香味。我睁开眼睛,看向系着围裙、戴着袖套的老爸。只见他熟练地操纵着炒勺,好似操纵着一根魔法棒,令我有些佩服。不过,我才不会就此心急呢!我依然沉着地放着调料,等待着开锅的那一刻。
“当当当当!烧好了!”望着一桌色香味俱全的菜肴,我的口水都要“飞流直下三千尺”了。
吃饱喝足后,我拉着爸爸妈妈上了天台。我搬出早已准备好的烟花爆竹,让爸爸将它点燃。随着烟花地缓缓升起,在天空中慢慢炸开,形成了一朵玫瑰花的样子。我们三个人笑着、跳着,似乎好久都没有那么轻松愉快过了。趁大家不注意,我偷偷拿出手机,记录下了这美好的一刻……
在我们的欢声笑语中,除夕就这么过去了。等新年钟声一响,就是新的一年了。回忆往昔,憧憬未来!那么,就祝2018幸福快乐,吉祥如意!
特别的年味作文7
一切有情,依食而住。
春节的回忆,都可与美食相伴,少了美食,倒也称不上圆满。
就像这只有每年过节才会回去的老家,印象里也只有那各色菜肴。有些思念,不在心头,却是在肠胃。每每思念起外婆舅舅的手艺,便会老老实实地发去微信:“婆婆,想吃蒿子粑粑咯。”湘西村子里的回信带着浓浓的年味姗姗来迟:“过年回来,专门给你弄个菜。”
赶集那几天异常热闹。山路崎岖陡峭,人人背着背篓,为了年夜饭的食材,在山中一条隐秘的小路里来回穿梭。遇见熟人一同前行,搀扶着一同下山。这才凌晨五点,那家卖的肉最厚实的小摊前早就排满了人,只等着那几声震慑云霄的野猪,竹鼠的叫声唤起大山深处的太阳。临街店铺的老板只要一把货物搬到店外,原本就不宽的道路就变得更窄了。老人们总要拿起菜仔细端详,问问价,却不买。也有少部分人,等待着卖主最后一次的大降价。
老家一天只吃两顿。还不到十点,外婆便偷偷让舅舅做一只竹鼠,说是晚上就怕我尝不到鲜。舅舅在庭院中间新架一口大锅,取下竹鼠胸脯上最鲜嫩的两块肉,用刀背细细斩剁成泥,用鸡蛋清清洗。我趴在墙边张望着他,看他流连于锅碗灶台之间。舀一口猪油,待它在锅里滋滋作响,把竹鼠浆放在油锅里爆炒。油烟升腾,窜进我的鼻腔,好像年的味道。
但只有真正在家里,家人一起吃顿饭,才是真正的年味。一家人有说有笑,和谐的气氛环绕在我们中的每一个角落,处处洋溢着团圆的幸福和欢聚的满足。姨婆总把鸡冠留给我,这便引起了弟弟的不满。我们总看中同一块肉,谁也不让谁,筷子相互挤兑,最后我却得眼睁睁地看着他得意地夹过。
有些话只在饭桌上讲,有些话也只在饭饱后讲。一边替外婆收拾,一边接过她偷偷藏的蒿子粑粑,听她娓娓道来。在电话里,我们都故作开朗大方的姿态,让彼此安心,只有此时我们才彼此敞开心扉。我看着外婆佝偻的背脊,沟壑般的皱纹,我看着她当年独自撑起这个没有男人的家。她一边笑着,一边深情地抚摸着那张一身浩然正气的外公的照片,说:“他啊,参军前最爱吃蒿子粑粑,现在只怕是尝不到咯。”我才懂得,有些离别,岁月,也得随着厨余垃圾一同扫去……
而后忆起这一茶一饭,点点滴滴。这些年味或许简单至极,总会在时光的流逝中泯灭,但那家乡热闹的氛围,独特的风味,别样的思情,总在我心中泛起最温暖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