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反思的作文6篇,供大家赏析。
反思的作文1
星期六,我们一家人去延昌喝喜酒。
到了喝喜酒的地方,我们看到路中间有两位叔叔正在往地上一个大窟窿抹水泥,便绕了过去。
我们喜酒吃得不亦乐乎,说说笑笑,别有一番情趣。
酒足饭饱后,我拿着爸爸给的零花钱,到附近的小店去买烟花。
我因为过于兴奋,忘记了路中间还有没干的水泥,连跚带跳地跑了过去。到了小店时,我突然发现自己鞋子旁边沾有水泥,顿时想到:是不是踩到了刚才的湿水泥?
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也吃好饭出来了。他们正在谈论水泥地被谁踩了,留下了脚印。看到我的鞋子,马上问我是不是我踩的。我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他们。爸爸说,我先送你们回去,待会带工具来把它弄平,免得水泥干了,留下永久的脚印不好看。这时,一个老婆婆边走边唠叨着:“是谁这么缺德,把刚弄好的水泥地弄成这样!”我听了,心里愧疚万分。
过了一会儿,爸爸回到了喝喜酒的地方,这时,他看到,我的脚印已经被抹平了,而出现在上面的是一个更大的脚印。于是,爸爸把这个不知名的脚印弄平之后就回来了。不知道后面还会有几个脚印会出现在那儿。
我不禁想到:如果在湿水泥上弄一个警示的标记,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人重蹈覆辙。这些人只会在出现了问题之后,去弥补它,不会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这样只能反复出现问题,我们处理问题可千万别像他们哦!
反思的作文2
今天,我们班数学考试,考了10道应用题。
发下卷子后,我不想看见的分来了,我当时想怎么办啊?怎么和妈妈说?上最后一节课时最不想听到的居然听见了上午考的应用题回家签字和改错。我的心理开时了恐惧改错简单,而签字怎么和妈妈说呢?对了,我把卷子放在书箱里,如果转天老师问就说忘记带走了,我心理自喜了起来上课时居然笑了。老师问纪史桐你怎么了,你还有心情乐看你上午考的卷子,虽然30多名同学不及格,但你不是在这个范围里的。
放学回家后,我依然自喜着。
转天我忘记带科学书了妈妈给我送来时正好碰见了数学老师,数学老师把我这几天不好的情况说给妈妈听,妈妈火冒三丈。
回家后妈妈让我写检查时我才感觉到我自己的错误是那么严重啊。
反思的作文3
第一节晚自习刚刚结束,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们抓紧难得的十分钟,尽情地释放着压抑了许久的激情,说笑的、搞闹的、唱歌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相较于课堂上的沉默寡言和默默承受,这时候的学生才真正回归到原先的角色,从他们洋溢的笑容和爽朗的笑声中可以知道,他们正处于人生最富有朝气的年龄,他们才十六七岁。
我端坐在讲台上,静静地享受着这份欢乐。突然想:我有胆量让自己的课堂呈现出这种原生态吗?点点头,又摇摇头,竟然难以定夺。孩子们原本应该是快乐的,很多人也知道应该让孩子们快乐,可结果却是我们的孩子不快乐,甚至是相当的不快乐。到底是什么剥夺了孩子们这样的权力,又到底是什么剥夺了教师给予孩子们这样的`权力?
痛苦的思索只能让人更痛苦。
看看纵横交错堆积如山的课本资料,看看抄满黑板的密密麻麻作业,看看在教室来回巡视的老师,哪一样不在向人们昭示,教师就是这场学生灾难的罪魁祸首。大家都在同情现在的孩子,都认为他们太苦了,可是谁又真正想过给他们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给他们一个放飞理想的氛围,甚至是给他们一个抒发真性情的港湾。
可老师也是被逼无奈的,没有优良的教学成绩又怎么过得了学校这一关呢?很多学校里的“魔鬼淘汰制”真是骇人听闻,不管过程怎样,只要是同类组合最后一名,就会剥夺你很多的权利,譬如升入高一年级任教甚至上课的权利,很多教师随时都有可能因为教学成绩不佳被调离岗位。不谈这种方式的合理与否,首先教师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在这种高压下,教师又怎能不向学生要成绩呢?
