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文写作 > 其他作文

生命姿态作文3篇 以生命的姿态为题作文800字

时间:2024-03-16 17:32:54 其他作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生命姿态作文3篇 以生命的姿态为题作文800字,供大家阅读。

生命姿态作文3篇 以生命的姿态为题作文800字

生命姿态作文1

  一米冬日的阳光斜着照下,罩在苍茫的雪地上,闪耀了一地白雪。金光照耀下,一个眉清目秀的少年,伸出修长的手,微笑着面对着另一个摔倒的少年,笑脸迎着感激,从被帮助的少年脸上浮现。

  湛蓝的天空,素白的雪地,伸手的少年,一幅最美的画面定格。

  风吹着我的头发,我站战回忆起了刚刚的一幕幕。

  那天我们去滑雪,同行的,是一群互不相识的少年。来到滑雪场,一番学习,大家很快开始了尝试。然而却很不顺利,大家刚开始不熟练,接二连三的摔倒。

  我刚想停下来去帮一个戴黄帽子的少年,另一个带蓝色帽子的少年却抢先一步,撑着雪杖停了下来,弯下腰,对着那摔倒的少年伸出了手。摔倒少年抬起头,看了要帮他的人一眼,面色中有些不解,但嘴唇微动,想说感谢的话,话还没说出口,戴蓝帽的少年,会心一笑,开口说道;‘该出手时就出手,我们是一个团体,我得帮你一把。;;说完蓝色少年嘴角上扬,露出两颗好看的虎牙。

  金色的阳光如丝丝细雨洒下,消融了一些冬雪,就如那轻轻的伸手,也在消融着人心之间的陌生与隔阂,渐渐的创造者着人心的温暖,人际间的春天。

  一番波折之后,熟练了滑雪。我和几个少年一同出发,一个跟随一个。随着坡度增大,陆续有人支撑不住,再次摔倒。这次黄帽少年想到了什么,浅浅一笑,挥动雪杖滑了过去。在那摔倒少年面前停下,一样的动作,一样的话语,同样的微笑。轻轻的伸手,拉起摔倒的少年。

  我看到了这一幕,宝蓝的天空,洁白的雪地,似乎都黯然失色,这伸手的动作,这互助的姿态如歌如画,魅力,便在这互助之间,流淌着,流入人们的心间。

生命姿态作文2

  重拾《且修一朵岁月禅》,依旧翻到我最爱的生命感悟那一章。《生与死》一文中,字里行间,流露的有作者对生与死的独特见解。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是啊,不论是牙牙学语的婴儿,或是风华正茂的青年,还是步履蹒跚的老人,对于生与死,都是一个无法改变的现实问题。但正如书中所写,“若能以满怀感恩之心,化怨恨为关爱,化痛苦为菩提,天地原是非常广阔的,世间原是充满温情的”。有些时候,心境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开阔的。禅机并非玄之又玄,而当从平易的生活中体会、感悟。先生告诉我,这才应该是生命应有的姿态。

  然而,有些人在无力改变必然到来的死面前,选择悲观,选择自甘堕落。书中有一位七十二岁的老人,宁愿选择好死,而不愿赖活。自杀的结局,着实令人唏嘘。可见,消极者只会蹙眉埋怨,最终在叹息中走向生命的尽头。回首过往,留下了什么?不尽的哀怨,消极冲倒原有的理智,坠入悲观的深渊。悲观主义大师叔本华,便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徘徊。”看重死,即使死亡并未降临,也依然愁着。这样的生活,谈何人生?

