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3篇(八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2-17 12:14:36 教案大全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3篇(八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教案),供大家阅读。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3篇(八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教案)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变量、常量.

  2.学会用含一个变量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变量.

  教学重点

  1.认识变量、常量.

  2.用式子表示变量间关系.

  教学难点

  用含有一个变量的式子表示另一个变量.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情景问题:一辆汽车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里程为s千米.行驶时间为t小时.

  1.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填写下表:

  t/时 1 2 3 4 5

  s/千米

  2.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________.变变化的量是__________.

  3.试用含t的式子表示s.

  Ⅱ.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思考上面的几个问题,可以互相讨论一下,然后回答.

  从题意中可以知道汽车是匀速行驶,那么它1小时行驶60千米,2小时行驶2×60千米,即120千米,3小时行驶3×60千米,即180千米,4小时行驶4×60千米,即240千米,5小时行驶5×60千米,即300千米……因此行驶里程s千米与时间t小时之间有关系:s=60t.其中里程s与时间t是变化的量,速度60千米/小时是不变的量.

  这种问题反映了匀速行驶的汽车所行驶的里程随行驶时间的变化过程.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好多类似的问题,都是反映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其中有些量的值是按照某种规律变化,其中有些量的是按照某种规律变化的,如上例中的时间t、里程s,有些量的数值是始终不变的',如上例中的速度60千米/小时.

  [活动一]

  1.每张电影票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票150张,日场售出205张,晚场售出310张.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售票x张,票房收入y元.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

  2.在一根弹簧的下端悬挂重物,改变并记录重物的质量,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如果弹簧原长10cm,每1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cm,怎样用含有重物质量m的式子表示受力后的弹簧长度?

  引导学生通过合理、正确的思维方法探索出变化规律.

  结论:

  1.早场电影票房收入:150×10=1500(元)

  日场电影票房收入:205×10=20xx(元)

  晚场电影票房收入:310×10=3100(元)

  关系式:y=10x

  2.挂1kg重物时弹簧长度: 1×0.5+10=10.5(cm)

  挂2kg重物时弹簧长度:2×0.5+10=11(cm)

  挂3kg重物时弹簧长度:3×0.5+10=11.5(cm)

  关系式:L=0.5m+10

  通过上述活动,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要想寻求事物变化过程的规律,首先需确定在这个过程中哪些量是变化的,而哪些量又是不变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称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variable),那么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之为常量(constant).如上述两个过程中,售出票数x、票房收入y;重物质量m,弹簧长度L都是变量.而票价10元,弹簧原长10cm……都是常量.

  [活动二]

  1.要画一个面积为10cm2的圆,圆的半径应取多少?圆的面积为20cm2呢?怎样用含有圆面积S的式子表示圆半径r?

  2.用10m长的绳子围成矩形,试改变矩形长度.观察矩形的面积怎样变化.记录不同的矩形的长度值,计算相应的矩形面积的值,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设矩形的长度为xcm,面积为Scm2.怎样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S?

  结论:

  1.要求已知面积的圆的半径,可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经过变形求出S= r2r=

  面积为10cm2的圆半径r= ≈1.78(cm)

  面积为20cm2的圆半径r= ≈2.52(cm)

  关系式:r=

  2.因矩形两组对边相等,所以它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应是周长10cm的一半,即5cm.

  若长为1cm,则宽为5-1=4(cm)

  据矩形面积公式:S=1×4=4(cm2)

  若长为2cm,则宽为5-2=3(cm)

  面积S=2×(5-2)=6(cm2)

  … …

  若长为xcm,则宽为5-x(cm)

  面积S=x?(5-x)=5x-x2(cm2)

  从以上两个题中可以看出,在探索变量间变化规律时,可利用以前学过的一些有关知识公式进行分析寻找,以便尽快找出之间关系,确定关系式.

  Ⅲ.随堂练习

  1.购买一些铅笔,单价0.2元/支,总价y元随铅笔支数x变化,指出其中的常量与变量,并写出关系式.

  2.一个三角形的底边长5cm,高h可以任意伸缩.写出面积S随h变化关系式,并指出其中常量与变量.

  解:1.买1支铅笔价值1×0.2=0.2(元)

  买2支铅笔价值2×0.2=0.4(元)

  ……

  买x支铅笔价值x×0.2=0.2x(元)

  所以y=0.2x

  其中单价0.2元/支是常量,总价y元与支数x是变量.

  2.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知:

  当高h为1cm时,面积S= ×5×1=2.5cm2

  当高h为2cm时,面积S= ×5×2=5cm2

  … …

  当高为hcm,面积S= ×5×h=2.5hcm2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矩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别条件.

  2.提高对矩形的性质和判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探索矩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别条件的过程,在直观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说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主观探索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2.知道解决矩形问题的基本思想是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渗透转化归思想.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加深对矩形的的认识,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2.通过对矩形的探索学习,体会它的内在美和应用美.

  教学重点: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方法:分析启发法

  教具准:像框,平行四边形框架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演示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引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归纳矩形的定义:

  问题:从上面的演示过程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具备什么条件时,就成了矩形?(学生思考、回答.)

  结论: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探究矩形的性质:

  (1).问题:像框除了“有一个内角是直角”外,还具有哪些一般平行四边形不具备的性质?(学生思考、回答.)

  结论: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探索矩形对角线的性质:

  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后,思考以下问题:(幻灯片展示)

  在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上,用两根橡皮筋分别套在相对的两个顶点上,拉动一对不相邻的顶点,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①.随着∠α的变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②.当∠α是锐角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当∠α是钝角时呢?

  ③.当∠α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此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归纳.)

