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文写作 > 其他作文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800字左右9篇 遇见苏轼作文800字

时间:2023-09-07 08:47:02 其他作文

  本文是网友“zaguwei”分享的我眼中的苏轼作文800字左右9篇,供大家阅读。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800字左右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 篇1

  花败了,蝶散了。只有那若有若无的香,尘土飞扬间,轻轻地提及,千百年前的往事,却也终不过是词中一梦罢了。我带着怎样的心情,轻轻地踏过……

  故事的一开始,他不过是十来岁的青年才俊。他生在名门世家,父亲和兄弟都在文学上有颇深的造诣,而他本人,在后来的日子里,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抹壮丽的色彩,经久不衰。

  苏轼在年幼时,便表现出超高的文学天赋,他诗、词、书、画皆工,且将儒、释、道三家文化中最好的品格和修养融到自己的修养当中,这让他成为了一个不吐不快的人,由此,也铸造了苏轼在文学上豪放派代表词人的地位。

  但苏轼的一生,却并不如此,甚至可以说是跌宕起伏。这也便能从他在红尘中留下的足迹看出来了。苏轼一生有过三个最为特别的女人,从他的生命走过。

  第一个是王弗。王弗是他的结发夫妻,两人可谓是性情相投,彼时的苏轼,在官场上初露锋芒,而王弗则是那“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她精明能干,可以给予苏轼建议性的指导。这时的苏轼可谓是春风得意啊。但好景不长,王弗27岁时便去世了,她只伴了苏轼11年的光景,却在他心头留下最难磨灭的印记。这让十年后的苏轼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千古绝唱。

  而这时,早已物是人非,他身旁的那个她已然变成了王弗的妹妹——王闰之。王闰之并不如王弗那般精明能干,但她却最能明白苏轼需要的是什么,她伴他从得意到落魄,又从落魄重新回到顶点。但依旧好景不长,王闰之没来得及坐享繁华,便甩手归西,但这次,她没有只留他一人,她帮她纳了小妾,常伴他左右,名唤朝云。

  王朝云可以说是最懂苏轼的女人了,她伴他左右,哪怕穷困潦倒,依旧不离不弃。苏轼这样评价过王朝云:“不合时宜,唯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王朝云大概是最爱他的人,最后,朝云却先苏轼而去了。

  苏轼这一生,大起大落不停,但他却依旧“一蓑烟雨任平生”,如此不平凡之人,惟苏轼一人。我沉浸在这诗词中,一遍遍地缅怀他……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 篇2

  一说到苏轼,大名鼎鼎,妇孺皆知,所以就不必说苏轼的简介了。

  他自幼聪慧,二十几岁考进进士,随后又过了制科考试。他的文学出众,作品都让当年的主考官欧阳修先生叹为观止;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辛弃疾合称为“苏辛”,他的作品是北宋的最高成就,可见其文学水平之高。

  但他在政治上极不得意,王安石变法时,他反对变法;而后来废除新法时,他又表示了一定的不满。因为他的.这种态度,所以不断受到朝廷的贬低,再加上某些人对他文学才能的嫉妒,差一点就引来了苏轼的杀身之祸。

  他的一生中为人民做过很多好事。比如他在徐州工作时,徐州发了洪水,苏轼亲自去抗洪救灾,受到很多老百姓的爱戴。在中国的古代,一般被老百姓尊重的大多是武将,比如关羽、武松、鲁智深、李逵等等,而文人却不多,苏轼是其中之一,为什么?因为他热爱老百姓,所以老百姓也热爱他。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苏轼就是一个典范。

  他热爱交友,像黄庭坚、欧阳修等文人都是他的朋友,彼此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学习,一起进步。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对以后的成长非常有帮助。

  这就是我眼中的苏轼,他热爱百姓,热爱交友,文学出众。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 篇3

  读书与古人连接,听书了解古人。星期四下午,语文课堂上谢老师带领同学们听了宋朝诗人苏东坡的故事。

  苏轼,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知道苏轼是在小学课本上学的三首诗,《惠崇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我对苏轼的了解也仅局限于他是宋朝的一位诗人。今天听后,知道了他还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他的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通过聆听知道了苏轼的许多故事,早年经历、进京应试、名动京城、自请出京、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东山再起、筑建苏堤、流落儋州。通过这些故事,知道到了苏轼的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以宽广的审美眼光拥抱大千世界,到处都能发现美的审美态度。这成为了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

