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安塞腰鼓教案12篇

时间:2024-03-04 09:40:16 教案大全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安塞腰鼓教案12篇,以供借鉴。

安塞腰鼓教案12篇

安塞腰鼓教案1

  教学目标:

  1、整体感悟,发表见解。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3、学习本文由写实到写意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教学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今天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

  三、研习课文

  (一)首先请大家欣赏全文朗读,在整体感知的同时,根据板书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1、看表演片断,听全文朗读(配乐、配画面)。

  2、请大家自由高声地朗读,朗读前标上序号,并思考问题:

  (1)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

  A、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B、歌颂阳刚之美。

  C、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D、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

  (二)品读,重点突破。

  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我们重点品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承的。

  1、精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

  ①播放范读片断(配乐、配画面)。

  ②指导朗读,结合具体语境感受分析排比修辞的表达效果。

  问:本文段突出地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排比。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节奏感强,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请同学朗读本文段的排比句,要求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

  A、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

  B、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C、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

  D、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层层推进,一气呵成)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排山倒海,气势磅礴)

  小结:本文段使用排比,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

  ③配合音乐、画面齐声朗读。

  ④安塞腰鼓不仅带给我们视觉形象上的刺激,更带来思想情感上的震撼。看来艺术欣赏不仅要察其形,更要重其意。我们再来探究一下作者是如何将写形与写意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侧面展示安塞腰鼓的美的。

  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这是安塞腰鼓的“形”;

  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这是安塞腰鼓的“意”;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联想和想象是联结“形”与“意”的纽带。

  2、小结:作者利用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再现“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又运用由写实到写意的艺术描摹手法,揭示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现在请大家快读文章其他部分,品味精彩语句,说说自己对安塞腰鼓的感受。

  3、仿写(可让同学按此句式仿写,并让他们互猜自己所写的事物)

  4、感受后请写一句话: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

  四、结束语

  《安塞腰鼓》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它以诗一般凝炼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安塞腰鼓教案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二、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师问:你看了这些画面,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回答,谈一谈观后感,可以从声响、画面等方面谈:安塞腰鼓——气势铿锵激越,发聋振聩;动作变化豪迈粗犷;舞姿奔放雄浑。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

  2、导入:

  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二)美读课文,学习新课

  1、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2)指导朗读。

  “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3)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验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2、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好一个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3、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怎么读?

  请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内容。

  教师指导朗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四、结束语:

  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二、重点、难点:

  1、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读题

  1.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想到了用哪些词来形容它?

  二、听,感受表演中的安塞腰鼓。

  1。听录音,记下自己听到的声响。

  2。学生交流。

  3。在现场的作者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呢?快速浏览课文,标画出来。

  4。学生回答,师展示: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了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1)指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说说从同学的朗诵中听到了什么?

  (2)出示问题:“什么变成牛皮鼓面了?为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4)汇报

  (5)齐读。

  5。 透过朗诵和鼓声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丰富的想像,言之成理即给予鼓励)生自由想象。

  三读出画面: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像描绘出了一幅气壮山河的雄伟画面,凭借自己的揣摩对安塞腰鼓有了初步的认识,而文中作者也有对该画面的具体描绘,请找出来并比较自己的想像与作者的亲眼所见是否有所异同。

  舞姿:(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1)比较自己的描绘与作者的描绘之间的异同。

  (2)(幻灯片:打击腰鼓的画面)摄影师眼中的安塞腰鼓又有什么特别之处。

  (3)综合以上(自身想像、文字、画面)有感情朗诵本段文字。(也可进行教师范读)

  四.读出情感(作家蕴含于文章字里行间的情感):

  综合以上的情感体验,由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朗读,并谈谈自己从所朗诵的段落中感受到了什么。

  例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例2:(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在任何隐秘!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例3:例4:……(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

  借此让学生总结安塞腰鼓的雄浑壮阔,感受西北汉子的热情豪迈、感受黄土地蓬勃的生命力:“全文歌颂了一种奔腾的,蓬勃的生命力,这种力量是由一群生活在黄土地上的西北汉子所产生的,他们渴望挣脱、渴望冲破、渴望撞开束缚他们周身的一切。他们以自身的'热情、自身的豪迈敲出了雷霆万钧的生命,山崩地裂的豪情,让人叹为观止!“

  (以学生总结为主,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拨。)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略)

  二、新授:品味文章的写作特点。

  1.同学们,我们一起领略了安塞腰鼓宏伟的场面,感受了雄壮的声响,见识了击鼓的后生,欣赏了奇丽的舞姿,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表演中的安塞腰鼓吗?——闹或烈。

  1.同学们,我们一起领略了安塞腰鼓宏伟的场面,感受了雄壮的声响,见识了击鼓的后生,欣赏了奇丽的舞姿,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表演中的安塞腰鼓吗?——闹或烈。

  课文中除了写“闹”“烈”,有没有写静呢?

