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幼时记趣教案(合集5篇) 《幼时记趣》

时间:2023-08-20 08:51:41 教案大全

  以下是会员“xunna”分享的幼时记趣教案(合集5篇),供大家参阅。

幼时记趣教案

幼时记趣课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词典,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了解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

  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

  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疏通课文:

  结合注释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探究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

  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

  (3)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作观

  5、朗读课文第

  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

  三、四两段:

  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

  以为为所

  8、齐读课文

  9、教师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10、作业:

  (1)抄写不认识的字

  (2)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课时

  教学步骤:

  1、复习:

  (1)注音:童稚项为之强藐小怡然称快鹤唳云端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必细查其纹理和拟作群鹤舞空

  徐喷以烟又留蚊于素帐中

  (3)翻译句子:

  心之所向

  译: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

  故时有物外之趣

  2、导入: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

  明确:(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4、小组合作学习:

  (1)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内交流。

  (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学生独立描述,教师稍加评点,鼓励为主。)

  5、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6、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7、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8、作业:

  (1)《练习册》

  (2)解释重要词组的意思

  9、教后反思:

  附板书《幼时记趣》

  物外之趣:产生原因:

  1、观蚊如鹤:

  (1)群鹤舞空

  (2)鹤唳云端

  2、神游山林:观察仔细

  想象奇特

  3、鞭打蛤蟆: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正确朗读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结构。

  2、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能学会对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疏通文句,学会对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

  教学难点

  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

  借助联想和奇特的想象形象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观察过蚂蚁吗?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还观察过其他的小生物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清朝人写的一篇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会再一次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二、检测预习,了解情况。

  1、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及文章出处的相关资料。

  明确:《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作者沈复(1763—1807年以后),字三白,清代苏州人,文学家。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

  2、解题:《幼时记趣》中“记趣”:将乐趣、情趣记录下来。题目本身就蕴涵着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

  3、交流预习导学中的字词。

  三、初读课文,梳理字词。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教师范读时的节奏,边听、边在书上划出。老师讲解节奏划分的三条规律:

  方法指导:节奏划分的三条基本规律:

  ①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如:楚人/有/涉江者。

  ②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如:何不试之/以足?

  ③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如:宁/信度,无自信也。

  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2、故时有物外之趣。

  3、徐喷以烟。

  4、故时有物外之趣。

  5、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6、盖一癞蛤蟆也。

  朗读课文,准确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方法指导: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具体操作方法之一:扩,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例:

  宁信度: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

  观:作青云鹤观()昂首观之()

  察:明察秋毫()必细察其纹理()

  神:定神细视()神游其中()

  时:余忆童稚时()故时有物外之趣()

  提醒学生字词翻译的要求:精准。指导学生做到翻译精准的方法——记忆、运用、积累。

  积累一词多义:

  以: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

  为:以丛草为林()项为之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之:昂首观之()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项为之强()

  观之正浓()驱之别院()

  成语: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

  通假字:项为之强()。

  掌握句子翻译的基本方法。

  ①文言句的翻译要求:字字落实,句意顺畅。

  例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学教案中体现,多媒体展示)

  ②句子翻译方法之一: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如:何不试之以足?

  徐喷以烟:

  ③句子翻译之二: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如:反归取之

  省略句:“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赏析课文,探究趣因

  ①读了文章之后,大家知道全文是抓住哪四个字来写的吗?明确:物外之趣。

  ②围绕“物外之趣”作者写了哪几件趣事?第一自然段与后三段在结构上有着怎样的关系?

  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总分结构。

  ③请大家在三件趣事中挑选一件自己喜欢的,把它读出来,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作者获得了那些乐趣。

  师:观蚊如鹤的趣体现在哪里?(把飞舞的蚊群想象为“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为“鹤唳云端”。)

  师:神游山林作者又是怎样想象的?

  (这些想象和联想,都是符合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所以这些趣事描写非常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师:癞蛤蟆只有拳头大小,作者为什么觉得它是庞然大物?

  师:课文最后一句话“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给你什么感觉,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连用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房顶,随即惩罚蛤蟆,驱除残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把少儿鲜明的爱憎情感表现得十分到位。)

  ④为什么作者能产生这样的“物外之趣”?

