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6篇,以供借鉴。
大班科学教案1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知道声音的传播途径。
2.在试验、探究的活动中提高观察、分辨、倾听能力。
3.对探究声音有兴趣,能够关注生边的物理现象。
活动准备:
1.梳子、皮筋、水、白纸、水、三角铁、纸杯、绳子
2.播放各种声音的音带
活动过程:
1.猜声音,引起兴趣
播放各种声音,请幼儿猜猜它们分别是什么声音?
2.了解声音的产生
(1)使物体发声
①教师提供梳子、皮筋、水、白纸。请幼儿想各种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
②请幼儿说一说使梳子、皮筋、水、白纸发出声音的办法。
3.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原理
①做一做:将手指按住自己的喉头两侧后说话,体会有什么感觉。(喉咙发声,声带在振动)
②请幼儿观察梳子、皮筋、水、白纸在发声前后有什么区别?
③锤敲三角铁,然后将它放入水中,你看到什么?(有水波)
④说明了什么?(三角铁发声时在振动。)
⑤有办法让三角铁的声音马上停止吗?(用手马上抓住三角铁)
⑥为什么用手抓住正在响的三角铁声音就停止了?(让三角铁停止振动)
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了。
4.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①用手指轻敲桌子一端,另一位幼儿在另一端将耳朵紧贴桌面听声音。(固体传播)
②在水中敲击三角铁,试试能否听到声音。(液体传播)
③打雷时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空气传播)
小结: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空气传播。
5.美妙的乐曲
(1)教师示范将七个玻璃杯依次排在桌子上,再给每个杯子注入不同高度的水。七个玻璃杯倒好水后,用筷子轻轻敲击各个杯子的边缘,引导幼儿听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2)试着调整每个杯子的水量,是听到的声音接近Do、Re、Me七个音阶时,杯子乐器就制作好了!
(3)师:为什么每杯水敲击出来的声音不一样呢?幼儿讨论回答。
小结:杯子装的水量不同,发生振动的部位和振动的'幅度都会不一样,因而通过调整杯子的装水量,可以调出不同的音阶。知道水量多的杯子,敲击出来的声音听起来比较低沉,而水量少的杯子,敲击出来的声音听起来则比较高昂。
(4)幼儿实际操作活动。
①请每组幼儿将七个玻璃杯依次排在桌子上,再给每个杯子注入不同高度的水。引导幼儿按水位从低到高的顺序给杯子注水,教师巡回指导。
②七个玻璃杯倒好水后,请幼儿用筷子轻轻敲击各个杯子的边缘,可以听到高低不同的声音。
③教师引导幼儿用自己制作出水杯乐器敲击出好听的乐曲。
6.幼儿依次体验敲击乐器的快乐。
活动延伸
了解生活中的噪音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减少生活中的噪音?
大班科学教案2
活动目标:
1、了解人体胖瘦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并尝试着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健身措施。
2、能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并能够清晰、连贯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幼儿已经通过测量的方式,了解自己的体重情况。
2、就胖瘦的问题,幼儿对周围人进行过调查。
活动过程:
1、说说自己的胖瘦情况:
(1)通过对前期活动的回忆,引起幼儿讨论的兴趣:
——“每位小朋友都测过了自己的体重,你的体重是多少?与标准体重比较的结果怎样?”
(2)幼儿自由讲述,说说自己测量、比较的结果。
(3)教师对幼儿的回答做一个简单的小结:
“每个孩子的体重都不一样,有的'比标准体重重了点,有的比标准体重轻了点。“
2、展开讨论,交流观点:
(1)提出讨论的话题:
——“那么,究竟是胖好,还是瘦好呢?“
幼儿按各自不同的观点分成两队进行答辩。
(2)小结:
“过胖、过瘦都不好。”
3、讨论健身的措施:
(1)以集体的形式展开讨论:
——“怎样才能使得自己不过胖,也不过瘦?”
(2)幼儿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
(3)教师对幼儿各种想法进行总结。
大班科学教案3
活动目标
1、观察骨骼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骨骼的构造。
2、掌握人体骨骼的大致特征,提高探索身体奥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身体的结构-骨头
2、白纸和双面胶若干。
活动过程
一、感知骨头的存在
1、教师:小朋友们,请你们用手捏一捏自己的手指和手臂。
有没有摸到硬硬的东西?那是什么?
你还能在身体的其他部位摸到硬硬的东西吗?
