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合欢树教案5篇,以供参阅。
合欢树教案1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合欢树》教案。
2、从细节描写中体味母亲对我的深情。
3、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4、基于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采用由散入整的组合法,在内容主旨理解的同时,对散文写作有初步的认识。
5、品味文中细节的内涵能够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学会感受爱、表达爱、珍惜爱。而作者在对往事的追叙中,也完成了自己对亲情的感悟,这种感悟除了通过细致的细节来表现之外,都集中在合欢树这一象征物上。所以,要把握文章深刻的内涵,就必须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内涵,这样也能帮助学生感悟亲情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更是人类心灵的一道美丽的风景。合欢树在史铁生的心中挥不去、抹不掉,永远烙在他的心中。
二十岁,对你意味着什么?
二十岁,对史铁生意味着什么?
二十岁的儿子瘫痪了,对母亲意味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2、题目为合欢树,那么作者有没有一上来就写合欢树呢?哪些地方提到了合欢树?
提示:作者一共四次提到合欢树:(7--12自然段)
(1)通过邻人和初生小孩的注目引出合欢树;(2)写合欢树的由来,似乎是当初误以为的"含羞草",历经变迁,长成一棵树影婆娑的参天大树;(3)通过刚来到世上的孩子眼中写合欢树的影子;(4)文末,再次通过那个孩子长大后忆起童年往事时会跑去看那棵合欢树,却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
3、后半部分才提到合欢树,那么前半部分写些什么内容?仔细阅读1-6自然段,圈画出描写"我"和母亲的句子。
我母亲性格
十岁作文比赛得第一最美的女人聪明争强好胜,率真可爱
二十岁两腿残废后母亲有了白发处处对儿子隐忍退让,坚强
三十岁小说发表母亲已经去世早早的离世因操劳而早逝
母亲的变化:
从一位"好看的母亲"变成早生华发的母亲,从一位能为自己作"蓝底白花的裙子的母亲"变成了生活中只有儿子的母亲,从一位争强好胜的母亲变成处处对儿子隐忍退让的母亲。
4、开头写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冲突,从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1)、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起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
(2)、展现母子间曾经有过的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合家欢乐的生活,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夺魁的气氛形成对照。
(3)、回忆母亲,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感染力。
6、还有哪些事情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爱呢?
学生课文中圈画,后交流发言。
明确: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往往显得真实,和有感染力,1)给"我"治病:
"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教案《《合欢树》教案》。"(动作描写)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
2)为"我"借书:"她到处去给我借书"
3)推"我"去看电影:"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
4)鼓励"我"好好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
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母爱?
v无私无怨、v坚强执着、v宽厚仁慈、v牺牲自我的爱。
思考下面的几个问题:1、合欢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2、为什么课文在第7段才提到合欢树?3、史铁生为什么没看成合欢树?
4、"她心里太苦了",母亲到底苦在哪里?
5、作者多次写到那个刚来到世上"瞪着眼睛看树影儿"的孩子,有什么作用?
6、由题目"合欢树"的"合欢"二字,我们首先能联想到哪些词语?
比如:合家欢、合家欢聚、合家团聚等等。
7、文章以"合欢树"为题,却几乎处处写"悲伤"。
那么文中有体现欢乐情绪的内容吗?有表示欢乐心情的词语吗?
首段:母亲的率真、我的顽皮,一家人的和乐融融也莫过于此了;"悲伤也成享受"(为什么?)1234 123
、问题:能回忆怀念母亲的物品想必有很多,史铁生这篇文章为什么选择合欢树来悼念母亲?