  这次聆听知道了两首词的创作背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1076年中秋节在密州所作,中秋望月怀人,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通过对赤壁的雄奇景色的描写,表现了他对三国的周瑜谈笑破敌的英雄业绩的向往,抒发了自己功业无成而白发已生的感慨。

  我对苏轼的故事只是略知一二,今后要继续读关于他的书,背诵他写的诗。

  通过这次听书课堂,我明白了谢老师的良苦用心,她在利用各种方式拓宽我们的知识面,提高我们对文人文学的兴趣,培养我们的文学素养。

  我要多阅读,多揣摩,多练笔,坚持不懈,不断提高文学水平。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800字左右 篇4

  苏轼,一位伟大的、值得尊敬的诗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被称为“旷世奇才”,他是文学家、哲学家、画家、书法家、诗人、词人、美食家。但他的崇高、他的闪耀远远不止这些能定义。

  才情才情,有情才有才,我被他的情感所打动;被他的执着打动;被他的哲思打动!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他因卷入政治纠纷,被贬入黄州,带着一个小小的官职,带着沉重的罪名。那是秋天的赤壁,他与他的一叶小舟飘荡在江面上。江面是“万顷茫然”他的心是“茫然万顷”,他只能喝酒,带着他的惆怅,在茫茫的江面上漂浮着。

  但他是苏轼,此刻他不仅茫然饮醉。酒愈下肚,他的心愈“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他意正兴,敲击着船舷而唱歌,唱“美人”,唱的是他心中美好而思而不得的事物呀!他多么想为国尽忠,即使他被垢陷,被他的君上贬到了这个山水荒凉的地方,但他心怀天国家,心怀天下,他无法释怀理想啊!

  此刻心中苦闷,仿佛听见了飘渺的洞箫声,箫声凄苦,似他心声。他又想到了天地之大而自己生命渺小,想到曹操,“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是啊,宇宙浩瀚,想曹操当年多么意气风发,而如今又在哪里呢?而他自己,只得“驾一叶之扁舟寄蜉蝣于天地”,只因为世所困!

  他就像一阵疾风,猛烈而跌宕。他在中秋月圆之夜酩酊大醉,写下“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我看见一个孤独凌乱的老者,他此夜必定满怀伤情,但连与家人团圆都不能,只能借月抒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就在此刻,他一鼓作气,起身拭泪,排遣一切压抑他的黑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我实在为他心疼,他在寒风中一次一次茫然,在黑夜中一次一次难眠,但总有一个意志支使他昂然起立,一整心绪。

  读他的诗词,我每每能看见他的世界,它的身影,他滚滚的感情,他的句子如同有灵,贯彻我的经脉,直击我的灵魂!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800字议论文 篇5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来自一千年前的吟唱穿越时空隧道,久久地回响在我的耳边。我闭上双眼,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天地茫茫,烟雨苍苍,滚滚长江向东一泻千里。惊涛拍岸,江边,一位高冠长髯的老者正在对江高歌。这就是苏轼,我心中的苏轼。

  在我看来,苏轼不仅仅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一颗光照千古的耀眼明星,他更代表着一种豁达多情,倔强不屈的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乌台诗案后的苏轼,经历了人生的一次大起大落,这对他的心灵是何等沉重的打击。对此,他也有过“人生如梦”的迷惘,“早生华发”的惋惜,“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痛苦。但他更多的是以豁达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这世间百态,起起伏伏。“一蓑烟雨任平生”说出了他的淡薄,“春江水暖鸭先知”写出了他的坦然,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更道出了他超凡脱俗的姿态。

  诚然,在苏轼六十六年生命历程中,坎坷多于平静,打击多过褒奖,但他却丝毫没有动摇过自己与生俱来的人生理想与处世原则。他永远是那个时代的心灵胜利者。所有的不幸,打击与困苦,都在这包容天地,吞吐江河的胸中如烟,如丝,如尘,如风,一吹便消散得无影无踪。他像一位倔强的舵手,任前方风大浪高,他依然高悬白帆,突出重围,成为那个时代最无畏的勇者;他又像一只神奇的不死鸟,在经历无数的打击与沉沦后,依然婉转地放歌,痛苦越剧烈,他那天籁之音却更是流传千古;他更像一桶陈年老酒,在那伸手不见五指的阴森冷寂的地窖中,忍受着无边的寂寞;然而,当阳光射入地窖时,那酒香霎时弥散开来,渐染这中国一千多年的历史与文化。