  师:我国古代有很多诗句是描写儿童游戏的,同学有想到的吗?

  明确: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现在我们同学的娱乐方式有哪些?体育运动,像打篮球、踢足球,打电脑等

  师:和古代的娱乐游戏相比,现代人有什么缺点和不足?

  明确:活动空间封闭,不和自然接触;缺乏想像和艺术性。

  师:沈复的《幼时记趣》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要有敏锐的观察和想像,有接触自然,保持童心。

  师:同学们能回忆一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趣事吗?

  如:小时候用塑料袋套蜜蜂,一不留神蜜蜂跑了出来,手指被狠狠蛰了一下,肿的老高。

  师:大家的童年也充满着无穷的乐趣,也希望你们能够连缀成文,相信那也将会是很精彩的文章。

  四、小结谈谈你的收获

《幼时记趣》教案 篇3

知识与技能与难点

  1、课内文言文阅读

  2、课外文言文阅读

教学重点

  1、 学过的虚词的用法:之 其 而

  实词:故

  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

  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2、课内文言文详练

  3、课外文言文拓展

  参考资料 《中学语文教材全解》

教学方法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教研组长(签字) 校长(签字)

  文言文

一:常见虚词的运用

(一)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 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

  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三)而

  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拔山倒树而来(《幼时记趣》)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四)故

  1、 旧的,原来的。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2、 特意。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 原因,缘故。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4、 所以,因此。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课内文言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明察秋毫( ) (2)必细察其纹理( )

(3)故时有物外之趣( ) (4)私你作群鹤舞空( )

(5)项为之强( ) (6)又留蚊于素帐中( )

(7)作青云白鹤观( ) (8)果如鹤唳云端( )

(9)凹者为壑( ) (10)盖一癞蛤蟆也( )

  2、 、一词多义。

(1)之:物外之趣( )(2)其:必细察其纹理( )

  心之所向( ) 使其冲烟飞鸣( )

  昂首观之( ) 常蹲其身 ( )

  项为之强( ) 神游其中 ( )

  观之正浓( )

  驱之别院( )

(3)为:项为之强( )(4)以:徐喷以烟 (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以虫草为林( )

  以虫蚁为兽( )

(5)而:拔山倒树而来( )(6)时:余忆童稚时(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时常有物外之趣( )

(7)察:明察秋毫( ) (8)神:神游其中( )

  必细察其纹理( ) 神定( )

  3、句子翻译。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5)以虫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6)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8)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三:课外文言文拓展训练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恐已暮矣( ) 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

③臣闻之( ) ④善哉( )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驱之别院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课后反思

  本次课后作业 背诵所学知识 《幼时记趣》虚词

  学生对本次课评价:

  A+(105):老师备课特别充分,讲课特别生动,上课特别有效。

  A(99):老师备课很充分,讲课很生动,上课很有效。

  B(80):老师备课比较充分,讲课比较生动,上课比较有效。

  C(50):老师备课一般,讲课一般,上课一般。

  D(0):老师备课混乱,讲课水平低,上课没有效。

  学生签字:

  教师评定:

  1、 学生上次作业评价:

  2、 学生本次上课情况评价:

  教师签字:

幼时记趣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朗读文言文。

  2、读懂全文,自学自悟几种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

  二、教材分析

  《幼事记趣》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里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它写的是童年趣事,反映了作者惩罚、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本教案主要引导学生能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设想

  《幼事记趣》是一篇精读文章,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本课学习,我采用四步教学法:正确朗读――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我觉得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讨论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在质疑时引发学生求知欲,大胆探究。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是一块石头,又经仔细观察,认为象阿诗玛。

  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经过仔细观察,经过丰富的想象,就会发现它的审美价值。这说明,观察和想象是很重要的。它能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能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情趣。尤其是天真活泼的儿童,更能从丰富的的想象中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充满想象力的文章――《幼时记趣》。(屏幕显示标题)

  二、学会正确的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解决文言文语言上的问题。

  1、先请大家齐读,注意读时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字音准确;所谓“腔圆”,就是发音饱满。(生齐读)

  2、朗读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先听老师读第1段。(教师范读)

  (1)你们认为应怎样读才会有抑扬顿挫的效果?

