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科学活动教案5篇,供大家参阅。
科学活动教案1
教材分析:
传声筒是来自于幼儿生活中的探索内容,是幼儿既感到熟悉又有探索兴趣的玩具。本次活动的开展就是借助这一幼儿感兴趣又具有一定探索价值的材料,在开放式的活动环境中来激发小班幼儿大胆提问的意识。
教学目标:
1、对传声筒产生兴趣,喜欢参与探索,能大胆地提问。
2、知道传声筒的名称及玩法,学习与同伴合作活动。
教学准备:
1、自制各色长短不一的传声筒16根(空心的和塞有布条的各半),放置于活动室中。
2、拟人化的“小问号”符号一个。
3、幼儿的问题记录纸一大张。
教学过程:
(一)引题激趣:
1、(出示传声筒):小朋友,你们看,这里有这么多的玩具,让我们来玩一玩吧。
2、幼儿自由玩(多种玩法),教师观察引导。
3、引导幼儿发现传声筒这一玩具,激发幼儿对传声筒产生兴趣。
(二)幼儿自由玩传声筒,发现问题:
1、幼儿学习、交流传声筒的玩法。
你玩过传声筒吗?它可以怎么玩?
2、幼儿自由玩传声筒,教师观察指导。
(可引导幼儿相互交换传声筒玩)
3、引导幼儿提问:
传声筒好玩吗?玩了传声筒,你想知道什么?(用拟人化的小问号来鼓励孩子大胆提问)
在幼儿提出问题的同时,请配班老师在大记录纸记录下孩子们的
问题。
(三)活动的延伸:
小朋友们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的问题,大家都是聪明的小问号。今天回家后我们可以问问爸爸妈妈,和爸爸妈妈一起动脑筋来解决,下次请你来当小博士告诉大家。
活动反思:
此次活动较之以前的小班科学活动有了很大的改变,打破了以往科学活动比较封闭的传统活动模式,让孩子们在一个轻松、开放的环境中,在与材料不断地互动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活动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环境体现自由性。
在今天的活动中,我打破了前两次活动中请孩子们用小椅子围坐成半圆形的传统的活动模式,让孩子们席地而坐自由地与同伴、老师一起玩,在这样一个轻松、自由、开放、生活化的环境中,使孩子们对传声筒产生兴趣,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从今天的活动来看,采用这样开放的活动模式,我认为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孩子们所提出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
2、活动内容凸现生活性。
此次活动内容是好玩的传声筒,它来源于幼儿的游戏活动,是幼儿既感到熟悉又有强烈的探究兴趣的玩具。借助这一生活化、趣味化、又具有一定探索价值的材料,幼儿在活动中玩得开心,学得轻松。
3、活动过程呈现轻松性。
在今天的活动中,我尝试着改变以往孩子们统一的取放操作材料的环节,让传声筒始终是拿在孩子们的手中,孩子们随时可以去玩去发现,从而使孩子们在与材料不断的.互动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活动材料体现多样性。
在材料提供上,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多种颜色、各种长短、空心的以及内塞布条的等传声筒,目的是在孩子们充分观察、认识传声筒的基础上,拓展他们提问的空间。
5、活动策略多样性。
活动中,针对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我采取了多种引导策略,如环境感染策略、材料提供策略、问题示范策略、形象物激励策略、教师角色转变策略等来激发孩子大胆地提问。在活动中,孩子们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对传声筒的探索兴趣很高,在不断的玩中也发现了问题,并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6、教师的角色转变
在以往的活动中,我主要是以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来进入活动并开展活动的,感觉与孩子们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天的活动中,我尝试着以孩子们的玩伴这一角色进入活动,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发现,让孩子们感到我是他们的大朋友,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使孩子们能大胆地来提问。
活动建议:
1、如何在开放式的活动环境中更好地吸引孩子们注意力,把活动目标落到实处?
2、面对孩子的发现,教师采取怎样的有效回应策略,帮助幼儿对经验进行梳理和提升?
