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愚公移山》教案11篇 愚公移山教案两课时

时间:2024-02-15 09:44:03 教案大全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愚公移山》教案11篇 愚公移山教案两课时,供大家参考。

《愚公移山》教案11篇 愚公移山教案两课时

《愚公移山》教案1

  一、教学设想

  课堂的行进按照“四三二一”之顺序:

  先提炼要素,揭示其作为一个隐喻,包含着励志故事的普遍特征;

  后以同类文本作比,彰显属愚公神话特有的异志;

  再提出良种假设,引入生活经验,将枯燥的“寓言说理”,转变为“人情故事”,重新来打量这个人物的种种可能,颇有趣味;

  最后借用西方人视角,评价这个古老的中国故事,让人在悚然一惊之后,从浓厚的文化浸润中拔身而出 ,发觉此文本悠久流传的寓言密码。

  二、教学目的

  1.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勾选提要,了解民族的朗健精神。

  2.分角色朗读、辩论,懂得真理的相对性。

  3.DV实录,小组讨论,探究愚公移山故事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

  导入:歌曲《愚公移山》 山

  移

  愚公

  [一]四大元素

  山 人 过程 结局 (听课文朗读)

  山是怎么样的 愚公是怎么样的 移山是怎么样的艰苦 结局又怎么样

  方七百里,高万仞————艰巨的

  残年余力————————微弱的`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长期的

  无垄断焉————————最后的

  [二]三处差异

  比较阅读:见材料一(夸父逐日,敬畏填海)

  1.人数 课文(5个) 材料,(1个)

  外援 4 无

  结局 成功 失败

  愚公最终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引出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辩:后息为胜,最后发言的人就是胜利者。

  [三]两种假设

  “……何苦而不平?” 插入 智叟曰:“…………(学生想象)”

  文章的最后 插入 智叟曰:“…………(学生想象)”

  两处额外添加请学生讨论

  ——如何重新评价愚公?

  1.假如愚公早料到“帝感其诚”或者与帝达成了协议,你如何评价愚公?

  2.假如结尾是“后三年,愚公死,子孙承其志,世代挖山,时至今日,尚未休矣……”

  请大家猜想

  [四]一个疑问

  为什么直到今天,中国人还会对愚公的事迹津津乐道?引出两个外国人的思维

  (看DV,两位外国友人对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评价:A他指望他的家人完成一项运用体力而不是脑力的机械工作,他是一个愚蠢的老头。如果在西方,我们不会想到移山,我们会绕道而行。B他是一个疯狂的老头,他为什么不在年轻力壮的时候做这件事呢?)

  学生回答。文章回到了励志故事那一普遍特征,本文主角所表现的坚持不懈。

《愚公移山》教案2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听赞扬愚公的歌。

  学生欣赏美妙的乐曲。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强调生字

  太行(hang)万仞(ren)惩(cheng)塞(se)

  汝(ru)曾(zeng)诸(zhu)箕畚(ji ben)

  荷(he)孀(shuang)龀chen 叟(sou)

  匮(kui亡以应(wu)厝(cuo雍(yong)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听示范朗读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6.教师总结有关知识情况。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指通豫南 “指”通“直”

  始一反焉 “反”通“返”

  汝之不惠 “惠”通“慧”

  亡以应 “亡”通“无”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厝”通“措”

  (2) 虚词

  “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其”的用法

  1、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他”:惧其不已也

  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之”的用法

  1、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3、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4、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3)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 年且九十 曾不若孀妻弱子

  方其远出海门 且焉置土石 曾益其所不能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河曲智叟亡以应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吾义固不杀人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4) “且”的用法

  1、副词,“将”:年且九十

  2、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

  “于”的用法

  介词,“到”:达于汉阴

  “向”:告之于帝

  3.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

  名词作状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

  (5)特殊句式

  1、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2、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之不惠(主)

  3、宾语前置何苦而不平?且焉置土石?

  4、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5、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6)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全文,疏通词语,大致理解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二、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双方的语气。

  三、探究讨论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移山要达到什么目的?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移山遇到哪些困难?

  年老体弱山高且大人力微薄路途简单

  4、文中写到了哪些人?参加移山的人有哪些?

  愚公、其妻、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遗男和智叟。

  愚公、荷担者三夫、京城氏之遗男。

  5、这些人对移山是什么态度?