  读一读,男生1—4,女生18—20

  这样“静——闹——静”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俗话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如果说,表演中的安塞腰鼓是热烈,强烈、壮烈、火烈的,那么,表演前的静是严阵以待、蓄势待发,表演后的静是戛然而止、是平静、安静、宁静、寂静。不管是舞前的还是舞后的静,都是为了突出舞时的烈。虽然舞停了,但舞姿仍在眼前,舞声仍在耳畔,情感仍在心中。

  俗话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如果说,表演中的安塞腰鼓是热烈,强烈、壮烈、火烈的,那么,表演前的静是严阵以待、蓄势待发,表演后的静是戛然而止、是平静、安静、宁静、寂静。不管是舞前的还是舞后的静,都是为了突出舞时的烈。虽然舞停了,但舞姿仍在眼前,舞声仍在耳畔,情感仍在心中。

  2.文章除了这种对比的写作特色外,在语言上还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

  (排比、比喻、反复)

  三、拓宽欣赏,理解地域差异以及文化的多样性。

  同学们,如果说产生于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是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那么,孕育在苏北里下河水乡的海安花鼓则是温柔秀美、欢快活泼的,而且还曾经参加了国庆50周年的庆典活动。现在我们来欣赏一段描写海安花鼓的文字。

  一溜鲜嫩嫩的水乡娇娘,一溜红红的花鼓,一袭碧碧的绿裳,苏北的里下河呵,接纳了淮河,接纳了大海,接纳了长江,接纳了从上天垂下的雨帘。

  碧碧的绿裳在飘,红红的花鼓在跳,柔顺的里下河女子在笑。绿裳是春色,花鼓是青春的火焰,娇嫩得可以掐出一把水的女子,是粘稠的老酒,将五千年的土地装扮得年轻,装扮得奔放。

  水灵灵的影儿,在跳跃,在闪烁,在敲击。震醒了大江,震醒了大海,震醒了沉睡了五千年的土地,震醒了与大江、大海连接的里下河。多水的江海平原,多水的女儿,敲打出的花鼓声,溅出的也是水一样清澈的血浆。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地大物博,像安塞腰鼓、海安花鼓这样非常有地方特色的表演艺术还有许多,你还知道哪些?

  板书:

  演出前安静的腰鼓静

  演出时隆隆的腰鼓动

  演出后寂静的腰鼓静

安塞腰鼓教案3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间的排比,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激情和气势。

  2、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并了解排比、反复及短句的表达效果。

  3、品味文章意蕴内涵,发表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

  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教学重点。

  【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学生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教学设计】

  l朗读(设计说明:通过读能感受到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l揣摩(设计说明:对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关键语句,应当仔细揣摩品味。)

  l迁移练习(设计说明:模仿课文大量使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1、腰鼓的表演片段

  2、课文朗读录音

  学生:1、掌握生字词

  2、搜集安塞腰鼓的有关知识及作者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礼赞黄土高原

  (投影:黄土高原画面。附“这里是空旷辽远的黄土高原/四野八荒的尘埃/用五千年的岁月铸造了它/秦皇汉武的战车/商旅西出的驼峰/成吉思汗的铁骑/和五千年的岁月一道踏实了它……),是啊,有人说,这裸着青筋,露着傲骨的黄土高原是一条好汉,而激荡了它血液的安塞腰鼓正是它个性的喷发。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黄土高原之魂——安塞腰鼓!

  (二)生命之节奏——感受安塞腰鼓

  组织学生收看安塞腰鼓视频片段,结合课文内容用以下句式说话:

  提示:“好一个的安塞腰鼓!你看(听)……”

  1、教师边放视频片段边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点拨,突出以下几点:A、火烈的舞蹈场面。

  B、鼓声的巨大力量。C、茂腾腾的击鼓后生。D、变幻的舞姿。

  2、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

  (三)生命之华美——欣赏课文美点

  第2 / 4页

  [一读品语言]

  1、师:当你置身于黄土高原,置身于雄壮的鼓乐队,亲耳聆听这种澎湃的震撼,你的感觉如何呢?想不想把你感受最深的段落读给大家?

  ①、寻找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或感受最深的语段,请用“我喜欢句子,因为”的句式进行评点。

  教师提示: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等角度入手)

  教师举例:我喜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句子,因为反义词用得好,在强烈的对比中,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②学生间互相交流

  ③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探究美源

  小结:作者是如何让文字与表演浑然一体,读起来如此地激越豪放的?