科学活动教案2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膨胀的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条件。
2.能够记录物体膨胀前后的变化。
3.萌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经验准备:
喝茶的经验。
材料准备:
普洱茶叶及装茶叶的小盘子,开水一壶,透明茶杯
记录单(每个幼儿一张)
干木耳,菊花,紫菜,粉丝
活动过程:
一、观察导入
1、教师:小朋友们,今天我去做客,你们的老师为我泡好了茶水。喝茶的时候,我发现茶叶有神奇的变化,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分享茶叶的秘密吧!
2、幼儿通过看看、摸摸、闻闻比较干茶叶、湿茶叶的不同。
干茶叶泡进水中,体积慢慢变大了,我们把这种现象就叫做膨胀。
二、探索茶叶膨胀的原因
1.小实验:为每个小组泡茶,幼儿观察茶叶的变化
2.教师小结:因为茶叶在制作过程中通过蒸炒烘焙晾等工艺将叶子中的水分都排掉了为了美观又做成不同的形状,热水冲泡后茶叶吸收水分自然就舒展了。象泡茶这样,把干的物品放进水里,体积慢慢变大,这种现象叫吸水膨涨。
三、探索其他吸水膨胀的'物体,并动手记录。
1.讨论:生活中像茶叶这样吸水会膨胀的食物还有哪些呢?
2.出示实物(黑木耳、银耳、紫菜、粉丝、方便面)
3.分组动手操作,并记录
4.展示分享观察结果
四、感知物体遇热膨胀的现象
1.出示一个瘪的乒乓球,请幼儿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它恢复。
小结:瘪的乒乓球,受热发生了膨胀。物体随着温度的升高,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做遇热膨胀。
五、结束活动
师:今天,我们一起发现了生活中许多吸水膨胀和遇热膨胀的现象,接下来我们再去找找还有哪些东西也会出现膨胀的现象。
科学活动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摸、看、尝等方式认知包谷,并可以用语言表现其基本特点。
2、通过尝试,领会拨包谷的技能,明白要层层剥。
3、懂得观测和察看、比较,对包谷加热膨胀后的改变有兴致。
二、教学预备:
1、生包谷每个人1根、特意用来肥仔米(就是我们常讲的:爆米花)的干包谷一包。
2、微波炉一只、吃饭的用具数个。
三、教学过程:
(一)、认知包谷。
1、展示“包谷”伙伴。
今日啊!我们班里来了个伙伴另外还有它的朋友们。我们一块儿来瞅瞅它是哪个?你们认知它吗?
2、让孩子认知包谷的皮与须。
(1)启发孩子观测和察看包谷。
原本是包谷伙伴,它今日要和我们大伙儿一块儿来做有意思的游戏,可是它先要来考一考我们孩子,瞅瞅谁能发觉它身上有一些啥奥秘。
(2)孩子每个人取1根包谷观测和察看、自由述说、沟通。
(3)集体沟通。
你都发现了些啥奥秘?
皮:包谷身上行李着皮,像它的啥呢?(衣衫)
童谣:包谷包谷真有意思,身上穿戴X衣衫。
须:这一个须像啥呀?变一变。
摸一摸看,有何感觉?
童谣:包谷包谷真有意思,身上长着长须儿,像XX来像XX。
3、去掉皮与须,让孩子进而认知包谷。
(1)例如果脱去包谷的衣衫,拿掉它的胡须,猜一猜,里头会有何?
(2)孩子尝试自个儿剥包谷,自个儿去探究。
那我们一块儿来剥剥看,找找衣衫里头的奥秘。剥下来的皮与须应当放于哪儿?
(3)孩子剥包谷,幼儿教师指导。
(4)孩子沟通,你们剥时发现了啥奥秘?
(衣衫)
好,此刻请你们瞅瞅脱去衣衫,拿掉胡须后的包谷像啥呀?
