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文写作 > 其他作文

傅雷家书读后感作文14篇

时间:2023-10-04 16:50:10 其他作文

傅雷家书读后感作文 篇1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古以来家书是远离家乡的游子与家人唯一的通信方式。从小不离父母的我,从未体会过这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忧愁和丝丝甜蜜。我向往的这种感觉是傅雷家书给了我……

《傅雷家书》中,那185篇的家书,包含着父亲对孩子事业上的引导,母亲对孩子生活上的叮嘱……那平凡朴素的言语却一次次让我感动得流下泪,我忘不了当时浮现在我眼前的场景:分别后父母充满思念的彻夜难眠、傅聪回家后父母充满喜悦的泪流满面、因长久没有收到儿子的信而担心忧郁、甚至是孩子回信中一个错别字的纠正……父母的爱大的包容一切,小的无微不至,全部体现在傅雷家书中。

  傅雷家书中的爱,或许就是距离产生的不同寻常的爱,它的不同寻常,不是它的爱超脱尘世,而是因为距离,使人们懂得了珍惜这份爱!如果你还不懂得珍惜,那么从现在开始珍惜身边的爱吧!

傅雷家书读后感作文 篇2

  这个寒假中我读了一本书,叫《傅雷家书》,我被他给深深吸引到了。

  这本书是傅雷夫妇与长子傅聪在其留学波兰期间的往来家信。在这本书中,底下会有插叙当时的情况和背景来更好的辅助你来阅读,还会有一些插图,傅雷先生的英文也会有翻译,可以说是很细腻了。在此书中内容简单又有趣,还给我普及了许多在音乐和成长上的知识。在他们来往的信中最醒目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思念。文章好似在讲述着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奇的故事,感情上的挫折,对音乐的困惑,傅雷先生的大病,对音乐的理解等等都使人感受其深。在其中,我觉得傅雷先生十分博学,他懂很多东西,也懂得把这些东西传给傅聪。例如会英文,懂音乐,有出国经验,人生的道理,而他也是一名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他对傅聪不要求多才多艺,只希望他全心全意投入在音乐之中,希望在音乐上能有所深造,要到达一片领域的巅峰,是需要全心投入的。傅雷夫妇不仅关注傅聪的音乐,更是关注他的人格,信中时时刻刻都会有父亲和母亲对他的警钟。在此书中后半部分基本为母亲写,因为父亲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了,但心中所挂还是傅聪。

《傅雷家书》写的都是看似日常的家常话,却是字中有真情,文中有真理,不仅在文学、艺术、哲学方面帮助傅聪答疑解惑,也帮助傅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真实体现了家书中“父亲如山,母亲如水”的形象,表达了中国传统家庭“严父慈母”的主题。

  合上书本,情景在脑海中浮现,傅雷夫妇的那种思念,回味无穷。

傅雷家书读后感作文 篇3

  这不是一封封普通的家书,是一部充满着伟大父爱的的家书,字里行间,浸透了父母对孩子全心的爱。同时,它又是一部绝好的艺术教课书。

  人爱其子,天性使然。人的生命有限,而人的事业却永无尽头。通过亲生的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因此,培育好儿女也正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世界应该的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傅雷教子,情真义切,从家书中随处可见。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

《傅雷家书》真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子女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永垂不朽的经典。

  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而且他对傅聪的音乐事业十分的重视,这让傅聪十分感动。

  可怜天下父母心。其实,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的前途,可谓费尽了心血,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傅雷家书》让我更加了解父母对孩子的情感,也让我更渴望多多与父母沟通、交流。

傅雷家书读后感作文 篇4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经济爆炸的时代,且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增长大大超越了个人的接受速度,引发了学习方式的变革。

  读书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大家都读过书,各种各样的,励志的、梦想的…...今天我想谈谈《傅雷家书》。

  这本书是一位父亲——傅雷,写给他两个儿子的书信。傅雷是一个非常关爱儿子的父亲,并把自己的关爱写进了信中,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家书,更是一本教人育人的书。在书中,傅雷不仅是父亲,同时也是儿子的老师、好友,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父亲的关怀、老师的指导、朋友的勉励。