  铿锵的`短句:营造了激越的气氛。

  排比、反复的运用: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虚实结合:引发读者无尽的遐想。

  以动衬静:突出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二读品气势]

  1、范读:针对课文的5~13自然段组织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把握朗读技巧。

  2、仿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训练,或自读,力求读出韵律,读出气势。

  3、演读:安排两组,一人模仿秀,一组合作朗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4、齐读课文的7段或9~13段

  [三读品内涵]

  “好一个安塞腰鼓!”作者要赞美的绝不仅仅是安塞腰鼓的壮美!文中有很多句子揭示了安塞腰鼓的深广内涵,把你能理解的结合课文中具体的段落或语句来谈一谈,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第3 / 4页

  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思考后在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在班内自由发言。在讨论发言中,应允许并鼓励学生质疑,也要鼓励其他学生就此展开讨论,进行答疑。因为这种质疑解疑的过程,实际上也正是对文章内涵逐步了解、不断深入的过程。

  (一)教师示范,“好一个黄土高原!”或“好一个黄土文化”(课文19~22自然段)

  (二)学生合作探究,谈自己的理解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师生达成共识。

  多媒体展示:

  好一个蓬勃的生命力量!

  好一个生命的舞蹈!

  好一个充满希望的原野!

  好一个冲破束缚、阻碍强烈渴望!

  好一个阳刚之美!

  好一个反璞归真的自然生活状态!

  好一个粗犷厚重的黄土文化!

  好一个……

  (四)、生命之畅想

  1、听一段二胡名曲《赛马》,任选一题完成仿写。

  (1)每一个音符都……,每一个音符都……,每一个音符都……,每一个音符都……。

  (2)、发挥你的想象,把听完乐曲后在你头脑中浮现的画面描述出来。(可以模仿第七自然段)

  (五)生命之思索

  1、师:黄土高原上那种原生态的,摒弃了世俗杂质的生命力量,正是我们民族性格的写真。同学们,你们的人生之路还很长,你打算怎样走过你的人生旅途呢?请把你的打算凝练成一句人生格言,写下来好吗?

  2、学生拟写格言,集体交流。

  (六)生命之旗帜

安塞腰鼓教案4

  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从中领悟中华儿女的英武精神。

  2 学情分析

  3 重点难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4 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安塞腰鼓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1、提问:看完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回答)

  你知道安塞腰鼓是一种怎样的艺术形式吗?

  2、交流查阅的有关资料;安塞腰鼓的资料。附资料: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今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表演片断,听全文朗读(配乐,配画面)。注意朗读者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2、思考问题:

  ⑴安塞腰鼓总体上给你什么感受?它有什么特点?

  壮阔,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宣泄生命力量的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有热烈的舞姿,有巨大的力量,有沉重的鼓声,有深厚的土壤。

  ⑵这篇文章运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你觉得有何效果?

  排比,有句子内部词语的排比,有句子的排比,有段落的排比。这些排比使文章气势恢弘,语气连贯,节奏明快,感情强烈。

  三、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有气势的朗读

  1、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伟大,粗犷,豪迈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我们重点朗读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 ,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承的。

  2、以第五节来示范朗读:

  ⑴播放范读片断(配乐,配画面)。注意听清朗读者处理的语音轻重,语调的抑扬,语速的快慢。

  你觉得他读的怎样?哪些语句读的好?指导朗读,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

  ⑵小结:本文段使用排比,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

  ⑶配合音乐,画面齐声朗读。

  ⑷小结:作者利用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再现“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揭示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现在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其他部分,读出节奏,气势,品味精彩语句,说说自己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四、学生品读,体验感悟

  1、学生选择自己认为精彩的语段进行散读并作点评。

  2、小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3、抽读,结合语境谈理解与感受。

  五、总结文章主题

  通过刚才大家的品读,你觉得本文除了赞美安塞腰鼓的壮阔,豪迈和火烈,还赞美了什么?