学校其实也很无奈,上面还有教育行政部门,上面还有上面。
很显然,把责任归结到某个人或者某个部门,都是不近情理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在摧残我们的孩子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人心,社会上望子成龙的急功近利的近乎变态的心。这样的心是可恶的,却又是可怜的。可恶是因为它以牺牲孩子为代价,可怜是因为所有人都无法自拔。即使少数人努力抗争,最终还是会被社会洪流淹没。
还好,有一点希望总是好事。
反思的作文4
上周五,我们又上了一节作文课,作文的题目是半命题——我真的敬佩......,这节作文指导课,我自己上的很不满意。
很显然这是一篇写人的作文,写人的作文就得抓住人物品质,也就是你敬佩的原因,敬佩的理由,而这种品质必须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来展现。
我还是让孩子们说题目,说哪件事让人敬佩,开始也是同桌交流,孩子们说的不热烈,选取的题目也不新颖。我暗暗的想:难道真的没有让人值得敬佩的事吗?我的情绪也不高涨,一种感觉:我的作文指导进入了瓶颈期了,中年级作文过渡到高年级,我好像走入到了一个小胡同,感觉不到孩子们在作文中的真情实感了?什么原因?怎么办呢?
我反思:写人的作文比写事的作文有难度,孩子们往往抓不住人物的性格特点。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不善于观察和挖掘素材,在他们的心中很少去敬佩别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作为教师的我,就是引导孩子们善于发现。这点我做得不够好,例如:我可以引导孩子们在身边找敬佩的人,比如学习第一的同学,写字工整的同学等等。在课堂上还是应该多交流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点燃孩子们的激情。“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真的缺少发现。”
这节不成功的作文课,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的引导不及时,没有及时的抛出火苗!在下次的作文教学中一定注意!
反思的作文5
作文评价,是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能否激发学生再创作热情,能否使学生保持昂扬的写作兴致,从而不断提高写作水平,这是老师们所关注的。
目前,老师们常用的评价形式是:眉批+总评+得分(或等级)。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渐渐发现,不论是量化法还是等级制,均属于模糊性评价,其结果往往是“一刀切”:师生综合某篇作文各方面的情况,给它判一个分数,或定一个等级。这就算是一篇作文的“身价”了。
学生最关心的就是这“身价”。
优等生是老师的高足,其大作深受师生青睐,身价倍增。他们几乎每次都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因此,对写作也乐此不疲。
对大多数中下游学生来说,一个36分,或25分,就把他们给打发了。尽管在评定时对他们使用了第二人称(“你”)的鼓励性评语,他们却觉得这是冠冕堂皇的话,是“施舍”,无异于“镜中花”“水中月”。最终因没得到真正的全面认可,对此而不屑一顾。本来一番好意,却很少有人领情,被“扭曲”为虚幻的东西。一张热脸碰了一张冷屁股。这该是每一个评价者都不愿看到的吧。久而久之,他们对鼓励性评语也麻木了,客观上抑制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及其潜能的发展。所以,我们得“网开一面”,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长足发展提供机会,为写作素养的全面提升拓展了更为广泛的空间。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之为文,自然良莠并存。
俗话说的好,“打人不打面,揭人不揭短。”学生最怕自己的作文被判为异类——“丑小鸭”,动不动被别人吹毛求疵。既然学生都爱面子,就该先给他一个又一个面子。其实,这是师生给习作者提供的一个又一个进取的机会,搭建的一个又一个不断攀升的平台。
