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似数教学反思 篇1
师:(出示统计表) 四个城市小学生人数情况统计表
城 市 名 称 小 学 生 人 数
A
B
C
D
师:根据这个统计表,你能知道什么?
生1:我知道A城市小学生最少,D城市小学生最多。
生2:我知道这四个城市小学生人数的后三位数都是995,万位上都是9。
生3:我知道这四个城市的人数都比9万多,都比10万少。
师:同学们真会发现!这些数据都是经过认真调查统计获取的,一个不多,一个不少,都是准确数。(板书:准确数)但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说得这样准确,而是主说出大约是多少。例如,我们班有67人,大约是几十人?
生:大约是70人。
师:能说说理由吗?
生:因为67人接近70人,所以大约是70人。
师:像这几个城市的小学生分别大约是多少万人,为什么?
生1:A城市大约是9万人,因为接近9万。
生2:B城市大约也是9万人,也接近9万。
生3:C城市大约是10万人,因为接近10万。
生4:D城市大约是10万人,因为也接近10万。
(师进而引出“近似数”和“≈”,板书如下:)
≈9万
≈9万
≈10万
≈10万
师:刚才我们把这几个数写成了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为什么有的约等于9万,而有的约等于我10万,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几个算式,看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这几个数只有千位上的数不同,千位上是1、4,近似数是9万。
生2:我有补充!千位上是5、8,近似数是10万。
生2:我发现这几个数的近似数与千位上的数有关系,如果千位上的数比5小,这个数就更接近9万,所以它们的近似数是9万;如果比5大或等于5,这个数更接近10万,所以它们的近似数就是10万。
师:同学们说的太妙了!如果把一个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关键要看千位上的数,如果小于5就舍去,如果满5就向前一位进“1”再把后面的数舍去。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四舍五入法”。
生1:老师,我有不同意见!如果千位上是5,而这个数不是,而是,我觉得它的近似数可以是9万!就不能“五入”了!
生2:但也可以是10万!
生3:我认为既可以是9万,也可以是10万!
师:能讲讲道理吗?
生1:因为比9万多5000,比10万少5000,它既接近9万,也接近10万,所以它的近似数可以是9万,也可以是10万。
生2:因为离9万和10万一样远,所以说它的近似数是9万行,是10万也行。
师:你们说的还真让人信服!像的近似数,完全可以这样理解!还有其它不同意见吗?
……
近似数教学反思 篇2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的是“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思想。我力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体现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侧重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更多的关注学习者学习能力,习惯和态度地形成,关注学习者的主动求知与实践参与,关注学习者的价值观念于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因此,我在制定这节课的目标时,除了培养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按要求取商的近似值。还要培养参与数学活动,对求商的近似值有兴趣,体会商的近似值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他们在学习新知之前,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以此为依据,我在导入新课时,以实际情景导入情境的创设,根据学生原有认知水平,进行教学,这使学生感到与他们原有知识经验的不协调,从而产生学习的认知需要,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内进行讨论解决问题,除不尽时要取近似值;学生发现158元的水果分给7个解放军叔叔结果除不尽,这时要取近似值。“求商的近似值与积的近似值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些环节时,我通过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学生发现应按照“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但应保留几位小数意见就不同了,那么我通过他们之间意见不一致适时反问:“请根据生活实际考虑保留几位小数?”这时,部分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认为保留两位小数合适。
整节课基本上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体现了"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思想。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些细节方面不是把握得很好。
1、生活语言运用得不够贴切。
2、时间把握不够。本着“以学生发展”的理念,我设计了一系列联系学生实际的练习题,但是一节课下来,有几道练习题来不及讲完。究其原因,除了本节课的计算量比较大,导致时间不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应该学会调整课堂的结构,如有些题目只要学生学会判断商是否要取近似值,以及取几位小数,这样可能课堂的效率可能会更高。
近似数教学反思 篇3
这几天教学了国标五上《商的近似值》这一内容,教学中困惑多多。
困惑一:教材中这一内容的编排是否合理?
