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1
老家的花鼓戏
叶语缇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不同的地方过节,过节的方式也是各有不同,就像老北京过年时要买杂拌儿,浙江过年时要舞龙灯,我老家湖南过年时候要请戏班子来唱湖南花鼓戏,热闹美好,才有年味儿。
今年过年回了老家,在奶奶那儿了解到了花鼓戏,便兴致勃勃地与她聊了起来。花鼓戏起源于长沙各地的民歌,山歌和民间歌,不知怎么地的,好好的歌,就慢慢发展成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了。有的人说,听过黄梅戏、京剧、豫剧等等,怎么就没听过花鼓戏,可你不知道,花鼓戏的历史悠久,早在1818年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就介绍:“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全鼓喧闹,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这充分说明我们老家的花鼓戏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就已形成。
和奶奶正聊得正欢,突然窗外灯火通明,浩浩荡荡走过了一群人,奶奶说戏班子来了,快跟上“大部队”,去看戏吧,我答应着。可突然肚子咕咕地叫了起来,晚饭还没有吃呢,奶奶急忙从火炉里抽出了一个铁架子,上面有几块烤得焦黄的糍粑,她把糍粑中间掏了一个洞,塞了不少白糖,然后用袋子装了好几块。然后拿了两个凳子,便拉着我出去了,“大部队”的人群浩大,前面几个零头的便是戏班子的人了,人去七拐八拐地将大家领到了戏亭子里,他们利索地换上了服装,简单化了妆,便开始唱戏了,花鼓戏很朴实,节奏很明快、活泼,里面有小旦、小丑、小生的表演,小旦开朗泼辣,小丑夸张风趣,小生风流洒脱。里面有丰富的情节和动作,给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划船、挑担、砍柴、打铁、磨豆腐、摸泥鳅等贴近生活的桥段。看戏的大多是老年人,他们看得津津有味,全神贯注,生怕漏听了一句台词,少看了一段情节,观众们不时爆发出掌声、叫好声、笑声。渐渐地,人越来越多了,把舞台包围得水泄不通。台上演员和台下观众把花鼓戏场子烘托得热闹非凡,年味十足。我一边陪奶奶看戏,一边吃糍粑,糍粑外焦里嫩、软糯香甜、Q弹可口,我超喜欢吃,再看看戏台上下的场景,真是很享受这样的“年味”!
春节在老家的短短几天里,体验到了不一样的节日氛围和快乐情景,我真期待再次回老家过年!
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2
这周的星期一,是我们住校生在家过周末返校的一天。母亲骑着电动车拉着我。在返校的路上,我感受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家乡,一个令人感受很深的家乡,令人叹息。
母亲给我做好早饭,我吃完香喷喷的饭后准备跟母亲去学校,打开家门,不要说放眼望去了,连眼前四五米远的地方你都看不到,仿佛置身人间仙境,我可得跟紧母亲,不然会找不到了。母亲喊着我,对我说:“要迟到了,快走吧!”如果不在是母亲叫我,我甚至都不能找到她,我坐上了车子,在路上不断的嘱咐母亲:“骑车子小心点,”在路上我问母亲:“为什么这几天老是有这么大的雾啊?我好喜欢大雾天”,母亲却一声长叹的对我说:“孩子,这不是雾,应该叫做霾。”我追问她说:“这不是空气中的小液滴吗?雾跟霾又有什么区别?”母亲扭着头语重心长的对我说:“雾,是大自然的正常现象,属于季节性质的,跟雨和雪的性质是差不多的。但是霾就不同了,霾是由于空气中的硫酸,硝酸等物质增多了导致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类的不合理生产和汽车尾气排放导致的。”我听到这里,终于恍然大悟。听母亲说这些霾时间长了还能对人们引发各种呼吸疾病,并最终引发癌症。我想到这些,就觉得毛骨悚然,原来,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如此的高危区域啊!
你们的家乡是山清水秀,一望无垠。还是像我的家乡这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家乡特色呢?想想这些危害,我觉得作为地球上的一份子,人类难道不应该好好地保护和美化我们这个唯一的自然家园吗!不要再只顾自己眼前的利益,而破坏整个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人类,需要反思……
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3
元宵节的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去小区附近走步。
虽然这是小区的附近,但人们也放起了烟花,有黄的,有粉的,还有一部分的人放着鞭炮,一些没见过世面的小孩子拽着大人到处跑。还有一些小孩子吵着让大人给他买吃的、玩的。一个人少的小城市一下子就变成了一个温馨又热闹的小村庄。
但人们干的最多的事包括我们就是走百病了。走百病的意思是走一走步,能把病消除,还能青春常在。妈妈不爱出门的人这回也跟我和爸爸一起出门走步了。可光走步还是有些太无聊了,所以一些人在走步的时候买了一个孔明灯来放。因为孔明灯太危险,所以我没有买,只能看着他们放。刚飘起来还歪歪扭扭的,可到了高处,和别的孔明灯一起,再加上那五颜六色的烟花。我好像来到了自己喜欢的小说里。最后,我还是买了一盏灯。买完灯,恐怕不止到一百步了。
回到家里妈妈把汤圆下到锅里,妈妈用勺子让它们在锅里转,汤圆的白色外衣轻轻地抖着。把它们盛到碗里,咬一口,甜甜的味道在嘴里跳跃。
第二天我被闹钟吵醒,我往窗下看,地上都是昨天放鞭炮留下的纸。桌上放着白米粥,妈妈也化好妆去上班了。
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4
端午包粽子
张嘉倪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我今天选择一个经典的习俗来写——端午包粽子!
