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关于感动作文6篇,以供借鉴。
关于感动作文1
我有一件非常令我感动的事。那就是我11岁生日时,爸爸妈妈送我的那份特别的礼物--一封信。
事情的经过时这样的:那天晚上,我在床上玩手机。突然,我听见开门的声音,立刻把手机藏了起来,藏好后,立马装睡。但藏的时候,撞上床头柜发出了声音。妈妈进来就把我手机收了。妈妈走后,我睁开眼一看,床上多了一封信,我很惊讶!信得大致内容是这样的:儿子,今天是你的生日,我们祝你:生日快乐!身心健康!活泼可爱!天天快乐!学习进步!十一年前的今天,我们怀着期盼和喜悦的心情迎接你来到这个家。你的到来,为我们平添了希望和温馨。时间过得真快呀!转眼十一年过去了,我也慢慢长大了……
读着读着,我不禁想到小时候和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爸爸让我坐在他的肩上带着我到处去玩。妈妈呢!给我买很多好吃的、好穿的、好用的。妹妹呢!穿的都是我穿过的,用的都是我用过的。想着想着,又情不自禁留下了眼泪。
这就是我的感动。你的呢?
关于感动作文2
生活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简单细微的变化,只要细心观察体悟,就会发现太多感动我们的东西。那可能是一种声音、可能是一个眼神、可能是一种色彩、可能是一句叮咛的话语、可能就是一种场景……
闭上眼睛,回想过去的往事,像放电影那样。一幕…一幕…
直到现在,我一直忘不了那种场景。那是一对悲惨的老人,他们没有孩子,没有亲人。只是两个老人家互为依靠,更悲惨的是上天居然让一个看不见一个患有轻微神智衰弱的两个老人这样走过了大半生,简陋不堪的草房子。头顶也早已露出了一个圆润、看似早已被磨得光滑的大洞。
几件简单的常用工具成了还有意识的老爷爷照顾盲人老奶奶的所有。
有一次,我路过那条小土路,看到老爷爷和老奶奶互相搀扶的走在那条几乎不会再有人走的小土路上。他们走的很慢,却不知道在连声诺诺的讨论着些什么。老奶奶的脸上露出了恬静从容的笑。我看到这场景,一时却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心情。两位默默无闻的老人,蹒跚且费力的走着……
我直到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渐渐消失。才缓过神来,两位老人不屈服的信念,使他们一点点强大起来,我从心底涌上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更是一种心酸和不安。我并不敢去多想些什么,害怕着知道他们艰辛的生活。
我还是会经常看见两位老人的背影,走在阳光甚好、微风不躁的天气里。就像他们的性格一样。不安中带着平和、焦躁中带着从容。
这种潜藏在心底的感动久不忘,如今我也离开那里好多年,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听妈妈说老奶奶因病情严重两人双双被送进了养老院。我却并不为他们感到难过,因为不管是人还是心、他们始终在一起,对吗?
关于感动作文3
一位语文教师执教《背影》公开课,精心播放了腾格尔的歌曲《父亲》以渲染情境,抓住“我”的几次流泪这个动情点,充满激情地一遍遍为学生朗读课文,然而,学生却发出了:“真没出息”和“不就是一次分别吗?好像是要永别似的”的刺耳声音。精心准备的公开课失败了,教师对孩子们的冷漠感到疑惑而绝望,痛心疾首地发出了“拿什么感动你,我的学生”的疑问与呐喊。
初读《拿什么感动你,我的学生》一文时,我也和文章的作者一样,很是为这些孩子的冷漠而寒心。可是,后来,从另一个角度去反思,我想:如果一个教师总是不能够感动孩子,我们就不能以“现在的孩子都变得冷漠,不会感动”来推脱自己施教的责任,不能在那里询问学生“拿什么感动你”而彰显自己的束手无策。我们应该反省一下自己为什么不能让学生感动,思考一下怎样做才能让孩子们感动。
我想问一问我们的老师:当你想要去感动孩子的时候,你自己感动了吗?
