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3篇(初中化学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供大家赏析。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1
【目的要求】:
1. 认识氢气的物理性质,重点掌握氢气的化学性质,
并结合性质了解氢气的用途。
2.理解点燃氢气前为何要先验纯的原理,掌握验纯的方法。
3.从得失氧的角度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 。
4.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推导问题解决问题,综合及归纳等思维能力。
5.使学生初步树立量变引起质变以及对立统一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重、难点】: 氢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观察分析,结合多媒体直观形象化,学生为主体。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一台;实验室制取氢气仪器一套;试管;铁架台;
尖嘴和长玻璃管各一个;酒精灯;塑料罐;烧杯;火柴;氧化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提问:一般来说,空气中不含有的气体有:
A.氧气 B.氢气 C.稀有气体 D.水蒸气
(学生回答)
引言:为什么空气中一般不含有氢气呢?因为它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式存
在很少,主要存在于化合物中。为了获得氢气,上节课我们用什么
方法制取了氢气?(展示一瓶氢气)它是什么颜色什么气味的气体?
这属于氢气的什么性质?(学生回答)氢气还有其它什么性质呢?
氢气又有何用途?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演示实验:完成氢气吹肥皂泡的实验。
提问:我们看到肥皂泡迅速上升,这说明了氢气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53页第一自然段
(阅读后由学生回答总结氢气的物理性质)
引言:在化学上更重要的是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那么,氢气有什么化学
性质呢?氢气在常温下性质稳定,但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与许多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演示实验:完成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的实验。
投影:[观察思考]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什么现象?产生什么物质?
如何用文字表示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
从实验中得出氢气具有什么化学性质?
播放CAI录相: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
师生活动:结合观察思考题及放大的实验现象,学生回答及写文字表达式,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氢气的可燃性。
引言:是否点燃氢气都能安静地燃烧呢?让我们观察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完成氢气和空气混合引燃爆炸实验。
学生讨论:
1.对比爆炸实验和燃烧实验,在反应原理上有何特点?
2.同样是氢气和氧气的反应,为何产生不同的现象呢?
请回顾第一章学习的爆炸的.知识思考讨论。
(先分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教师评价)
播放CAI动画:演示并解释为什么纯净的氢气与不纯的氢气点燃产生
不同现象的原因。
引言:是否只要氢气中一旦混有空气,点燃就一定会爆炸呢?
讲解:爆炸极限知识及使用可燃性气体的安全知识。
引言:在实验室,我们在点燃氢气前必须进行验纯工作,否则易引起爆炸。
我们怎样才知道氢气是否纯净呢?请看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边演边讲实验室检验氢气纯度的操作方法及判断方法,
并向学生说明此操作是很安全的。
学生活动:学生用笔代替试管模拟操作,让一位学生上台演示验纯操作
并判断是否纯净。
引发思考: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经检验不纯而需要再检验时,应
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然后才能再收集检验,否则易发生
危险,这是为什么呢?
演示实验:用排空气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点燃听到尖锐爆鸣声后,将试管
横放浸入水中,让水从试管口缓缓流入,将管内未熄灭的火焰
赶出,并用纸条置于管口点燃,纸条可燃烧。
提问:为什么纸条会燃烧?说明了什么问题?用排水法收集时,需要这样
做吗?(指导学生阅读课本55页注解①)
小结:请学生归纳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要点,教师予以补充。
作业布置:课本58页第2题1、2、3
(第二课时)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氢气的哪些性质?点燃氢气前为何要先验纯?
氢气还有什么化学性质呢?
演示实验: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投影:[思考讨论]
1.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
2.为什么氧化铜会变成铜,而氢气却变成水?
3.在反应中氢气发生了什么反应,表现了什么性质?氧化铜又发生
了什么反应,表现了什么性质?
4.氢气和氧化铜两者存在什么反应关系?
5.试管口为何向下倾斜?通过氢气的导管为何要插到试管底部?
6.为什么要先通人氢气后加热,实验结束后要继续通入氢气直至试管冷却为止?
播放CAI录相: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结合录相播放,学生思考讨论上述问题)
加 热
板书: 氢气 十 氧化铜 铜 十 水 (置换反应)
(H2) (Cu0) (Cu)(H20)
电脑CAI动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教师边播放边组织讨论并讲解)
板书:(2)还原性(写在文字表达式上方)----------用于冶炼金属
得氧,被氧化
加 热
氢气 十 氧化铜 铜 十 水
失氧,被还原
还原剂 氧化剂
(有还原性)(有氧化性)
还原反应:含氧化含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
小结:氢气的化学性质主要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作业布置:课本58页第4、5题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2
水的净化
一、教学目的
1. 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 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水的净化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二、重点:过滤和蒸馏的原理及实验操作
复习提问: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由什么元素组成的?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新授:
提问:什么地方存在水?
