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文写作 > 其他作文

初二春节的作文6篇 春节的作文800字初二上册

时间:2024-06-02 09:05:00 其他作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初二春节的作文6篇 春节的作文800字初二上册,供大家赏析。

初二春节的作文6篇 春节的作文800字初二上册

初二春节的作文1

  瑞犬换酉鸡,又是一年新春。每到这大年夜,铭记于心的春节滋味永远是最那具乡土气的红薯干。

  老家的红薯干有两种做法,一种蒸熟晒干,香糯绵甜;一种切片油炸,脆爽可口。

  那时的乡下老屋,冬日的阳光总是从厨房那小小的窗洞中挤进来,年迈的奶奶在温暖的光照下缓缓从石缸里舀水,细细洗净红薯上的泥块。土灶里的柴火烧得正旺,大铁锅里的水“咕嘟嘟”地开始冒泡,奶奶将洗好的一些红薯放进热气上涌的木甑子里,又往灶里加几块柴,转身将剩下的红薯切成均匀的薄片备用。然后,她就会拉着我的手坐到灶边的草凳上,教我说彝语——

  “阿囡,你和你爸妈在那么远的'地方,可不能忘了我们的彝家话啊……”

  我点头答应着,满心期待的却是那香甜的红薯干。那时父母在外县的单位工作,春节请了探亲假就带上我一路换乘,奔波回到老家乡下,望着那蜿蜒的石板路、烟熏火燎的老屋、体型吓人的水牛和狂吠不止的土狗,加上没路灯、没电视、没个像样的厕所……一切的不习惯都令我抓狂。这时,最能安慰我的就是那份香甜的红薯干,那份我在城里永远吃不到的红薯干。

  伴随着锅底水烧干发出的“嗤嗤”声,红薯熟透的香甜味渐渐弥漫开来,揭开木甑盖子,甜蜜的水雾氤氲在我和奶奶四周。取出蒸熟的红薯,奶奶用沾过水的菜刀将熟红薯切成长条,偶尔递过一条黄澄澄的红薯心给我解馋。切好的红薯条整齐地摆放在竹篾簸箕中,再放到屋外的柴堆上,在冬日的暖阳下通风晾晒三、四天,脱了水分变干就能吃。如果天公作美,阳光够好,晾晒的时间够长,红薯干上还会形成一层淡淡的白霜,口感就会变的更甜更香。

  晾晒好蒸熟的红薯干,奶奶带我回屋做油炸红薯干。她从灶旁拿出一个小塑料桶——那是我爸妈带回去的菜籽油,那时候菜籽油金贵,据说小小一瓶香油是要省着吃半年的,可奶奶总是毫不迟疑地将大半桶香油倒进铁锅,再次加柴添火,等热油上的泡沫散去,将之前切好备用的生红薯片放入滚热的油锅中,炸至金黄,出锅滤油,放凉即食,一咬一个嘎嘣脆!

  接下来的春节假期里,抓一把红薯干,村里的树林草丛就变作了我探险的乐园,石板路上画满我奔跑的足迹,院子里留下我阵阵笑声,坐在老屋的火塘旁就连我蹩脚的彝族话也变得不再生硬……

  春节假期终于结束了。返程时,我对着村口大香椿树下那日渐佝偻的身影拼命挥手,而在我的行囊里装着的是一份沉甸甸的红薯干。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奶奶已故去多年,红薯干也成为了我家春节必备的食物。厨房里,年过花甲的母亲将红薯洗净上锅,我稚气未脱的女儿在一旁眼巴巴等着美食出锅。在蒸锅和烤箱里飘出的香甜味中,奶孙俩用彝语搭着话——

  “阿囡啊,你妈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就会说好多彝话了,你也要学啊……”

初二春节的作文2

  每当我看到人们过春节那喜洋洋的照片和节目时,然后我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今年初五我干的一件“傻事”。