记得那是几年前的事了,有位老师执教校内公开课,教学《年、月、日》内容,为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课开始时,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喜欢!”一片热烈的回应。“谁来告诉大家,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孩子们抢着回答,一个个声音响亮,幸福得很。老师将学生的生日有选择地板书在黑板上,作为接下来学习的素材。然后又问:“同学们对自己的生日都记在了心里,那么,谁能告诉我,你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一片沉默——教师看到情况正在自己的预料之中,微微一笑,正想顺水推舟地对学生渗透孝敬父母的思想教育,“老师,你能告诉我们你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一个孩子轻轻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孩子们都瞪大眼睛望着老师,等待老师的答案。老师迟疑了一下,这个小小的问题显然出乎他的意料,下面有孩子开始窃窃私语,“老师也不知道!”“那为什么还问我们?”当然,脸有点红的老师很快反应过来,赶紧编了个日子,转身写到了黑板上。课后,这位老师说:“我真的没记住妈妈的生日!我原本想课前打个电话问问的,但不知因为忙什么,就把这事给忘了。”
无独有偶,朱华贤老师曾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九位优秀教师执教《游子吟》的场景,九位教师本身的语文素养不错,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方法新颖,教学设计无懈可击。然而,“这么生动的一首诗,这么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竟没有一节课让学生为之动情!……最后一节课,当老师一再启发学生讲母亲对自己的关心和自己将怎样报答母亲时,坐在后排的一位女生‘唰’地站起来问:‘老师,你爱母亲吗?你能不能讲讲你的母亲怎么关心你,你现在又怎么报答母亲的故事?’此语一出,教室里顿时一片安静。老师猝不及防,一时语塞了。”
有位老师执教《麦琪的礼物》第二课时,启发学生们联系自己的生活来交流自己的“爱”或“被爱”的感受。有个女孩子讲了下面的故事:“我是一个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以前,我是和爸爸在一起的。我总觉得爸爸很忙,每天总是很迟才回家。我怪他没有好好陪我玩。爸爸听了也不解释什么,以后他只要一有空闲就陪我,有时玩着玩着,他就睡着了。直到有一天,爸爸带我到他的工地上玩,他一直在推水泥、推沙子,连抬头看我一眼的机会都没有,我看到我爸爸浑身上下除了眼睛以外,其他的地方都是灰,那个时候我知道了爸爸是多么辛苦,我也知道要好好地爱我的爸爸。后来我又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因为我有好长时间不和她在一起了,我一点都不喜欢她。可是有一次,大概是小学四年级的一天吧,那天很冷,妈妈带我回家。她看到我很冷,就连忙脱下她的外套给我穿上,还要我搂着她的腰,说这样可以暖和一点。我坐在妈妈的后面,看到她低着头迎着北风艰难地骑着自行车,就在那个时候我知道了妈妈也是很爱我的。虽然爸爸妈妈不在一起,可是他们都很爱我。真的,我要好好学习,让爸爸妈妈将来过上好日子。”
平淡的表述没有任何做作的痕迹,然而这真情的自然流露却感动了听课的老师和孩子们,有的听课老师甚至在流泪。可是那位上课的老师听完了学生的讲述,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只是以一种淡淡的表情说了一句话:“还有谁想说说自己的经历吗?”
曾记得古罗马一位诗人写道:“只有一条路可以打动人的心,就是向他们显示自己首先已被打动。”是啊,课堂是教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和感情交流的最佳场所。而“情感的迸发,不是靠简单的开关就能控制的,它需要共鸣,它需要磁场,需要用相同的情感一道催化。”如果我们的老师只是“为赋新辞强说愁”地播放一段忧伤的音乐,说上几句情意绵绵的话语,发出几句“啊!哦!”的感叹,然后以教育者和旁观者的身份像牧师似的开导和指点学生,那么激情就会变成了煽情,上课变成了表演。如此高处云端的神坛宣讲式教育,让教师与学生分别站在文本之源的两岸,不仅让学生对教师的“绵绵情义”不领情,还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与反感,使学生与教师的心灵拉开遥远的距离,最终造成课堂上教师的“激情彭湃”和学生的“无动于衷”。
曾有幸观摩过徐善俊、于永正、王崧舟、窦桂梅等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在他们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一起跌宕起伏,与学生一起入情入境,他们把自己的感动传达给学生,让心灵跳起相同的节奏,引领着学生在感动的清泉中让灵魂得到洗濯,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升华。在他们的教学中,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有一种感动在空气中汩汩流淌,使情感在教师、学生、文本的共鸣中得到升华,使孩子们的心灵变得澄澈而又明亮。
既如此,老师们,如果孩子不感动,不必忙着责怪孩子变得迟钝;更不必无名火起,责问如今“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甚至认定是孩子“思想上的浅薄无知铸就了不健康的精神与灵魂,令人堪忧!”我们要在走上讲台之前,扪心自问:“我是否有一颗善于感动的心?在学生被感动之前,我被打动了吗?是什么打动了我?我该拿什么来感动学生?”就让我们记住苏格拉底的叮咛:“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相信终有一日,青涩的果子一定会成熟,学生也一定会因我们而感动!