  苏轼,这豁达多情,倔强不屈的象征,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那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大境界。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 篇6

“一蓑烟雨任平生。”在那场漫天的雨幕中,你欣然落下此句,竟概括了历史长流中你的身影。

  小时候曾去过一次杭州,在某知名餐馆吃了一道名为“东坡肉”的佳肴,那时颇感熟悉,长大吟诵唐诗宋词时,才发现竟与苏轼有关。东坡肉的美味让我对苏轼有了更多好奇,对于这位“美食代言人”的经历更为了解。

  久远的历史中你留下一壶酒一道美食一腔热血潇洒独行于那苍茫人世,官场沉浮竟是常态。我没有,也做不到如你一般豁达。望着《苏轼传》,我感概万千。“问汝平身何功名,黄州惠州儋州。”你苦笑着自嘲的神情仿佛穿过历史长流回放在我眼前。然而惆怅过后你依然将被贬,流放当做一次旅程,安之,乐之。

  有人说,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如何躲避风雨,而是如何在风雨交加中翩翩起舞。你于是手持竹杖,脚踏草鞋,平生都付与一蓑烟雨之中,蓦然回首,风吹雨打零落处,早已无风无雨也未晴,太多挫折造就了你此刻的心境,无悲,亦无喜。你怎会不曾想过脱离红尘,奈何奸人没有心,你既已影落人间,他们便不肯让你轻易离去,尘埃,终是随风沾染了你。漠漠风尘路,你无奈,却也无力摆脱命运的枷锁。

  于是你甘愿戴着命运的镣铐,以清为欢,四海为家。走过山穷水尽的流年,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历遍山河,淡然留下“人间有味是清欢”,流传千古。也许是你忽忆那场穿透竹林的滂沱大雨,也许是你想起那时在烟雨中踽踽独行的你的身影,也许你终于又吟“一簇烟雨任平生”那一句。

  看淡,所以人间值得。你既然不能修齐治平,那便苦中作乐。被贬黄州,笑侃“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在潮湿多灾的惠州,你又寻好物“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你一生起起落落,却早已悟出真谛,朦胧江南细雨下,你的身影悠闲穿过竹林,再吟那句“一蓑烟雨任平生”。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 篇7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轼的一句名诗。他的`才华一直令我钦佩不已。他的诗词、他的书法、他那豪放的文笔,都令我十分喜爱。

  苏轼是宋代的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人,出生于寒门地主家庭,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亲程氏也曾“亲授以书”,是一位豪放派的诗人。

  还记得那一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可谓脍炙人口哇!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将那威风凛凛的将军英姿表现的淋漓尽致,那份飒爽英姿,似乎马上就会浮现在眼前,真是栩栩如生!品味苏轼,不由得涌出一股敬佩之情。

  苏轼不仅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文学家,书法家。他的性格幽默风趣,乐观向上,不被逆境所困,与苏小妹,佛印二人的事迹更是广为流传,有一次,苏轼闲来无事去金山寺拜访佛印,但他不在,一个小和尚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这个故事令人捧腹大笑,更使人赞叹小和尚的聪明机智。

  苏轼还是个书法家,他的书法结字扁平,横轻竖重,笔画舒展,轻重错落,用笔有轻重,字体有大小,给人视觉上极其强大的冲击力,实际上也表达了当时书写过程中的一种强烈的情绪。令人感到苏轼独特的性格特点。

  苏轼还为后世留下了许许多多书法作品:《新岁展庆帖》《颍州西湖听琴》《司马光神道碑》等,更有文学作品:《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等,他的诗文令我们受益匪浅。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800字 篇8

