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什么里的微感动作文6篇(亲情里的微感动作文),以供参阅。
什么里的微感动作文1
同在一个屋檐下,便是家。
初三的生活总是忙碌的。爸妈为了我节省时间,从上班很方便的家搬到了学校附近,只为让我有更多时间学习、休息。可谓是“一家三口迎中考!”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撒进屋内,厨房中锅碗瓢盆的声音夹杂着窗外的鸟叫声时不时地传入我的耳朵。我扭头看看表,迷迷糊糊地便又睡着了。
因总是为一天压力巨大的学习生活困扰,起床后本没什么胃口,但眼前精心制作的早餐,使心情好了许多。桌上的菜几乎每天都是不同的:煎蛋、皮蛋粥、煎饼、各种各样的炒菜………我每次坐下吃饭,厨师爸爸总是微笑着坐在旁边,看着,时不时给我夹菜,说着“上课别跑神”之类的话。
爸爸总说早饭在一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让我胃口好点,总是变着样做,大概私下里也学了好多吧。丰富的早饭,给了我力量,也为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增添了色彩。
叮铃铃……紧张的一天在九点十分的铃声中结束了。
天早已一片漆黑,晚上的校园也有一丝寒意。
走出校门,门外人山人海,父母找孩子的,孩子找父母的。而我总总是不费力的在第一时间看到那熟悉的身影——妈妈。我走过去,她迎过来。晚上冷风带来的丝丝寒意也被温暖。
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外面寂静一片。四下里一片寂静,而我的写作业时间才刚刚开始…
每天,她都会陪着我,直到十一点多,有时更晚。客厅里,她有时靠在沙发上,有时坐在椅子上,抱着一本书静静地看,这时的家中,只有我写作业跟她翻书的声音。
生活中,这样温暖的瞬间数不胜数。回家后开好的热水器,桌前冒着热气,温度正好的牛奶,旁边精致的小碗中均匀切成六瓣的苹果………
这就是我的父母,牺牲自己的.时间,只为我能更好地学习、休息。有的爱,是有声地叮嘱。有的爱,是无声的陪伴。这都是生活中点滴,却汇集成一道暖流,慢慢溶于心中。终于,一丝丝微感动汇聚成一份爱,无边无际!
什么里的微感动作文2
像往常一样躺在那张精心布置的小床上。夜风携着隐隐的花香徐徐吹来,香味在屋内弥漫,熏出一室的温情。
“嗡嗡……”一阵不跟谐的声音扰乱了夏夜的宁静。我伸手拿起早已准备好的被子裹在身上,让自己变成蚕茧。“嗡”声不时在耳边响起,使我好不容易平静的心变得烦躁起来。汗水顺着我的脸颊落下来,被子被汗水浸湿,黏糊糊地沾在身上。可“嗡”声仍在继续,像是极狂妄的尖叫声。我终于忍无可忍,大喊了一声:“妈妈,蚊子!”
门打开了,妈妈拿着蚊拍走进来。我躲在被子里,只露出一个头,只见妈妈在屋里四处张望着。她一边举起蚊拍在房间上空挥着,一边不停地说我是个胆小鬼。转了一圈,也没有拍死一只蚊子。妈妈索性坐在我旁边,拍着我说:“安心睡吧,我在这儿陪着你。”我扭头看向妈妈,她正微笑地看着我,眼神里满是宠溺。妈妈用扇子帮我驱赶着蚊子,在凉风中,我渐渐沉睡。
睡梦中仿佛听到了机器的轰然闷响,清凉的空气中还夹杂着一丝香气。它们来势汹汹却又十分温柔,像是在云层中感受晚风,畅快而惬意。
第二天早上醒来,房间里的凉风还未完全散去。薄雾下的清晨仍未亮透,一缕阳光从云雾中倾斜出来映照在厨房里忙碌妈妈的背上。她的身影看上去是如此疲惫不堪,妈妈把早饭端过来时我问她:“妈妈,你昨天晚上睡好了吗?”“没事,睡好了。”依旧是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可我分明看到了妈妈眼底下的一圈黑眼圈。回到房间,在屋里的一个角落里我看到了还未完全燃尽的蚊香正静静躺在地上,心里涌起了一股不知名的酸楚与愧疚。我走到妈妈背后,轻轻抱住她的后背,在她耳边轻声说:“妈妈,谢谢你。”“傻孩子,你是我的女儿,我为你扇风,打蚊子是应该的。”
那淡淡的话语,像一汪碧波,在空气中柔跟的荡漾。微小的幸福就在身边,容易满足就是天堂。在母亲温柔的微笑里,我深深沉溺。
什么里的微感动作文3
听着、唱着民谣,走过了春夏秋冬。
民谣,一种小众化的音乐,一直向世人传播他的感动与沧桑,它的质朴与独到的韵味深深打动了我。
一把跳动音符的吉它,用它不经雕饰的乐音,承载、传诵着我们的欢乐跟忧伤。喜欢怀旧,但是更喜欢那种沉静的感觉。寂静的夜晚,喜欢听着许巍,朴树,老狼的歌入眠。
“你回家了,我在等你呢!”
