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6篇

时间:2024-02-29 09:46:47 教案大全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语文教案6篇,供大家赏析。

语文教案6篇

语文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6个生字,联系语境理解词句的意思。

  【能力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联系语境理解词句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从盛开的油菜花中所领悟的人生哲理和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乐观精神。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遍地金黄”指的是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课件出示油菜花遍地盛开的图片,简介油菜花。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学生互相交流,理解词义。

  蜷缩:蜷曲而收缩。

  沮丧:灰心失望。

  绽:裂开。

  豁亮:宽敞明亮。

  阴晦:昏暗,阴冷。

  酣畅:畅快。

  恍觉:不真切,不清楚。

  乍:忽然。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按顺序分为三部分。

  三、自主阅读,感悟体验

  第一部分(1-2)

  1、学生自由朗读。

  2、教师演示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学生朗读体会。

  前日忽然放晴,心也跟着晴了。

  前一个“晴”,指晴天,天空没云或云很少;后一个“晴”,指心情变轻松。

  3、学生朗读,齐读。

  第二部分(3-4)

  1、自由朗读。

  2、作者看见盛开的用处,是什么感觉,谈谈你的理解,再读句子,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

  就是这个时候,对车窗外成片成片的油菜花,我又了不同于以外任何时候的感觉,那种蓬蓬勃勃的美,使我的心情变得轻松许多。

  3、教师演示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学生朗读体会。

  它那浓郁的'生气无形中感染了我,唤醒了我生命中沉睡的信念。

  (1)生命中沉睡的信念是指什么?

  教师点拨、归纳。沉睡的信念指的是因为病变使我失去了很多对生活的向往。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第三部分(5-8)

  1、分组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作者被黄花满眼、清芳扑鼻的油菜花陶醉了,恍觉自己变成了什么?

  3、作者还通过那些侧面描写了油菜花?读第6自然段。

  4、出示句子:油菜花开了,再阴晦的日子也不难耐了,那爽心的亮色风雨收不去,望一眼,心田就会洒满阳光,它们其实就是活的香的阳光!

  (1)小组读、区别词义。想一想,你是怎样理解句中“阳光”的。

  (2)练读。

  5、教师演示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学生自由朗读感悟。

  我收获遍地黄金,那是一年乃至一生受用不尽的黄金!

  (1)区别词义。想一想,句中的“黄金”指的是什么。

  (2)练读。

  6、朗读全文,读到你喜欢的段落或句子站起来读。

  四、总结全文,拓展练习

  1、温馨提示,总览全文

  2、拓展练习

  五、板书设计

  蓬蓬勃勃 心情轻松

  油菜花开 热爱生活

  黄花满眼 青春活力

语文教案2

  一、教学角度

  品读———阅读体会诗歌语言,感受意象,进入意境。整体把握与品味分析相结合。体会永恒的爱国主题。

  二、主要教学步骤

  1、整体熟悉诗歌,注意突出意象。

  2、了解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诗歌:背景,时代特征,诗人的相关情况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等。

  3、品读感受诗歌意象,尤其是体会突出意象的具体内涵。

  4、诵读再体会。

  三、品读训练实施的具体过程

  1、熟悉诗歌,尽可能从整体上感受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全诗尽管流露了低沉悲怆的情调,但贯穿全诗的是一种强烈的爱。作者从“耻辱的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的身上看到了时代的闪光、民族的转机。诗人把希望寄托在舍家保国、义无返顾的农夫身上。当战争打破了乡村的安宁,农夫便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一条征战之路。他是单个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全诗表达了对“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坚定信念。

  2、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结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进一步理解诗作。

  诗人曾经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经历了抗日战火的洗礼,这些激发了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诗人在清华园的时候,写雪莱式的抒情诗,但是已经常用“野兽”“旋转的白骨”“紫色的血”之类的形象,基调是苦涩的。抗战爆发以后,诗人的情绪高涨了,由于他的经历,他看到人民的苦难,又有忧郁的反思。

  3、诵读诗歌,指导学生品味重要意象。

  A、找出诗中奇特突出的意象(一般是抽象、奇特的比喻、夸张等)。

  B、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构思特点等角度品味独特的意象运用的妙处。

  C、结合抒情主人公的具体感受品味该意象的内涵。

  例如:“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坚定地,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等待着,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以及反复吟唱的“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具体内涵。