  明确: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还要读出感情。

  (2)请学生试着注意停顿和轻重,读给大家听。(3个学生分读2~4段)

  (3)情感式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要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就本文而言,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读出愉悦、自豪的感情。

  (4)请一位感情丰富、声音甜美的同学为我们朗读这一篇文章。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次合作探究

  1、全文共有4段,每个小组合力译读一段,要注意:①读懂文章写的内容;②你是怎么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与。)

  2、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吧!

  (学生接龙翻译。教师巧妙插话。)

  3、在大家的合作解读过程中,我们自己发现了很多方法,如查看法(查看注释、工具书)、换加法(换词、加字)、对照法(对照上下文进行推断)等等。可见,文言文是不难学的。现在,让我们充满自信,再读一遍课文。(生齐读)

  4、文言现象归纳

  1、一词多义。

  观:昂首观之(看) 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 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徐喷以烟(用)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为:项为之强(因为) 以丛草为从(当做)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 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代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代自己)

  神游其中(代词,代想象中的山林)

  而:拔山倒树而来(连词,修饰作用)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2、省略句。

  “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3、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二、第二次合作探究

  1、学生按小组合作探究。

  (1)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哪些事情?

  (2)怎么理解“物外之趣”?说说作者这种“物种之趣”是怎么样产生的?

  (3)你还有什么问题?

  2、文言文要反复诵读。下面请女生齐读第1段,男生思考: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女生齐读)

  明确:大家从不同角度思考,找到不同词语。不过我们从题目《幼时记趣》来看,文章主要还是写“趣”,写由观察“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

  3、怎么理解“物外之趣”?

  明确:“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乐趣。

  4、请男生齐读第2段,女生思考:本段中具体写了哪一种“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

  明确:(男生齐读)从蚊子飞舞中找乐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还有“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

  5、大家自由朗读3、4段,考虑一下,这两段主要写什么地方的乐趣。(全班自由朗读)

  明确:“丛草之趣”。神游山林:“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鞭打哈蟆。

  6、作者为什么会有“物外之趣”?

  仔细观察,加上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三、合作分享

  扬州出版社要编辑《幼时记趣》现代版,你有无童年的趣事?说来听听,要善于从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四、拓展练习

  想象可以使我们发现美,并从中得到快乐。其实,想象不但可以发现美,还可以创造美。你们看见过树根吗?树根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正是这不同的形状,给人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而艺术家便借助想象把它们雕成一件件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这就是根雕。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件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想象的结晶,也可以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每幅作品取一个好听的名字,看谁取的名字最美(屏幕依次显示《凌寒俏立》、《仰天长V》、《图腾》等根雕的图片。师生共同欣赏、取名、评议)同学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美,聪明的你,一定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放开眼光,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深入挖掘,大胆联想,驰骋想象,就能发现美,创造美,做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五、布置作业

  课外大家可选读一段《闲情记趣》的文字,将自己童年的趣事用笔写下来,成为现代版《幼时记趣》。

《幼时记趣》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词典,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了解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

教学难点:

  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

  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疏通课文:

  结合注释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探究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

  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

(3)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作观

  5、朗读课文第

  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

  三、四两段:

  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

  以为为所

  8、齐读课文

  9、教师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10、作业:

(1)抄写不认识的字

(2)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课时

  教学步骤:

  1、复习:

(1)注音:童稚项为之强藐小怡然称快鹤唳云端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必细查其纹理和拟作群鹤舞空

  徐喷以烟又留蚊于素帐中

(3)翻译句子:

  心之所向

  译: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

  故时有物外之趣

  2、导入: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

  明确:(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4、小组合作学习:

(1)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内交流。

(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学生独立描述,教师稍加评点,鼓励为主。)

  5、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6、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7、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8、作业:

(1)《练习册》

(2)解释重要词组的意思

  9、教后反思:

  附板书《幼时记趣》

  物外之趣:产生原因:

  1、观蚊如鹤:

(1)群鹤舞空

(2)鹤唳云端

  2、神游山林:观察仔细

  想象奇特

  3、鞭打蛤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