明确:母亲对合欢树的精心照料是她呵护关心我的写照。
交流要点:
对合欢树希望的表现:
"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会,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
"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
对"我"的希望表现:
●对治好"我"的希望: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对"我"从事写作的希望: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母亲的话中体现出的小心翼翼又满怀希望,一方面尽力维护残疾儿子的尊严,一方面激励和鼓舞儿子写作的信心。
比较第一段和第三段母亲对我写作的表现的不同态度。
交流后明确:母亲对"我"对合欢树都抱有无限的希望,希望合欢树能开花,希望"我"由写作闯出一条路以获得生活的信心。
合欢树象征什么呢?合欢树其实就象征着史铁生,象征着母亲的儿子"我"。"我"的残疾,母亲的用心照顾;体现在合欢树虽然没有发芽,母亲叹过气,"还舍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合欢树茂盛了,母亲认为是好兆头,兴许儿子的病从此有希望呢?于是"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在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找到"寄托"时,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抱了希望。鼓励着"我"去做"我"喜欢的事情:"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只是担心着儿子,不知道儿子的前途在哪里,他什么时候才能走出一条息的路?她担心着,访问演出好像念叨着"合欢树几年才开花一样。"
合欢树虽然象征看"我",都得到过母亲的喜欢,受过母亲的照顾,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我的小说如今常获奖,我"走"出了一条路了,但母亲已不在了。最想看合欢树开花的人偏偏不在,最愿意看到"我"获奖的人偏偏不在;如果说合欢树开花是对母亲的报恩,"我"的获奖不也是对母亲的报答吗?作者期望借一个小男孩长大后,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想起他自己的妈妈,跑去看看那棵树,替自己完成未了的心愿。
3、我为什么回避一直想看的合欢树。
要点:合欢树是母爱的象征。
合欢树是我的象征,承载了母亲的关爱和希望,却一度让母亲失望,不理解母亲,觉得愧疚和后悔。如今,树已枝繁叶茂,我已功成名就,而昔日百般呵护我们的母亲却已撒手西归。睹物思人,近乡情怯,作者回避的不仅仅是树,更是一个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一份永远还不清的恩情。我只能用文字一遍遍忏悔,向逝去的母亲志哀。
4、重点: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小小的合欢树,凝聚了史铁生如此深沉浓厚的情感,我们的生活里也不乏细节的感动,当心中某根柔软的琴弦被触动,不要吝惜,把情思凝于笔端,美好就会在一刹那收藏。
《合欢树》是史铁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追忆母爱之曲。曲中音符如行云流水般演绎着,敲击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款款文字渗透着对母亲去世的悲伤之情,跳动着对母亲的真切怀念之心。亦母亦子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
接着,作者追忆合欢树的由来,从追忆可见,母亲无意栽种合欢树的时候是"我"已两腿残废。想来那时母亲内心的伤痛是难以言表的。她挖回这棵"刚出土的绿苗",很大程度是寄予了一种生命常青的愿望。因为绿是生命的象征。
我们可以细细品味这段话"母亲从来喜欢这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还比较茂盛。母亲高兴了好多天,以为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甘太大意。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叼,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这似乎是母亲全心为"我"找药方到支持"我"写作的过程的写照。我想这位母亲在料理合欢树时定是充满了对儿子的痊愈的希望的。
合欢树被弃置在路边,在被无意栽种的一年里,无人打理。然而第三年却"长出了叶子",还比较茂盛。这是一个顽强的生命,在逆境中生存了下来。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勇于面对才能拥有充满阳光的将来。
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下的,是母亲亲自料理过的,它的身上有着母亲的影子,凝聚着深沉的母爱。母亲虽已逝去,而合欢树仍在健康生长,"年年都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高了",暗喻着母爱长青,母爱永恒。
合欢树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深刻领悟象征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锻炼学生的表演技巧和协作能力。
(2)因情作文,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深情,感悟母爱的伟大,培养对母爱的感恩之情。
(2)揣摩作者的悔恨之痛思考母子平等主体的社会角色确立独立自主意识。
教学重点: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由情感体验的感性活动过渡到象征手法的知识点的落实,使修辞学习由感性层面内化为理性认知。
教学方法:课堂剧、小组讨论法、 换位体悟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播放歌曲,激趣入题(多媒体播放歌曲)
以周杰伦歌曲《听妈妈的话》导入,引起同学们的兴奋点与对母亲关系的联想,老师在曲终提问:"你现在还总是听妈妈的话吗?"引入本文母爱话题。
二、作者介绍,知人论世(用多媒体屏幕出示,重体字用彩色字标出)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轮读课文,处理字词(要求同学们有感情朗诵,幻灯片出示课文生字词)
针灸(jiǔ) 虔诚(qián ) 惊惶(huáng)
侥幸(jiǎo) 瞎逛(guàng) 够呛(qiàng) 侍弄(shì)
四、初步感知,回答问题
1、文中最感动你的是哪里?
鼓励同学们自由发言,目的在于激励同学们投入情境。
2、你对合欢树了解多少?这种树名字很多,为何本文取"合欢树"?(多媒体出示合欢树简介和图片)
纪念主人公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光。
3、为什么作者在母亲去世后,不回小院去看看?