  智叟的讥讽: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妻子献疑: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6、对愚公移山,其妻和智叟的态有什么不同?

  妻子担心、想办法

  智叟讥讽、嘲笑、阻止

  7、愚公及其家人如何回答其妻献疑?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8、愚公怎样反驳智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9、移山的结果怎样?

  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派夸娥氏之子移走了两座山。

  10、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深意?] 愚公动员全家的力量,克服山高且大;年老力衰;人员少;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等这么大困难,表面看来“愚不可及”。但愚公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在于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人和后代子孙。此外,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匾”的,“而山不加增”。他的见识远远高过一般人之上,真是“大智若愚”。而“智臾”只是从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真是“鼠目寸光”。以上分析说明愚者不愚,智者不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1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1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习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习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学习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13、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无论面前的困难有多大,只要我们有决心,有勇气,有毅力并用行动去面对它,就一定能够胜利。人定胜天

  14、这个寓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

  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结尾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四、深入探究

  1、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二山高峻 人少力微工具简陋

  智叟 目光短浅 安于现状 自作聪明 愚公 胸怀大志 远见卓识 敢于斗争

  遗男热情帮助 智叟顽固不化

  五、课外拓展

  展开课堂辩论。你对愚公移山有什么特别的看法?或者你能否帮助愚公,想一个更好的方法?

  六、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七、布置作业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点。

  板书设计

  痛感迂塞之苦

  愚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知移山之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山不愚

  深明可移之理

  〖你正在浏览《免费教案频道 /jiaoan/》提供的文章〗

《愚公移山》教案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2、理读法: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从小就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故事──愚公移山。那就让我们在上课文之前,先回忆一下这个故事。请看 Flash《愚公移山》。

  二、重点文常

  1、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解释全文,有问题的一会儿质疑。

  2、学生质疑,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

  四、理解全文

  1、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他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处?(尽量用原句回答。)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移山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移山有何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困难有山高大、面积广、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这样写的作用可以衬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

  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4、思考: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明确: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5、思考: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

  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再次表现出愚公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愚公实智,智叟实愚,这正是寓言给两人取名的用意。

  6、不是智叟一个人对移山产生了质疑,还有愚公的妻子,那么,愚公妻子的态度和智叟的态度是一样的吗?请你找找文章中的描写,比较分析。

  学生讨论,明确:

  愚公妻:

  称呼:妻称愚公君(尊敬愚公)

  语气:以君之力何?(担心)

  且焉置土石?(献疑)

  智叟:

  称呼:智叟称汝(轻视愚公)

  语气:甚矣,汝之不惠(倒装,轻蔑)

  以残年余力土石何?(嘲讽)

  7、这则寓言有何寓意?

  明确:告诉人们,只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任何困难都可战胜。

  8、问:为什么用这个神话结尾?

  讨论并明确: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动惊天地、动鬼神,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9、全班朗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运用对比衬托手法,通过愚公的成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六、布置作业

  1、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2、练习册上的相关作业。

  七、教学后记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愚公妻:

  称呼:妻称愚公君(尊敬愚公)

  语气:以君之力何?(担心)

  且焉置土石?(献疑)

  智叟:

  称呼:智叟称汝(轻视愚公)

  语气:甚矣,汝之不惠(倒装,轻蔑)

  以残年余力土石何?(嘲讽)

《愚公移山》教案4

  总体思路设计

  一、预习准备阶段(早自习读)

  1、10分钟掌握作品出处,解决生字词,达到顺读全文;

  2、10分钟后让一至二名学生试读,其它同学听后帮助纠错;

  3、10分钟了解文章大意,将小组疑难问题在前后黑板上写出,班内共同解决;

  4、15分钟争取背过文章第三段,先完成的到侧面黑板上去写;

  二、预习课(一课时)

  1、10分钟内,早自习没写课文背诵的同学到侧黑板上去写;

  2、与此同时,前三个组在前黑板上分工写一二段译文,后三个组在后黑板上分工写三四段的译文,写完后互看互改;

  3、5分钟让侧黑板完成的同学看前后黑板上的译文,前后黑板上完成的同学到侧黑板纠错;

  4、20分钟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研读课文,做好预习笔记;

  5、10分钟排演课本剧,交流预习收获,交换整理预习笔记;

  三、展示课(一课时)

  1、10分钟科代表在侧黑板检测AB组同学重点注释,其它同学在前后黑板写与本课有关的展示内容;

