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蜡烛》教案5篇(蜡烛的美术教案),以供借鉴。
《蜡烛》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认读课文中圈出来的会认字6个,在游戏的过程中巩固识字,积累词语,并能理解重要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运用探字理、比较、小窍门、部件记字等多种方法认识本课生字,并在识字过程中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3.观察字帖,并按照正确的笔顺,规范地写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2个生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能读懂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识字、朗读。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词卡、图片、
学具:学具袋
教学流程:
一、直观趣引、巧妙复习。
师:(出示课件“红蜡烛”)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学生回答:蜡烛。
师:出示“蜡烛”两字(目的:复习字词,引出课题)读词,出示“红”,齐读,板书课题。
回顾课文,同时引出点花炮的三个小动物:乌龟、黄鼠狼、野猪,(出示图片)。
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胆小的乌龟、黄鼠狼和勇敢的野猪是怎样点花炮的。
二、主动体验、夯实认读。 1.抓词带段、巧解词意。
师:看课文的第四个自然段,指生读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最后他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决定由谁来点花炮的?
学生回答:“抽签”。
做“抽签”小游戏,(目的:体会“抽签”的意思的`同时,引出课文内容。)抽到“读”的就来读课件出示的句子:“大家决定抽签——抽着“去”的就去点
花炮。”
认读“抽签”,多种方法学习“抽”。 2.整体认读,快乐体验。
(1.)师:第一个抽到“去”的是乌龟,我们一起去看看乌龟是怎样点花炮的好不好?指生读第五自然段,学生边听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乌龟只好鼓起勇气向花炮爬去。”)
指导朗读。
认读词语“勇气”,学习“勇”。
(课件出示“他刚刚挨近花炮,头就缩了进去,再也不敢伸出来了。”)指导朗读。
出示词卡“伸缩”,认读。
师:你们想看看小乌龟是怎样伸缩头部的吗?(出示课件“小乌龟卡通图”,目的体会“伸缩”,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缩”。
回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2.)师:乌龟没点成花炮,我们再来看看黄鼠狼的表现吧!谁来读一读第六个自然段?
指生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黄鼠狼是怎样点花炮的?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可他光绕着花炮转悠,就是不敢去点火”)体会“转悠”。
指导朗读。
出示词语“绕着”,读词。学习“绕”并组词、扩词。
回读课文。
(3.)师:与乌龟和黄鼠狼相比,野猪的胆子怎么样呢?
指生读第七个自然段。学生汇报“勇敢”。
(课件出示“野猪可勇敢了。他跑上前去,把那家伙点着了。”)体会“勇敢”并指导用这个词练习说话。
指导朗读。
师:那么当野猪去点花炮时,大家的反应是什么样呢?(课件出示“大家都钻进草丛,把耳朵紧紧捂住,眼睛也不敢睁。”)
出示“不敢睁”,并学习“睁”字。
回读课文。
师:勇敢的野猪把这个家伙点着了,它炸了吗?它静悄悄地发出柔和的亮光,原来,它是一支红蜡烛。
(课件出示“红蜡烛”图片)什么样的光是柔和的亮光呢?不柔和的亮光又是什么样的呢?(目的:对比体会“柔和的亮光”)指导朗读。
出示“柔和”,读词并学习“柔”字。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快乐闯关、成功展示。 1.摘苹果。 2.找朋友。 3.一字开花。4.指导书写两个字“爬”、“胆”。
《蜡烛》教案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泊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教学难点:
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具准备:光盘、图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23半截蜡烛
2、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为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3、教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3、学生交流。
4、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
三、再次读课文,重点学习字词。
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语句,读通全文;边读边用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并通过联系上下问或查字典解决。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
(2)检查词义掌握情况。
3、讨论主要内容。
4、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 2):伯诺德夫人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3):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大儿子杰克想结搬柴生火之际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7):小女儿杰奎林在万分危急关头借口上漏税缴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四、课堂练习
1、写字练习。
2、用钢笔描红、临写。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段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绝密、绝妙。
3、教师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这样做?