学生思考回答: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
提问:有没有同学看到黄河?(电视上也行)黄河水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答:很浑
提问:能不能说一下原因?
学生:因为含有大量的泥沙
提问:那么你说黄河水是纯净物还产混合物呢?
学生:是混合物
提问:捧起一捧海水是否是清澈透明的?尝一下是什么味道?为什么?
学生:是,是咸的。因为含有食盐
提问:那么,海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学生:是混合物。
总结:自然界的水都或多或少的含有象泥沙这样不溶性杂质还有象食盐这样可溶性的杂质,因此自然界的水都是混合物。如何除去这些不溶性和可溶性杂质,这就是水的净化问题。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怎样除去这些不溶性的杂质。请同学们看书参照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总结一下可以采取哪些操作来除去这些不溶性的杂质。
一、不溶性杂质的净化
1. 沉淀 演示实验:观察混浊的水的静置,并比较颗粒大的和小的沉淀的快慢,从而得出加絮凝剂的作用:使小的颗粒凝聚成大的颗粒,加快沉淀。
2. 过滤 :我为什么能从教室出去,再进来?拖拉机能进来吗?为什么?同学们还能想出哪些类似的问题?
原理:小的走,大的留。
3. 吸附:衣服可以吸有很多灰尘,还可以吸收异味。是什么变化?哪个同学家使用净水器?你知道里面有什么吗?
问题:上述操作哪个净化效果最好?
通过上述操作得到的水已经是澄清透明的了,这些水是纯净的吗?
学生答:不是,还有可溶性的杂质。
二、可溶性杂质的净化
提问:对我们的身体来说,喝矿泉水好呢?还是喝纯净水好呢?为什么?
学生答:矿泉水,化学教案《水的.净化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因为矿泉水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矿物质。
总结:这就是说,水中的这些可溶性杂质有些对我们来说是有益是,这些不需要除去。但有两类可溶性的化合物,如果水中含得太多,将会对生活和生产造成很多麻烦,请同学们找出来看是哪两类化合物?这样的水叫什么水?
学生答:钙的化合物、镁的化合物,叫硬水。
提问:能带来什么样的麻烦?请同学们看书。
提问:你能鉴别硬水和软水吗?
学生:用肥皂:起沫的是软水,起渣的是硬水。
硬水的软化:有哪此操作?
学生答:煮沸水 蒸馏
提问:在家里做饭时,开锅时,如果你掀开锅盖,你能看到锅盖上有什么?怎么来的?你能说一下蒸馏的原理是什么?
提问:同上面的几个操作相比,蒸馏的净水效果怎样?
练习题:56页1、2、3。
下面咱们重点学习一下过滤的实验操作。
三、过滤
“一贴”
“二低”
“三靠”
练习:基础训练
小结:请学生总结都学到什么?
作业:一课三练。
检测
板书 水的净化
水:化学符号,组成;构成。(纯净物)
自然界的水:含有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混合物)
一、不溶性杂质的净化 三、过滤操作
1. 沉淀(加絮凝剂) “一贴”
2. 过滤:小的走,大的留 “二低”
3. 吸附:物理变化 “三靠”
二、可溶性杂质的净化
1. 硬水:含钙、镁的化合物较多
2. 鉴别:用肥皂:渣硬沫软
3. 软化:煮沸: 家庭
蒸馏:液 气 液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3
单位
中学
教者
杨1
学科
化学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7—1溶液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能力
2、了解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一般应用,形成自学能力,溶液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方法与过程:实验探究,主动发现,自主学习,培养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认识物质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科学、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重点
建立溶液的'基本概念,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法
实验探究,自学归纳
教具
实验用品,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设计意图
激趣导学
引入溶液
引言
激发兴趣,
培养动手能力
探索新知
溶液定义
溶液的形成
生:实验(一)
师:启发观察,
引导总结,化学教案《溶液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微观演示。
生:实验(二)
激发兴趣,培养
动手能力。
引导启发,培养
观察分析能力。
对比总结,培养
表述能力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设计意图
探索新知
定义
组成
特征
应用
学生:自学
学生:汇报讲解
师:必要的指导
师生讨论问题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强化学生为主体生生互动
形成创新能力
总结提高
生自主完成
师做补充
形成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7—1 溶液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
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
组成:
溶剂
特征:
应用:
课后回忆
溶液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