悲痛悔恨之情。视学生回答情况,引入对文章内在情感的分析。
五、搜集信息,梳理线索(多媒体出示填空题,学生个别回答,老师填出答案)
1合欢树是_______在___________时,在_______挖来的,种在________里。
第二年,合欢树______,母亲______。
第三年,合欢树_______母亲__________。
第四年,合欢树长在_____________。
第五年,我们搬家合欢树__________。
2、我十岁时________________。
二十岁____________。
三十岁______________成名之后______________。
3、母亲小时侯________才能优秀。
年轻时会为自己________________。
中年为儿子的病_________________。
为了儿子写作到处_____或____________。
儿子小说发表后母亲________。
答案:
1、母亲、给我找工作、路边、花盆、没发芽、叹息、长出叶子、茂盛 、高兴、窗前的地上、被忘记
2、作文比赛得了第一、双腿残废学习写作、小说发表获奖、思念母亲
3、写作、做裙子、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已经故去
同学们答案大致正确即可,主要为让同学们树立文章主体意识。
六、小组讨论,深化理解
1、母亲为儿子做过什么事?(对应上1题)
治病、借书、看电影、生活起居。
2、儿子为母亲做过什么事?(对应上3题)
无。
3、"合欢"是"一起快乐"的意思,本文中母亲与主人公共同生活的岁月快乐吗?(对应上2题)
十岁时与母亲为获奖之事使气逗乐,可以讲是快乐时光。自从主人公腿残后,母亲更多的是为儿子担惊受怕,日夜操劳。
4、假设母亲没有儿子后半生会怎样?
可能是轻松平和地健康长寿。
5、假设母亲没有儿子后半生会怎样?
可能很早就活不下去,更别说成为作家。
6、儿子对母亲的印象和态度发生什么变化?
小时侯和年轻时不理解,中年后失去母亲才领悟珍惜母爱的珍贵。
七、概括文章,把握线索(多媒体出示表格学生自主完成)
儿子 母亲 对母亲印象 对母亲态度
十岁获奖 警戒勉励 年轻美丽 故作轻慢
二十残废 治病助学 尽心尽力 冷淡轻视
三十成功 阴阳两隔 含辛茹苦 感恩铭记
八、布置作业,加强感悟
同学分为四个小组,将本文情境改编为四幕剧组内同学进行剧本编写、道具准备、排练排演的分工合作。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巩固语基
对字词和本文线索进行回顾。
二、表演情境,体验深情
(一)获奖之后
道具:书包 奖状 桌椅(桌子一侧绑竖起小黑板) 乒乓球及球拍
铁生背着书包手举奖状一步三跳,母亲坐在缝纫机前踩着踏板
铁生蹦到母亲眼前,把奖状送到眼前(铁生简称为"生"母亲简称为"母"下同)
生(得意地):看!100分!我是第一!
母(抬起眼睛眼神喜悦后迅速转为不满):你们这才多少人参加呀,我小时候比你强多了,老师拿着我的作文到家来问是不是你姥爷替写的。那时我比你还小,可能还不到十岁呢。
生(放下书包和奖状对墙打乒乓球,淡漠地笑):切!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
母(焦急地):你这孩子,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舞台只余生打球声。
(二)偏方治腿
道具:椅子 毛巾 水盆 热水瓶 药瓶
生坐在椅子上挽起裤腿,露出变黑的小腿,母亲蹲伏在地上,把毛巾从水盆中拧出,敷在生腿上
母(关切地):现在感觉好点没有?
生(不在乎地):没感觉,(烦恼地)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
母(耐心地):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又加了一点热水把药瓶的药水倒到水盆里,又把毛巾从水盆中拧出敷在生腿上)
生:唉呦,烫死我了!别弄了!你要对我好,就让我去学写小说!
母(赶紧拿开毛巾,惊惶地小心查看):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
(三)助儿成材
道具:轮椅 书本 男式 放围巾的衣架
生坐在轮椅上,手拿书本,与观众成45度角。看着远方,若有所思.母亲从反方向上,身披围巾,风尘仆仆
母(欣喜地):铁生,你要的《约翰o克里斯朵夫》我借来了。走,快收拾一下,我们去国图剧院。
生(低缓地):妈,咱别去了。今天雪多大呀,咱们都感冒了,就不合算了。
母(生气地):还想学写作呢!连这点苦都吃不了,凭什么能写出好小说啊!