  穆旦诗歌语言是他情思深化的化身。他忧患、多情、痛苦、迷惑,感情的复杂和热烈形成诗的语言的纽结,部分诗句是诗人喊出来的,他的诗内涵突破文字,满载以至超载。从诗人深沉的语言中感受到的不仅是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还有中华民族爱国的光荣传统。

  4、教师进一步深化引导,体会诗人热烈情感背后的深刻内涵。

  从这首长诗内容的广大的包容性和诗人全身心地对民族生存力的讴歌,能使时隔半个世纪后的我们仍然可以体会到诗人那颗为祖国激烈跳动的心。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诗人用自己的全部情感讴歌了一个永恒的爱国主题。这个主题已经被诗人用自己的激情进行了升华。

语文教案3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很多与海洋有关的课文(板书:海洋);课外,我们阅读了大量与海洋有关的书籍。海洋在你的心目中是什么样子的?你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吗?

  2、学生交流。

  (1)海洋很广阔。

  (2)海洋上有时候风平浪静,有时候波涛汹涌。

  (3)海洋有丰富的物产和矿产。

  (4)海洋上一旦发起风暴非常可怕,它可以掀翻船只,摧毁良田,引起海难。

  ……

  3、是呀!大海在我们的眼中,它有时候是那么安详,有时候面目是那么可憎。它有时候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欢乐,有时候却是无限的痛苦。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就是与海洋有关的。(板书课题《海洋——21世纪的希望》)齐读课题。

  二、概括主要内容:

  1、这篇课文究竟讲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打开课本,听课文录音。

  2、放课文录音,学生看书。

  3、哪位同学告诉我,这篇课文讲了些什么?

  4、学生交流。

  (1)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海洋和我们人类关系密切。

  (2)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人类将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时代。

  (3)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海洋将成为人类在新世纪的希望。

  (4)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

  5、哪位同学把这几个方面连起来说一说。

  6、指名说。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海洋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人类将迎来开发海洋和利用海洋的时代,海洋将成为人类在新世纪的希望,告诫人们要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

  7、哪位同学再说一遍。

  8、说得非常好!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同学们抓住文章的关键,就一定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生字词。

  1、海洋和人类的关系怎样密切?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和利用海洋资源呢?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品读课文。在品读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学习生字词。

  2、出示生字词:蔚蓝色匮乏低廉干旱回眸

  3、谁先站起来把自己认识的词语读给大家听一听?(重点指导眸和廉的音)

  4、把你自己认为字音读得比较准的带领大家读一读好吗?(评价:读得太好了,真是一个合格的小老师)

  5、谁站起来再把这些词语读给大家听一听?

  6、这些词语中有些字容易写错,哪位同学提醒大家注意?(主要是蔚和廉)大家画一遍。

  7、真仔细,不是你的提醒,老师也要写错了了。谢谢你。

  8、面老师请几位同学分小节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哪位同学读错了,要指出来。

  7、指名读课文。(老师在第三小节是指导望洋兴叹的读音,并把词语写在黑板上,领读2——3遍)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海洋是人类的摇篮,它曾经孕育了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海洋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它曾经哺育了地球上的生灵。它与人类的关系是那样地密切。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一看课文的哪一部分写是是海洋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2、指名回答。

  3、海洋与人类的关系怎样密切呢?请哪位同学朗读课文的1、2、3小节,其他同学用笔画出描写海洋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句子。

  4、交流。

  (一)出示:海洋给人类提供了航行的便利;它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发水产品和每日必不可少的食盐。但是海洋发起脾气来,也会无情地掀翻船只,冲垮海堤,毁灭沿海的城镇,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

  (1)给予什么意思?慷慨地给予什么意思?大海给予人们什么?

  (2)你能结合你收集的资料说说有哪些水产品?

  (3)为什么说是不可缺少的食盐盐?

  (4)大海与人类关系密切还表现在哪里?(海洋发起脾气来……)

  (5)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它影响人们的生活,直接决定人们生活的安定与幸福)

  (6)你能用你收集的例子说明吗?

