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节课力教案3篇

时间:2023-11-18 11:28:55 教案大全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节课力教案 篇1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分为:机械运动的概念、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中,机械运动的概念较为简单学生理解也相对容易,所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后两部分,在参照物的教学中通过一个小实验,钢笔放在书本上推动书本运动。利用机械运动的概念讨论钢笔是运动还是静止?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选择不同的标准获得不同的运动形式,自然的引出参照物的概念。整体的设计思路利用身边的现象赖引导学生理解参照物和相对运动的概念,期间可通过穿插一些视频和音频资料,让学生理解更加具体、生动和深刻。

  二、教材分析

  初二时学生初次接触物理,本章是人教版的起始章的第二节内容,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在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学生先从身边最简单的运动着手,对于学生物理学科的入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对于本节不熟悉的参照物,教材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最终理解运用。

  三、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学生,物理思维还未建立,理解和分析能力较弱。该年龄段的学生有好奇心,但是对问题缺乏深刻的思考,对知识的提炼和总结缺乏训练。比如物体的运动选取不同的参照物运动形式不同。学生容易将参照物和研究对象混淆,对于这个问题,一定要先通过明确谁是参照物谁是研究对象,再讨论后续的相对运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停运动着的世界中,能举例说明常见的运动现象。

(2)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能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参与式的体验学习,使学生能灵活选取参照物来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人生观教育,通过“STS”教学,激发学生学好科学技术,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五、重点难点

  1.参照物概念的形成 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六、教学策略和手段

  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身边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学习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不断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运动的相对性,通过视频资料了解我过前沿的航空科技,尤其是飞船对接技术中的相对运动,让学生明白物理源于生活,但又改变生活。

  七、课前准备

  简单的实验器材准备,图片资料、视频和音频资料,学生的课前预习

  八、教学过程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图片引入: 1.春天,风筝在空中迎风摆动;2,夏天,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3.秋天,落叶纷纷飘落;4.冬天,雪花漫天飘洒;

  6.今天,你上学的路上,路旁的树木不断被甩在身后

  7.此时,钟表的秒针在不停地“走动”;学生思考并回答:看了这些图片有什么样的启示?(学生回答)

  师: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我们每一个人时刻都在运动(如心脏在跳动,血液在流动),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着。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节课力教案 篇2

  宇宙和微观世界(1)

(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的;

(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3)了解原子的结构;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世界的研究介绍,发现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

(2)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

  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

(二) 学法点拨

  物质世界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研究:宇观世界:宇宙、银河系、地球等。它们的体积非常大,大多距离我们非常远,要借助天文望远镜观察和研究:宏观世界:地球上人类可以实地观察和研究;微观世界:物体尺寸非常小,要借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研究。

  微观物质的尺度很小,人类肉眼无法直接观察。但是,分子也有结构,它是由原子组成的。

  课前准备

○1取一根蜡烛放入小金属罐熔化然后观察蜡烛凝固时体积的变化。

○2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系、银河系的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

○3查阅、收集有关分子、原子结构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

  教师: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许多多的谜,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足迹,从宏观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

  1.宇宙有多大?

  综合观察课本图和课本图。

  请同学们说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现报道发现第十大行星)。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

  2.交流资料数据: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遍的行星;

  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太阳只是银河系中几千亿科恒星中的一员;

  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要十万光年;

  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许多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

(3)根据以上资料、数据让学生推理,说一说他们所想像的宇宙有多大。

(4)结论:宇宙是广阔无垠的,大得很难以想象。

  3.人类对宇宙的探究过程。

  交流资料:

  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

  哥白尼与日心说;

  从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到人类第一次乘飞船进入太空;

  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我国“神舟”号飞船的五次成功飞行。宇航员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绕地球航行。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太空宇宙的探索越来越深入,宇宙的奥秘将逐渐被揭示。

  4.宇宙的组成

  问题:宇宙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

  物质由分子组成

○1问题: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探寻着这个问题的答案。古希腊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水、火、土、气四元素组成;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组成。但这些看法都是不科学。到底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2分割物质实验:

  物质分割有一个限度,分割到这一限度时小粒子能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但用肉眼不能看到,只能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科学研究发现:任何物质都是由主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第一个把这些粒子叫做分子。

  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1学生交流课前观察蜡凝固时体积的变化。(液体蜡在凝固时体积缩小,中间凹陷下去。)

○2问题:我们知道物质一般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式存在。物质处于不同状态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从实验,我们看到物质在一般情况下由液态变为固态体积缩小,由液态变为气态,体积增大。物质由分子组成,那么,物质存在的形式与分子的存在状态是否联系呢?

○3探究:先让学生说说他们在课堂上听课,课间在教室里活动时,课间在操场上自由活动时这三种情况下活动的状态和活动空间。

  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4结论:根据以上探究,可以认为物质存在的形式与构成物质的分子的运动状态有关。

  原子结构

  我们知道了物质同分子组成,人们又猜测分子能不能继续分割?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并把这样的粒子称为原子。同时还发现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

  在一般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和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相相等。原子核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而质子和中子又由更小的夸克组成……

  达标自查

  1.我们人类生活在广阔的宇宙里,太阳是 中一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人类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 条轨道上运行。目前发现的太阳系有 大行星。

  2.物质由微小的粒子组成。这些微小粒子保持了物质的性质,我们叫它 。由于它的体积很小,一般要用 观察。

  3.固态物质中,粒子之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具有一定的 和 。

  4.液体没有确定的 ,具有 。气体粒子之间作用力小,故气体容易被 ,并具有 性。

  5.物质由 组成。分子由 组成。原子核外的电子绕 运动。

  6.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时候,体积变化的正确说法是:( )。

  A.体积都变小; B.体积都变大; C.有的体积变大,有的体积变小; D.无法判断。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B.液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C.液体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 D.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8.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

  =×109m; =×10-9m;

  =12×109m; =12×10-9m。

  9.下列对物质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固态物质的排列规则,就像学生做广播体操一样;

  B.液态物质的分子可以移动,就像操场上踢足球的学生一样可以在球场上跑动;

  C.气态物质的分子几乎不受力,就像下课以后的同学可以自由活动。

  能力提高

  10.探究: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时候,体积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猜想:

  设计、进行实验:选用熟动物油作为探究对象。

  把熟动物油放在烧杯里,用火加热,使它完全熔化,记下液面所在的刻度位置。

  拿开火源,使熟动物油冷却。

  观察:它的体积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你还可以用什么物质进一步进行探究?

  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

  11.探究:水结成冰以后,体积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猜想:

  设计、进行实验:

  分析结论:

  交流:通过第10题和第11 题的探究,你有什么发现?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节课力教案 篇3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知道惯性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物体的惯性

  2.难点: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课件的几幅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讲授新课

  1.牛顿第一定律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按照书本第17页的实验进行探究不同表面,物体的运动距离不同 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

  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介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解释: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学生活动:

(1)体验图的实验

(2)体验物体掉杯中的实验

  通过观察图,尝试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怎样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产生的危害。

(三)课堂小结

  1.牛顿第一定律是怎样表述的?

  2.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利用惯性的例子,防止惯性产生危害的措施?

(四)布置作业书本第19页第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