  六、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民间大型舞蹈形式(舞龙,舞狮,滚灯,扭秧歌等)

  七、布置作业

  1、自由选择文中某一精彩片段朗读,背诵。

  2、选你最喜欢的两个句子抄下来,模仿它们的表达方式,再仿写两句子。

安塞腰鼓教案5

  《安塞腰鼓》是我国著名作家刘成章的一篇抒情散文。它为我们展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再现了“安塞腰鼓”的冲天激情和生命力的张扬。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句子赏析。

  2、理解文中短句的运用及排比、反复的作用。

  3、感受生命的律动,感受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理解排比、反复的作用,精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2、培养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教学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由节日习俗的表演方式导入文本。

  2、指导学生互助完成课后生字词。

  二、走进陕北,把握背景:

  1、走近作者。

  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刘成章“出道”很早:还在上高一时,他的一束新诗(共九首)就被选入了省青年作者的“诗选”之中──就这样,他戴着“诗人”的桂冠而初涉文坛。以后他又由“诗人”变为“词人”,迷上了歌词写作;再后来他成了专业剧作者。他转向写“散文”乃是“新时期”以后的事,都到了1982年(此时他已满45岁),正所谓“人到中年”了,他却开始“中年变法”:从此“专写散文”了!他这种自“诗”起步,而“歌词”,而“戏剧”,最后落脚于“散文”的创作轨迹,铸就和成全了他。“陕北生来陕北长,因为你魂牵这地方”──就“写陕北”来说,怕谁也写不过刘成章了。他写陕北,追求“土”(即民族化和地方色彩):有诗意的土,有灵性的土,向“信天游”靠拢。这就攫住了陕北的“魂”,也显出了他散文的“精气神儿”!

  2、走近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xx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并用“ ……的安塞腰鼓”对其进行评价。

  (中心句:好一个安塞腰鼓评价:粗犷豪放的安塞腰鼓;剽悍威武的安塞腰鼓;刚劲激昂的安塞腰鼓;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铿锵有力的安塞腰鼓。)

  文章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来展示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

  好一个安塞腰

  绮丽

  舞姿

  腰

  击鼓

  后生

  腰

  宏伟

  场面

  腰

  雄壮

  声响

  腰

  2、摘读文本,探寻美点。

  (1)分组朗读,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看看主要有那些美?

  明确:诗意美。如:

  可以通过排诗行的方法来体会。如: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又如:

  “交织!

  旋转!

  凝聚!

  奔突!

  辐射!

  翻飞!

  升华!”

  等等。

  (2)可以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或者通过判断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体会。如:排比、反复手法的运用。

  明确:语言美。

  ①排比的运用。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脚步;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②反复的运用。如:“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四、拓展延伸,仿写句子:

  1、请仿照给出的例句格式,完成句子。例句: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仿句:这(鼓声、笛声、琴声、歌声等),

  使使使。

  (例如:这歌声,使紧张的空气立即变得轻松了,使彻骨的寒风立即变得柔和了,使昏暗的世界立即变得阳光了。)

  2、思考:文中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请你想想,为什么?(提示:①安塞腰鼓的特点;②黄土高原的特点;③江南的特点)

  (明确: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它是黄土高原所孕育的粗犷充沛的原始生命力的宣泄,它的奇伟磅礴不加雕饰的风格也正与黄土高原雄浑、厚重、朴实相匹配。是黄土高原孕育了安塞腰鼓,安塞腰鼓也直属于黄土高原这块厚土。而江南秀润美丽有余,粗犷厚重不足,它更适于孕育江南儿女的轻歌曼舞。)

  五、教师小结:

  本文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

  六、布置作业:

  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把它背诵下来,并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对其进行评点。

安塞腰鼓教案6

  教学目标:

  (一)学科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词语,掌握排比、反复句式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学会从修辞等角度品味句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二)法制渗透目标:渗透《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

  2.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通过联系生活,加深对生命的思考认识即教学的重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2.讨论品味法:对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关键语句,仔细揣摩品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表演视频,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对文中的重点词和喜欢的句、段进行勾划和标注,并标出段落序号。

  2.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及读音,积累词语。

  3.说说初读感受。

  你认为作者为我们描绘了 的安塞腰鼓,请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二)再读课文,领悟情感。

  1.听读课文选段,点燃学生朗读课文的激情。

  2.分组朗读。前后桌四人一组,相互听读、交流、朗读。

  朗读指导:根据课文内容,把握好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注意词

  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注意语音的轻重,一般情况下,动词和形容词要重读。

  3.代表选读:选读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三)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请在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品味品味它表现了安塞腰

  鼓的什么特点,这种特点是通过什么表现的。先在文中标注,然后自由表达。

  2.可以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喜欢 句子,因为它通过 表现了 。”

  学生品味、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3.学生展示对语言的品味。

  4.强调排比、反复两种修辞的特点及表达效果。并通过具体例子加强理解。

  (四)拓展延伸,渗透法制。

  1.介绍安塞腰鼓,渗透法制教育。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20xx多年的悠久历史。表演可以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其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国家非常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依据《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和《中国文物保护法》制定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其中第七条规定: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有依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义务;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国家文物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对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或者个人给予奖励;省级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制度,开展志愿者的组织、指导和培训工作。