  2、5分钟教师点评,学生在小组内进一步准备展示内容;

  3、20分钟学生自由展示;

  4、5分钟教师总结或学生概括本节收获;

  第一课时预习课

  一、速读(注重文言文的第一感知,作好圈点)

  1、了解文章出处

  列御寇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人

  措施:查找工具书,了解即可ke 2、解决生字读音

  惩山北之塞()魁()父箕()畚()穷匮()孀()妻

  冀()州始龀()一厝雍()南

  措施:结合课下注释,查找工具书,可采用板示的形式。

  二、细读(掌握文章的大体意思,解决个别疑难)

  1、解词疑难例举

  方()七百里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河阳()之北

  达于汉阴()

  2、译句例举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③甚矣,汝之不惠

  ④其如土石何?

  措施: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讨后,将问题写在黑板上,共同解决。

  3、学生翻译(随堂检测)

  三、研读(文本分析,总体把握)

  1、复述故事

  2、了解结构

  第一部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人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第三部分: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

  第四部分:写愚公的愿望得以实现。

  3、结合语句分析愚公、智叟形象。

  措施:以上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整理在预习笔记上。

  4、写作特色

  ①通过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可在后面的课本剧中体会)

  ②语言生动形象

  如”跳”既写出了小孩子那种高兴的神态,又侧面写出移山的行动得到了人们的支持,说明移山是广大人民的愿望;”笑”把智叟对愚公的讥笑神态表现的淋漓尽致;”献疑”说明其妻对愚公的关心和支持。

  ③对比手法

  如愚公智叟命名的对比,二者对移山态度的对比;京城氏之子与智叟态度的对比等等

  措施:本文的写作特色部分,教师应做好相应的预习指导;

  也可将研读部分分到六个小组去重点研究,以提高预习的效率。

  四、创读(独特感悟,情感展示)

  1、排演课本剧

  2、多角度深入分析故事的寓意

  教师储备思路:①人定胜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

  ②持之以恒,坚持就是胜利;

  ③志当存高远;

  ④躬亲实践,莫纸上谈兵;

  ⑤少说多做;

  ⑥心诚则灵;

  ⑦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要想成功,

  ⑧敢于迎接挑战;

  ⑨除了奋斗,别无选择;

  ⑩团结就是力量;

  3、提出质疑:当今社会我们还要不要像愚公学习?

  措施:创读部分让学生从其中三项中选择其一,或排演,或质疑,或分析,但在预习笔记上都应有书面材料,如排演的导入语、结束语、质疑中阐述观点的论据,分析寓意的小写作。

  第二课时展示课

  一、课前检测

  措施:让各语文组长和科代表在侧黑板及外黑板抽测部分同学的重点字词;

  与此同时,组内其余同学可到前后黑板设计好自己的板面。

  二、导入新课

  措施:在多媒体上事先搜集《愚公移山》的歌曲,课前放给同学们听,形成浓厚的课堂氛围;

  教师可发动学生来设计导入语。

  三、准备展示

  措施:学生在组内进一步搞好合作,教师可稍做指导。

  四、文本及情感展示

  措施:教师做好展示指导及必要的点评,尽可能让学生先展示与文本有关的内容,后谈体会感想等。

  五、教师知识储备(略)

  六、教师总结本课,做好对学生的育人工作。

  愚公移山(预习)课堂实录

  山东聊城杜郎口中学徐立峰

  (课前学生板示课题、课型及本节目标)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科代表导入:《愚公移山》是一篇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其中讲述了一个叫愚公的老头为了使自己出行方便,誓将太行王屋搬走而挖山不止,最后终于感动上天助其成功的故事。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兴趣了解它的内容,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本节课的预习指导–

  生:(齐看黑板,争抢读出)

  1、速读:了解作者,圈点疑难;

  2、细读:疏通文意,讨论交流;

  3、研读:深入分析,总体把握;

  4、创读:独特感悟,情感生发。

  师:同学们不光能读出,而且要知道老师出示的目标有何用意。

  生:我认为老师还是想按原来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四部曲,即:读-译-析-诵来安排这节课的。

  生:可是在老师出示的本节目标中没有”背诵”,因此我认为这节课不要先急于背过这篇文章。

  生:对,我认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是在通读顺译的基础上,完成对文章的品评赏析。