生(激愤地):我就不是这块料,还写什么写?!上次的稿子多少天了,还没结果,一定又没投中。
母(和颜悦色地):你小时侯,作文不是得过第一?没有付出,哪来收获?我们只要好好努力,总有希望的。走吧,妈排了三小时队才买到的票。人家说是这个导演的巅峰之作,我们去瞅瞅,也知道现在的观众都喜欢什么口味。(自己把围巾围到头上,拿过围巾,给铁生围上,给他戴上帽子)
母推生轮椅迅速走下。
(四)成名思母
道具:马扎 报纸 轮椅 水杯
一群老太在聊天看报纸。生由一边缓缓摇轮椅上
老太一(指着报纸惊呼) :呀!这不是小生子吗?坐在主席台上开会呢?
老太二(自豪而坚定地) :哪是开会,看您这眼神儿?颁奖!打我们这大院儿出去的,就数小生子出息。人家现在是作家啦!昨儿电视上都播了!
老太三(感慨地):只可惜他妈走得早,受了那么多罪(唏嘘) 。要是看到这一天,不知该多高兴呢?
众老太:就是,就是啊。
老太一(突然站起,惊喜地) :那不是小生子吗?你怎么有空来了?(众老太拥上前,递茶送水,嘘寒问暖)
生:谢谢,谢谢。您老身体都还好吗?
老太一:硬朗着呢。敢情你还记得我们,想这儿就常来走走,我们也都想你呢。
生:好啊,我这不来了么?
老太二:小生子,到小院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
(多媒体屏幕背景出现合欢树)
生(沉穆):不,不去了,手摇车不好进。
老太三:你们那个小院,现在还很整洁呢。现在住了小两口,刚有了个儿子,不哭不闹,跟你小时侯似的。只看窗户上树影儿,真讨人喜欢。
生慢慢把轮椅摇出,注视屏幕上的合欢树图片。
四、融情入景,设计独白(老师巡回指导,待同学们大部分写完,进入下一环节)
五、深情朗诵,升华感悟(配以《懂你》背景音乐)
示例:亲爱的妈妈,您现在还好吗?您在生前为我做了那么多事,从未得到儿子的报答。"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儿子怎能忘记又怎舍得忘记您的恩情?现在儿子大了,也能体悟到作为一个成人要承担许多角色与责任。可是,仅仅我自己就让您承担了一切,我真是太自私了。您若地下有知,会原谅儿子吗?
选两三个学生朗诵,让同学们在同龄人的感情抒发中产生共鸣。
六、提出问题,分析内涵
1、原文为何没用内心独白?文章以什么景物结尾?
含蓄淡雅的文风。合欢树。
2、合欢树与作者有无相似性?合欢树凝聚了哪些感情?
(1)从生命起源来看,是母亲给了"我"和合欢树生命。(合欢树代表了主人公)
(2)从成长过程看,都倾注了母亲的心血。(合欢树沉淀了母爱)
(3)从合欢树与我们相处的时间看,是母子同在的时光。(合欢树见证了母子深情)
七、引出手法,体悟妙处
1、这种"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的表现手法"叫做什么?
象征。
2、象征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用合欢树表达丰富的感情,以少胜多,使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八、布置作业,实现迁移
1、通过写一件东西来表现你和母亲的感情,深化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阅读《我与地坛》,进一步了解本文写作背景,明晰作者心理变化,深化母子感情认知。
九、板书设计
合欢树
象征
母爱 母子情 儿子
合欢树教案3
预习目标:
1.搜集作者有关的常识。
2.阅读课文,积累字词,理请课文的结构,层次。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设计:
一.导入:
录音《烛光里的妈妈》导入课题并板书,共同交流作者及其相关常识。
二.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学生读文,说一说本文讲述了哪些事?并简要概括。
三.学生提出问题,并交流。
四.教师整合问题布置精读课文。出示以下问题。
1.说一说本文描写了怎样的母亲?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教师引导交流,辅导阅读)
2.作者写合欢树与写母亲有啥关系?
