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优质教学设计 篇1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清江学校 刘楚祥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初步培养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具准备:
三角板、红领巾、一条线、活动角、尺。
学具准备:
不规则纸片、白纸(画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新的一天开始了,我们校园里可真热闹??(让学生说说)
2、我们的好朋友“多多”,他们的学校也很热闹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课件)
3、同桌互相说一说,你都看到些什么?
4、(学生汇报)谁来说?
5、做操的小朋友伸开双臂会形成这样的图形,足球场的一角也有这样的图形,你们认识它吗?
6、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联系实际,初步感知 A、找角
不仅图中有角,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认真找一找,把你看到的,找到的角说给小组同学听。B、汇报
哪个组的同学愿意说说你们找到了哪些角? 你可以摸一摸,角在哪里,边又在哪里?(出示课件)
2、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A、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给他们这些角脱下漂亮的外衣,就变成了这样。仔细观察,能说说角是什么样的吗?(出示课件)提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B、角爷爷过生日,设宴请客,客人都是角家族的成员。瞧,这些图形都说自己是角,赶来参加宴会。小朋友,快帮帮角爷爷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出示课件)
C、看下面各图都有角,你知道左面的三角形有哪几个角,中间的图形有哪几个角,右面的图形有哪几个角?
3、实践操作,丰富认识 A、做角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你能做出一个角吗?可以利用自己的学具做,允许独立完成,也可以与同桌合作。(学生活动)B、汇报
师:哪个小组还折出了角?把你们折出的角贴在黑板上让大家看看。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折得怎么样?(互评)师:同学们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出了这么多的角,还发现折出的角有大有小,真了不起。
(展示活动角)老师做的这个角有什么特点?
师:看来角有大有小,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关系吗?
C、师:老师也做了两个角。(出示两个大小相等、边的长度不同的角)你们觉得老师做得怎么样?
师:猜一猜哪个角大?谁有好办法上来讲一讲? 小结:看来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出示课件)
4、学会用尺子画角
师:刚才我们做了各种各样的角,你们能把角的样子画在纸上吗?自己试一试。
师: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再画一次,画一个和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出示课件)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闯关游戏(出示课件)第一关:慧眼识角
练一练:下列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出示课件)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出示课件)
第二关:巧手做角(出示课件)
(1)用两根小棒能摆出几个角?
(2)一张正方形的纸斜着剪一刀,还剩几个角?
2、请你欣赏。(出示课件)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关于角,我们今天只是进行初步认识,下节课还要继续学习它。
小学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优质教学设计 篇2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六年制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41—P43信息窗1及相关“自主练习” 【教材简析】
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家人看新房的情况。画面上提供的是新房的平面图,以妈妈、爸爸提出的问题引入对面积意义和面积单位的学习。作为本单元的第一个教学内容,重点是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知道什么是面积,正确理解“面积”这一概念,让学生充分感知面积是有大小的,为面积计算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探索物体和图形大小的过程,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空间观念。
3.初步学会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我每天从家到学校坐公交车过来上班,你们说这么长的路程该用哪个长度单位?那么,比“千米”小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可以用长度单位。)出示两条线段,有什么不一样? 出示两片叶子,有什么不一样?