  苏轼!一个震撼人们心灵的诗人,他的词或空旷,或雄放,或凝重,或空灵,可以到达人们心灵深处,一个出生于北宋时期的人,留下百篇诗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首咏月抒怀的词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月下有一抹清影正在独自望月的情景,只是那一抹清影可是他正念着“水调歌头”词一首?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是离人泪”一首“水龙吟”仿佛已苍老了前世今生。一朵朵鲜艳的红花已衰零坠地,却再也无法将它重坠到枝头上,三分的春容,其中两份化为尘土,一份坠入流水已无踪影,其实那是离人的眼泪啊。一份份缠绵悱恻的情思,早已到达物语神游的境界。又有何人能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他的词婉转,空灵,却也很豪放。奔腾的大江滚滚的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风流千古的人物,他感慨:人生如梦,岁月流逝的遗憾。他说,千古风流人物即使身名惧灭,但江山在,江月长留,当举酒当杯。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惟有泪千行。”整整十年,唯有相思伴终生,可惜相思比梦长,望也望不到尽头……凄美的感慨,永明深处的是一份执着的感情。满腹的凄凉,唯有对千里之外的孤坟倾诉,到生命的尽头,也只有泪千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情。”披一身蓑衣任海湖中度平生,等到老的时候,再回首来程风雨潇潇时的情景,早已不管它是风雨或是晴,只要飘摇一生,长夜漫漫也不会觉晓……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暗中流年偷换。”流年似水,抓也抓不住,漫步在寂院中,时而可见稀疏流行度过银河,夜色已过,月波淡玉绳,星随着北斗低旋。是的,苏轼在感慨,年华似水,岁月如此轻易的逝去。因思秋风而感念流光飞逝的胀惋之情,无一显露。

  “墙里秋千墙里到,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墙里佳人一笑,便让墙外行人枉自多情,而徒加惆胀,不知这些“愁”是不是诗人的一番情操。

  《水调歌头》、《蝶恋花》、《念奴娇》、《江城子》都是他留下的宝物,婉约清丽的词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也影响了我们,无论怎样,她是一个流芳千古的诗词家,谁又会忘得了……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800字 篇9

  从古至今,放眼望去,论我最喜爱的文人墨客,非苏轼无人能及。

  论才气,苏轼在北宋算得上一流,与苏轼第一次正式见面,当属小学时品读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好似通向北宋的旋转门,门轻轻一推,才情兼备,月下闲叙的苏轼好似水波中的幻想浮现在我面前。再一推门,好似重回三国;“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景象又再现眼前,那时的周瑜何其雄姿英发!……慢慢的,我从苏轼的《念奴娇》中醒来,由此可见,苏轼善文,更善感,当时,苏轼有豪情壮志,也不泛有儿女情长,《江城子》中苏轼洒泪挥毫,写下痛思志妻的悼亡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再看“小轩窗,正梳妆。”竟是描写亡妻梳妆之举,孑身一人的痛楚与哀愁,只怕都容在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之中了。这时那你还能想象出是他写出了“乱石穿空,惊涛拍浪,卷起千堆雪”这样荡气回肠的诗句吗?

  但仔细一想,我所倾慕的,不仅是他独有的才气,更是他的性格与人格。

  苏轼在晚年多次被贬,经常举家迁往更偏远的地方。苏轼一心报国,满腔热血,却不幸陷入了党争。王安石变法苏轼并不支持,于是上书宋神宗,一心等待一纸诏书禁止不利于人民的改革措施,却不想,诏书是下达了,自己又被罢黜,于是只好携家眷至杭州任职。他本一心尽职尽责,却不想又被党争,御史牵连,因为他对许多小人敢于讽刺,于是被有些与他有嫌隙的小人歪曲事实,这便是“乌台诗案”。

  他被押解示众,贬至海南岛,却依旧乐观豁达,春风明月,他一生横跨多半个中国,足迹早已不止万里,但他依旧没有放弃,无论离京城有多远,他一片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渝。他尽着自己的职责。却也寻幽访胜,赏遍山川景色。他为了能让一家老小吃饱,自己开了片土地,在东坡,为了能吃上肉,他又买了许多当时在宋朝不为人所稀罕的猪肉,又研制出了“东坡肉”。这也是令我欣赏的人生态度,他既没有似陶渊明明月隐山林,也没有似屈原自沉江底,这些做法是令我钦佩的,但苏轼却不然,他一生生活在逆境却全然不放予心上,他随遇而安,却也关心朝政,他悠闲自得,却也不低声下气,甘做幽人。

  苏轼,有着“明月松间照”的安然自若,也有不攀高枝“谁见幽人独往事”的气节,这便是苏轼!我心中的苏轼!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