再请你们摸摸,摸起来是何感受的?(软的還是硬的?)(有粒一粒的包谷孩子)?(排队)剥一粒下来试一试看,像啥?
童谣:脱下衣衫看一看,呀!藏着很多小孩子。亲亲热热在一块儿,一個挨着一個睡。
(二)、把干包谷房进微波炉,做成肥仔米(就是我们常讲的:爆米花)。
1、启发孩子思索小小的干包谷是否会变。
教师这儿有许多已然剥下来的包谷孩子(摇一摇手上的干包谷),它们呀看我们小二班的'孩子如此乖,想要给我们大伙儿变个魔术!我们来瞅瞅,他们会变个啥魔术。
把生的、硬邦邦的包谷孩子放入微波炉中。
我们耐心地等上一小会儿。听一听看,包谷孩子在里头发出了啥声音。
2、把爆好的肥仔米(就是我们常讲的:爆米花)拿出来,供孩子品尝、探讨有何改变,把变戏法后的包谷孩子与以前的做一下比较。
3、那包谷除变为肥仔米(就是我们常讲的:爆米花)吃,还可以怎样吃?我们回去再一块儿探讨探讨试一试看,好不好?好,带着你们的包谷,我们走吧!
科学活动教案4
活动目标:
1 认识一些常见工具,培养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2 通过目测区分物体间明显的大小差异,尝试使用一些工具改变各种食物的大小,并愿意表达操作过程。
活动准备:
1、各种食物:黄瓜、茄子、蘑菇、白菜、豆腐干、西瓜、苹果、梨。
2、各种工具:勺子、剪刀、小刀。
活动过程:
1、认识各种食物。
师:老师的百宝箱里藏着许多东西,你们相知道他们是什么吗?老师请小朋友把他们找出来告诉大家,好吗?
2、预测“大变小”的可能性
(1)我们能把这些食物装进瓶子里去吗?
引导说出“瓶子太小,食物太大。”
(2)怎样才能把这些食物放进去呢?
根据幼儿的反应适当的运用一些动作提示,以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工具。
3、 进行“大变小”的实验
幼儿尝试运用各种工具使食物变小,并把食物放进瓶里。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边操作边表达实验过程。
有意识的提问“你用什么把什么变小了?”
有的幼儿在工具选择上存在问题,引导幼儿尝试使用其他工具,看看用什么比较容易“变”
有的幼儿一直使用一种工具,有意识的引导他们大胆试用其他工具。
强调行为习惯的养成,用完的工具放回原处,用抹布擦手,并进行安全教育。
4、师幼共同探讨
你是怎么把食物放进瓶里的?
引导幼儿说出“我把它变小了。”进一步提问“你是怎么把它变小的呢”引导幼儿回忆操作过程,帮助幼儿说出工具名称,并用标记图表示。
活动结束:
回忆“刀”是什么样子的.,强调刀有“很锋利的一面”,提醒幼儿要用刀的这一面来切东西,但不能去碰。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里的刀和家里的刀有什么不同,并告诉幼儿老师提供的刀是安全的,而家里切菜的刀有危险,不能玩。
科学活动教案5
教学目标
1、感知空气的存在,发现空气无处不在。
2、能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环境与材料
1、各种塑料袋、胶带纸、棉线绳。
2、活动前与幼儿开展有关空气的谈话,了解幼儿对空气的原有经验,引发探究空气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
1、帮助幼儿回顾:空气确实存在,可以用塑料袋捕捉到空气。
2、我们在哪里能找到空气?
3、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二、捉空气
1、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去相应的地方捉空气。
2、教师指导幼儿实验,并帮助幼儿将装满空气的袋子系好。
3、请幼儿相互介绍自己是在哪里找到空气的。
4、教师将幼儿的.发言汇总,引导幼儿思考:还有哪个地方我们没有找?那里是否有空气存在?
三、吹气球
让幼儿玩"吹气球"的游戏,再次体验空气的存在。
四、空气作用大
引导幼儿讨论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