  生:我认为还应该再补充一点,就是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学文贵有所获”,我们应该在预习笔记上将自己的.感悟及时的记录下来。

  (其他生默许)

  师:”得之以鱼不如得之以渔”刚才的几位同学能够将老师的预习设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说明这些同学不仅想学会知识,而且做到了会学知识,值得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先给同学们10分钟的时间,速读课文后,小组合作完成对于作者、作品的了解及字词疑难的解决,做到能够顺读本文。

  (同学们快速读文,5分钟后在小组内由组长分工分别查找工具书、教辅材料及其他资料,很多同学都是自己向组长主动要求)

  生:我和常璐来查找关于作者的简介。

  生:我和刘倩来查本作品的出处。

  组长:其余的几个名同学我们分开来查找本文的生字词。

  (有学生先查到后,主动到黑板上去写,其他生做好记录)

  生(写):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列子》。

  生(写):《列子》全书共载134则,大部分属于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生(写):塞se(阻塞)sai(塞住)魁kui父遂sui荷he箕畚ji bei孀shuang龀chen

  溃败匮乏反馈希冀双翼

  (有学生主动站到教室前面边写边说)

  生:我还了解到出自《列子》的一个成语:杞人忧天。讲的是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要崩塌下来将无处藏身,因此愁得觉也不睡,饭也不吃。后来就用这个成语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

  生:我还读过《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也出自《列子》,告诉我们片面看问题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作者情况并解决了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能够联系到多音字和形似字,这一点做得非常好,下面由同学们自由来读一读课文。

  生(抢先一步到教室前面):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生:我来给刘晓同学纠正一个错误,应该是聚室而谋(mou)。

  刘晓:谢谢杨沙同学!

  生: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亡以应。

  生:张洁同学在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时断句不太准确。

  生:操蛇之神闻之–无陇断焉。

  (上课15分钟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试着疏通文意)

  师指导:我们在能够做到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还要知道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同学们可以先试着自己翻译,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疑难问题,解决不了的可以写在侧黑板上,但一定要注重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感知,落实到每一个字词,学会圈划勾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5分钟后教师集合各小组长分配不同任务)

  师:一至三组重点研究一二自然段,四至六组重点研究三四自然段,每位组长将完成的任务板示在各自的板面上,随后任意点名本组内的成员讲解给大家。

  (三位组长为一小组将分到的任务再细分,每组任务更加具体。各组由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去写本组的具体内容,其他成员开始在一起研究一部分,教师在各组之间巡视,了解疑难)

  生(小组代表走到老师面前):老师,”甚矣,汝之不惠”是不是应该翻译为”你不聪明真是太厉害了”。

  师(走到该小组):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的原则,所以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可以灵活一些,将其翻译为”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另外这句中的”甚”是形容词作谓语,放在主语前表强调,”之”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翻译。

  (先讨论完的同学到黑板上帮其他小组解决疑难,师5分钟后击掌示停,同学们自觉集中到教室前面位置)

  一组生: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生(边指边译):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有万丈高。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生(强调重点):在这里”方”指长度,不指周长;

  生(补充):”河”在古时是黄河的专称。

  生:”阴””阳”用于表山水的位置时,”阳”指的是山南水北,”阴”指的是山北水南。

  生:我们不防这样来记,(加手势)假设把我们的教学楼看成是山的话,那么楼的南面能够被太阳照射,故称为”阳&

《愚公移山》教案5

  一、故事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愚公移山》影片的片段或播放《愚公移山》的录音故事,让学生从中充分体会愚公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

  二、学习指导语,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要求和训练方式

  先学习题解,然后每个同学思考一下:愚公移山的精神自古就被人们所传颂,当代也应该肯定,但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有人提出是否还需要愚公精神。本次口语交际以讨论的方式进行,要求能用充分的理由阐述出自己的观点。

  三、分组

  学生各自思考好自己的观点后,可按自己的想法分成两组,一组持“愚公移山的精神已经过时了”观点;另一组持“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仍需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观点。

  四、组内交流

  两组同学在各自组内都要分别说说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分别列举事例,组员之间提出意见互相补充。

  五、全班讨论

  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两组学生分别阐述各自的观点。阐述观点时要有充分的理由,对方如有反驳也可以插话。教师也可以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如果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还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去做一些简单的事,是否会费时费力,达不到好的效果。

  2.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如果放弃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人们变得越来越懒惰,科技是否还会继续进步呢?