  初五也叫“破五”,是送年的意思,传统的送年也要吃饺子,而且饺子里还要包上钱、枣、糖,每样包上6个。意思是:如果吃到带钱的饺子,这一年就会发财,如果吃到带枣的饺子,这一年就会好运早来;如果吃到带糖的饺子,这一年就会过的“甜甜蜜蜜”一家人就会和和睦睦。6是吉祥的数字。虽然这只是人们对新年的期望,但我们家还是继承了这种传统。

  初五晚上,我们吃饺子送年。爸爸在吃第一个饺子时,然后只听见“咯噔”一声,第一个钱被爸爸吃着了,他露出了得意地笑容。这时,妈妈也学着爸爸的.样貌说:“你猜这个饺子里有没有东西?”我想:妈妈一向爱开玩笑。自信地说:“没有!”结果第一块糖又被妈妈吃着了。此刻就我还没有吃着东西呢!我十分着急。最后,我吃了20个饺子,只吃出了3块糖,妈妈吃了25个饺子,吃了4个钱,2块糖,爸爸吃了30个饺子,吃出了2个钱,1块糖和3个枣,此刻只剩下了10个饺子,我不甘心落后想:这10个饺子里肯定有3个枣,虽然,我已经吃的很饱了,但还是抵不住枣饺子的诱惑。我揉了揉肚子,不由自主的又吃了两个饺子,可还是没有吃到枣饺子。我看了看一向争强好胜的爸爸和妈妈,他们悠闲的吃着别的菜,好像并不在乎我是否把剩下的3个枣吃出来。我不管那么多,又吃了5个饺子,还是没有吃到枣饺子。我开始怀疑他们是不是已经把剩下的3个枣吃出来了?然后我看了看他们的“战利品”没有多呀?就在这时他们不约而同的来夹这3个饺子,我看了他们的动作,想:这最后的3个枣,必须就在这三个饺子里!我连忙拿起筷子夹起这三个饺子就往嘴里送,一咬,怎样一个枣也没有。这时,爸爸笑着说:“厨房里还有一盘饺子没煮。”我跑到厨房一看,果然还有一盘饺子没煮呢,我后悔不已。恰好这3个枣就是不在这10个饺子里。

  每当我想起这件事,我就会时刻提醒自己,无论干什么事都要思考周到,不要盲目行事。

初二春节的作文3

  一年一度的春节终于来了!街上热闹非凡,每个地方有着各自的特色。你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铁冲过春节的习俗。

  每到春节的上午,家家户户的人都忙不过来。他们在忙什么呢?当然是在贴春联啦!春联都是红红火火的`,都代表着吉祥幸福。门上贴着春联则有春味,无论再美的房子,就在春节不贴春联,那也不显得十分美观。

  听!“啪啦啪啦——”这声音十分美妙,它唱出了春节的喜悦与热闹!你再仔细看,只见眼前一片红。就像一群红孩子在活泼乱跳。想必大家都知道它是什么了。

  每到春节的中午,家家户户的人都会敬神(一般都是敬死去的亲人)一般敬神都要放置三碗饭和一些菜,然而这些菜不能是被吃过的,要不然是对神的不敬。

  每到春节的下午,大家都要到墓碑前扫墓,都是怀着满满的孝心来看望亲人

  每当春节的傍晚,家家户户都有除夕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年夜饭开始,这顿饭得慢慢的吃,大家边吃边聊家常话,老人们最遵守这个规矩了,他们一吃就吃到深夜,而我们这些孩子们则耐不了性子,就跑出去,在外面一起玩爆竹,传来的欢笑声把除夕推到了高潮。

  吃年夜饭时,则少不了这两样菜:一样是年糕,它是过年中最有代表性的食物,它也是我的最爱,因为它很甜。还有一样是鱼,“鱼”和“余”的谐音一样,是象征“吉庆多余,年年有余......”