  来往的书信中更多的内容是关于艺术与人生的讨论,傅雷是在教给儿子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与个人的荣辱是息息相关的。他教导儿子做一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为此向儿子寄送大量中国文化资料,生怕儿子离开故土后淡忘。

  傅雷作为父亲,也关心儿子的生活与成长,儿子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种种问题,比如如何劳逸结合,如何正确理财,以及如何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他在信中多次谈及并提出意见和建议,爱子之情溢于言表。

  透过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傅雷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祖国有无私的敬爱,对两个儿子有贴心的呵护,为了不让两个儿子走弯路,操碎了心,费劲了神。父爱流淌在朴实文字的背后,深沉而温暖!

  在傅雷家书中,我们领悟到年轻一代人做事要有调理,不能激进,要谦虚做人,在学习上要狠下工夫。傅雷对儿子的期望,也正是天下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所盼所望,让我们斗志昂扬,迎接最美的时代

傅雷家书读后感作文 篇5

  《傅雷家书》收录了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其夫人于1954—1966年间写给两个儿子的家信,总共186篇。傅雷和傅聪,在别的书籍,或传记里,或许会被冠上“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学评论家”“我国著名钢琴演奏家”等等光鲜耀目的称号,但是在这本书,《傅雷家书》里,他们只是一对寻常的父子。傅雷在书信中和儿子论艺术,论音乐之美;聊儿子的比赛、生活;说自己的处境,讲社会、国家。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都写在信中,父子之间亦师亦友,亲密无间,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期望。

  合上这本《傅雷家书》,我感触万千。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傅雷和傅聪之间浓厚的父子情谊。特别是傅雷对傅聪那深切的、无微不至的父爱,让我感触颇深。他不仅教傅聪如何去生活,如何理财,还教他如何正确处理情感,如何处理恋爱问题,甚至细微到教他擦眼镜;对于傅聪,傅雷从不吝啬自己的情感,畅快流露:“孩子,我精神上永远和你在一起!”“亲爱的孩子,听我的话吧!”,完全放下了做父亲的架子,体现了浓浓的父爱。

  这一封封饱含着爱的书信,有许许多多细节足以让我感动,让我心暖。其中最使我受益匪浅的是傅雷在儿子傅聪精神消沉时送来的鼓励:“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是的,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腾,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磨难确实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圆滑,但是如果遇到小小挫折就一蹶不振的人,便会消沉而越跌越低。由此可见,勇于面对挫折,正视现实是十分重要的。人生本就是一曲跌宕起伏的音乐,这些高潮和低潮构成了精彩的人生,坦然面对,才能真正幸福!

  得失成败,无愧于心。有人说:“即使我坚持了又如何,我还是没能够成功。”我想在这里仍引用傅雷先生在《傅雷家书》中的一句话:“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其所能,无愧于心。”我们有时明知即使拼尽全力,也未必能看到想要的`结果,但只要我们努力过,热情放肆地奔跑过,就不会留下遗憾,他日想起,也无怨无悔,这很重要。“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有此洒脱豁达,得到的未必会比期待的少。我从书中看到的感触最深的,是关于人生的呈现:我们的人生必定起起落落,但沉也好,浮也好,都是我们的人生,都属于我们,趁如今,正青春,勇敢去拼搏,一切仍未尘埃落定。

  傅雷在家书中,谈做人、谈艺术、谈生活、谈婚姻、谈读书,展示了傅家门风,真实生动。有一种爱叫父爱,他不同于母爱,他没有优柔绵长。他更像是一杯温开水,虽平淡无奇,可又让你浑身温暖,倍感热血。父爱总是令人感动的,即使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它也如此的迷人,透露出来自血脉里的亲切;同时它也总是严厉且沉默的,好似冷如冰,不比母爱来的炽热。在大多数人眼中,父亲就像一块有温度的石头,永远保护着你,呵护着你,却又沉默寡言。