一说到粽子,每个人肯定都不陌生,今年的端午节,我打算自己学包粽子,妈妈也特别支持我的想法。
一大早,我跟着妈妈一起来到了超市采购所需食材。有许多东西需要买,有赤小豆、糯米、白砂糖、红豆、绿豆、蜜枣、艾叶等。
回到家,我们放下大包小包的食材,洗洗手,我挽起袖子,准备开工。
妈妈告诉我,这粽子有很多种口味,问我要包哪种。嗯,我仔细想了又想,最终决定,还是一如既往的蜜枣味吧。
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把艾叶卷成一个类似作 文 吧圆锥的形状,往里边加入白砂糖、赤小豆、蜜枣、还有最重要的糯米。然后用几条绳子封好口,一般我们家里还会准备很多种颜色的线以便对不同的口味进行区分。这样,一个个小粽子就做好了。
转眼间来到了最简单的一步——那就是上锅煮了,我帮妈妈把一个个包好的粽子放进沸水里煮十五分钟,终于能休息了。
经过漫长的等待,粽子终于出锅了!煮好的粽子,满屋飘香,剥开粽叶,里面红棕色的粽肉在灯光的照耀下晶莹剔透,散发着浓郁的糯米香。我不禁抓起一个粽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味道简直棒极了,我和妈妈都很开心。
包粽子非常有意思,大家也可以去尝试一下!
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篇5
中国,一个文明古国,论起习俗,可谓“一地一样”花样繁多,单新年习俗,就五花八门。但亘古不变的是那份喜庆和热闹。
在我的家乡,新年从腊月二十几就开始了。二十九家家都准备好年货,门上贴好了“福”,有的人家还挂上了两盏大红灯笼。这天中午,照例要吃顿好饭,还要拜神家。下午就该大扫除,门窗擦得亮亮的,屋顶扫的净净的,桌上摆满了瓜子和糖。小孩子们手中已拿上了大小的鞭炮,大街上整天都噼噼啪啪的。大人们也已经在准备新钞,用来装红包。年前这几天热闹的很。
腊月三十,也就是除夕。晚上是要吃饺子的,一般是肉馅的,吃完了饭就去看看春晚。因为初一要起早,大人一般都不睡,可小孩子就顶不住,把新衣服放在床头,早早就睡下了。别以为一睡就着,家家都放拍炮,鞭炮、花炮,什么震天雷、窜天猴、笛音炮,声音此起彼伏,整整响一夜。
大年初一,凌晨三四点钟,就被妈妈叫起来了,睡眼朦胧的,一看见新衣服立马精神起来。穿好新衣服,好好打扮一番,要去拜年了。先去给爷爷奶奶拜年,再给爸爸妈妈拜。给家人拜晚年就该吃饺子了,正月初一不让动刀,不让说不吉利的话,还不能吃荤。不过白菜馅儿的饺子还可以凑合的。
吃完饺子就要去给本家的亲戚们拜。爸爸和弟弟最累了,要给长辈磕头。女人就要轻松多了,鞠个躬说句吉利话,就完事了。爸爸领着弟弟去拜年,妈妈带着婶婶们去拜年。我做为家中的长女也只能在家待着。爷爷奶奶也不闲着,在门口放好席子,铺好垫子,一拨一拨的人来拜年,贼热闹。我呢,更不闲着,我守在大门口,见有人来,先给他们拜年,坐等红包拿来了。
渐渐的东方泛起鱼肚白,天上还残留着花炮的烟雾,来的人也渐渐少了,大火都困了,来不及吃午饭,一个个倒头就睡,连小孩子也被赶回家睡觉。晚上又是一顿大餐。这一天一大家子的大当家要去请新媳妇来吃饭,表示这个大家庭接受了她,而当院的老媳妇要做陪客,带着新媳妇认当院人。初二,媳妇们要带着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过了这几天,年也算安静点了,等过了十五,吃完汤圆,年味也就渐渐淡去了。
新年那么热闹,那么让人留恋,不知多年以后这些习俗是否还能保留。但我想,不论怎么变,家人不变,一家的和乐不变,幸福就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