  (7)这段话应该怎么读?

  (8)试读,指名读,自由读。

  (二)当飞往太空的宇航员回眸地球时,他们发现,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

  (1)你为什么找这句?

  (2)回眸懂吗?什么意思?宇航员看到了什么?

  (3)查找的资料说一说,为什么说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

  (4)覆盖着广袤海洋的地球看上去真是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真是太美了。如果你看到这颗星球,你会想些什么?

  (5)是呀!海洋是多么广阔!这句话怎么读呢?

  (6)试读,齐读。

  5、海洋是那么广袤,地球是那么美丽!千百年来,海洋带给了人们幸福,让世界的人民借助于航行得到了交流;海洋提供了丰富的物产,让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幸福。但是,它发起脾气来,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灾难。如果能控制海洋的脾气多好啊!海洋的脾气人们能能控制吗?

  2、书本中哪个词语说明它的脾气不受人安排,不受人控制?读课文,找出这个词语。

  3、喜怒无常什么意思?从课文的哪里看出海洋喜怒无常?

  4、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千百年来人们怎么办?

  5、“兴叹”什么意思?人们望着海洋会兴叹些什么?

  4、快速写。

  5、交流。

  (1)海洋啊海洋,你有博大的胸怀,为什么不能拥有平静的心情呢?如果你风平浪静,将带给人们多少好处啊!

  (2)海洋,你温柔时如同母亲,爱抚着人们,你愤怒时,如同雄狮,吞噬着人们的生命。你为什么要这样?难道我们不能征服你吗?

  ……

  6、总结:是啊,千百年来,人们只有望洋兴叹,发出了一声声无可奈何的感叹,一声声愤怒的质问。人类是不是只能这样?海洋能成为21世纪的希望吗?(把课题中的21世纪点点)课后请同学们读课文,收集有关开发利用海洋的资料,下一堂课继续学习。

语文教案4

  教材分析:

  《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题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孩子",《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从题目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文章随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时而记眼前之事,时而忆从前往事,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文章重点写了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而动人,令读者仿佛能依稀的看到文字的幕帘后面,闪烁着一双盈盈的泪眼,"童稚里充满了哀怨,纯真中蕴含了惆怅"。品味语言,体会父爱,感悟成长,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揣摩理解故事中蕴含的真情是教学难点。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学习重点:

  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2.了解作者林海音的生平及创作情况,读小说《城南旧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播放歌曲《送别》,询问学生听完后有什么感觉?

  歌曲用音乐的语言告诉学生这是一种离愁别绪,离别的惆怅和失去亲人的悲伤,人生的悲欢离合和失意怅惘尽在不言之中,而课文使用文字的形式来表达而已。只要学生领会到这层感情基调,就进行课文赏析了。

  二、感知内容

  1.文章写了哪些人?最主要的两个人物是谁?

  2.速读课文,概括提炼文章内容。

  ⑴从英子的.角度概括小说内容。

  ⑵从爸爸的角度概括小说内容。

  ①从英子的角度可以这样概括:本文主要记叙了英子参加毕业典礼时由眼前的的事物引发的回忆。

  ②从爸爸的角度可以这样概括:本文主要记叙了爸爸病床上的叮嘱;爸爸在六年前因英子赖床不起而惩罚她;爸爸爱花的故事;爸爸叫英子闯练而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爸爸去世。)

  提示:

  ①同学们区别出写"眼前事"和"对往事的回忆"的段落,从写"眼前事"的段落中(文章第1、30-32、35-38、54-68段)概括"以英子为角度"的内容;从写"对往事的回忆"的段落中(文章第2-29、33-34、39-53段)概括"以爸爸为角度"的内容,教案《《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

  ②用"人物+事件"的思路逐一完成。

  三、合作探究

  1.题目"爸爸的花儿落了"在文中有何含义?