母爱深似海,父爱比天高。细雨是无边无际的愁思,一丝一丝织满了天空。一滴从脸颊上滑下的水,打痛了所有的记忆。远在他乡的我啊,一个人。浅浅的脚步由远而近,故乡却是如此遥远,在季节的走廊上,落花满地。梦中似听到爸妈的呼唤:“孩儿,快回家吧,我们等你!”梦醒后,却只在枕旁拾起几段带泪的乡愁。
民谣里的微感动,是怀旧。
“只有一个人还爱你虔诚的灵魂,爱慕你苍老脸上的皱纹。”
时光里的岁月,若隐若现,苍老的脸胖写着沧桑,那光阴的洗礼给了他无尽的折磨,可他却又默默忍受。它的残酷,不知使多少人忧愁,可又给了多少人无尽的希望。时光啊,慢点走吧!不要再让她孤单,让他独自伫立,翘首张望。“孩子,还不回家吗?”
民谣里的微感动,是陪伴。
“跟随这一缕阳光,就能找到最美的世界。”
在逆境中永不放弃,相信信念,就像每个民谣人的梦想:向着阳光,追求世界。当你痛苦的时候,它早已脉唱过痛苦,它跟你一起唱的时候,你的痛苦就得到了缓释。当你孤独的时候,他早已脉唱过孤独,他陪伴你唱的时候,你就不那么孤独了。这就是民谣的力量与感动。
民谣里的微感动,是励志。
犹记得当年的老狼,一把吉他,离开家乡,只为了诠释自己的内心,唱出真正触动心灵的歌。所以,他的歌现在听来,仍旧跟当年一样,喃喃唱着对逝去的事物的感怀。也许这就是老狼的音乐宿命。时光溜走了,老狼依然在这儿。唯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
民谣里的微感动,活得真实,活的随性。它仍在我的心房,久久不能散去。
什么里的微感动作文4
进入初三以来,我跟父亲之间,不再多说什么话,也找不到话说。
由于父亲从小没接受过什么教育,所以致使他总是会说一些脏言粗语,于是我渐渐地开始讨厌他。
不久前的一件事,更加速了我跟他之间的感情冲突。
记得一个早晨,不知道为什么我起得有点晚了,父亲训斥了我两句,并且还夹杂着许多脏话,我象一座愤怒的火山爆发了,我把心里积压的所有不满都发泄了出来。我完全不给他面子,跟他顶撞,最后我还狠狠地说道:“我跟你没有共同语言,不想跟你说话。”
面对突如其来的顶撞,父亲已完全呆了。好大一会儿,他只是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我没有多想,转身离开。
第二天早上,本想提早上学的,起床后却头发昏,连站都站不稳,不得不请假在家。当我醒来的时候,发现桌子上放着一碗我最爱吃的鸡蛋面,书包也被收拾得整整齐齐的,我想做这两件事的一定是妈妈。
坐在餐桌前,看到厨房里,父亲正在做着什么。
“儿子,好吃吗?喝点奶,长个大高个。”我正在吃面,父亲把一杯牛奶放在桌上,满脸堆笑的说。“恩。”我没再多说什么。父亲愣了下,张了张嘴,又止住了。“儿子,爸爸向你道个歉,昨天是我不对。我没有什么文化,所以才想让你学习好,弥补爸爸的不足,让你成为栋梁之才……”我抬起头,看到父亲的眼神,觉得他好像很依恋我,刹那间觉得很内疚。
“爸,我——”我刚想说声对不起时,“哎,我老了爱唠叨,你现在嫌我烦了,小毛孩你懂什么呀……”父亲打断了我,一直满脸微笑的逗我,而我再也忍不住的笑了起来。沉寂的房间里再次充满了父子俩久违的笑声。
记不清有多久没在父亲面前撒娇,更忘了多久没跟父亲客厅畅谈。时间的流逝扯远了我们间的距离。我开始沉默,我们之间的话题在丧失,可谁都知道在这一室静默下跳动的脉搏便是我们最牢固的纽带。
再次望向父亲,我发现皱纹不知何时已爬上他的脸,昔日的挺拔也已不再。恍惚中,我仿佛又看见了那个每天送我到校门口却又迟迟不肯离去的身影……
什么里的微感动作文5
最讨厌在烈日下等公交车了。
太阳火辣辣的烤着大地,凹凸不平的路面散发着烤焦了的沥青的味道。我左右不断的踱着步,等的实在不耐烦。终于,车来了,径直走到最后一排,坐到了中间的一个位置。