这部分内容主要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第二课时教学“根据实际需要合理使用去尾法或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似乎没有权力质疑由各权威级数学专家编订的教材是否合理。但通过实际教学我认为这一内容的编排如能进行适当调整会更好。
学生在第一课时学习结束后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认识:只有当除法计算除不尽时才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即将取商的近似值与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划上了等于号。学生将求商的近似值方法与求积的近似值方法进行了对比,都认为取积的近似值可以先通过计算求出积的准确值,后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积的近似值;而求商的近似值则无法求出准确值,只要“除到比要保留的位数多一位就可以了”。
近似数教学反思 篇4
学生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掌握较好,基本能够根据题目要求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然而对于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就不乐观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以前学生学过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而今天所学的是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这就增加了难度,学生不知小数点后面的小数部分该如何处理。
2、前面刚学过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学生往往把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和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相混淆,错把改写当成了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针对以上情况,解决办法:一方面给学生讲清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和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方法相同,后者的改写是移动小数点,其实前者也是移动小数点,只不过运用了我们后面所学的小数的基本性质,把小数点后面的零去掉了。另一方面,讲清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和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单位的数有什么区别:求近似数需要省略后面的尾数,所以求的是一个数的近似数;而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或八位,加一个单位就可以,没有大小的改变数的大小;
3、多讲多练,在不断的重复练习过程中,让学生自悟。
近似数教学反思 篇5
《商的近似数》是堂新授课。但是我们已经学过积的近似数,于是我尝试让学生自己完成例题,并由学生来完成讲解,尝试效果如何。
1、问题的生成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而不是教师提供的。
当学生在计算150÷44的时候,碰到了一种现象“除不尽”。这在以前的小数除法中没有出现过,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产生了冲突,形成了问题。这是其自己发现的,很自然便会产生一种自己尝试解决的迫切欲望。这无疑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2、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
当问题产生以后,解决问题便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目标。但由于教师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统一方法,学生缺少了模仿和依赖的基础,整个探究空间也有了比较大的自由度。学生既可以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创造”出一种新方法来解决。当然,也出现了一些思路是正确的,结果却是错误的情况。但无论怎样,这是学生经过了一番思考后产生的一些想法,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典型表现。
3、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评价与反思的过程。
学生在展示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同时,他们同样也关注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当别人的方法与自己不同时,学生自然会产生“为什么他的方法与我的不一样”、“我的方法到底有没有问题”等想法,从而促使其反思自己的做法。
总的看来,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经历了问题的生成和解决过程,突出了学生在问题生成和解决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近似数教学反思 篇6
1.复习铺垫,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复习铺垫能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分散难点,从而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本教学设计在课前复习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也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复习时通过不同的方式表扬学生,使学生有信心学好这节课。
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通过创设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认知冲突,唤起求知欲望,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本教学设计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将枯燥的教学置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情境中,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截取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在这一环节积极为学生主动尝试、交流、讨论等创造条件,提供充分探索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索交流中发现问题
近似数教学反思 篇7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四舍五入法去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而在讲授这节课的新授知识前,我先组织学生在各种媒体上搜集一些数据,并说出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体会使用这些近似数的意义,感受近似数与实际值之间的偏差
。本节课我着中强调了“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四舍五入法”就是指把要处理的数的某一位以后的数字舍去后,如果被舍去部分的首位数字小于五,保留部分不变,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四舍”,如果被舍去的部分的首位数字大于或等于五,就在保留部分的最后一位加上一,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五入”。讲这个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明确取近似值到某一位时,只要看它后一位的数字,再用“四舍五入”即可,换另一种说法,只要根据要省略的尾数的最高位来考虑就可以了,不要管尾数的后几位是多少。
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生成性的问题是之前没有考虑到的,学生对于“四舍五入”仍然比较陌生,对于四舍五入到哪一位这种说法没有真正的理解,搞不清楚省略的尾数要从哪位开始,在进不进一的问题上也出现了混乱,在以后的练习课上要着重对这些问题进行强调和练习,让学生能够结合学习的知识,将一些数据先变成近似数,再改写成以万以亿为单位的数。
近似数教学反思 篇8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有如下感想:
1、在试算中发现问题,联系旧知思考。
教师有意制造“添0继续除还是除不尽”的矛盾冲突,把学生推到自主探究的前台。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求一个多位数的近似数,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钥匙。学生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学会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2、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探寻取值方法。
除到小数位数的哪一位是求商的近似值的关键,教师以同一问题“还要继续除下去吗?”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在对比中探寻取值方法,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生1的不同看法,不迷信于书本,在交流中与全班同学分享,变成了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3、在小结中对比沟通,形成整体认识。
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致力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把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让每一位学生站在认知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既是对知识本身的反思,更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反思,对知识、情感、能力、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反思,这无论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还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似数教学反思 篇9
1、创设了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例题的巧妙改动给学生留出了更为自由发挥的空间,一句“能像上题那样,保留两位小数得吗?”的开放问题,导引着学生建立条件与条件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根据条件生发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水平。素质教育也可以说是学生主体教育,要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活动过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有效参与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保证和有效途径。
2、设计了生活化,学以致用的练习。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致用。因此,在设计练习时,我设计了一系列与生活相关的题目,使学生体会到“求商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用处,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学会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3、组织了自由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
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新课标》中提出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实践也证明,在自由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中,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在本节课的实施中的每一个学习活动,都试图以学生个性思维,自我感悟为前提多次设计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通过学生和谐有效地互动,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感情。
4、在小结中对比沟通,形成整体认识。
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致力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把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让每一位学生站在元认知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既是对知识本身的反思,更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反思,对知识、情感、能力、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反思,这无论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还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