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物体有长短之分,又有大小之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物体大小有关的知识。
【设计意图】课前谈话中让学生回顾学过的长度单位,并让学生通过观察两片不同的树叶,发现物体不仅有长短之分,还有大小之分,为学习面积打下伏笔。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1.谈话导入
谈话:小明家买新房子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播放各房间图片)
2.提供书中素材
谈话:这么漂亮的房子,小明的一家可高兴了,你看他们一家人正在看新房的平面图呢。(课件出示信息图)
【设计意图】课的导入从看小明家的新房子这一情境入手,让学生欣赏各个房间的图片之后出示平面图,由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分析素材,理解面积的意义
1.观察平面图,解决问题
谈话:仔细看,小明的妈妈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
(1)比较一眼能比出的房间大小
①谈话:小卧室和书房哪个大?让学生交流(学生会说出一眼就能看出小卧室比书房大)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小卧室大的?(学生会说出用眼看出的,师板书:观察法)
追问:小卧室比书房大是指小卧室的什么比书房的什么大?(引导学生理解小卧室地面比书房地面大)(很可能说出面积,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知道面积的,举例说明小卧室的面积指的是什么?)②谈话:你还能观察出哪个房间的地面比哪个房间的地面大?(学生会说出大卧室比小卧室大、客厅比厨房大,教师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说出:大卧室的地面比小卧室的地面大,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是比较他们地面的大小)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地面大小差别挺明显,我们经过观察
便很容易知道他们的大小。我们用观察法解决了小明妈妈给我们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解决数学问题,引入面积意义的学习,这样设计既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引入面积意义的认识时,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根据学生听说过面积但并没有真正理解面积意义的现状,让学生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2)探索“厨房和餐厅哪个大?”
①谈话:接着看小明爸爸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课件出示:厨房和餐厅哪个大?
②先让学生说意见(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或三种不同的意见)③谈话:现在有三种不同的意见,看来用观察法解决不了问题了,还有什么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吗?这样我们借助一个小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去研究。用长方形代替厨房,正方形代替餐厅,比较一下两个图形的大小,也就比出了餐厅和厨房的大小。看看能不能解决爸爸给我们提出的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都比较
不出大小)板书:重叠
④谈话:老师除了给每组同学准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还提供了小正方形、小长方形、小圆片等学具,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在平面图上摆一摆,比一比餐厅和厨房到底哪个大?看看哪个小组同学合作的好,摆完之后,小组同学按照这个提纲交流一下:是用什么学具摆的?各用了几个这样的学具? ⑤学生合作。
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汇报。
⑦教师小结: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测量比较出了正方形比长方形大,也就是厨房的地面比餐厅的地面大。师板书:测量法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了三个层次,首先让学生比较用观察法就能比较出房间大小的问题,接着让学生比较不能一眼看出房间地面大小的厨房和餐厅的大小,让学生用长方形代替厨房,正方形代替餐厅,采用重叠法也不能比较出大小,最后让学生借用教师提供的学具摆一摆,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出厨房和餐厅的大小。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1.总结面积的意义
(1)认识房间的大小就是指地面的大小
谈话:我们用观察法和测量法比较出小卧室的地面比书房的地面大,厨房的地面比餐厅的地面大,房间地面的大小就是房间的面积。(板贴)
(2)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指物体表面的大小
①谈话:课桌面的面积指的是什么?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指的是什么?(让学生一边摸一边说)
②你们还能举例说明其他物体的面积吗? 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板贴)(3)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①把数学书、三角形锦旗、树叶、电脑屏幕??(有规则和不规则的图形,有大有小)这些物体的其中一个面画下来,(最好课件呈现)就得到了这样一些平面图形,请同学们在答题纸上涂一涂平面图形的面积。
②展示学生涂的结果。
③引导学生总结: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
(4)引导学生小结:像地面的大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理解房间地面的大小就是房间的面积,引申出课桌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指的是什么?并学生充分举例说明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在这基础上把物体表面的一个面画下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体现“面从体中”来,让学生找出平面图形的面积,理解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这样设计,利于学生充分理解面积的意义。2.认识面积单位
(1)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①谈话:谁来说说刚刚测量的这个小正方形面积到底多大?
(学生选用的学具不同,答案各不相同)
②教师质疑:都是测量厨房的面积,为什么摆的个数却不相同? 学生充分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用的学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相同)
③追问:要想得到相同的测量结果,应怎么办?