4、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
5、出示句子:在你认为重要的句子下面画上着重号。
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很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指名朗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二、理清故事情节,引入编排课本剧程序。
1、学生深入读课文,弄清故事情节。
2、指导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表现故事情节。
3、指导编排课本剧。
三、第一场的编排。
1、默读课文,思考:这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应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
2、找出反映中心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3、学生交流怎样表演。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布置准备工作。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默写词语。
《蜡烛》教案3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宇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3.学习第一段,理解课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
3.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学习生率新词
l.自读课文,要求:
(l)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划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生率新词。
Zho DU6 WO XI
蜡烛伯诺德夫人屋里熄灭
zdo占 dThg kuilfn
遭到厄运盯着杰奎琳
行 Xin y全
楼梯灯芯摇曳
(2)指读、正音后齐读。
(3)说说生字新词的意思。
3.指名读课文、正音。
4.通过读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附对开始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解答)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
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提供句式:当xx,(谁怎么做)。,(结果怎样)
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l—2节):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
半截蜡烛中。
第M段(第3节):写一名德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
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节):写大儿子杰克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
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怕一7节):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紧急关头,借口上
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后,字词质疑。
区别理解“绝密、绝妙”两词。
2.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3,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方法来收藏,她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儿?
指导朗读第2节第3句,并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办法巧妙。)
4.齐读第一段。
五、指导写字
是.观察生率表,注意每个生率的笔画与结构。
2.重点指导“厄”与“遭”两字。
3.钢笔描红、临写。
4.反馈。
六、作业练习
1.抄写生率新调。
2.读课文。
《蜡烛》教案4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帕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做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练习把故事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回忆上节课内容: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一个什么绝妙的主意
来收藏绝密情报?
二、学习课文
里.出示深后第5题题目,讨论如何编排课本剧。交流后小
结。
(互)弄清故事情节,可用图画和文字表示故事情节。
(2)物色演员,演好语言、动作、表情等,必须要细细读剧本
(课本)。
门)准备道具(半截蜡烛、油灯、打火机)
2.弄清故事情节,用简笔画表示。
交流后板书。
3.指导第一场戏。读课文思考,这场戏中心人物是谁,怎样演好中心人物?
找出文中反映中心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图出关
键词,反复朗读。
交流,逐一明确:
动作——(急忙)取,(轻轻)吹。
语言——“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心理——可用内心独白。
神情一一镇定沉着,临危不惧。
其他角色怎么演?
德国军官的动作——闯、坐、拿、点、放。
孩子们一一脸色苍白。
指导朗读课文,进入角色。
4.指导第二场戏。思考:这场戏中心人物是谁?该怎么演好这一角色?找出表示中心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交流后明确:
动作——(慢慢地)站,(平静地)伸、端,(不快不慢地)走,(从容地)搬,生火,(默默地)坐待。
语言——“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
神情一一镇定,从容,不露声色。
心理——练习内心独白。
其他角色:“赶上前”动作要快,语气要狠,抢夺动作很粗暴。
此时伯诺德夫人又是怎样的心情?外表如何?
指导朗读第三段。
5.指导第三场戏。思考:这一场戏中心人物是谁?怎样演?
找出表示中心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交流后总结:
语言——(娇声地说)“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讨E在礼貌地)“先生们,晚安。”
动作——(镇定地)端,(小心地)上楼。
神情——恭敬、镇定。
心理——练习内心独白。
分角色读第四段。
6.小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最终凭着他们的勇敢与机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三、有感情朗读全文,酝酿人物的动作,练习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神情,把握人物的心理,做好表演课本剧的准备。
四、练习表演课本剧,同学评议
五、作业
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或邻居家的孩子们听!
《蜡烛》教案5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各种各样的蜡烛,说出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能主动参与到自制活动中,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3、初步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对此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蜡烛
2、蜡烛若干,玻璃口杯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带领孩子进入教室,一起感受美丽而又温馨的烛光。
2、引导幼儿观察点燃的蜡烛,说说自己看到的有趣现象。
如:滴下来的蜡烛油像眼泪,而且有点烫;
小火苗会随风“跳舞”。
说一说小火苗像什么呢?
(像星星、像花蕊、像太阳、像萤火虫……)
3、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烛火的样子。
二、展开
1、让幼儿了解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1)请幼儿共同来欣赏各种各样的蜡烛实物。
(2)引导幼儿说出蜡烛的.用途,谈谈自己在什么时候用过蜡烛?
(停电的时候、过生日的时候、打灯笼的时候……)
2、请幼儿讲一讲应该如何点燃蜡烛。(火柴、打火机……)
(1)引导幼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将蜡烛熄灭。
(用手扇或用嘴巴吹)
(2)教师用另一种方法将蜡烛熄灭。首先点燃一根蜡烛,固定好,然后用一个玻璃口杯罩在蜡烛上,看看结果怎样?(熄灭)
3、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桌面上的玻璃杯罩在点燃的蜡烛上,瓶口紧贴硬币,看一看与教师刚才做的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蜡烛熄灭了。
不同之处:瓶内有上升的水柱。
小结: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杯内的空气烧完了,蜡烛也就要熄灭了,就像我们人一样,同样也需要空气。
三、结束
欣赏各种各样的蜡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