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地铁丢书作文4篇 关于地铁丢书的议论文,欢迎参阅。
地铁丢书作文1
与一本好书的不期而遇大抵是一份浪漫的存在。而近日,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火热开展的“丢书大作战”将期望变为现实。除去好书纷至,更有众多明星的热情加盟,着实令人赞叹。但褪去其华丽的外壳,活动如何步步开展以及其最终指向的意义在哪更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就“丢书大作战”活动本身而言,它的源头来自英国女演员艾玛·沃森。本着让更多人参与到阅读与分享中来的初心,中国版的“丢书大作战”在北上广等城市抢先开展起来。成千上万本精美书籍“蜂拥”至地铁车厢内,实为一道亮丽风景。更为重要的是,在当今随处可见“低头族”行列之时,在地铁中拜读书籍将人们从“朋友圈”释放,唤醒或许尘封已久的阅读欲望,其活动的初心与诚意值得肯定,活动形式所倡导的分享也令人倍感温暖。但在这样看似“理想化”的表象中,其暗藏的漏洞也显得愈发突出。
就其选择的地点而言——地铁给人的感觉常常是拥挤、忙碌的,尤其是在“早晚高峰”时期。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是否能够真正静下心来与书籍来一次邂逅?就算信手拾起一本,在上下车的短暂时长里,匆匆略过的几页又何尝不是“碎片化”“快餐式”阅读?我想,这便与成功唤醒民众阅读欲望的本心相去甚远。况且在这样一个人来人往的车厢里,想要使活动顺利开展下去所需的管理力度实在不容小觑。分享的本意是否最终演化成无义的占有,其拷问的公民素质又有三分。
而回望曾经同样开展的火热的“爱心墙”活动,一份份民众的爱心最终被迫叫停,成为了令众人倍感委屈的糟心。倘若“丢书大作战”在同样良好的开端之下,却缺失了制定合理的管理规章,最终的结局也只能是“一曲时歌菱人赞,歌罢犹恐旧河山”了。
欲想为阅读分享的文化盛宴添柴加薪,光靠发起者的一腔热情还远远不够,更需要能够长久持续的管理来有力支持。以“丢书大作战”活动为激发媒介,真正从根源上激发民众阅读兴趣、实践长期阅读,才是社会良好常态!
地铁丢书作文2
日前,有自媒体在北京,广州,上海的地铁车厢内投放一万本书,供人们传递阅读,其发起人的宗旨是推动城市里阅读,推动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这一句举动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与赞许,但还有一些人对其抱有质疑的态度,认为它不仅影响出行,也无法让人捡回阅读习惯,更有人指出这只是一种新颖的营销手段。我认为,这种"丢书大作战"是一种对文化的践踏,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首先,地铁已经成为现代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众所周知,像北上广那样的大城市里的地铁,更是整天人满为患,连人在地铁里都难有容身之地,更何况分一部分空间给那些书呢?我认为这种行为就是在浪费社会公共资源。
其次,现在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人们每天在地铁上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上班时风风火火,害怕迟到只有焦急的等待,下班时拖着疲惫的身子只想赶快回家休息,哪有人会去在意身边的书籍,更别说去仔细翻阅了。所以我认为,"地铁丢书"这种行为是不见得会让人捡回阅读习惯的。
然后,那些书籍,每一本都是由作者呕心沥血,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凝成的结晶。这些承载着文化,凝聚着智慧的书籍,本应放在精美的书架上,等待着懂它的人来轻轻翻阅,而如今却被人们扔在地铁车厢的角落里,被千人踏万人跨,这难道不是对文化的无理与践踏吗?