  一时间,铁冲的过节习俗说也说不完,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那欢迎你来到这里,等你来到这里时,你就能亲身感受到它的魅力!

初二春节的作文4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日子,我们也不例外。我一只手拿着烟花的发射筒,一只手点火。瞧,那千姿百态的烟花真漂亮啊!有的犹如麦浪滚滚;有的仿佛钢花飞溅;有的宛如孔雀开屏;有的`恰似银花朵朵;有的好比红燕飞舞;有的像金雨阵阵。把夜空照得如同白昼,让我目不睱接。

  年夜饭是我们小孩子的最爱。香喷喷的红糖年糕令我口水直流;色香味俱全的清蒸水煮鱼相当引人注目;香香嫩嫩的清炒油菜使人回味无穷。我眼巴巴地望着一大桌美味家肴,恨不得在肚皮上装根拉链,再把它们一股脑儿地塞进去。

  最吸引人的要数春节晚会了,其中我最喜欢赵本山的小品。看:他有时张牙舞爪,气冲冲地破口大骂;有时一副和事佬的模样;有时又犹如一个小娃娃哭哭啼啼;还有时高兴地抚掌大笑。那样子简直搞笑极了,估计他的观众都要笑掉大牙了。

  春节真是一个开心、热闹、美好的节日,真希望每天都能过春节。

初二春节的作文5

  照老广州人的习俗,春节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这天,人们会出门散步,品尝老广州的美味小吃;除此之外,老广州人还得“谢灶”。老广州人认为:玉皇大帝派到各家各户的灶神,会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这天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一年中发生的事,为了让灶神多报喜事,人们会将两砖糖块、一碗清水与一盘烧猪肉放在供桌上让灶神“享用”。

  腊月二十四、 二十五蒸糕,象征着步步高升。二十六,扫屋,将屋子的里里外外都清扫一遍,养牲畜的也要将牲畜住的屋子打扫干净。二十七,人们将家具全部擦洗一遍,把垃圾倒掉,也把家里破旧的东西扔掉,换上新的。二十八,包粽子、买年货,通常是买爆竹与大年三十做团圆饭用的食材。腊月二十九,贴春联,去年的旧春联要撕掉贴上新的,代表除旧迎新。

  年三十这天,家家吃团圆饭,饭桌上铺满老广州的经典美食:鸡,是每次团圆饭都要吃的,象征着吉祥如意;还有红烧肉,象征着红红火火;鱼,象征着年年有余;粉丝,象征着好运连绵不断;还有腐竹与甜竹,象征着富中与甜足······

  吃罢团圆饭,一家老少逛花市。花市是广州独有的`春节特色,因为广州地处南国,四季温暖如春,鲜花不断。花市上最多的是金桔、富贵竹、发财树等盆栽与桃花、兰花、百合等花卉花卉,全都寓意着吉祥、祝福。还有一些摊子出售年画、风车、彩色灯笼等各种各样的小玩意儿,是小孩子们的最爱。每一个摊子都挤满了人,人们开开心心地逛着,买回一盆盆的花木美化自己的家,妆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姹紫嫣红的花朵、五彩缤纷的花灯与兴高彩烈的人们,将整条花街变成了一片节日欢乐的海洋。

  随着新年的钟声敲响,爆竹声震耳欲聋,天空中开满了灿烂的礼花,人们互相恭贺新年。

  大年初一开始,人们穿着鲜红的衣裳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还有看花灯、花车巡游等活动,浓浓的节日气氛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

  多么美丽的广州,多么快乐的节日啊!