关于感动作文4
飞鸟用啼叫歌唱人生,游鱼用肢体传达信息,而我们却用心灵倾听生活。
倾听四季,你将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
“吹面不寒杨柳风”是春的温馨;春更如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笑盈盈地向你走来,带来新翻的泥土的气息。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是夏的坚毅;夏如五彩缤纷的花蝴蝶,娇逸羞涩地向你扑来,带来心旷神怡的风韵。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秋的希望与收获;秋如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肩膀,带你奔向收获的惊喜。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冬的浪漫与神奇,它的洒脱飘逸,带来了沁人心脾的凉意。
倾听四季感动于春的惬意,夏的奔放,秋的希望,冬的浪漫,你将拥有整个世界。倾听人生,人生仿佛是一望无际浩瀚的大海,有骤然翻起跳跃着的水花,也有波澜起伏的大浪,其中有欢乐的音符也有悲伤的音符。
倾听长者的教诲就如同读一本好书实乃受益匪浅;倾听他人的牢骚,让他人感到舒畅与轻松。
感动于倾听,倾听是一滴心灵之水,它能够折射出纯洁而热情的光芒;倾听是一缕清风,它能吹散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霾;倾听是一颗划破漆黑夜幕的流星,它能给人们带来希望;倾听是一朵不败的花,它能绽放出生命的色彩....
关于感动作文5
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那份执着与艰辛;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因此而被自己所感动。
处于青春期的我们,拥有与他人媲美的资本;大人们辛苦得来的、挥洒无数汗滴的成果,不必羡慕,因为我们年轻,汗滴、有大把的时间让我们去挥洒。是的,现在的我们,拥有狂妄的资格。
感动,就算狂妄、每个人的生命里也都不会缺少这样东西。为了自己的成熟而感动,为了自己的进步而感动,为了自己超越他人而感动……有很多很多的理由可以让我们为了自己而感动。
其实,我这个人向来不轻易去言述感动,我只会把感动深埋在心底,把它们当作只属于自己的小美好。但不可否认的是,属于我的小美好很多很多,多得我的心都充斥幸福的味道。
曾几何时我也为了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感动过,比如说:在我活了将近16个年头时,第一次为自己而写下的一封信;里面写满了自我鼓励的话语,也告诫自己对友情要自始至终;记得信里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亲爱的,纵使悲伤彷徨,不要哭泣,请坚强;要习惯于向湛蓝湛蓝的天空粲然一笑,记住最初最纯粹、最简单的快乐。那时,我为自己所写的这些字眼所感动(当然,里面包含了自豪的成分)
话说,最近本人迷恋上了那种散漫、夹杂这淡淡忧伤的散文小说。而我,也尝试着自己动手描绘出自己的一些感受。每一次停笔回味,心里都有一股莫名的悸动,那些章节带给了我前所未有的感动。虽说这些文章不算完整和美极,但也是我一番劳苦的“杰作”,字里行间参杂着我最真实的感受。或许这些略显忧伤的字眼,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因为一向只知道笑不晓得哭的我,在内心深处有一颗名为忧伤的种子正在滋生。我感激自己的忧伤,是它为我的世界展现另一番色彩。
为自己所感动,是一种唯美,可以不要眼泪,不需掌声;在心里衍生的悸动,诉说着属于自己的成就。
关于感动作文6
远远地看见大约八十多岁的老妇人领着一个盲人大爷站在胡同口,左顾右盼着,她看见我们,拄着拐杖,走过来,把我们请进了屋。她便是这个户的长者82岁的老奶奶,盲人便是她的儿子,两个孩子的父亲。
山上青石砌成的房子,门檐非常低,高个的家长必须低下头才能走进去。院子里空空如也,除了几个破瓶子摆在墙角,一根晾衣绳在中间挂着,上面晒着几件破破烂烂的衣服和几条褪了色的被子。
屋子里有两间卧室,我们走进东屋,映入眼帘的便是那贴在黄土墙上的奖状,这些奖状使屋子变得亮丽了起来,上面有“三好学生”“数学小博士”英语小状元“书香小状元”墙角堆着一些衣服,这些大概都是爱心人士送给他们的吧,这次的爱心活动来了六十多人,当人们看来到这儿满墙的奖状时,有的连连称赞,有的留下了眼泪,有的人议论着这两个孩子。
我们又走进西屋,看了看常年瘫痪炕上的孩子母亲,弓着腰,嘴里不停的唠叨着听不清的话语,孩子的父亲眼睛看不见,摸索着从乌黑的冰箱里拿出一个小西瓜,我爸爸的阻止没有起到作用,他为我们切开了西瓜,尽管西瓜不是很熟,我们还是每人品尝了一小块。
这时他的两个孩子回来了,姐姐抗着锄头,弟弟拿着水桶。一个上初中,一个跟我差不多年纪,上五年级。
爸爸看见他们回来了,迎上去,把红包寄给了他们,他们接过红包时已经热泪盈眶了,爸爸跟他们谈了许多,又把学习用品递给了他们,叮嘱他们把爱心人士拿来的大米、面条、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分类放好,以便她父亲能找到。
走出他们家,我实在是无法阻止泪水流出,我不知道这是为这两给孩子还是为这些爱心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