真正的阅读,不应在嘈杂的地铁,不应在喧闹的街市,而是当你穿梭在图书馆的行行书架间,当你伏案在昏黄的灯光前,你才能深切体会到作者细腻而深沉的情感,才能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内心的宁静远胜于表面的阅读。
"地铁丢书"其宗旨虽好,但没有选择恰当的方式去实施。知识应被尊重,别将文化"娱乐化"。
地铁丢书作文3
在英国风靡一时的‘地铁藏书’被国内某自媒体‘引进’到大陆。其宗旨自然是好的,但这种不结合实际情况的‘作秀’在我眼里简直是一场闹剧。
新鲜感不可持续,丢书何来长久。对于‘地铁丢书’一事,公众首先的反应必定是新鲜,凭借这一股子新鲜劲,在中国鱼龙混杂的地铁内大海捞针,费时,费力还费心。再者说,找到了又如何?怎敢确保公众不是一瞬的快感而是翻开书本细细品味呢?怎能确保人们会在人山人海中独守一方清净领悟书中真谛。若当新鲜感一过,留给大家的便只剩乏味,疲倦。
地铁‘生存’已属不易,何必丢书再生事端。中国,一个十三多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分布在北上广这种一线城市的人何其之多。而在交通如此发达的今天,地铁早已成为人们出行的首要选择,不论在中国何地,地铁总是拥挤不堪的。人们本来就在‘人山人海’中挣扎,如今再拿上一本书,岂不是火上浇油?又何谈阅读呢?
丢下图书简单,捡回习惯不易。中国大众如今不重视阅读已是社会热点问题,各种解决措施更是层出不穷,但大多数创意新颖但不能改变现状。这次‘地铁丢书’便是一个典型例子。心理学说:‘一个人养成一个习惯要21天。’但恐怕人们对‘地铁丢书’的新鲜感不能持续21天吧。并且也不是说你从地铁上拿书回家坚持21天便可捡回阅读习惯,你培养的不过是捡书的习惯罢了。再者说,自媒体平台只能提供书籍给大众,但大众是否阅读,便不在其掌控范围之内了。
丢下书籍简单,传递知识不易。为何大众可以把地铁上的书籍拿走呢?自媒体的回应是为了让人们把书籍传递下去,从而形成一种传播知识的良性循环。但究其中国人的劣根性,损不损坏书籍暂且不论,但据为己有不再传递下去却是绝大部分国人的必然选择。如若在自媒体的美好理想下是如此不堪的现实,又何谈传递知识呢?‘地铁藏书’治标不治本,它仅仅可以改变人们一时的行为,但并不能改变这个五千年文明的大国低头成风的现状。所以,‘地铁藏书’这场闹剧,还是歇一歇吧!
地铁丢书作文4
近日,北京,上海等地的地铁上掀起了一股“丢书大作战”的热潮。对此,网友们众说纷纭。而在我看来,此次活动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首先,就这项活动本身而言,未曾带有任何利益性质。发起者无偿地将图书投放至地中,不向拾书阅读者收取任何费用,不会对阅读者造成任何损失。对于活动山寨国外这一说法,我想说的是,进步源于学习。倘若活动能够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山寨了他人,又何妨呢?
其次,对于此次活动的发起者而言。这次活动为其搏得了眼球,赢得了赞许,也积攒了足够高的人气。对于其后期的图书销售,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也为发起者自身树立了良好的正面形象,成为了知识的传播者,公益的践行者,可谓名利双收。
再次,于拾书者而言,这种免费阅读的机会更是难能可贵的。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疲惫不堪心力交瘁。每天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一般,整日浑浑噩噩。读书,是滋补灵魂,慰藉心灵的良药。平日里,人们疏于读书的原因有三:一是没有时间,二是想看的书太贵,三是电子产品对传统书籍的巨大冲击。而此次活动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拾书者可以在上下班路上或旅途上,放下手机,阅读书籍愉悦身心。让奔波劳累的.自己,享受久违的小憩。
最后,于这项活动所起的积极影响而言。往小了说,能够使那些读书者从书中学到各种知识,拓宽其视野,提高写作技巧,获得各种人生感悟,净化其浮躁的心灵。往大了说,就是对整个社会而言,培养了良好的读书风气,让社会徜徉于书海,让书香浸满城市的大街小巷。让书籍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将书籍与人的理念在社会贯彻落实。
倘若这样的活动能遍及全国,那么,阅读将成为人们的一种身活习惯。人们的素养,精神都将得到质的提升。到那时,又有谁会乱扔书籍呢?当人们的素质发生质的改变,交通拥堵也是不复存在的现象。整个国家的形象也随之提升。我国文明大国的形象也将深入人心。
这样一项多方共赢,影响积极,意义深刻的公益活动,有何不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