初二春节的作文6

  八骏嘶风传捷报,五羊跳跃展新图。

  花红桃艳,金桔满盘,喜气洋洋华夏儿女策马赴羊年,春节年年过,今年过节又不一般。俗话说“俗随时变”,春节习俗传承、演变到今天,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许多变化,回望过去,每个时代都各有风格:

  50年代的年夜饭:几斤肉快活吃几天。

  60年代的潇洒:在广阔天地里过年。

  70年代的年货:新奇玩艺造出来。

  80年代的娱乐:看春节联欢晚会。

  90年代的拜年话:身体健康排第一。

  现代社会花样更多,过几年一个样,呼机拜年,电话祝福,短信传情,餐馆年夜饭,旅游过大年。但这毕竟是少数时尚弄潮儿的好戏,大众的呼声是,年越过越淡了。可不是,这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第一是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使得某些十分重要的春节民俗面临危机。庆丰收,祭祖和驱鬼,这是春节的灵魂。如今的人们,特别是城市的新生代们,不仅摆脱了农耕,而且也远离了宗法家族,春节庆丰收祭祖的意义消失了,人们现在相信科技,也不怕鬼敬神了,驱鬼也取消了。守岁,它是年节的核心。如果说,连它也省略的话,那肯定会影响到年节的地位,会减弱民众的节日心理,使人们觉得节日跟常日没有多大的区别,就会影响到节日的传承。它本来的意义是为了祈求长命百岁,现在人们已经失去了这样的信仰,就不太愿意熬夜了,但是我们把"守岁"当作一年中的不眠夜,大家在一起聊天、说话、娱乐、总结过去、畅想未来,这没有什么不好。

  第二,20世纪以来中国的主流文化一直盛行激进主义。他们把现代化与传统对立起来,把科学与信仰对立起来,反传统、反宗教信仰;结果春节民俗中许多传统内容、信仰内容被破坏。例如,把公历第一天称为"新年",而把传统的历法新年改称春节,淡化了、模糊了春节的"新年"含义。以致于有人想取消春节,用阳历年取代春节。

  第三,国外节日文化的引入对我国传统年节产生了冲击。物质享受为主的春节气氛淡化的一面,是以精神享受为主的西方节日的兴盛,现代生活的`个性化与多元化,也需要多样化的节日。不同层位的人们大可从那些节日中获得情趣。越是多元化,本土固有的文化应该是最具有魅力的,一个民族的永久性,首先在于它文化的本土性。本土性越强化、越固有化,他的主导地位才能更突现出来。

  第四,如今,平时工作日的缩短,休息、娱乐时间的增多,使得过年便不再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休息、娱乐时间。城镇人民温饱基本解决,也不再等着过年吃大餐,穿新衣,走亲戚,而是精神压力寻求解放,想着可以哪里去玩,玩什么,怎么玩?

  时代不断赋予春节新的内容,时代也不断给予它新的挑战,不同的时代虽然内容上不断增新,但基本的形式和主题却始终保持不变,“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正是春节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的思想表现。无论怎么变,它祝福吉祥如意的深层含义没有改变。春节家庭团聚的习俗至今相传,人们再苦再累,春节那几天一定要好好过,这是个人生理调整的需要,也是心理调整与社会关系调整的需要。无论是旅游过年、上网过年、还是晚会过年,人们寻求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们在同一的时间以大致近似的方式作大体一致的选择,是个人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与民族的需要。

  一种民俗的传承是需要民俗心理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当社会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民俗心理必然发生变化。然而这种心理变化并不似社会变迁那样快,需要与新的生活方式进行长时间的整合。春节作为一个民俗,在社会的发展逐步摆脱农业主导而向更高的层次迈进的时候,去与留就是纯自然选择,而不能人为干预,其保留的也将是最有生命力的。

  每个时代都为春节增添新的魅力,涂抹上新的色彩,我们身处于一个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时代,自然应该为春节这个古老的节日增光添彩,因为民俗应该是民众在生活中自发形成和传承的,来体现民众的文化诉求。我们只有在保持传统与接受现代生活方式方面找到一个契合点,我们才可能建构出一个新的民族文化体系,也就是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传承我们的春节文化,强化它的本土性,再向世界进军,让它成为世界人民同乐的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