  结论: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3).议一议:(展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解决.)

  ①.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如果不是,简述你的理由.

  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长的一半,你能用矩形的有关性质解释这结论吗?

  (4).归纳矩形的性质:(引导学生归纳,并体会矩形的“对称美”.)

  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例解:(性质的运用,渗透矩形对角线的“化归”功能.)

  如图,在矩形ABCD中,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B=OA=4

  厘米.求BD与AD的长.

  (引导学生分析、解答.)

  探索矩形的判别条件:(由修理桌子引出)

  (1).想一想:(学生讨论、交流、共同学习)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怎样的四边形?为什么?

  结论: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理由可由师生共同分析,然后用幻灯片展示完整过程.)

  (2).归纳矩形的判别方法:(引导学生归纳)

  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三.课堂练习:(出示P98随堂练习题,学生思考、解答.)

  四.新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从知识与思想方法两方面小结.)

  五.作业设计:P99习题4.6第1、2、3题.

  板书设计:

  4.矩形

  矩形的定义:

  矩形的性质:

  前面知识的小系统图示:

  三.矩形的判别条件:

  例1

  课后反思:在平行四边形及菱形的教学后。学生已经学会自主探索的方法,自己动手猜想验证一些矩形的特殊性质。一些相关矩形的计算也学会应用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来解决。总的看来这节课学生掌握的还不错。当然合情推理的能力要慢慢的熟练。不可能一下就掌握熟练。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3

  一、背景知识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选自浙江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从自然数到有理数》的第5节,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提出是从学生生活熟悉的情境入手,借助于气温的高低及数轴,得出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课本安排了"做一做"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体验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的探索过程。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说出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

  2、能熟练运用法则结合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特别是应用绝对值概念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能利用数轴对多个有理数进行有序排列。

  3、能正确运用符号"<"">""∵""∴"写出表示推理过程中简单的因果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法则借助数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难点:利用绝对值概念比较两个负分数的大小。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一)交流对话,探究新知

  1、说一说

  (多媒体显示)某一天我们5个城市的最低气温从刚才的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从常见的气温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可能有些学生会说从中知道广州的最低气温10℃比上海的最低气温0℃高,有些学生会说哈尔滨的最低气温零下20℃比北京的最低气温零下10℃低等;不会说的,老师适当点拔,从而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以下填空。

  比较这一天下列两个城市间最低气温的高低(填"高于"或"低于")

  广州_______上海;北京________上海;北京________哈尔滨;武汉________哈尔滨;武汉__________广州。

  2、画一画:(1)把上述5个城市最低气温的数表示在数轴上,(2)观察这5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3)温度的高低与相应的数在数轴上的位置有什么?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发现原点左边的数都是负数,原点右边的数都是正数;同时也发现5在0右边,5比0大;10在5右边,10比5大,初步感受在数轴上原点右边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教师趁机追问,原点左边的数也有这样的规律吗?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进一步验证了原点左边的数也有这样的规律。从而使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的乐趣,在探究中不知不觉获得了知识。)由小组讨论后,教师归纳得出结论:

  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

  (二)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1、练一练(师生共同完成例1后,学生完成随堂练习1)

  例1:在数轴上表示数5,0,-4,-1,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将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用"<"号连接。(师生共同完成)

  分析:本题意有几层含义?应分几步?

  要点总结:小组讨论归纳,本题解题时的一般步骤:

  ①画数轴;

  ②描点;

  ③有序排列;

  ④不等号连接。

  随堂练习

  P19 T1

  2、做一做

  (1)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对数,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①2和7   ②-6和-1  ③-6和-36  ④-和-1.5

  (2)求出图中各对数的`绝对值,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3)由①、②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代表站起来发言,口述自己组的发现,说明自己组发现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规律的能力。)

  要点总结:两个正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大;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反而小。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总结得出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

  (1)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

  (2)两个正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大。

  (3)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反而小。

  3、师生共同完成例2后,学生完成随堂练习2、3、4。

  例2比较下列每对数的大小,并说明理由:(师生共同完成)

  (1)1与-10,(2)-0.001与0,(3)-8与+2;(4)-与-;(5)-(+)与-|-0.8|

  分析:第(4)(5)题较难,第(4)题应先通分,第(5)题应先化简,再比较。同时在讲解时,要注意格式。

  注:绝对值比较时,分母相同,分子大的数大;分子相同,则分母大的数反而小;分子分母都不相同时,则应先通分再比较,或把分子化相同再比较。

  两个负数比较大小时的一般步骤:

  ①求绝对值;

  ②比较绝对值的大小;

  ③比较负数的大小。

  思考:还有别的方法吗?(分组讨论,积极思考)

  4、想一想:我们有几种方法来判断有理数的大小?你认为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讨论后,得出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共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法则,另一种是利用数轴,当两个数比较时一般选用第一种,当多个有理数比较大小时,一般选用第二种较好。

  练一练:P19 T2、3、4

  5、考考你: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有没有的有理数,有没有最小的有理数,为什么?

  (2)有没有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若有,请把它写出来?

  (3)在于-1.5且小于4.2的整数有_____个,它们分别是____。

  (4)若a>0,b<0,a<|b|,则你能比较a、b、-a、-b这四个数的大小吗?(本题属提高题,不要求全体学生掌握)

  (新颖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习惯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6、议一议,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由师生共同完成本节课的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有理数大小比较的两种方法,一种是按照法则,两两比较,另一种是利用数轴,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必须把要比较的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然后按照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用"<"(或">")连接,这种方法在比较多个有理数大小时非常简便。

  六、布置作业:

  P19 A组、B组

  基础好的A、B两组都做

  基础较差的同学选做A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