  一语双关,一实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凋谢;

  另一是象征特别爱花的父亲的离开人世。

  2."花"在文中还有什么妙用?(主要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花"。)

  3.请快速找出描写"花"的语句,思考:那为什么要选择"花"而不是别的作为主要线索?(以花开头、以花结尾,中间也都多次提到花--是因为父亲喜欢花,花让作者想到回忆起父亲,同时花也成了象征;二则以花来贯穿小说的始末,作为潜在的线索,这样可以做到事件交错而不凌乱。)

  4.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饱含着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和无奈,同时也会引起读者深深的眷念之情。小说以此为题,含而不露,哀而不伤。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感觉父爱。

  第二课时

  一、课文导入

  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父亲吧!

  二、研读赏析

  1.我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爸爸,并说说理由。

  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2.爸爸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呢?(从文中找出英子成长的事情或句子)

  对成长的影响:历练中培养不怕困难,敢闯敢练的坚强性格.对自己负责,敢于承担家庭责任的品质.

  英子具体表现为:学习非常用功,被选做代表为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从六年前的那一次后从不迟到。硬着头皮完成了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这件事。闻说爸爸去世而处乱不惊从容面对…

  3.找出你最喜欢的情节并说说理由。或者是:"我还有能理解的是…"

  四、体验反思

  1.请学生当场仿写,并交流。

  父爱是阳光,让我感到人间的温暖。

  父爱是灯塔,照亮我前行的路。

  父爱是…

  2.说说自己和父亲(或其他亲人)之间的故事。然后推荐代表发言。

  要求:叙述好自己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注意语言的感染力。表现你怎样在父亲的关怀、支持、鼓励、鞭策下成长。

  3.最后在《懂你》中结束课堂教学。

  五、布置作业

  与父亲交流,写一篇小作文《世上还有爸爸好》

  板书设计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父爱如山

  热忱鼓励

  严格要求

  细心关爱

语文教案5

  1、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了解“姹紫嫣红”、“风平浪静”的意思,照样子积累主谓结构的词语。

  2、学习边读边思考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4、了解书信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工具。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边读边思考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了解书信。

  1、如果要与不在身边的朋友、亲人交流时可以通过哪些途径?

  (交流:打电话、电子邮件、网上聊天、写信、发短消息等。)

  2、板书课题:信

  你写过或者看到过信吗?信是用什么写的?自由交流。

  3、出示一封信,简单介绍信并小结:信是人际交往、传递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学会了写信是一项了不起的本领。学习诗歌第一小节:指名读。读出兴奋的心情。

  (二)初读诗歌,学习词语。

  1、观察课文与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自读课文,借助课后音节学习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反馈:

  (1)字词:指名读词语,指导“巢、雏”的读音与书写

  (2)抽读课文。

  3、指导课前预习的习惯。

  (三)学习2-5节。

  1、复习默读要求。板书相关要求。

  2、默读课文第二节,学会写信后,作者替谁给谁写信,信的内容是什么?

  3、默读并完成填空。

  我想替()给()写信,信中说:()。

  4、变换句式练习说话:因为(),所以我想替()给()写信。

  板书:雏鸟妈妈回巢

  5、朗读第2节。

  6、默读其他小节,选一节填一填。

  7、自学后交流第3、4、5节。

  板书:花朵蜜蜂

  大海小船

  云他的伙伴

  树他的朋友

  (1)随机理解“风平浪静、姹紫嫣红”。

  (2)把词语补充完整。(课后练习)再说几个。

  8、有感情地朗读2-5节。指导背诵。试背。

  (四)学习第6节,体会句子的含义。

  1、指名读第6节,读后质疑。(思考: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句的意思?)

  2、交流问题。

  3、总结:信是人际交往、传递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说出心里话,能缩短人和人之间的距离,

  这正是写信的妙处。

  (五)读全文并仿写。

  1、读全文。体会诗歌的优美韵律。

  3、模仿课文写几句诗歌,可以是一节或几节,评出最佳小诗人。

  板书设计:

  1、信

  雏鸟妈妈回巢(家信)

  花朵蜜蜂采蜜(邀请信)

  大海小船扬帆远航

  云伙伴灌溉森林(勉励信)

  树朋友

  作业布置:

  一星:抄写并默写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二星:积累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星:模仿课文写几句诗歌,可以是一节或几节。

  反思:

  2茉莉花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积累词语,区别“希望”和“盼望”,“惊奇”和“惊喜”的意思,能正确使用。

  2、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抓住相关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心情的不同语气。背诵课文第4节。

  4、体会养花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和美的享受。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抓住相关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心情的不同语气。背诵课文第4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情感,课题引入。

  1、出示茉莉花图片,音乐轻声播放《好一朵茉莉花》。

  2、揭题:学习“茉”,交流字形。

  3、看图并结合课外知识了解茉莉花。

  4、看看文中的茉莉花是怎样的?