  读完《傅雷家书》,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亲,记忆里还有夜晚他们在灯下为我批改作业的身影、有每个早晨在厨房间为我忙碌早饭的身影、有大学住宿时他们为我收拾寝室时忙碌的身影,我们的父母虽然平凡但也用他们的爱、他们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感染着我们,从小到大陪伴我们逐渐成长。有时候我们总会提问,亲情到底是什么?我想,《傅雷家书》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亲情不是宠溺,也绝不是父辈与小辈之间的剑拔弩张,而是可在你身处险境时伸出援手,在你孤独寂寞时送上陪伴,当你迷茫困惑时给你指明方向,在你成功骄傲时给你温馨提醒。父母的话,我们要用心去听,去体会,因为,他们是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父母的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也是人世间最宝贵的宝藏。

傅雷家书读后感作文 篇6

  《傅雷家书》让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修养与情操。《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思特里克兰德狂热的追求艺术,从而放弃生活。而更智慧的傅雷,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了平衡,他既保持了对艺术的尊重,又精巧设置了物质与生活的关系,从而避免了物质对自己和对艺术的控制。

  从某种意义上,傅聪是幸福的,他有良好的天赋,能够轻易做到一点就通、举一反三。他有自由的时代背景,能够专注于艺术本身的学习与深化,脱离艺术之外理论与成绩的干扰。最重要的,他有一个志趣相同、无微不至的父亲。来自父亲傅雷的疏导是渊博的`,傅雷用毕生的知识与艺术修养,以及丰富的经验理论引导傅聪走上一条艺术之路。他用长远的目光预测到傅聪在理想道路上的重重阻碍,并给予自己的建议,不厌其烦的劝告。

  一封封书信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父亲对儿子的拳拳之心。傅雷式的教育是平等的,他重视孩子的独立性,将儿子视为朋友,不用父母地位加以胁迫,而是以爱和真诚去传递自己的声音。他时常说:“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对你的爱。”他还说:“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别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作文 篇7

  《傅雷家书》是一篇呕心沥血的教子篇,那一封封家书,就像那促膝的谈心,在默默无言中不知不觉地拉近了我和父母距离,我聆听着,感受着,铭记着。

  谁人没有父母,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和教诲。《傅雷家书》让我发现了另一种父母之爱、父子情深。它不是父母对儿女的谆谆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最平凡的关心、理解和沟通。傅雷敢于在家书中剖析自己,敢于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把自身经历中的经验和教训像涓涓细流灌注在儿子成长的心田中。傅雷先生无疑是儿子的良师益友。

  做人要直面困难。

  傅雷告诉儿子“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的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心酸的眼泪是培养心灵的琼浆。不经历尖锐痛苦的人,不会有博大的同情心。”人生路上,困难、汗水和辛酸是在所难免的。面对这些挫折,我们只有“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抱着永不放弃的心理,最终才能超越自我,走向成功。这样的人生感悟,既是傅雷对儿子的告诫,也是天下所有父母对子女们的忠告!

  做人要懂得善良。

  傅雷告诉儿子“人应该为了善,为了荣誉,为了公理而善,而不是为了惧怕永恒的惩罚,也不是为了求取永恒的福祉。”善,应该是发自我们内心,奉献给社会的。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去关爱别人,使别人因为自己的“善”而变得无比幸福,这才叫真善。

  读《傅雷家书》,我感动于傅雷先生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子女的作文关爱。大到事业、人生和艺术,小到吃饭、穿衣和花钱,事无巨细,关怀备至。从家信的言谈语气中,我们看出傅雷是一位要求极其严格的人,甚至有些刻薄。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这样的爱子教子的精神怎么能不令人感动至深,钦佩至极。

  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对子女满怀关爱,使儿女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功。其实我们的父亲也像傅雷一样的平凡而伟大: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他们的鬓角已经斑白;为子女的成长费尽心血,这就是伟大的父爱,这就是真正的父亲。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令我刻骨铭心:“人一辈子都在*——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解脱。”多么深刻的一句话啊!当我们面对成功时,要谦虚待人;面对失败时,要积极进取、相信自己;人生本就是一曲跌宕起伏的乐曲,只有这些*和低潮,我们才会有多姿多彩的生活。我们只有坦然面对它们,选择合适的方法应对,这样才能真正感受生活的乐趣,才能真正幸福。