3.你觉得用“合欢树”作题目合适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后小结:合欢树虽没有在第一部分出现,但是,通过母亲对合欢树的照料,通过写合欢树的生长,母亲的内心世界得到进一步的展示,母子的情结也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母亲的形象随着合欢树的生长而凸现出来,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深深的情愫也伴随着合欢树的生长而升华。
五.学生试写,母亲去世了,作者非常思念母亲,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无微不致的关怀,想起母亲对自己的期望和爱戴……请你替作者抒发此时此刻的心情,并给作者写几句话,来安慰他。
合欢树教案4
[教学目标]
1、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2、引导学生对作品朴实的文风、间接含蓄的抒情方式进行有选择的主体性研读和品味。
[教学重点]
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
以朗读带动理解;师生共同研究、探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初步了解史铁生的生命轨迹和创作经历,走进史铁生的精神世界;
课外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等相关文章,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铺设感悟品味文本的情感基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的,不论年长年少,也不论天涯海角,单飞后心的另一端永远牵挂的是对母亲的不尽思念。母爱、母子的深情是永远说不完的话题。身体健康的人尚且如此,作为一名残疾人作家,史铁生对母爱更有自己独特的体会。今天就让我们学习这篇《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精神世界,感悟他为我们描写的母子深情。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0xx年华语文学传媒奖评价: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三、初步感知,回答问题
(一) 我们已经已经在课下预习过这篇课文了,那么现在请大家带着问题,再次快速地阅读一下文章的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这三段中讲了哪几件事?请在文章中划出最能打动你的地方。(联系写作手法)
预设答案:
1)、作文竞赛(十岁那年)第一自然段
2)、“我”双腿残废后(二十岁)第二~三自然段
(1)给“我”治病:(找出具体的语句)
▲“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动作描写)
▲“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心理描写)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
(2)鼓励“我”好好写作:
“那就好好写吧”、“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语言描写)
(3)为“我”借书、推“我”去看电影: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 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动作描写)
2 在经历这些事情的时候,作者笔下描绘的母亲是一种怎样的形象?而作者对于母亲又是什么样的情感?交流得出情感线索
板书: 中学语文在线()
1)、作文竞赛(十岁那年)第一自然段
母亲:“年轻”“聪明”“最好看”——热爱生活“做裙子”
↑(不理解)
“我”:“扫兴”、“故意笑”、“装作”(倔强,好强 怄气)
2)、“我”双腿残废后(二十岁)第二~三自然段
母亲:用心良苦
1)一心给“我”治病
“不年轻”“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动作描写)
“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心理描写)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
2)鼓励“我”好好写作:为儿子寻求精神的支柱,希望重新燃起儿子生活的信心
“那就好好写吧”、“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语言描写)
3)为“我”借书、推“我”去看电影: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 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动作描写)
↑不理解母亲的苦心
“我”:对于治病丧失信心、绝望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语言描写)
“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心理描写)
(二)阅读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分析在“我”的小说发表时(三十岁),母亲已经离开人
世以后,作者对于母亲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找文中的句子
母亲:早逝 “心里太苦”“受不住”
↑深深的思念与愧疚(子欲养而亲不待),理解母爱的伟大,理解母亲的苦心。
“我”:小说发表,获奖成名
四、既然文章以“合欢树”为题,那么如何理解“合欢树”所寄寓的丰富的情感内涵?
1、由题目“合欢树”的“合欢”二字,我们首先能联想到哪些词语?
比如:合家欢、合家欢聚、合家团聚等等。
2、文章以“合欢树”为题,却几乎处处写“悲伤”。
那么文中有体现欢乐情绪的内容吗?有表示欢乐心情的词语吗?
首段:母亲的率真、我的顽皮,一家人的和乐融融也莫过于此了; “悲伤也成享受”
3、“悲伤也成享受”似乎是一个悖论,如何理解?
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抓住母亲的苦衷,就可以明白史铁生悲伤的根源。“悲伤也成享受”,看似有悖人情,实则体现了史铁生对母爱深深的理解,对人生独特的感悟,是最深切最纯粹的人情。
幸福不仅是短暂的,而且幸福和痛苦简直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形影不离,痛苦也好,幸福也好,都是一个过程。生命的意义就在过程中。——史铁生(应能加深对这一独特感受的理解)
4、在合欢树身上,母亲寄托了怎样的情感?(寻找母亲栽种、呵护合欢树的相关信息)
(通过朗读来加深理解)
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此时,母亲把合欢树的命运和儿子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母亲希望合欢树茁壮成长,其用意在希望儿子顽强地活下去。
合欢树是母亲亲自带回家,亲自栽种,细心呵护,并寄予着无限希望的树。寄寓着对治好“我”的腿希望;寄寓着渴望“我”顽强活下去的希望,所以可以说合欢树是母亲的化身。
合欢树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了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
这便是作者为什么不用《我的母亲》为题,而用《合欢树》为题;为什么可以表现母爱的载体很多,而独选“合欢树”的原因所在了。
5、怎么理解作者对合欢树的情感?