学生各抒己见。(小结:同学们认为有必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④谈话:你们认为用什么图形作为统一的标准比较合适?(圆片之间有缝隙,不准确;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
⑤谈话:国际上规定一定标准的正方形大小叫做面积单位。你们知道是哪些吗?(学生有可能会说出)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的操作、交流,进一步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加深了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和理解。(2)认识平方厘米
①教师出示1平方厘米教具(贴到黑板上)
②让同学们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③引导学生理解: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平方厘米用字母cm2表示。(板贴)
④仔细观察1平方厘米,闭眼回想一下1平方厘米有多大。你们能举出一些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物体吗?
⑤谈话:我们用1平方厘米来测量一下你的橡皮表面的面积吧。生测量后汇报结果。
追问:你怎么知道你的橡皮表面的面积是4平方厘米?
生交流。(因为测量橡皮表面用了4个1平方厘米,所以橡皮表面的面积是4平方厘米)
⑥用1平方厘米测量你的桌面,看是多大?让学生再测量一下课桌面的面积。(学生会感到这个面积单位有点小)(3)认识1平方分米 ①谈话:议论什么?
生交流:太麻烦了,能不能找一个大点的面积单位?(生会说到平方分米)
②谈话:那平方分米又该怎样规定?(学生会说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③学生介绍之后,教师介绍平方分米用dm2表示。(贴出1平方分米)④将1平方分米放入位洞里,拿出剪刀和一张纸,剪出1平方分米,比一比谁最快?(师生同时剪)
剪完后,让学生把所剪的举起来,再拿出刚才收起的标准,重叠看看。⑤谈话:通过比较,有什么感觉?
生交流。
谈话:有了这次剪的经验,下一次一定会剪的更准确。(4)认识1平方米
①谈话:我们已学过2个面积单位,如果要让你测量一下教室地面的面积,两个你想选择哪一个?你觉得用哪个面积单位?该用什么字母表示?
学生能够说出:1平方米
②谈话:你打算怎么规定1平方米?1平方米有多大,比画一下。(在黑板画出1平方米)这个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小结:我们刚刚学习了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以后还会学习其他的面积单位。想想,这三个单位什么时候用合适?
【设计意图】三个面积单位认识的方法,各不相同,1平方厘米让学生测量边长来发现,1平方分米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剪一剪,1平方米是采用画一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初步建模,加深印象,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比比谁的眼睛亮。
放学回到家,马小哈一家三口坐在1平方分米的方桌上吃饭,马小哈一不小心,咬到了一粒石子,马小哈那颗表面约1平方米的大门牙,被咯掉了,鲜血直流,马小哈掏出1平方厘米的手帕,捂住嘴往医院跑!
大家笑什么,说给大家听听!从这里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2.今天我们学习的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与以前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有什么不同?
(老师举着1平方分米的学具)谁能说说1平方分米与1分米的区别在哪里?
这是两种不同的计量单位,今后使用时要特别区分清楚。
3.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成你喜欢的图形,并说出图形的面积是多
少?
【设计意图】题目的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一步步引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与吸收,使学生能够通过对比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使学生及时与前面所学知识进行联系与建构,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谈收获
知识方面:1.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
2.比较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不同 方法方面:学习了观察法、重叠法、测量法 谈感受:与小组同学合作摆学具,合作时要谦让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全面的回顾了本节课的收获,关注知识、方法和学生的感受,培养学生梳理知识、概括知识的能力,从而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小学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优质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过程与方法 :
经历负数的认识过程,体验比较、归纳总结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思结合的良好学习习惯,体会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
用负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我正你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意思相反的话。
1、向上看(向下看)
2、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
3、电梯上升15层(电梯下降15层)
4、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很好,接下来,老师换一个游戏规则。老师给大家看一幅图片(课件出示第2页例1的几幅图)。
二、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以前有没有见过类似于第2页例1的几幅图的情景呢?
生:有,看天气预报的时候。
师:我国面积非常大,在同一个时间,不同的地区气温相差非常大。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这六个城市,你能读出这六个城市的天气怎样的吗?
出示例1情境图.
学生读一读。
三、认识负数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师:(课件出示温度计)同学们,认识它吗?