  2.发掘家乡文化,保护文化遗产。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补充。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和保护意识。

  三、小结

  四、作业布置:

  1.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课外完成)。

  2.积累词语,收集文中好字好词。

  3.背诵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并摘抄笔记本上。

安塞腰鼓教案7

  设计简说

  本文以铿锵磅礴的语言,瑰丽奇伟的想象,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这样的文字对于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是极有帮助的,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本文我将摒弃教师的详细分析、讲解,在侧重学生自读感悟与探究的同时,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线,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读的优化训练,以读代讲。课堂上提倡自由研讨,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体会排比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2、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

  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品析关键语句,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德育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方法

  1、采用自读感悟式,即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注重学生读的优化训练,以读代讲。

  2、课堂上提倡自由研讨,允许下位置交流意见。

  3、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成为生命和力量的宣泄。今天让我们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一齐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

  (二)学习新课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知内容。

  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读文章,解决生字词,提出在读中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相互交流讨论。然后用"……的安塞腰鼓"的形式对安塞腰鼓进行概述、评价。(空缺处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2、明结构

  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个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好一个安塞腰鼓)

  3、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第二板块: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指导学生采取"评点式品读",学生可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2遍,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简要评述文章美点。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第三板块: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有关文章的主旨,有多种见解。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第四板块

  学用课文句式,段式,请学生畅谈流传在家乡有特色、有影响的民间艺术。

  学生写好后,小组互评,选出好的作品,课堂展示,师生共议。

  (三)、课堂小结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作者是在赞美安塞腰鼓,更是在赞美安塞腰鼓给人的激情,赞美宽厚辽阔的黄土高原,赞美生活在黄土高原上那“元气淋漓”“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的人民。作者于文中表现出的高超的抒情的技巧,也像那鼓声一样,震响在我们的心里。

  (四)、布置作业

  学生找自己喜欢的段落,并熟读成诵。

安塞腰鼓教案8

  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本课我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朗读课文、介绍背景资料;第二课时,重点语句赏析。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语言的魅力和安塞腰鼓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介绍安塞腰鼓的有关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了解陕西的风土人情。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描写了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文中语言铿锵有力、句式变化多样、修辞手法多样化、感情激烈奔涌。

  教学内容和步骤: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和感情。

  2、 让学生走出课本,了解黄土高原上的风土人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感情充沛,有激情)。

  三、学生读。

  a) 现在请大家带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要放声朗读。

  b) 刚才我范读了课文,大家也自由朗读了课文,现在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读出气势来。

  (在朗读过程中不要给学生压力,让学生尽情地欣赏、品味文章)。

  四、重难点解决: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借助《现代汉语词典》注音并解释。教师针对共性的问题全班予以订正。

  2、教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边跟读—边在课本上用符号记录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

  3、讨论本文的感情基调及朗读技巧。

  文章气势恢宏.句子铿锵激越,表现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变化,要有豪情、音韵铿锵有力,细节方面注意摹仿录音,把握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的变化。

  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本文描述了,一次看安塞腰鼓的过程,文章由此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从“—群茂腾腾的后生”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表演前;第二部分从“但是”到“声,成了茫茫一片……”是表演中;第三戛然而止的时候“到”耳畔是—片渺远的鸡啼”,是表演后。

  6、如果用—个字来概括第—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话,你会用哪个字?

  用“静”。

  7、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

  8、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以动衬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与第—部分形成前后呼应。

  9、当你朗读第二部分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可否用文中的—个词概括?

  亢奋、惊心动魄、震憾都可。

  10、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学生作答,教师予以点评。引导学生往两方面考虑:—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修辞方法。

  1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分别举例说明这种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12、再次朗读,体会文章的气势和情感。

  13、“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有何表达作用?

  反复出现了四次,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

  14、我们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情味,燃烧的热情,你怎样理解“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15、“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意思?

  五、总结、扩展:

  我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作者刘成章浓厚的黄土高原情结。他认为自己的散文创作是黄土地的赐予。正如作者所说:“我生长在陕北的山沟……我想让我的散文向信天游靠拢。”“刘成章的散文从“我”落笔,以自己亲身的体验、血肉的感情、火热的心肠,捧起生活中激情的浪花,你能感受到他对人生的反思,对社会的理解,一种独到的感受,一瞬间即逝的灵感,一种哲理,一层诗意。”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心得,二三百字即可。

  2.背诵你认为写好的句子、段落。

  教学后记:

  通过学生在课堂上踊跃的发言和认真听讲,我认为本课我的两个教学目标都已达到:

  1、学生认真朗读了课文,在朗读中品味了文章铿锵有力的语言和激烈喷涌的感情。

  2、学生了解了课本以外的知识,了解陕西的风土人情。而且效果很好。学生对浙江以外的世界了解的实在太少,因此对于外界的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当告诉学生陕西的风土人情时,往日吵闹的教室一片寂静,学生都在静静地、认真地听着,并且不时还做些记录。课后还到办公室询问一些关于黄土高原的故事。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语文课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还可以给学生介绍课本以外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泱泱中华、大千世界学生都可以尽情地徜徉,尽情地领略,使贫乏的内心世界变得充实、丰富起来。

安塞腰鼓教案9

  教学目标 :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 )本文的学习,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难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

  教学设想:

  本文作为一篇诗化的散文,将指导学生以朗读法学习课文,即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以讨论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二课时教学,具体实施以课堂流程而定。

  教学准备 :

  1、布置预习:落实字词,会读会写;多读课文,试图初步了解安塞腰鼓。

  2、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击鼓场面。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教学程序:

  一、导入

  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进入新课学习。

  二、学习新课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2、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个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好一个安塞腰鼓)

  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3、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出示幻灯片,播放例句。学生与之对照,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美妙之处)

  第二板块: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1、学生们采取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形式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美。)

  学生们齐读第6段,教师奖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样式。(出示幻灯)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身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并反复朗读。

  2、指导学生采取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学生可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第三板块:品读文章,学用语言

  1、学生再读文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2、学生写好后,小组互评,选出好的作品,课堂展示,师生共议,评出好作品若干,并给予奖励。

  三:布置作业

  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附板书设计 :

  安塞腰鼓

  刘成章

  一、知内容: 的安塞腰鼓

  二、明结构: 好一个安塞腰鼓核心句

  三、寻美点: (根据学生发言板演)

  (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安塞腰鼓教案10

  学习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生命中奔腾的力量和阳刚之美.

  3、理解排比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教学难点:品味排比句的作用、气势与激情

  预习·导学

  1.自读文章,解决生字、词。给加线字注音。

  瞳仁()亢奋()羁绊()山崖()

  冗杂()烧灼()磅礴()淋漓()

  戛然()闭塞()束缚()

  2.填空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地搏击着,()地搏击着。它()着你,()着你,()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3.画出文中能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

  4.文中大量地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表现安塞腰鼓的气势?思考一下其何作用?

  5.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验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课文研讨

  一、片断播放,高声诵读,感知气势

  1、知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试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尽量多找)

  2、明结构。

  文章按“鼓响前”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二.品读赏析,学习句式

  1.寻找自己觉得最精彩的语句片断品读赏析,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赏析评点。(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

  2.仿照任意句式,自己另写一个。(可赞美自己的家乡、师长、亲人等)

  三.深入理解,互动释疑:

  (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2)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3)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4)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5)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

  教(学)后记:

  同步练习

  阅读

  (1)但是:

  (2)看!

  (3)一捶起来就,,!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是急促的鼓点;(),是飞扬的流苏;(),是蹦跳的脚步;(),是闪射的瞳仁;(),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4)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5)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6)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7)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8)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客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动!

  (9)好一个安塞腰鼓!

  (10)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11)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现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12)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1.给选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意思。

  第一层:(段至段)。

  第二层:(段至段)。

  2.将“忘情了”、“没命了”、“发狠了”三个短语填人文中横线上,依次是

  ,为什么这样排列?

  3.文中括号中依次填的短语是。

  4.品味下列语句的意义:

  (1)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2)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3)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5.第三段从方面写安塞腰鼓,突出其情景和场面的。

  6.第四段主要用了的修辞,突出了安塞腰鼓的。

安塞腰鼓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题文本:

  (1)掌握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12~16自然段。

  (2)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掌握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巧和表达的形象与力量。

  2.感悟文本主题:

  在朗读、品析中感受安塞腰鼓表演中的气势之美,感受黄土高原生命的力量之美和黄土高原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之美。

  3.培养语文品质:

  (1)在排比句式中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准性。

  (2)在比喻句式中体会作者联想的丰富性。

  (3)在“好一个安塞腰鼓”内涵的追问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4)在感情朗读与感想诗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板块设计

  (一)了解课文结构特点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课文中出现了四次,每次出现,代表不同的含义,并且层层递进,表现出作者思想和情感的逐步升华。教师要根据课文描写的这四个层次,逐一引导学生朗读、想象与感悟。

  第一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火烈的舞蹈。

  第二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沉重的鼓声。

  第三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强盛的生命。

  第四次“好一个安塞腰鼓”,赞叹的是安塞腰鼓带来的蓬勃的想象。

  (二)充分领略文字的表现力

  文中的很多句子和段落运用比喻、排比,写得很有想象力,也很有气势,与安塞腰鼓的艺术表演结合得非常完美。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1)假如变成规范的表述,应该是:

  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

  (2)通过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原句在表达上的急促有力,符合当时表演场景的气氛。

  (3)还可以排列成诗句的样式: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2.上述这一段话,描写了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既关注了物,又关注了人。可以让学生在朗读、想象基础上谈谈感受。从而加深对下一句话的理解: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3.……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首先,要让学生找出这两段中的.比喻句,然后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要把山崖和观众的心比作牛皮鼓面,这样比喻贴切吗?从而切身体会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对大山,对人心的强大震撼力。最后通过朗读体会。

  4.第12自然段,可以通过填空的形式引领学生学习体会文字表达的特点,在熟读体悟中指导背诵。

  (1)后生们的( )、( )、( ),( )地搏击着,( )地搏击着,( )的搏击着。

  它( )着你,( )着你,( )着你。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 )、( )和( )。

  它使你惊异于那( )的躯体,那( )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 )的能量。

  (2)上述四句话都是排比句,可以选择一句重点句引导学生体会排比的特点与效果。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让学生了解到这时作者的独特感受,结合前句理解,到底是什么震撼着我们,是什么烧灼着我们,又是什么威逼着我们?(依次是:声音、热情、气势)

  (3)最后一句话含义深刻,值得学生体味: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要在引读中追问:从“农民衣着包裹”体会到什么?(朴素)从“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体会到什么?(艰苦)从“居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可思议,敬佩)

  5.第15自然段,也可以通过填空的形式引领学生学习体会文字表达的特点,在熟读体悟中指导背诵。

  每一个舞姿都( ),每一个舞姿都( ),每一个舞姿都( ),每一个舞姿都是(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 ),使人( )。

  还可以变成诗歌排列的形式:

  每一个舞姿都( ),

  每一个舞姿都( ),

  每一个舞姿都( ),

  每一个舞姿都是( ),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 ),

  使人( )。

  (三)以诗的形式写几句感受

  安塞腰鼓赞

  安塞腰鼓,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哪里?)

  火烈的舞蹈

  沉重的鼓声

  强盛的生命

  蓬勃的想象

安塞腰鼓教案12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以朗读教学带动学生从不同层面去理解、欣赏课文是本设计的特点。本文因其独特的句式特点而极具音乐美,同时还有丰富的画面美,以及充塞于全文的力量美。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文章之美,掌握基本的朗读方法。

  教学步骤:

  一、齐读、正音。(读音准)

  1、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齐读全文(课前有常规的预习)。

  2、纠正学生误读的字音(主要有学生完成),并强调一些新词汇的读音。

  瞳仁恬静晦暗羁绊蓦然冗杂戛然磅礴亢奋

  二、读出音乐美

  1、学生自我评议:刚才齐读课文时所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地说,教师先不作评议。

  2、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带。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录音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3、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诵与录音带中的朗诵进行比较,发现他人长处。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句式特点存在着明显的文体差异,如散文、古体诗、词、赋、现代诗等皆有着明显的节奏特点。同时,在同一种文体中,不同的文章其节奏也有较大的差异,尤其是散文。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4、分节朗读学习,学习重点:节奏、重音。

  5、齐读全文,注意音准、节奏、重音。

  6、跟读:跟录音带齐读全文。

  7、学生自由朗读。

  三、读出画面美

  朗读指导:朗读水平若要向高层次发展,必须深钻课文,才能身临其境,进而读出文章的画面美。

  1、寻找本文主体画面的构成因素。

  黄土高原(厚实、大气)、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热情、充满力量)、腰鼓(灵动而热烈的陕北打击乐器)

  2、分析全文画面的构成。

  以打击腰鼓的不同过程为主,穿插一些想象的画面(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等)、陕北农民的生活画面、黄土高原与江南的对比画面等。

  3、播放腰鼓表演的录象片段。很多地方的学生都没有见过这种画面,搜集并播放一点腰鼓表演的画面十分必要。

  4、自由朗读(也可以分小组),力求进入课文情景,读出文中的画面美。

  5、教师示范(选部分段落)。

  6、全班齐读。在节奏、重音的基础上,力求读出画面美。

  四、读出力量美

  1、讨论:本文的主旨。让学生的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抒己见。

  尽管本文的主旨不是很容易达到统一,但有些因素却是很明朗的:表现了腰鼓这种民间舞蹈的震撼力,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蓬勃的生命力量。此外,作者仿佛还向我们暗示了西北这块土地所蕴涵的潜力。