  来到人世间一遭,我们怎能随意轻视生命?记得余光中先生假想着自己如果有九条命,就该蕴含九种情,九个身份。对余光中先生来说,活着的每一天都算数,做的每一件事都希望是有意义的。他看重生命,他在生命的每一天,都把生活的每一个角色演好,不负韶光。每个人都该看重生命,看重每一天,活出生命应有的精彩。

  想起《无问西东》中的四代人,在迷茫的年少时期,被点拨、被引导去叩问内心,做出适合自己的、真正想要去做的选择。每个时代,都会给出现成的“最佳选择”。那些选择,无一不让人落入条条框框。在随波逐流、明哲保身的苟且之上,我们应该有一种高于世俗的精神。不管社会多么浮躁,我们都可以抱着一种积极的心态,在人生的春天,选择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不枉生命。

  我们碰上的,刚好是一个物质最丰硕而精神最贫瘠的时代,每个人长大以后,肩膀上都背负着庞大的未来,都在为一种不可预见的“幸福”拼斗着。但所谓的幸福,却早已被商业稀释而单一化了。人们在贪婪的欲望的刺激下,往往忘了怎样真正过好每一天,怎样去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琦君先生正是以阳光下闪烁的快乐老人,点拨着我们,引导着我们,如何对待生活。虽然,我们这个年龄谈论生死未免太早,但我们完全能过好每一天,让生命中的每一天都过得有价值。

  琦君先生告诉我们,我们不应该用名利来激发我们的未来,应该选择一种认真对待生活的态度,去塑造一个光明的未来。

  甘心的生命,甘心的灵魂,将空虚的生活装扮得一路花开。恭肃的心,充盈了器物;颖慧的心,充盈了人间;虔敬的心,充盈了天地。

  匆匆一生,行走人间。看白鸟惊枝,落花满肩……

生命姿态作文3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大词人辛弃疾有一句话: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帕斯卡尔说:人只是一棵脆弱的芦苇,但却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生命是脆弱的,一阵风就可能将其折断。懦弱者自怨自艾,屈从于命运的安排;达观者用“一切都会过去”来安慰自己,为生命减刑。坚定者挥出他的拳头,朝天空怒吼: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一切都会过去吗?辛弃疾到死都空抱一腔热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恢复中原还我河山一日不可息,只好“把阑干拍遍”,“把吴钩看了”,饮恨长啸。暂时的止痛麻醉解不了漫长的生命的疼痛。人是悲剧性的,但“天无绝人之路”。

  苏格拉底用哲学来止痛,用豁达来疏导悲剧的速度。他到死都是贫穷的,他的爱情婚姻也不是他想象中的完美。他娶了一个河东吼狮,这头狮子曾经在他的课堂上对他咆哮,最后用一盆冷水完成了最猛烈的一次家庭暴力。对一个伟大的灵魂,这更像是莫可名状的耻辱,正当众生尴尬而不知所措时,苏格拉底诙谐地笑道:“我早知道打雷之后一定要跟着下雨的。”

  我看到了苏格拉底的忍耐,这种忍耐并不是强迫的,而是来自于一种无所不包的仁慈的胸怀,来自于他置身红尘又超越红尘的超哲学的境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正因为她如此凶悍,如果我能够容忍她,就能够容忍全世界的人了。”一切都不会过去的,你的无数忍耐必然造就一颗饱满的灵魂,风雨不动安如山。

  苏格拉底最后总结道:假使把所有的人的灾难都堆积到一起,然后重新分配,那么我相信大部分的人一定都会很满意地取走他自己原有一份。

  欲望越少,越接近上帝。人的一生都在修炼,你一生的修炼都不会白白流淌的,你所到达的必然是生命的安谧之所。

  道家强调“无为”,儒家强调“知其不可而为”。在我看来,人生有所为有所不为,殊途同归。无为,表面看来,是一切都会过去,但实际上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不过是降低欲望,尘归尘,土归土,心无尘埃事,自在一身轻;知其不可而为,眼前看来诸事毫无意义,实际上一切都不会过去,未来会给予最坚定的证明。

  孔子一生百折不挠推行他的学说,风尘仆仆周游列国,到头来“似丧家之犬”,但他的精神气度、高瞻远瞩都不会过去。

  生命应该保持好这两种姿态,要么千磨万击还坚劲,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道家儒家并不冲突,那是上帝教给人的最基本的两种活法,而这,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