生:温度计。
师:你知道它们表示什么?(课件出示℃、℉)
生:℃表示摄氏温度,读作“摄氏度”。
生:℉表示……
师:℉表示华氏温度,读作“华氏度”。 那我国用什么来计量温度呢?
生:我国用摄氏度来计量温度。
师:一大格表示多少摄氏度?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
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对温度计做进一步的认识,让学生知道一大格表示10摄氏度,一小格表示2摄氏度。
师:0摄氏度怎样规定的?你知道吗?
生:水结冰的温度定为0℃。
师:是的,科学家把水结冰的温度定为0℃。读作:0摄氏度。比0℃ 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
师: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 ,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
师:那零上10摄氏度记作?:+10℃ 零下10摄氏度记作?:-10℃
生:零上10摄氏度记作:+10℃;零下10摄氏度记作:-10℃ 。
2、读出水银柱所表示的温度。(课件出示)
教师课件出示水银柱所表示的温度,引导学生读一读。
3、从上面的天气预报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例如:北京最高温度是5℃,最低温度是零下5 ℃。
师:北京-5℃和5℃一样吗?都表示什么意义呢?
生:-5℃和5℃不一样, -5℃表示比零度还要低5摄氏度, 5℃表示比零度高5摄氏度。
生:-5℃和5℃不一样, -5℃比零摄度冷, 5℃表示比零摄氏度热。
教师小结:5℃和- 5℃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4、正确读出例1中的各个城市的天气温度。
师生一起小结:当气温高于0℃的时候,我们在数字前面加一个“+”号或者直接用数字来表示,读作零上×摄氏度。当气温低于0℃的时候,我们在数字前面加一个“-”号来表示,读作零下×摄氏度。因此,+5℃表示零上5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5℃表示零下5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板书:+5℃ 正三摄氏度;-5℃ 负三摄氏度)
学生自主完成例1的信息表,然后和同桌说说各数表示的意思。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5、教学教材第3页例2。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第3页例2的图片,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生:“20xx”表示存入20xx元。
生:“-500” 表示支出了500元。
生:“-132” 表示支出了132元。
生:“500”表示存入500元。
师:你能找到意思相反的词语或者数学符号吗?(提示与+代表相同的意思。)
师:那在这里和-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表示存入500元, -表示支出500元
学生说出各个数字的含义。
教师小结:500和-500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师:很好,同学们再试着说说图中其他数各表示什么。
学生交流。
6、思考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例1和例2,找出他们的共同点。
师:同学们比较一下例1和例2,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提示:在例1和例2中,都有两种数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支出与收入。
7、0是什么数?
师:我们把海平面的高度看做多少呢?
生:看作0。
师:(课件展示)比海平面高的用(+几或几)表示,例如+5000米比海平面低的用(-几)表示,例如-20xx米
把海平面0当成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
师:(课件展示)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米,怎么表示?
生:记作+ 米。
师: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如何表示?
生:记作-155米。
课件展示小知识:海平面,顾名思意,就是大海的水面。它用在测量地面高度上,又称海拔。我国所有的大地测量和标志,都是以黄海海面的基点开始的,任何海拔标高,都是相对于黄海海面的基准点。
(通过对海平面的认识,温度计上的0,得出0像一条分界线,把正负数分开,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小结:为了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这里出现了一种新的数:-16,-500。像-16,-500,-3,-……这样的数叫做负数。- 读作负八分之三。
而以前所学的16,20xx, ,……这样的数叫做正数。正数前面也可以加上“+”号,例如+16,+ ,+等(也可以省去“+”号)。+读作正六点三。
师:0像一条分界线,把正负数分开。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8、做一做
课件出示题目:
(1)、用正负数表示。
①、零上摄氏度表示为:,(+ ℃)
零下摄氏度表示为:。(- ℃)
②、广西某地有一天坑,
坑口高于海平面125m,表示为:, (+125)
坑底低于海平面 m,表示为:.(—100)
(2)、先读一读,再议一议:观察这些数,可以怎样分类?