  六、总结

  可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教师为发言最佳小组颁发“最佳合作奖”,为发言最精彩的同学颁发“最佳口才奖”。

《愚公移山》教案6

  一、教学目的

  1、文言文的诵读。

  2、掌握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三、教学设想:

  运用诵读法、辩论法、品读法、理读法等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歌曲——愚公移山。

  歌曲:愚公移山

  歌手: 江涛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二、简介作者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朗读指导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时注意正音。)

  2、教师作朗读停顿的指导。

  (1)关于标点符号的停顿。一般来讲顿号停半拍,逗号停一拍,句号、问号、感 叹号停两拍。

  (2)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段与段之间停顿可长一些,一般3~5拍即可。

  (3)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四、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太行(háng)

  万仞(rèn)

  惩(chěng)

  塞(sè)

  汝(rǔ)

  曾(zēng)

  诸(zhū) 箕畚(jī běn)

  荷(hè) 孀(shuāng) 龀 chèn 叟(sǒu)

  匮(kuì) 亡(wú)以应 厝(cuò) 雍(yōng)

  五、翻译文言文

  1、翻译方法指导;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根据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翻译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

《愚公移山》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⑵ 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2、能力目标:

  ⑴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⑵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德育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乐曲愚公移山)

  同学们,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大家都吟唱自如,愚公移山的故事也家喻户晓,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故事,去感受那愚公精神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⑴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一厝朔东无陇断焉

  ⑵ 对加粗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惩山北之塞( )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

  指通豫南( )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

  C、答应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

  ⑶ 一词多义:

  ① 方七百里方其远出海门b、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② 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吾义固不杀人

  ③ 河曲智叟亡以应以君之力f、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

  ④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甚矣,汝之不惠告之于帝

  ⑷ 翻译下列句子:

  ① 甚矣,汝之不惠!

  ②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 投渚渤海之尾。

  ④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

  5、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

  三、再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结构图

  两山规模、位置方七百里,高万仞;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愚公移山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移山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移山方式叩石垦壤,箕畚运

  移山时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移山移山冲突愚公、智叟

  移山结局无陇断

  四、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谁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

  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五、布置作业

  说说下列词的古今异义:

  惩、阳、阴、诸、毛、已

  第二课时

  一、分角色朗读,理解人物态度

  1、指导朗读,理解人物对待移山的不同态度

  ⑴ 愚公之妻和智叟说的话差不多,能否用相同的语气、语调来读?

  不能。愚公之妻是献疑,是对丈夫关心;智叟却笑而止之,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

  ⑵ 子孙和京城氏之子的态度又是如何?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子孙是杂然相许,说明众人热情高涨,积极参与;京城氏之子是跳往助之,说明孩子的天真和热心参与态度。

  2、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二、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三、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六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四、学生齐读

  结束全文学习

  五、布置作业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点。

  【板书】

  子孙 杂、许

  妻子 献疑

  遗男 跳、助

  愚公──遂率──移山──笑、止──智叟

  (不愚) (不智)

《愚公移山》教案8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掌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掌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烘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诵读,培养同学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2、理读法:

  引导同学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和常用虚词。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从小就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故事──愚公移山。那就让我们在上课文之前,先回忆一下这个故事。请看 Flash《愚公移山》。

  二、重点文常

  1、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管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

  1、同学默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解释全文,有问题的一会儿质疑。

  2、同学质疑,教师提醒同学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

  四、理解全文

  1、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他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处?(尽量用原句回答。)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移山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移山有何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困难有山高大、面积广、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这样写的作用可以烘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

  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久远的,发展的观点。

  4、考虑: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明确: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5、考虑: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示人物?

  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再次表示出愚公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愚公”实“智”,“智叟”实“愚”,这正是寓言给两人取名的用意。

  6、不是智叟一个人对移山发生了质疑,还有愚公的妻子,那么,愚公妻子的态度和智叟的态度是一样的吗?请你找找文章中的描写,比较分析。

  同学讨论,明确:

  愚公妻:

  称谓:妻称愚公“君”(尊敬愚公)

  语气:“以君之力……何?”(担心)

  “且焉置土石?”(献疑)

  智叟:

  称谓:智叟称“汝”(轻视愚公)

  语气:“甚矣,汝之不惠”(倒装,轻蔑)

  “以残年余力……土石何?”(嘲讽)

  7、这则寓言有何寓意?