  2、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力量美。

  3、学生齐读。力求读出本文所特有的阳刚之美。

  这里也可以反复指导一下。

  五、积累

  1、将自己喜欢的.句、段摘录下来。

  2、在摘录的句、段中再作选择,背诵下来(不强求)。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指导学生品析、积累精美的语言是本设计的特点。本文的句式和修辞都可以给学生提供许多学习的范例。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并教给学生一些积累的方法,并学会做一些品析式的积累。

  教学步骤: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正音。通过朗读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解决音准问题。

  2、听配乐朗诵(或教师范读),把握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3、自由朗读,练习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4、齐读全文,在节奏和语音轻重的基础上,力求读出本文的阳刚之美。

  二、局部雕琢、品味语言

  1、分组研读课文,找出本文在句式和修辞方面的特点。

  本文短句多、感叹句多、排比句多。这些特点皆因特殊的写作对象所决定,因为安塞腰鼓充满了力量之美,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有条件的话,可以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象,对学生理解课文会有所帮助。

  2、语言品析。从句式和修辞的角度各找一处自己最喜欢的例句,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多让一些学生发言,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若学生品析有困难,教师可作一些示范。语言品析应在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范围内进行,不要随意拔高。

  三、分类积累、巩固品析

  按照前面学习的品析的方法,将课文中有代表性的句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摘抄,并力所能及地写一点赏析的文字。可从以下方面去摘录:

  1、美词(含新词汇)。2、词语排比。3、句子排比。4、段落排比。5、比喻句。6、对比句。7、叠词句等。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读写互动是本设计的特点。在写作实践中,学生可以感知为文之不易,从而刺激理解课文的热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方法,再进行类似题材的写作,学生的作文质量必然会有所突破。

  教学步骤:

  一、看录象写作文(课前不作任何预习)。

  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象(最好是在黄土高原上表演的),然后让学生进行课堂写作。要求:尽量再现看到的画面;有适当的想象的画面;1520分钟完成;300字左右。

  二、对比研读。

  1、请学生代表展示自己的现场作文。

  2、对照《安塞腰鼓》的配乐朗诵,看课文。

  3、仔细阅读课文,将自己的作文与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进行比较。

  4、畅谈比较结果。

  布置第二课时前的作业:《安塞腰鼓》美在何处?

  三、品《安塞腰鼓》之美

  1、交流课前所做的作业。

  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力量美等

  2、学一点写作技巧。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从文中学一点可资借鉴的写作技巧。强调:语言是外壳,深入了解被写作的对象是关键,同时还要有丰富的想象。

  四、延伸写作。

  播放一段其它类型的精彩的舞蹈录象,让学生根据所看录象进行写作,注意借鉴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中的一些写法。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三国演义》第五回(节选)

  罗贯中

  王匡将军马列成阵势,勒马门旗下看时,见吕布出阵: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王匡回头问曰:谁敢出战?后面一将,纵马挺枪而出。匡视之,乃河内名将方悦。两马相交,无五合,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挺戟直冲过来。匡军大败,四散奔走。布东西冲杀,如入无人之境。幸得乔瑁、袁遗两军皆至,来救王匡,吕布方退。三路诸侯,各折了些人马,退三十里下寨。随后五路军马都至,一处商议,言吕布英雄,无人可敌。

  正虑间,小校报来:吕布搦战。八路诸侯,一齐上马。军分八队,布在高冈。遥望吕布一簇军马,绣旗招飐,先来冲阵。上党太守张杨部将穆顺,出马挺枪迎战,被吕布手起一戟,刺于马下。众大惊。北海太守孔融部将武安国,使铁锤飞马而出。吕布挥戟拍马来迎。战到十余合,一戟砍断安国手腕,弃锤于地而走。八路军兵齐出,救了武安国。吕布退回去了。众诸侯回寨商议。曹操曰:吕布英勇无敌,可会十八路诸侯,共议良策。若擒了吕布,董卓易诛耳。

  正议间,吕布复引兵搦战。八路诸侯齐出。公孙瓒挥槊亲战吕布。战不数合,瓒败走。吕布纵赤兔马赶来。那马日行千里,飞走如风。看看赶上,布举画戟望瓒后心便刺。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虚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回。三个那里肯舍,拍马赶来。八路军兵,喊声大震,一齐掩杀。吕布军马望关上奔走;玄德、关、张随后赶来

  使用建议:选文与《安塞腰鼓》皆展示了一个大的场面,但突现的人物却不同。课文学习完毕,可将本段文字作课外阅读材料,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展现男人的豪气与力量,吕布是纵赤兔举画戟独步天下,陕北后生们则是踏黄土击腰鼓威震山河。试比较两文写法上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