学生同桌讨论,教师指名汇报。
9、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数可以分成正数、0、负数。正数包括正整数、正分数、正小数 ,负数包括负整数、负分数、负小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正数前面可以写“+”,但通常不写,而负数前面的“-”必须写。正数前面可以读“正”,但通常不读(如果有“+”号必须读),而负数前面的“负”必须读。
四、走进生活
师:负数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依然有着广泛的用途。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课件出示题目进行检测:
1.你知道吗:水沸腾时的温度是。 水结冰时的温度是。 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 。月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 。(100℃,0℃, - ℃, -183℃)
2、做一做
胜5场记作 , 读作;(+5场,正五场)
输3场记作 , 读作 。(-3场,负三场)
收入100元记作,读作;(+100元,正一百元)
支出200元记作 ,读作。(-200元,负二百元 )
学生交流,指名说一说。
3、叔叔上五楼开会,阿姨到地下二楼取车,应按哪两个键?
学生交流,指名说一说。
4、六年级三个班进行智力抢答赛,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不答得0分。根据三个班的得分,说一说他们的答题情况。
学生交流,指名说一说。
5、你会用正负数表示下面各地的海拔高度吗?
(1)、华山比海平面高20xxm,记作(+ 20xxm )
(2)、死海比海平面低392m,记作(- 392m )
学生交流,指名说一说。
6、我能判断对错
(1)任何一个负数都比正数小。(√)
(2)一个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3)因为“4”前面没有“+”号,所以“4”不是正数。(×)
(4)上车5人记作“+5人”,则下车4人记作“-4人”。( √)
(5)正数都比0大,负数都比0小。(√)
(6)5゜C和+5゜C所表示的气温一样高。(√)
7、小结交流
师: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吗?
生:家庭收支账本上。
生:冰箱的冷冻室温度。
生:地图上显示的海拔高度。
五、巩固练习
1、教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读出-3℃和-18℃这两个温度,并根据题干思考北京和哈尔滨的温度哪个低些。
教师指名回答。
2、教材第4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小组依次回答,教师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后小结
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正数和负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零摄式度以上和零摄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得分与失分等都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板书
认识负数
+5℃ 正三摄氏度 -5℃ 负三摄氏度
5 三 -5 负三
八分之三 -
负八分之三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小学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优质教学设计 篇4
测 量 第一课时:厘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2.体会用厘米的含义,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品的长度。
3.在测量、交流的活动中,体会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
直尺、同样长的小棒一包、整根铅笔、每人三张纸条、新橡皮等。教学过程: 一 复习准备
提问:谁能说一说你的课桌面有多长?
同学们可能不知所措,无从回答,教师提示,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学生可能用铅笔、小棒、手指,也有的同学会用尺子去比,交流比的结果时,有的同学可能说3支铅笔那么长,8根小棒那么长,有的同学用尺子量,也不知怎么说明长度。
叙述:你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数都不一样啊?
(使学生体会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表达的就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从而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
这样说起来就很不方便。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表示它有多长。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板书课题)二 学习新课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叙述: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是1厘米,请同学们用尺子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教师将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请学生用尺子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看看你的尺子,说一说: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到哪儿是3厘米长?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观察尺子,让学生亲历“厘米”这一长度单位。)2.学习用厘米量。测量橡皮的长度。
叙述:量橡皮时,把尺子“0”刻度对准橡皮的左端,再看橡皮的右端对着几,橡皮就长几厘米,正好对着“5”,说明橡皮长5厘米。
学生动手操作
(1)请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三张纸条拿出来,量一量,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2)拿出一支新铅笔,先估计一下它的长度,再用尺子量。
如果让我们量削尖的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取整厘米数)
实际量一量,从而得出可以借助三角板量。三 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1)每人拿出一根绳子,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2)完成练习题1。(3)完成练习题2。2.发展性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1角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可以互相想办法,全班交流。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厘米”的含义了吗?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体了吗?
