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的春节》作文3篇(东北的春节作文),供大家参考。
《的春节》作文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读着这首古诗——《元日》我们大家迎来了新的一年,——龙年。
新年的到来,让街道上有了大变化,比如:房屋都贴上了对联;放起了鞭炮,鞭炮声隆隆响起;全家人都聚在一起,快快乐乐高高兴兴地吃饭。我们家也不例外,到了吃饭的时间,二姑、姐姐、哥哥、小姑、小姨、大爷、君译来到了我家,爸爸妈妈去炒菜,我和君译玩耍,玩玩这个,玩玩那个,可高兴了!君译见我拿出了熊玩具,吓跑了,我趴在地上,他就往我身上做,我拿起大熊他就跑了,可好玩了!“开饭了”随着这一声叫,大家都上了座,我们喝酒喝不喝酒的分开了。我和君译挨在一起,他用手抓了这个,一会儿,他用起了筷子,“哇!一个一周岁的'小孩子都会用筷子了!”我惊奇地叫了起来,大家都笑了,笑得非常开心。过了一会儿,大家都吃饱了,到官庄去贴春联,贴完之后,大家都很高兴,二姑、小姨、君译等人都开心地走了。
这个龙年的春节太有趣了,我非常喜欢这个龙年春节。
《的春节》作文2
在我妈的家乡,一直流传着一种奇特的方式来过春节。这个地方就是安徽合肥。
春节的清晨,约摸六七点就要用家里的土灶烧米面,米面是自己家里做的,最关键的是这个面里不能加任何的菜,必须是一碗清汤面,且要煮得浓稠一点,吃面条时,务必夹几个送灶粑粑来吃,并且要吃得送灶粑粑吃完,不能留一点残渣。吃饭时间必须在30分钟之内。然后一个小时以后,我们就要去祭拜灶神了,带上准备上好的送灶粑粑供给灶神。
大概9点左右的时候,我们就要上亲友家拜年,这个时候不准备个三四块钱红包给孩子,还真是走不掉呢!然后11点左右,全家出动就要上镇子上看庐戏。庐戏一般在热闹的街区举行,不需要买票,每家每户只要送一个送灶粑粑给表演者就行,这既是对他们的鼓励,也是对他们的支持。庐戏一般是用普通话来演唱的,为的是照顾来自各个地方的`朋友们。午饭在看戏的地方是不可以吃的,必须在结束后才能吃,若是在看戏过程中吃午饭,简直是对演员莫大的不尊重。
午饭过后休息片刻,我们全家总动员开始爬山,这个没有什么特别的风俗,一路上表哥表姐我们一起打闹唱唱歌,聊聊这一年来所发生的趣事,强身健体的同时又加深了家人之间的感情,真是开心!
不知不觉到了晚上,我们就会去特定的村庄看舞龙灯了,舞龙灯一般在晚上六点多左右开始,要是我们早到的话便可参观舞龙灯的准备前工作,一般会很安静,等到一分钟后,铜鼓声、龙啸声、敲击声等等声音便会不约而同响彻在耳边,让人震耳欲聋。一般会有几条与众不同的“龙”,如忽大忽小、颜色奇特等种种不同,他们都是有特色的“龙”所以特别引人注目,如:“千龙观音”“飞檐走壁”等等,当然,都是之前排定好的,快要结束的时候,所有的龙都会聚在一起,如同所有心连心,宁死不屈的精神。在舞龙灯结束后,所有演出人员都会吃送灶粑粑。哈哈,这也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刻。
这就是我妈妈家乡的春节,这些习俗已经流传一百多年了,如同信仰一般永存!
《的春节》作文3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每家每户都会庆祝一番。有些民族还会搞一些活动来欢度新春佳节,比如舞龙舞狮、说书唱戏、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
一到年关,大人小孩都忙乎开了,备年货、扫屋子、祭祖宗忙的不也乐乎!贴对联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或自己动手或请人代劳,把一年的收获和来年的希望都写进这小小的对联里。同学们,说起对联,还有一个故事呢!对联,起源于桃符,它最早出现在周代,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门板。据说,桃木有镇鬼、驱邪的功能。因为世上的恶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二神,所以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驱鬼辟邪。后来,人们索性在桃木板上刻上两位神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驱恶。这种桃板就称为“桃符”。在五代十国时期,开始有人在桃符上写字。一次,蜀国的君主孟昶在除夕之夜令学士在桃符板上写字,因看不清学士们所写的内容,孟昶索性自己书写“年年约余庆,嘉年号长春”。由此产生了中国第一副对联。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再远的游子也要赶回家跟家人团聚,吃上父母精心准备的年夜饭。旧时,人们把这叫做除夕守岁、熬年。这一顿饭要慢慢吃,一直要吃到深夜。
看着春节联欢晚会的精彩节目,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听着窗外阵阵的爆竹声,一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这时候,孩童最开心的'是长辈会发压岁钱。据说,在魏晋时期就有这个做法。压岁钱也叫“押岁钱”、“压祟钱”因为岁与祟是谐音,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使小孩们平平安安过年。
过年了,少不了走亲访友。亲戚朋友聚集在一起,吃着丰盛的酒菜,互赠祝福,共谋发展大计。这一活动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后。
春节,不仅仅是大家在一起吃喝玩乐,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的一种民族精神。它融入的是一种亲情,一种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