车里的人少而安静,闭着眼睛假寐,享受着这片刻闲宁。又一拨乘客上来了,我的两边都坐了人。我瞄了一眼,一个女人,一个男人。女人有着精致的妆容,靓丽的打扮,让人一看便眼前一亮。反观男人就显得十分邋遢,上着一件布满灰尘的深棕色衬衫,松松垮垮地套在身上,扣子交错的乱扣着,露出了一片黝黑的皮肤,两只挽起的袖子一高一低,两只手握着半瓶绿茶。那双手,黑而瘦,那变黑的指甲似乎也很长时间没有修剪了,头发很乱,但神态却很自如。
在他坐在我身边的那一瞬间,我立即向左移了移,并扭着头看看肩膀是否挨到了他,真的很脏。而那个男人一坐下便开始跟他斜前方的人聊起了天。不知说起了什么,他异常激动,声音一下子提高了好几十个分贝。浓重的乡音,加上手舞足蹈,这使他出了不少汗,只见他用袖子胡乱的擦几下,继续说,车里其他乘客也不时地扭头望过来。我皱着眉不耐烦的看了他一眼,那聒噪的声音,刺鼻的汗臭,都让我受不了。
终于到站了,我猛地站起身向后门走去。可公交车却突然一个急刹车,我便重心不稳向前倒去,手拼命想要抓住什么,可无奈是在正中间的走道上。正当我准备迎接残摔的命运时,手臂猛地被人一拽,立了起来。
回头一看,一张陌生又熟悉的脸出现在眼前。“没事儿吧?小心点。”还是那样黑的皮肤,那样小的眼睛,那样脏的脸颊,是他?我愣了一下,随即回了一个微笑,低声说:“没事儿,谢谢。”
走在路上,那张”黑皮肤、小眼睛“脏脏的脸时时出现,想着自己当时的躲避,即将摔倒时那有力的一扶。我明白了:善良能使人美丽,因为生活需要善良,做人更需要善良!
阳光仍旧炙烤着大地,但我却笑了,发自内心的笑了,歉意的、感动的、温暖的笑。
什么里的微感动作文6
一双双手传递后,是男孩兴奋而感激的脸……
列车上,一对父子。
午饭时间,父亲拿出一碗面,起身要去接开水,“爸爸,我去吧”,几经推劝,男孩拿起了面桶。“开水很烫的,小心点!端的时候慢点走!”“知道了,”男孩子走开了。
男孩一路小跑,穿过狭窄的过道。在连接两节车厢的走廊上,他停下了——,那里坐满了挽着裤腿,衣服打着补丁的人,一双双腿交织着,腿边挨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男孩子没有办法,只能在他们之间穿梭,时而踮脚,时而侧身,时而说句:“请让让。”
终于来到水龙头前,男孩接满水,手刚一碰面桶,就猛的缩回。没办法,他只能捏着桶檐,慢慢往回走。
到了走廊,男孩又停住了,他双腿抖动,小脚磨着地,哼一句:“请让一让”,声音小的瞬间被淹没了。
“让我帮你吧”,一个男人拽了拽了男孩,说罢他接过滚烫的面桶,又喊了一句:“那边的帮帮忙!”,男孩子瞪大了眼睛,有点不知所措。“让孩子过去!”又是一嗓子。男孩子眼前多了几个空隙,顺着空隙,他跟着面桶走过去。
沉闷的走廊活跃起来。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的接过面,手指拖着桶底,拇指按紧边缘,说声:“拿好”。在递给别人。一个打盹的人被别人摇醒,他恼怒的睁开眼:“干什么?”但看到面桶跟男孩子,表情温跟了,微笑着接过面,再递给别人,还打趣道:“好可爱的小孩子!”面又传到另一个面前,他动了动鼻子,咽了口唾沫,把面桶往下传,手还在发抖。一双双手犹如波浪,载着“面桶”前行。
最后,男孩子抱着桶,说声:“谢谢!”转身走向座位。男孩一看见迎来的父亲,就一脸兴奋,叫着:“爸爸,你知道吗,刚才有好多叔叔帮我端呢!”
这是多年前随父亲的一次火车上的经历,直至今日,当年桶面被传递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或许他们只是回家的民工,却给我久违的温暖。
闭上眼,我又看到了那平凡的一幕,又感受到了那份真挚朴实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