小学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优质教学设计 篇5
自我规范整改
策划书资格考试检测朗诵
庆典施工稿件谚语了大全庆典我朋友圈拟人句写景朗诵稿了优秀典礼民主。
小学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优质教学设计 篇6
弟子规说课答案资料复习方法
运营思想品德了近义词事项研修
自查对照检查慰问信贺信!口号对策复习题,抗疫礼仪对策,新闻古诗。
小学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优质教学设计 篇7
廉洁启事反问句支部管理条例我党员团结工作运营语党小组留言工作先进委托书短语申请报告了班组面积,社会主义文言文;教案制度
证明员工申请论文辞职报告自我鉴定。
小学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优质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数应用题的复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寻找出简便的解法,并理出解题思路;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关键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复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找准单位“1”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教学课件演示 教学意图
一、基础训练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对分数应用题做一下全面的复习。大家想一下我们解答分数应用题最关键的是什么?
专项训练:
课件:练习:已知根据条件,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并说出有关的数量关系式。
在每道题后追问:从信息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并作评价:说一说你们找单位1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我们以信息中的第6题为例,谁来说说,应该怎样画线段图呢?根据线段图教师问:线段图画好了,如果要求用去和还剩的吨数应该怎样做?
常规性基本训练,复习找单位“1” 训练:为新知识做铺垫。
二、根据看线段图列式
师:谁来说说,根据线段图应该这么列式呢? 出示线段图 【教学课件演示】
注重线段图的应用,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乘法数量关系式。同时,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基础练习
基础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师:用我们刚才复习的方法做。(学生做完后教师指名回答)你是怎么想的?把谁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用什么方法计算?
归纳总结:请同学们把这4道题分分类,并要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自己不能完成的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有能力的就独立完成。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回答时要引导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类题目应当怎样解答。
尝试练习,然后提问: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分数和比联系在一起会出现许多的新问题。出示:文艺书和科技书本数的比是1∶4。谁来说说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教学课件演示】
培养学生审题要仔细,弄清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分数应用题分类的依据是。
四、对比练习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通过两题对比,突出较复杂应用题的难点,帮助学产生加强审题意识,提高分析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优质教学设计 篇9
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0页的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⒉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⒊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重5千克、10千克、25千克的大米各一袋、CAI课件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数学概念知识课,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我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巧妙的设置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各类情景,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吨”的概念。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接着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在丰富的情景中帮助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并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分析:
“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帮助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教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说明“吨”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帮助学生在已经掌握的质量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吨”的概念,并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通过让学生计算每个同学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有多少千克,是几吨?通过推算,帮助学生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吨与千克的换算同千米与米的推理过程相同。因此教材未安排例题,而由学生自己试做。教材在练习中安排一些题目,以提高学生对物体重量的估计能力。学生分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接触过这些数量关系,只是没有概括总结出有关的术语,如果创设一种情景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学习掌握这一新知识。教学过程:
一、引用故事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同学们都喜欢听故事,你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听过),曹冲在记录大象的重量时要用到什么单位?(重量单位),那你们学过的重量单位有哪些?(千克、克、公斤、斤),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很好!下面我们根据他们之间的关系来做口答题。(CAI课件出示题目)
口答:
1千克=()克
3千克=()克
1000克=()千克
5000克=()千克
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课件出示《曹冲称象》的图片)
教师叙述:请同学们看,当曹冲称出这头大象的重量时发现我们学过的重量单位都不合适,你们能帮助他找一个合适的重量单位吗?(能,用吨)为什么大象的重量一般是用吨来作单位呢?(因为大象比较重)。什么样的物体可以用“吨”来做单位,“吨”和我们以前学的重量单位有什么不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吨的认识。(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设计目的: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吸引学生,并营造“情景问题”的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探求知识的欲望,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
研究问题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让学生交流自己带来的物体的重量,用什么样的单位合适。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设计目的:用CAI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认识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1)小组同学掂不同重量的物品,感受它们的重量。
①感受5千克
指名一学生汇报掂5千克的大米,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②感受10千克
指名另一学生汇报掂10千克的大米,并说说自己的受。
③感受25千克
指名同一学生掂25千克的大米,掂不动,需要2个同学才能抬起来。
④感受50千克
⑤感受1吨
课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问:需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个)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观察:有这样的几袋大米?(10袋)提问: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书: 1000千克。
你是怎样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个同学抬起来,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0个)。说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较重。
(设计目的:小组同学反复掂物体的重量,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物体的实际重量。迁移出1吨的重量。)
师引导: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吨。即:1吨=1000千克。
师补充板书:1吨=1000千克
(1)巩固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师生做个猜体重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平均每个老师的体重按50千克计算,那有多少个老师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你是怎样想的?