几种说法:
神秘说。母亲虽然已经去世了,但母亲还活在人间,就活在那棵合欢树里,因为那棵树是因母亲的双手、母亲的心灵而存活下来、并枝繁叶茂的。小孩看到的树影,不仅仅是树影,更是一位伟大母亲的身影。他对树影儿的注视是母亲的芳泽对他的吸引,是心灵的感应。
轮回说。在“神秘说”的影响和启发下,有的同学走得更远。他说那个孩子就出生于“我”原来住过的房子里,谁能说那个孩子不是母亲灵魂的转世?如果不是,为什么那个孩子的行为如此怪异——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那是母亲在端详自己含辛茹苦养育而成的生命。中学语文在线()
无奈说。在“我”心中,那棵合欢树是不平凡的,是当年母子“合欢”的人间见证,是母亲恩泽被及的一个生命。看到合欢树,就如同看到了母亲的脸;靠在合欢树下,就如同偎依在母亲的怀里。但是在那孩子心中,合欢树已经无法寄托“我”那样的情感,因为他已经不知道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况且在那孩子之外或之后,谁还能想起那棵树?那棵树除了可以做家具或者可以当柴烧之外,还能是什么?作者通过那个孩子对合欢树由来的遗忘,传递出人事代谢的无奈之感。
永恒说。有的同学反对“无奈说”。尽管在那孩子的心目中,合欢树的意义和价值已经与我的感情不可同日而语,尽管那孩子已经不能像我一样知道合欢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但那孩子还是能记得合欢树——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妈妈,会跑去看看那棵树。尽管经历了沧桑变化,树的情感价值也会不同,但树还是那棵树,还会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记住。树是永恒的,因此,母亲也会永恒。那孩子就是记住那树、记住母亲的人之一。
小结:合欢树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也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了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
这便是作者为什么不用《我的母亲》为题,而用《合欢树》为题;为什么可以表现母爱的载体很多,而独选“合欢树”的原因所在了。
合欢树教案5
【设计意图】
夏日里满树鲜艳绚丽的合欢花,以及满地的落英缤纷,总是吸引着孩子们欣喜、探究的眼球。基于他们表现出的对合欢花的浓厚兴趣,我决定安排一堂综合认识合欢的活动课。
【活动目标】
1.观察认识合欢的花、树、皮。
2.简单了解其各部分的功用。
3.培养锻炼幼儿的动脑动手及想象思维能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查资料,搜图片,制作幻灯片。
2.纸笔、颜料、胶水。
3.合欢的花、叶若干(分别放在小筐里)。
【活动方法】
观察法、讲解法、引导发现法、操作法等。
【活动过程】
先放幻灯给孩子们看,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活动兴趣和探究欲望;然后组织全体聚到合欢树下,从观察入手,一步步来引导他们认识合欢树,了解合欢树。
1.提问幼儿合欢树的名称,简单了解它的别名:夜合树、马缨花、绒花树、扁担树、芙蓉树。
2.对照实物,观察、讲述、认识。
树干:树干的颜色一般是浅灰褐色。
树皮:树皮轻度纵裂。
树枝:枝粗而疏生,幼枝带棱角。
叶子的颜色:绿色;
叶子的特性:叶奇,日落而合,日出而开,给人以友好之象征;
叶子的生长方式:叶为偶数两面羽状复叶,互生。
花的形状、颜色:花美,形似绒球,花丝上部为红色或粉红色丝状,簇结成球。
花的气味:清香袭人(让孩子们亲自闻一闻,说一说。)
果实:果实为荚果,成熟期在十月。(留下悬念:小朋友可要留心观察啊,看它什么时候结荚。)
(对于知识点比较难的地方只让幼儿简单了解。)
3.简述其价值。
合欢树姿态美观,花叶清奇,绿荫如伞,气味芳香,可供观赏;
木材坚实,纹理通直,结构细密,经久耐用,可供制家具、农具、建筑、造船之用;
合欢树阴阳有别,被称为敏感性植物,被列为地震观测的首选树种;
合欢皮、合欢花有很大的药用价值。
4.捡落花。
老师和孩子们一块捡拾落在地上的合欢花,一边捡一边数数。
5.粘贴、添画。
让幼儿大胆想象、自由发挥,利用花、梗和叶片进行粘贴、添画。
6.展评幼儿作品。
【活动延伸】
继续观察合欢树,并做简单记录。
【活动反思】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是增长知识的手段,动手动脑是探索发现的途径。这次活动课,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性极高,不但知道了合欢树各部分的名称,而且对其特点和功用也有了大致了解,更是满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有的幼儿对观察到的不能运用比较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还有待于在日常生活中多看多说多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