每个学生的每篇习作,即使糟糕透了的,至少也有一两处可取之处,即“闪光点”:如某个成语恰如其分的使用,某种修辞手法浑然天成的运用,某句名言天衣无缝的嵌入;抑或选材的独到,倒叙的妙用,开门见山的点题,耐人寻味的结尾……不一而足。这些“闪光点”犹如“星星之火”,都是智慧的“燃点”。显然,出于成见,对此视而不见,哪把壶不开提哪一把,简直是愚蠢至极;只有对这些“星星之火”倍加呵护,千方百计吹氧助燃,使之形成"燎原"之势。这才是明智之举。
希望得到老师或同学的赏识,是每个学生的共同心理。作文交上后,学生急于知道老师或同学如何评价自己的作文,尤其是对某方面成功之处的认可。这种渴望指点迷津的的心理,正是激励学生把作文写得更好的良机。“横看成领侧成峰,远近高低个不同。”对同一篇习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突破"藩篱",见仁见智,才能真正解放写作教学。只要师生着眼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抓住这一个或几个“闪光点”,给予高度评价,使他们每次都能尝到写作成功的甜头,切实感受到被赏识的喜悦,就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寸进尺”,是人的一种本性。如果从多侧面审视,发现学生习作的更多优点,就能让他们如愿以偿,得到被赏识之“寸”,从而激励他们不断锻造,打造出我们所期待的一“尺”,一“丈”……这样,他们尤其是中下游学生,越写越爱写,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也许会一发而不可收。
在平时写作教学中,作文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甄别和选拔,而是发展每个学生写作的诸多潜能。“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这才是我们通过评价要达到的理想境界:既让习作者得到预期的实惠,又能认清完善自我的努力方向,真正激活"我能写好作文"的自信心。
总而言之,学生在连续不断被别人赏识的“风力”作用下,逐渐升起自信的“风帆”,使写作之“船”乘风破浪,奋力驶向理想的彼岸。
反思的作文6
头顶的日光灯不知疲倦地运转着,比白炽灯柔和,像一张明晃晃的网。整个屋子里亮堂堂得不可思议。
我嫌恶地“啪”地一下关上了开关,然后摸索着打开音响,“叮叮当当“地流淌出《月光奏鸣曲》。屋子里一片漆黑,什么东西的轮廓都看不清,可我总觉得有一束细微的月光从几亿光年外缓缓注入浓稠的夜色中。夜色好像一杯正在烹调的咖啡。
有人说电灯的发明让人类摆脱了千百年来盘踞在人潜意识中的恐惧——对黑暗的恐惧。于是人们便开始了日夜不分的混沌生活,歌舞升平、灯红酒绿、昼夜不分,亮堂堂的世界里再也没有黑夜,仿佛在显示人类的无所不能。
我讨厌夜以继日的电灯,因为它们掩盖了黑夜的光辉。我的钢琴导师曾无可奈何的说过一件事。有一回他在给学生们讲解《光明奏鸣曲》时,有个学生不解地发问,“老师,这哪里体现出月光啊,完全听不出呢。”老师失语。他并没有责怪孩子们缺乏想象力,只怪这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和耀武扬威的电灯,已经吞噬掉黑夜里最后一丝安宁的月光。孩子们几乎连月光都很少见,更不用说海上的明月了。“等你们看到真正的海上明月时,心中自然会响起这样的旋律了。”他只好这样说。
我拼命地点头。过去我住在闹市区的时候,每到夜晚,居民楼里各色人物聚集,喝酒打牌、大声吆喝、像高音喇叭,窗口的灯光摇摇晃晃明明灭灭,对而大厦上的航标灯闪着刺眼的红光,投在窗帘上。马路上轰隆隆地辗过破烂的大货车,昏黄的闪光灯从窗前一晃而过……光是这些足以让人神经衰弱了。人们都不需要休息了吗?
我突然十分十分地怀念我的故乡。那儿有着宁静安详的夜色。乡村早早地入睡了,推开小窗,迎面扑来的都是清冷的松香。皓月停在对面的小山头上,点亮了锯齿状的小山脉。山顶笔挺着冷杉树,尖尖的树顶在晚风里摇曳着。夜风捎来树林里夜莺的呢喃,蛇爬动时枯叶的轻响和枝头松鼠平稳的呼吸声……很多年后回想起来,我一定会怀念那祥和的月色和月下的亲人吧。
黑夜是自然的一部分,尊敬和敬畏却为人们所缺失。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在获得物质上的光明的同时,是否也丢失了精神上的光明和安宁?这大概是所谓“文明的代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