  (二)重点突破,读中感悟。

  5、抽读课文,正音。

  6、交流,学习生字“蕾、绽”。

  7、默读写茉莉花的重点句子,在描写它特点的词语上作记号。

  8、学生交流。

  9、归纳板书:洁白无暇似雪如玉

  浓郁醉人

  绽开张张笑脸

  10、指导朗读。

  11、尝试背诵。

  (三)联系上下文,体会心情。

  1、读2、3节,思考:我在养花的过程中,心情有什么变化?找出相应的词语或者句子。

  2、交流板书:

  焦急地盼望

  不再关心了

  惊喜

  3、指导朗读,读出感情的变化。

  4、选词填空。

  (四)总结全文,积累词语。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2、总结:养花给人带来喜悦的心情和美的享受。

  3、照样子写词语。绿油油

  4、写话:学习茉莉花的写法,介绍一种熟悉的植物。

  板书设计:

  洁白无暇似雪如玉(色)

  2、茉莉花{浓郁醉人(味)

  绽开张张笑脸(形态)

  焦急地盼望不再关心了惊喜

  作业布置:

  一星:抄写并能正确默写词语,熟读课文,背诵第4小节。

  二星:积累描写花草的词语,和同学相互交流。

  三星:学习茉莉花的写法,介绍一种熟悉的植物。

  反思:

  *3.我画什么

  教学目标:

  1在朗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学习9个生字;积累词语,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认识以对话的形式为主的课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根据提示语读出不同的语气。3体会孩子纯洁善良的心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积累词语,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根据提示语读出不同的语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从画入手,激情激趣

  1听说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吗?出示第一节。

  2轻声读第一节(指导朗读:多带劲啊!)

  3欣赏“神笔马良”的故事。

  二、以“读”为主,感悟体验

  1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从《神笔马良》这本书引入过来的。

  2初读课文,想:课文写写了哪几个小朋友?作者是怎样描写他们的?

  3出示学习建议:

  读通课文学习生字

  各自读文交流收获

  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4大组交流反馈

  5指导朗读

  训练1:词语部分(小试身手)

  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入句中

  一本正经眉开眼笑无可奈何吞吞吐吐

  (出示练习)

  训练2:说话:学了课文,我感触最深的是——

  6假如有一支神笔,但只能画一次,你大家一定先让小丽画是因为——

  7感悟小结,体会孩子们纯洁善良的心。

  三、从说到写,学习表达

  1假如你有一支神笔,只能画一次,你最想画什么?再看文中大家的心愿。出示“心愿部分”2说说你的心愿,动笔写。

  板书设计:

  3我画什么

  卷发的小曼

  戴眼镜的周明

  翘鼻子的元元

  男孩似的张小丽

  认真提议的王斌

  作业布置:

  一星:抄写并能正确默写词语,熟读课文。

  二星:积累描写表情的词语,和同学相互交流。

  三星:写下你的心愿。

  反思:

  古诗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目标:

  1、能在古诗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识2个生字“慈、毕”。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境,在诵读与想象中,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境;在颂读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图促情,引入课题。

  师: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荷花或者荷叶吗?(课件出示:荷花、荷叶)

  同学们说的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看吧。(出示动画:西湖六月的美景)

  师介绍西湖:

  师:西湖,是一首美丽的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又是怎样的景象。(出示古诗题目: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学习生字:“慈”上面部分比较难写。指导书写,有爱心的人是很慈祥的,所以慈是心字底。

  齐读古诗题目

  二、初读古诗,感知意境

  1、出示古诗: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古诗,把这首诗读通读顺。

  2、读通古诗:(指名朗读、齐读)注意正音:慈、毕

  3、读懂古诗:

  (1)能说一说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吗?(美)

  学习第三四句:

  师:是啊,无边无际的荷叶一片碧绿能不美吗?你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呢?(生答:接天、无穷碧)板书:莲叶无穷碧

  师:接天是指荷塘与天边相接。那“无穷碧”又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观察荷叶画面。

  (2)师:此诗除了赞美西湖的“无边的荷叶一片碧绿”外,还赞美了西湖的什么呢?师:那你们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呢?(映日、别样红)板书:荷花别样红

  从课题中的“晓”字我们知道,当时的什么时间?(晓:早上)

  所以“映日”的“日”——就是指,早上的太阳(也就是朝阳)。

  师:“映日”的意思也就是在朝阳的映照下。

  “别样红”说明这荷花——引导学生观察荷花的红

  师:瞧,这景色多美啊?用你自己的话把这两句诗的意境说出来好吗?

  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学习第一二句:

  师:正因为西湖六月的荷叶无穷的碧、荷花别样的红,所以诗人一见到这么美丽清新的画面就发出由衷的赞叹——引读一二句。

  齐读、指名读

  理解诗中的“毕竟”、“四时”毕竟:到底四时:春夏秋冬四季,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季节。

  三、想象画面,赏读悟境。

  师:同学们,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

  1、早上,太阳出来了,杨万里和友人走出净慈寺。在湖边,诗人看到这满湖的荷叶荷花,不禁诗兴大作,脱口而出:(学生朗读古诗)

  2、他们边走边欣赏。杨万里突然眼睛一亮,指着湖中一朵开得正艳的荷花,激动地对学生友人说:(学生朗读古诗)

  3、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林子方渐渐走远了,他还不时回过头去看看正在向他挥别的杨万里,看看荷叶荷花,也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这首诗:(学生朗读古诗)

  4、看着友人远去的背景,此时的杨万里心情又是怎么样的?你能把杨万里此时对朋友那种不舍眷恋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

  师:同学们。这首诗的题目叫——(生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从标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的诗,从内容上来看这

  是一首写景诗。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大诗人作诗也有走题的时候?

  (可能受到荷花的美丽所感染,他们没有太多伤感,所以不写。荷花是西湖六月的最大特色,诗人想让友人记住这满湖的荷叶荷花,记住他今天的送别之情。)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或许正是杨万里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吧!同学们,请用上你的声音、表情和动作一起来诵读这首古诗吧!(生齐读)

  四、课外扩展,布置作业

  师: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有不同的含义。老师向大家推荐几句写荷花很出名的句子: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2、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王昌龄《采莲曲》)

  3、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清.曹寅《荷花》)

语文教案6

  1. 桃花源记

  2. 陋室铭 爱莲说

  3. 核舟记

  4. 大道之行也

  5.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兴趣情境导引

  先请同学们读一则故事。

  有人丢了一把斧子,心里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去了。因此,看他走路的姿势,像是偷斧子的;看他脸上的表情,像是偷斧子的;看他说话,像是偷斧子的。总之,看他的一举一动、面目表情没有一样不象是个偷斧子的。没有多久,这人去山谷刨土,找到了失去的斧子。隔了几天又看到了那个邻居的儿子,看他的动作态度,就没有一样像是偷斧子的了。

  师:有谁读不懂的吗?

  生:没有。

  师:再看下面这则故事,有谁读得懂吗?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生:我发现这两则故事说的是同一件事。

  师:有多少人同意这一说法。

  尽管第二段故事不能每个字都理解,但多读几遍还是有能读出大意的。

  第一则故事就是根据第二段翻译过来的,那么第二段不也是汉字写成的吗?为什么读不懂呢?

  生:它是文言文。

  师:对,是文言文。是古人写文章专用的语言。(古人说话与写文章用不同的语言。)

  学文言文有什么用呢?这么深奥难懂,

  因我们中国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这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文化遗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自豪。我们这些中华民族的子孙,有责任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自觉学好文言文,换句话说,为传播文明就必须学好文言文。同时,现代语文是古语文的继承和延续。大量的古人语言仍存活在现代人的语言中,如成语就是明证。因此,要学好现代语文也必须学好文言文。但是要打开这一文化宝藏的大门,想不花力气可不行。其首要条件是必须掌握相当数量的古文,由此循序渐进,才能积累大量的语汇,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才能去阅读那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汲取中华文明的精华,进而做人类文明的承载者、传播者。

  生:老师,我们都想学好文言文,不知你说的这“相当数量”是究竟有多少?