  读过这本书后,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导,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给了我巨大的感染启发。我觉得傅雷不仅在为他自己的儿子指路,他也成为了我心目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和父母沟通的道路。

傅雷家书读后感作文 篇8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给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

  爱子的精神令人感动。从书中我体会了父母对我含辛茹苦的养育,他们辛辛苦苦的工作,为我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我在一个舒适的场所学习,用功努力,能为将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过上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他们辛苦了!而我们还总是不懂道理,不顾父母的苦口婆心,一意孤行。其实到最后吃亏的还是我们!没有才能、水平,以后如何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 我读了《傅雷家书》后,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大道理,还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

傅雷家书读后感作文 篇9

  要回头写读后感时,我觉得很不轻易,傅雷家书读后感500字。因为全书收录的这些家书,可谓篇篇出色,字字珠玑,做笔记或任何总结概括都有可能损害这部经典之作。所以,在这里我只是记录一些一读该书后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达的重要思想。

  首先,从形式方面看,《家书》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相信所有读过家书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慨吧。根据自己很少的经验,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程度因了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方式。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愉快的作品诞生。他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闻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

  假如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父亲是威严的代表,他们永远是正确的,在意见不合时他们能置之不理已是极限,傅雷却能放下父亲的尊严对自己的孩子低头,甚至于忏悔。我想每一位孩子都能读懂那背后深沉的爱。他们作为父母是完美的,也是我深深的敬服与爱戴之后不会去想拥有的,因为我有自己的父母。他们并不完美,他们不知道教育孩子一百条,他们很少读书,他们不会要我提高艺术修养,他们与我的世界的交集只有一个我。但他们爱我,那些我厌烦的唠叨,管束,斥责,都代表他们爱我。他们给了我一个家,让我无论何时都有所归;他们给了我他们的人生经验,让我不必经历他们经历的那些痛楚;他们给了我他们能给的一切,让我入每一个孩子般长大。他们会在每一次斥责后落泪,在每一次愤怒后原谅,在每一次失望后包容。这是我的父母,天下间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父母,你的父母也是。告诉他们你爱他们,不要让他们等的太久。

傅雷家书读后感作文 篇10

  《傅雷家书》中的内容蛮简单,主要都是傅雷以书信给两个儿子在艺术,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指导。一步步见证孩子的成长与成功。

  正因为全书的书信,刚开始读时是真的枯燥无聊,里面既无跌宕起伏的故事,也很少极大煽情。不过,看着看着,也就慢慢习惯了。大概是因为看久了,就觉得顺眼多了。

  在这部书中,傅雷用作为学者,父亲两个身份写信。既有对儿子的愧疚,又会表达自己强烈的思儿心情;既会跟儿子谈美妙的艺术,又会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面对儿子的情绪,感情,都以开明,理性,乐观的态度去指导儿子。也是嘴硬心软,现实平静,信中表达自己的爱儿心切。是个优秀,理想的好爸爸,好教师。

  对此,我也不禁想到我的父亲。他虽然没有傅雷一样高深的文化,也不会专业的述语,但他会用最平凡的一切给我极大的温暖。之前,我对于自家老爸对我高谈大学,高中的事较为不满,当时心里只想着当下,对爸爸这种话题即是烦躁。后来,一回,家里亲戚和爸妈在谈孩子的`话题,这个话题总会使大多父母孩子敏感。他那时爸爸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我知道她现在有压力,她也长大了,要自由,会叛逆,所以对她的成绩,我不去计较。”就是这句话使我对爸爸一向形象改观。以前只觉得极好的高中,大学都是爸爸对我的必须,之后我才真正明白,这只是期望与动力。这就是爸爸给我的一个教导。

  通过这本书,我懂了,父母心底最深沉的爱,从来都是毫不掩饰的给予孩子。用自己的经历,理解给孩子上无数堂有意义的课,他们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师,用淳朴,平凡为孩子铺设自由的未来。