(2)填空练习: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千克,是()吨。
(设计目的:通过猜体重的游戏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1吨的重量,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爱学数学的兴趣。)
三、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书,标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设计目的:这个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看书质疑的能力。)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3吨=()千克
8000千克=()吨
9000千克=()吨
9千克=()克
2、一条鲸鱼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吨。
3、在()里添上合适的单位。(课件出示图片)
4、想一想:每幅图旁边的括号里填上什么数它的重量是1吨。
5、扩展题: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标注限重量1(吨),限坐十三个成人,出示问题:
提问:
(1)如果老师要带他们去乘坐电梯,一次可以坐多少人呢?
(2)如果全班54个人都要上去,那一共要乘坐几次呢?
(设计目的:通过看图填重量单位的练习,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对事物重量的估计能力.通过填空的练习,巩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互化.第四题,意在激发学生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的条理性.最后一道练习题我利用来源于生活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概念。并提高了学生日常的事物现象用数学的经验,思想与方法进行观察、推测、尝试、计划并合情合理地思考的意识与能力。)
五、合作总结
解决问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能帮助曹冲称的大象找到一个合适的重量单位吗?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习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目的: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收获,并鼓励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中。)
六、板书:
吨的认识
千克 = 1 0 0 0 克
1吨 = 1 0 0 0千克
小学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优质教学设计 篇10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
【教材分析】
教材在讲解认识线段时,直接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线段。并通过让学生量这几条线段的长度,使学生了解到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然后教材通过线段与曲线的对比(练习一的第7题),帮助学生认识线段的直观特征。
【学情分析】
线段是几何初步认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所以教材用直观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比较严格的定义到高年级再予以介绍。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具与学具】
课件,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争分夺秒,刻不容缓地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的场面。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 学情预设:这样比较快。
师:为什么从铁管上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课件出示: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等。师:如果把这些东西分成两类,你们会怎么分。学生汇报。并让他们说说理由。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它们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点两个点,按自己的想法把两个点连接起来。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点。
学生在下面操作,请一名同学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的很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中“做一做”的图下面的那句话和三条线。小结:我们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让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度量吗?让学生量一量课本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P7第9题),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度量,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长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教师巡视,选出几个不同画法的同学在投影仪上画。让下面的学生评价哪种方法好。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没有“0”刻度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设计意图]:通过看看、摸摸、量量、估估,使学生对线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面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就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3、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情预设:今天我们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还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学会了量出线段的长度和画线段。
五、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直的 有两个端点 可以量出长度
小学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优质教学设计 篇11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展示,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2、.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4、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统一单位的意识以及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难点:掌握用尺子量长度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师:老师有个问题需要问大家,大家猜一猜,在古代,人们没有工具的情况下。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视频,观看视频。
师:两个人同测量一匹布,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 学生回答。
师:统一用拃作单位长度,是否就正确了呢?下面先观看小裁缝的烦恼小视频,再回答提出的问题。
学生观看视频并回答提出问题。
师:现在,开启咱们智慧的小脑筋,如果让你解决裁缝手小量出物体长度小,这位顾客手大量出的物体长度大的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学生回答。
师:所以我们要统一长度单位。同学们回答的真准确。现在谁能告诉老师,我们现在用什么测量物体的长度。
2、介绍尺子
师:同学们看这个物体你们认识吗?