(膝盖、头部、胳膊肘、颈部等等)
教师:原来骨头支撑着我们身体的`每一个部位。
小朋友们想想如果没有了骨骼,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
(变成软软的、像一团泥。)
二、认识骨头
1、说说骨头有哪些。
出示人体骨架图,对照图边讲述人体骨骼边触摸身体该部位的骨头:
-人的身体有两百多块骨头,它们连接在一起。
-我的头上有头骨,张开嘴巴吃东西靠的是颌骨
-还有手骨和腿部,走路、做事情都要靠它们。
-弯弯腰,那是一节一节的脊椎骨。
-再摸摸我们的胸口,那一排一排的是肋骨。
2、引导幼儿再次捏一捏、摸一摸自己的骨头。
三、动手做做我们的骨头。
1、教师:我们自己动手来做一个骨架吧,瞧!老师把白纸剪成一条一条贴在了胸口,
真像一排排肋骨。
你们还能不能贴出我们其他什么骨头呢?
2、引导幼儿用剪贴纸条的方法,在自己身体上表现各种骨头。
(如胸部、手臂上、腿上。)
活动延伸
看各种人体骨骼图片,说说是身体的哪个部位的骨头。
大班科学教案4
活动目标
1.了解蒸、煮、炸、煎、烤等烹饪方法,感受面食的多样性。
2.探索、感知面糊、面团的形成,体验自制面食的乐趣。
3.了解面食的营养,喜欢吃面食。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感知过面粉的特性。
2.面粉、和好的面团。
3.各种面食若干。
4.毛巾、水、抹布、盘子、碗、录音机、磁带、录像机、录像带等。
5.幼儿洗净双手。
活动过程
一、回忆面粉的特性。
二、感知、探索面粉加水后的变化。
1.猜一猜:在面粉里加水会有什么变化?
2.幼儿操作感知面糊、面团的`形成。
三、了解面食的烹饪方法及其营养。
1.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生活经验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烹饪方法
2.观看录像了解煎、炸、蒸、煮、烤等烹饪方法。
3.师幼共同总结归纳几种烹饪方法。
4.品尝各种面食。
5.教师简单介绍面食营养。
四、制作好吃的面食。
1.介绍辅助材料:果汁、樱桃等。
2.讨论:你想做什么面食?(引导幼儿从造型、口味、颜色等方面考虑。)
3.师幼共同制作面食。
4.根据自己喜好选择面食的烹饪方法,分类后送食堂加工。
活动延伸
午睡起床后和幼儿一起品尝自己制作的面食。
让幼儿和家人一起去品尝各种各样的面食。
活动建议
活动前建议先让幼儿感知面粉的特性。
活动点评
此活动通过操作感知了面粉的特性;通过观看录像了解了面粉的许多烹饪方法;通过制作满足了孩子的创造欲望。整个活动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着,孩子们积极、主动,乐学、好学。整个环节步步深入,层层递进。
大班科学教案5
【活动设计背景】
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要融入到学生之中,充当四种角色:
①组织者:为学生创设和谐、愉快的氛围,组织学生实验;
②探究者:做一名好奇心很强的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究;
③发现者:仔细观察实验情况,并认真倾听学生交流,发现学生实验中的问题;
④指导者:当学生探究感到困惑时,要及时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最大的成功是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如若一味地牵引,则是剥夺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权利,因此教学中,我给予学生极大地探究空间和充分的探究时间,在开放中组织,在参与中指导,让探究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活动目标】
使学生通过实验增加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①分组汇报实验现象:
在汇报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是不同的意见。如:小玻璃瓶在水中有的灰上浮,但有的组会下沉,这就要让学生把瓶子拿出来,再做实验,然后观察,会发现有的瓶子没有盖,水进去了,就沉下去了……
②思考总结:
让学生认真观察上浮和下沉的物体,发现这些物体的特点:
上浮的:轻,是用木头、塑料、泡沫等材料做的;
下沉的:重,是用玻璃、金属、石头等材料做的。
设计意图:材料是活动的基础,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时间提供材料是大有学问的。教师提供的材料,必须经过仔细选择:既简单,能为每个孩子开辟一条探究之路;又要丰富,让孩有可能通过各种各样的路子去探索;还要有结构,能在探究中体现学生的独创性
【活动准备】
教师出示探究问题:
⑴小玻璃瓶在水中上浮,用什么办法让它沉下去?
⑵橡皮在水中下沉,用什么办法让它浮上来?