傅雷家书读后感作文 篇11

  爱在最深切的关头—题记

  我拿着这本书,不大,刚刚好,但沉沉的。傅雷和傅聪这对父子在读之前进行了了解,一个是著名的翻译家,一个是闻名世界的钢琴家,教材中说这是一部“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又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似乎有些矛盾,我的心中也因此打了个大问号。于是我翻开书页,认真领悟。这是父亲寄给儿子的家信,饱含着父亲对身处异乡的孩子的担心与思念。果然,翻译家对于孩子的教育不一样,更像是与友人之间对艺术的谈论。但父母对子女永远都是爱之深情至切,傅雷也不例外,他在信中常常写到对儿子的思念,儿子刚走便想要提笔写信,有时一写就止不住,但又害怕儿子会厌烦便草草结束。这更像是现在常说的“中国式教育”中的父母——以子女为自己生活的全部,对于他们的爱也是卑微的,这可能就是那一辈儿人所谓的深沉的爱吧。但又有谁曾想到,在成为亦师亦友的父亲之前,傅雷曾经是一个“狼父”,他先进的教育理念往往通过暴力完成。但正如信中所写——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信中往往有关于艺术的探讨,我想这便是我问题的答案。家书中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与此同时,家书中还以相当多的篇幅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和艺术修养。想起初一时给母亲写了一封信,被我用牛皮纸信封包好,交到母亲手里,但由于妹妹太过调皮,信封被撕成两半。一天,我问母亲信的去向,我本以为母亲会将此抛之脑后,令我惊讶的是,她一直收藏着信,就放在衣柜的深处。我想父母的爱就如同云朵上的梦,爱在最深处。父母的爱,像温泉中的细流,温润可亲;父母的爱,像花园旁的玫瑰,铿锵有力;父母的爱,是黑夜里的油灯,指引方向。父母,为了儿女,不怕艰难,不辞劳苦,只要为我们好,能够有助于我们的,他们尽量地给。他们只不过希望我们也能告诉他们,我们的忧,我们的乐。父母虽然年纪会老,可是不甘落后,永远也希望追在儿女后头。

傅雷家书读后感作文 篇12

  楼适夷曾这样评价《傅雷家书》: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这一百多封家书,不仅仅是信件,更是傅雷深沉如山的拳拳父爱,儿子小有就,他欢喜自豪;儿子遭受挫折,他满怀忧虑;儿子骄傲自满,他谆谆教诲。对儿子傅聪而言,傅雷首先是一位父亲,然后是一位朋友,最后才是一位学者。作为父亲,傅雷教育儿子为人处世的准则;作为朋友,他担心儿子的日常起居、感情生活;作为学者,他与儿子探讨音乐上的专业问题。毫无疑问,傅雷是一位严格的父亲,知心的朋友,渊博的学者。

  这不由让我想起我的父亲。如果说我家像一个戏台,母亲总是唱红脸,父亲却总唱白脸。曾几何时,我厌烦甚至怨恨过他,因为他如此的“不近人情”。

  还记得我刚踏入二中校门时,不熟悉环境。很快迎来了我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重要的考试,我懵懵懂懂地走进考场,考了年级560名,一共1200名学生,明知道没有付出努力,只是运气原因却依然居功自傲,向父亲报喜。我本来学习不是特别好,我原料想父亲会高兴地夸奖我,不料父亲却面无表情,只是冷静地叮嘱我不要骄傲,继续努力,你前面还有多少让你超越的人,而我沉浸在众人的鲜花与掌声中,全然将良言警句丢在脑后,变得更加松懈。

  教育方面,父亲与傅雷一样严格而理性,用严厉掩饰自己的温情,用理性遮掩住自己的期盼,直到孩子踏上成功之巅。我立于山巅,众生仰望,父亲是那个沉默的人;当我跌入深谷,所有人都怀疑我时,父亲是那个拉我一把的人。