师:尺子是我们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上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师:咱们手里的尺子和黑板的尺子有什么共同点呢,仔细观察,请同学回答。学生回答。
注意强调0一般作为起点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也要让孩子在尺子上找到1cm。师: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1cm?
师:用手比划一下1cm有多长,5cm有多长,8厘米有多长。师:生活中,那些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呢?
注意强调:这些物体都比较短,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
3、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 师:上课之前老师让你们放在铅笔盒下的小纸条拿出来,先估计下是几厘米?到底是几厘米呢?用尺子测量,同桌相互讨论下,如何用尺子测量,并说出方法。学生回答并展示测量方法。
师:老师给大家总结了一个测量小儿歌。大家齐读。师:用这个小儿歌判断下,下面哪种测量方法对。
4、小练习(1)量一量
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请你用这些长度单位量一量生活中物体的长度。(1)数学书长约()拃(zhǎ)。(2)黑板长约()庹(tuǒ)。(2)找一找
尺子上从刻度0到1的长度就是1厘米,从()到()还是1厘米。
纸条长()厘米。
5、本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6、作业
量一量你手掌的宽度,你父母手掌的宽度。
四、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一、统一单位
二、厘米(cm)
三、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非常多,包括认识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在认识概念的时候,先围绕 一厘米这个最基本的单位展开。先让学生观察1厘米,再在自己的直尺上感受1厘米,然后在生活中寻找1厘米,在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认识3厘米、5厘米等,我觉得学生在学习厘米这个概念的时候并不困难,但是要加强他们的感性认识,要让他们自己比划1厘米是多长,找出生活中1厘米的物体。在判断一个物体是几厘米的时候,如果图示是从“0”刻度线开始,学生能够准确判断。总之,数学教学中始终贯穿学生主体性和活动性的教学思想。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发现,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一种思想。利用多种形式、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优质教学设计 篇12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教学设计
成都市武侯科技园小学
伍素琼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P39~40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面积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1、图形面积概念。
2、不同面积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图片各一张。
学生准备:语文书、数学书各一本,一元硬币1枚,形状不同的树叶2张,方格纸1张。
教学过程:
活动一:(摸一摸)
请学生拿出自己的数学书和语文书放在桌上。
请孩子们摸一摸数学书的上面、侧面,你有什么感觉?(上面光滑、侧面扎手)请生说。
师:请把语文书的上面与数学书的上面比一比,哪个面大?
活动二:
师:请孩子们拿出1元和1角的硬币,摸一摸、比一比哪个的面大?
活动三:
请拿出两张树叶,摸一摸,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给予肯定。
活动四:
请一个孩子伸出右手,与老师的右手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五:
师出示一张正方形图片、一张长方形图片、一张圆形图片(边出示图片边让学生说出图形的名称)。请孩子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给予肯定。
小结出面积概念并揭示课题:认识面积(并板书)
师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引导孩子读一读,记一记)
活动六: 比一比:哪个图形的面积大?(把附页2中的图5剪下)
师问:你打算怎么比?同桌的可以讨论,动手比一比。师巡视指导。(可以借助硬币、树叶、方格纸)
请生汇报,全班交流。(这一活动体现比面积大小的策略多样)
(A、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B、可以剪拼。C、可以利用小方格摆。D、可以同一硬币量个数。E、可以先画同样大小的格子,再数个数比。)师肯定学生动手操作的结果,并赞扬他经历比的过程。
活动七:
师:你愿意做一个小小设计师吗?
请你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等于8个小方格面积,比比谁设计的多? 请开始动笔设计。(时间2分钟)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展览。
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回家以后与爸爸妈妈说一说。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