  师:教育部规定初中生必须会背诵文言文20篇以上,古诗词120篇以上,这个数量

  师:简单地说,学好文言的基本方法离不开“诵读文章,读懂文意,领会内涵”这十二个字。

  生:怎么“诵读”,怎么才能“读懂”,怎么才能“领会”呢?

  师:我们就结合第五单元的几篇课文谈吧。

  难点互动探索

  难点问题1读懂文意

  师:古人学文言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一个字:读,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教案学案》。他们认为“书读万遍其义自见”。

  生:对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文言文无异于天书,读读就懂了吗?

  师:告诉大家,大量的事实已证明,这确实是学习古文的最好方法。但必须明确的是,我们现在主张的“读”不仅仅是张开口发出声音就行了,它有讲究,讲究会读和读的方法。

  生;怎么才算“会读”?

  师:“会读”是指:读准字音(读词典),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 陈述、疑问、祁使、感叹),读出感情。

  “会读”还指:不光读原文,还要读文下注释,读与原文有关的材料,读文言词典;

  反复读原文:在读正确后,要读流畅,再要读出感情,最终成诵以至化为自己的语言;

  读原文时,边读边悟,猜测词义、句意,领会上下文意,边读边悟,越读越透,直到领会全文内涵。

  生:老师请结合本单元课文具体教教我们读文言文吧!

  相关知识链接读文言文的方法

  正确地读原文 读准字音 声音洪亮 吐字清晰

  读出节奏 停顿正确

  读出语气 读出感情 读出韵味熟读成诵

  读相关的材料 读注释 读作者介绍 读写作背景

  读古汉语词典 读文史常识等

  范例1 怎样读《桃花源记》?

  解答:

  1.扫清语言障碍,把文章读顺畅。注意几个词的读音:仿佛 俨然 阡陌 髫 要 诣 骥

  2.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中速,读一遍约2.5分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如:“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用陈述语气,平静的叙述故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用感叹语气,读出惊讶;“不足为外人到也”用祁使语气,读出诚恳的希望。

  4.边读边猜边查边理解,读十遍要基本成诵。

  范例2 怎样解释《桃花源记》中有些文言词句、整体把握文意?

  分析:

  第一段:写渔人忽逢桃花林。

  ①晋太元中:古代用皇帝年号或天干地支法纪年(如有同学想了解得更详细请查阅有关古文化知识资料),“晋太元中”即东晋孝武皇帝太元年间。

  ②缘: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可能是“沿着、顺着”。再查词典验证。《古汉语常用词词典》解释为“循、沿”。确定猜测正确。

  下面几个词请你猜猜看是什么意思。

  异:认为……奇异 之:它指前述美景即“桃花村……缤纷”

  复:又 境:地方

  ③芳:a香(气),b花(草)。词典有两个义项,选哪个义项合适呢?选“花”,从词的结构上看更好些,“花、草”都是名词,后面的“鲜、美”都是形容词。尽管“香”的意思放在“草”的前面也说得通,但考虑到后面的“鲜、美”是形容词,就不太好了。

  ④鲜美:现代汉语中有这个现成的词,但它一般是用来形容食品的味道好的,用这个词义来修饰芳香,显然不通。怎么回事?这就要追究文言文的特点了。在文言文中每一个字都叫文言词,一般讲,一个文言词也应对应现代的一个词。即“鲜”对应“鲜艳”或“鲜嫩”,“美”对应“美丽”。这种解释文言词的方法不妨叫它扩充组词法。

  下面的许多词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解释。

  穷:穷尽绝:(与世)隔绝通:通过

  开朗:开阔、明朗交通:交错、相通

  解题方法链接

  解释文言实词的一个便捷的方法:组词法(一个字常可以组成若干个词,词组好了,选择哪一个呢?带入句中,能使上下文意贯通的那个词最合适)

  相关知识链接

  知道文言词义的手段:猜、看、查

  猜:凭借已有的语言积累,根据对上下文大意的把握,猜测关键词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