学生分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探究,有兴趣的可以探究两个问题。
2、制定探究计划
首先由小组讨论,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如让小瓶下沉的方法有:灌水,灌沙子或装石子,把小瓶绑在石块上……
然后小组汇报交流,完善探究方案。
设计意图:设计实验方案既减少了实验的盲目性,又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孩子们设计的实验也许是稚嫩的`,站在科学的高度上讲也许是不太科学的,但是学生在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实验时,初步的学会了科学的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有利于实验方案更趋于科学可行。
3、分组探究
在学生分组探究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在学生探究出现问题需要帮助时,出出主意,还要关注学生独特的实验方法。
4、表达与交流
汇报实验情况要注意以下三点:
⑴要让学生边演示边汇报;
⑵让学生说清实验步骤和方法,尤其是说清从失败到成功的实验过程。
⑶在学生交流时肯定学生的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创意的方法。
我预设的交流情景:
生:我们小组研究的是:让橡皮泥浮上来。我们是这样做的,橡皮泥做成小片(下沉)——捏薄点儿(下沉)——捏 得更薄(沉、漏了)——再捏(先浮后沉)——捏成碗状或船形(浮)——放入曲别针(仍然上浮)
师:通过捏你们发现橡皮泥有什么变化?
生:橡皮泥的形状变了。被捏成了船的形状。
师“形状变了,就可能改变物体的沉浮。坐过船吗?钢铁做的轮船能浮在水面上是什么道理呢?
生:改变了钢铁的形状。里面是空心的。
师:还有什么方法让橡皮泥上浮吗?
生:我们把橡皮泥粘在木块上,也会上浮。
生:粘在乒乓球上也上浮。
师:借助比橡皮泥轻的物体也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许多闪光的思想火花会在交流中产生,教师不应该满足于“沙+黄豆”的交流层面,而应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小苏打+白醋”生成新物质的研讨层面,这样才能使不成熟的想法更成熟起来,在相互交流中,会使学生的想法更科学,认识更完善。
三、拓展活动,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1、揭秘:通过以上的两次实验探究,让学生揭开 课始 两个塑料球一浮一沉的秘密。
2、潜水艇实验;出示自制的潜水艇模型,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潜水艇自由上浮和下沉的秘密,并说明道理。
3、设计打捞沉船方案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育要体现STS目标,即科学—技术—社会与生活的联系,这个活动能让学生体验到科学为生活服务,让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四、实验设疑,激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师出示沉浮子:“水中的小瓶能停留在水中的任何一个位置”,这太奇怪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小瓶有什么秘密,还是水有什么特殊?……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有趣的实验现象,会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探究继续下去。
大班科学教案6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小水滴旅行》,知道水的不同存在状态。
2、会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小水滴旅行时变化的顺序。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画笔、纸、图片
2、课件《小水滴旅行》
活动过程:
一、导出主题活动
1、教师从旅行入手介绍水滴,师:小朋友们喜不喜欢旅行?小水滴也很喜欢旅行,它的旅行呀很神奇很精彩,我们一起来听听它的旅行故事吧。
2、提出要求:请在你们观看时,边听边看边想,等看完小水滴的旅行后,用你们的方式把看到的小水滴旅行给记录下来。
二、播放课件并总结
1、提问:小水滴在旅行中去了哪里?怎么变化了?
追问:它是怎么变成水蒸气的?它请太阳公公帮了什么忙?
小结:太阳公公放出强烈的光和热,吧小水滴找的暖烘烘的,变成了水蒸气。
2、提问:小水滴又去了哪里旅行?变成了什么?怎么变的?
小结:水蒸气飞到了天上,风爷爷带着他们在空中飘来飘去,变成了白云。
3、提问:小水滴最后去了哪里旅行?变成了什么?怎么变的?
4、小结:白云越飞越慢,风爷爷吹的他们有点冷,白云们紧紧的抱在了一起,最后变成了小雨点落入了大海。
三、幼儿记录
1、你们觉得小水滴旅行的故事有趣吗?请你们用记录的方式把小水滴的旅行画下来。
2、幼儿介绍自己的记录,小水滴去哪里旅行了?怎么旅行的?
四、完整欣赏一遍故事
师总结:小水滴的旅行的过程中变成了水蒸气,又从水蒸气变成了白云,白云又变成了雨滴、雪花,最后变成小水滴会到了小河里。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我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利用小雨滴旅行制成课件,在这里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具体的、直观的物象,满足了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在课前我作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工作,事先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记录,为了给孩子带来更直观的感受,还制作了小水滴旅行的图片。我采用的是分段讲述的方式,给孩子们讲述了水的三态变化的全过程。为了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在每一段讲述过后,我都进行提问,在提问时采取了个人和集体两种形式来回答所问的问题,这样点和面的回答使孩子都能较好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孩子们在提问的帮助下,不断地回忆故事的内容,并且用语言进行表述,这使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但这里也有不足的地方,对在每段故事没有清晰的小结;此外,每段故事讲解之后,可以完整的再播放一遍故事,造成孩子们对故事没有一个完整的影响。最后环节中,我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讲故事记录下来,这不仅加深和巩固了幼儿对水的循环过程的理解,其实也能帮助幼儿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孩子们的展现出多种记录方式,大多数孩子并能根据自己的记录过程来讲述故事,这次的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活动带来的快乐,又增长了自己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