  明确:告诉人们,只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任何困难都可战胜。

  8、问:为什么用这个神话结尾?

  讨论并明确: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动惊天地、动鬼神,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9、全班朗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运用对比烘托手法,通过愚公的胜利,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必需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六、安排作业

  1、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2、练习册上的相关作业。

  七、教学后记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愚公妻:

  称谓:妻称愚公“君”(尊敬愚公)

  语气:“以君之力……何?”(担心)

  “且焉置土石?”(献疑)

  智叟:

  称谓:智叟称“汝”(轻视愚公)

  语气:“甚矣,汝之不惠”(倒装,轻蔑)

  “以残年余力……土石何?”(嘲讽)

《愚公移山》教案9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理读法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教学手段

  ★多 媒 体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从小就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故事——愚公移山。那就让我们在上课文之前,先回忆一下这个故事。请看Flash《愚公移山》。

  二、重点文章

  1、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解释全文,有问题的一会儿质疑。

  2、学生质疑,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

  四、理解全文

  1、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他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处?(尽量用原句回答。)

  答: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移山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移山有何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困难有山高大、面积广、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这样写的'作用可以衬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

  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4、思考: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明确: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5、思考: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

  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再次表现出愚公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愚公”实“智”,“智叟”实“愚”,这正是寓言给两人取名的用意。

  6、不是智叟一个人对移山产生了质疑,还有愚公的妻子,那么,愚公妻子的态度和智叟的态度是一样的吗?请你找找文章中的描写,比较分析。

  学生讨论,明确:

  愚公妻 智叟

  称呼: 妻称愚公“君”(尊敬愚公) 智叟称“汝”(轻视愚公)

  语气: “以君之力……何?”(担心)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轻蔑)

  “且焉置土石?”(献疑) “以残年余力……土石何?”(嘲讽)

  7、这则寓言有何寓意?

  明确:告诉人们,只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任何困难都可战胜。

  8、问:为什么用这个神话结尾?

  讨论并明确: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动惊天地、动鬼神,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9、全班朗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运用对比衬托手法,通过愚公的成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六、布置作业

  1、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2、练习册上的相关作业。

《愚公移山》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子》和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识别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和愚公形象的实际意义。

  4、让同学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同学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难点: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和愚公形象的实际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和作者

  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里面保管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授新

  1、同学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掌握下列实词:

  仞、冀、箕畚、 孀、龀、匮、亡、 厝、 雍、陇

  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重点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干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4、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安排作业

  1、复习、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2、参照课后练习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整体感知

  1、逐段朗读课文,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2、本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迈,移山人力伪缺乏,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

  前面都是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烘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3、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议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智吏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讪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久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4、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智史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望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一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久远,且认为子孙元辰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只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5、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示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6、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志向,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实质的不同。

  7、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需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

  我们常说愚公精神,那么什么是愚公精神?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畏惧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习和以后的生活中,都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不可防止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假如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必将一事无成。

  四、安排作业

  1、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3、预习《诗经》两首。

《愚公移山》教案11

  活动目标:

  1、欣赏、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知道做事要坚持到底、有始有终。

  2、能大胆地质疑,对愚公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3、能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故事视频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活动难点:能大胆地质疑,对愚公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见解,能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引起兴趣

  1、导入

  (1)小朋友,你们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搬动一座大山呢?

  (2)那么,如果搬山的人是一个老公公和他的孩子呢?你觉得搬得动吗?引导幼儿重新做出选择。

  (3)古代有位老爷爷打算搬山,他是怎么搬的呢?大家先听听故事《愚公移山》吧。

  2、提问

  (1)堵在愚公家门前的'两座大山分别叫什么名字?

  (2)愚公又想出了什么办法来搬动这两座大山呢?

  3、播放故事录音,幼儿倾听(1)你觉得愚公移山辛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幼儿结合故事内容说说。

  (2)智叟和愚公分别是怎么想的?重点引导幼儿说说两人的对话。

  (3)你认为他们谁说得比较合理,听了他们的话,你想要调整你的选择吗?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对两人的话的理解,同时调整自己的选择。

  4、幼儿再次完整地欣赏故事。

  (1)愚公最后把山搬走了吗?上天为什么要帮助愚公移山呢?引导幼儿说说上天被愚公的坚毅的精神所感动,所以帮助了他。

  (2)讨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教师小结: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只要像愚公一样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