  父亲拳拳似海深,我庆幸在我成长路上读了《傅雷家书》,是他让我理解了父爱,理解了父亲。

傅雷家书读后感作文 篇13

  《傅雷家书》是翻译家傅雷和妻子写给儿子傅聪的信集。每一封家信都汇集了父母的心血和对儿子深切的关爱。作为钢琴家,傅聪不得不在世界各地奔波,傅雷夫妇的信时时提醒着傅聪如何聪明地做人处世,引领孩子不断前行。

  静静翻开《傅雷家书》,如深沉父爱一样,有许多足以令我感动的细节。譬如,身为父亲的傅雷为了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日渐陌生的`因素,不顾重重的困难,坚持给孩子邮寄有关的书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明曲,还有自我的译作。在信笺中他阐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学思想,不止一次给儿子纠正用错了的字词,为的是让儿子明白: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他是足以骄傲的,因为祖国有着无尽的文化财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国人的血脉里传承着!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必须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地点点滴滴的把自我明白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这是傅雷在启发他的孩子,报效国家是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即便自我是普通人,也能够为国家、社会作贡献。每个人都是社会前进的车轮,我们的所作所为、点点滴滴,都与国家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应当进取地为祖国作贡献,创造完美的明天。

  当傅聪忙于演出、练习而时常熬夜,以致精神疲惫,傅雷劝告傅聪劳逸结合,多到郊外或博物馆。“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远着眼,马拉松才会跑得好。”傅雷用形象的比喻,劝诫傅聪爱惜自我的生命。

傅雷家书读后感作文 篇14

  家书?我在想,家书也可以整理成册,那必定是十分有意义的了。

  最开始是作者写的一些文字,记录了一些关于傅雷育子的事情。傅雷对孩子要求真的很严格。或许过于严格,也会让孩子有压力,但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教育方法不是没有益处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一定会有许多人不具备的自律与一些好习惯。儿时或许会觉得压抑与拘束,但长大后还会是要感谢的。

  接着是傅聪的信。傅聪先生身在国外,内心深爱着国家,但也认为那时候的国家需要改变。出来见过世面就知道外面有多少是值得学习借鉴的,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想发展想进步必须走出、引进、交流、合作。傅聪先生也提到了,拥有华夏的魂,连带着对东方文化也有了亲近感。确实如此,外国的文化有时并不能引起我们的灵魂产生共鸣。当然,艺术无国界,只是终归不如本土文化更能打动我们的心。最简单的例子莫过于语言,不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中,不同的人听,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如同外国人无法懂得中国人的有些玩笑,中国人也无法理解外国人的一些幽默点。无论国外多么发达抑或是美好,内心总是向往着自己的国家的。这是大概就是人落叶归根的情结吧。

  接下来开始本书的正文了,是傅雷先生的家书。傅雷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格,以至于让孩子和母亲都颇受折磨。但是尽管如此,傅雷并不是不爱孩子,反而从心中便可以看出他的深情与对孩子深似海的爱。这份爱十分普通,是天底下的父母共同拥有的。信中有许多琐琐碎碎的叮嘱,也有不少替孩子排解忧愁、解开心结的话语,对孩子的教诲与关心很日常化的。大到人生与艺术,小到衣食住行,并不多么特殊。天底下的父母孩子不都是这样么?千千万万父母的都是这样的。或许有不善言辞却行动上不“薄情”的,也有言语上行动上都十分“不薄情”的,或许不如傅雷夫妇有如此高的文化,寄予给孩子们的希望与爱是相似的,希望孩子成功,望子成龙,却又担心关怀着孩子。

  傅雷夫妇严格归严格,却是真的对孩子有益。我个人还是偏向这样的教育方式的,而非过于“散养”。后者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或许童年时确实开开心心的,烦恼压力都相对更少,但是未来可供选择的道路,也就是“自由”,必定不如前者的。这个自由不是随心随性,而是建立在拥有了独立的能力的基础上,经济独立,人格独立,可以去选择未来更多样化、自由、不狭隘的路,做想做的事情。我的家庭并不是很严厉,所以我还是希望父母对我的管教能严厉些。

  在成长中,孩子与父母之间免不了矛盾。但感情总归是不会变的,双方终会明白对方的心思与苦衷。作为孩子,更是要体谅父母,知道父母没有对我们没有益处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