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会员“fangmei”收集的函数数学教案(通用8篇),供大家品鉴。
2023高中数学幂函数教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幂函数概念的学习以及对幂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归纳与概括,让学生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幂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了解类比法在研究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幂函数的性质及运用
难点:幂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发现过程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问题1:如果张红购买了每千克1元的水果w千克,那么她需要付的钱数p(元)和购买的水果量w(千克)之间有何关系?
(总结:根据函数的定义可知,这里p是w的函数)
问题2:如果正方形的边长为a,那么正方形的面积 ,这里S是a的函数。 问题3:如果正方体的边长为a,那么正方体的体积 ,这里V是a的函数。 问题4:如果正方形场地面积为S,那么正方形的边长 ,这里a是S的函数 问题5:如果某人 s内骑车行进了 km,那么他骑车的速度 ,这里v是t的函数。
以上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个数学模型,你能发现以上几个函数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点吗?(右边指数式,且底数都是变量) 这只是我们生活中常用到的一类函数的几个具体代表,如果让你给他们起一个名字的话,你将会给他们起个什么名字呢?(变量在底数位置,解析式右边都是幂的形式)(适当引导:从自变量所处的位置这个角度)(引入新课,书写课题)
二、新课讲解
由学生讨论,(教师可提示p=w可看成p=w1)总结,即可得出:p=w, s=a2, a=s , v=t-1都是自变量的若干次幂的形式。
教师指出:我们把这样的都是自变量的若干次幂的形式的函数称为幂函数。
幂函数的定义:一般地,我们把形如 的函数称为幂函数(power function),其中 是自变量, 是常数。 1幂函数与指数函数有什么区别?(组织学生回顾指数函数的概念) 结论:幂函数和指数函数都是我们高中数学中研究的两类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从它们的解析式看有如下区别: 对幂函数来说,底数是自变量,指数是常数 对指数函数来说,指数是自变量,底数是常数 例1判别下列函数中有几个幂函数?
① y= ②y=2x2 ③y=x ④y=x2+x ⑤y=-x3 ⑥ ⑦ ⑧ ⑨ (由学生独立思考、回答)
2幂函数具有哪些性质?研究函数应该是哪些方面的内容。前面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研究了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3幂函数的定义域是否与对数函数、指数函数一样,具有相同的定义域?
(学生小组讨论,得到结论。引导学生举例研究。结论:幂指数 不同,定义域并不完全相同,应区别对待。)教师指出:幂函数y=xn中,当n=0时,其表达式y=x0=1;定义域为(-∞,0)U(0,+∞),特别强调,当x为任何非零实数时,函数的值均为1,图象是从点(0,1)出发,平行于x轴的两条射线,但点(0,1)要除外。)
例2写出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并指出它们的奇偶性:①y=x ②y= ③y=x ④y=x
(学生解答,并归纳解决办法。引导学生与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对照比较。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作简单归纳:分数指数应化成根式,负指数写成正数指数再写出定义域。幂函数的奇偶性也应具体分析。)
4上述函数①y=x ②y= ③y=x ④y=x 的单调性如何?如何判断?
(学生思考,引导作图可得。并加上y=x 和y=x-1图象)接下来, 在同一坐标系中学生作图,教师巡视。将学生作图用实物投影仪演示,指出优点和错误之处。教师利用几何画板演示。见后附图1
让学生观察图象,看单调性、以及还有哪些共同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注意学生叙述的严密性。)
教师总评:幂函数的性质
(1)所有的幂函数在(0,+∞)上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过点(1,1),
(2)如果a>0,则幂函数的图象通过原点,并在区间[0,+∞)上是增函数,
(3)如果a<0,则幂函数在(0,+∞)上是减函数,在第一区间内,当x从右边趋向于原点时,图象在y轴右方无限地趋近y轴;当x趋向于+∞,图象在x轴上方无限地趋近x轴。
5通过观察例1,在幂函数y=xa中,当a是(1)正偶数、(2)正奇数时,这一类函数有哪种性质?
学生思考,教师讲评:(1)在幂函数y=xa中,当a是正偶数时,函数都是偶函数,在第一象限内是增函数。(2)在幂函数y=xa中,当a是正奇数时,函数都是奇函数,在第一象限内是增函数。
例3巩固练习 写出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并指出它们的奇偶性和单调性:①y=x ②y=x ③y=x 。
例4简单应用1:比较下列各组中两个值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① , ;
②(-) ,(-) ;
③ , ;
④ ,
例5简单应用2:幂函数y=(m -3m-3)x 在区间 上是减函数,求m的值。
例6简单应用2:
已知(a+1)<(3-2a) ,试求a的取值范围。
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有哪些?你有哪些收获和经验?
1、 幂函数的概念及其指数函数表达式的区别 2、 常见幂函数的图象和幂函数的性质。
布置作业:
课本 2、3、4、思考5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h(h是实数)交点的横坐标。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2.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3.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大家的合作交流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h(h是实数)交点的横坐标。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讨论探索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二张
第一张:(记作§)
第二张:(记作§)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k≠0)和一次函数y=kx+b(k≠0)后,讨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当一次函数中的函数值y=0时,一次函数y=kx+b就转化成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且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解。
现在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和二次函数y=ax2+bx+c(a≠0),它们之间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将探索有关问题。
函数数学教案 篇3
目标:
1.让学生熟练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并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 ;
2.让学生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
3.让学生认识到函数的图象及基本性质(特别是单调性)在确定函数零点中的作用 ;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零点的概念及存在性的判定;
难点:零点的确定。
三、复习引入
例1:判断方程 x2-x-6=0 解的存在。
分析:考察函数f(x)= x2-x-6, 其
图像为抛物线容易看出,f(0)=-60,
f(4)0,f(-4)0
由于函数f(x)的图像是连续曲线,因此,
点B (0,-6)与点C(4,6)之间的那部分曲线
必然穿过x轴,即在区间(0,4)内至少有点
X1 使f(X1)=0;同样,在区间(-4,0) 内也至
少有点X2,使得f( X2)=0,而方程至多有两
个解,所以在(-4,0),(0,4)内各有一解
定义:对于函数y=f(x),我们把使f(x)=0的实数 x叫函数y=f(x)的零点
抽象概括
y=f(x)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叫做该函数的零点,即f(x)=0的解。
若y=f(x)的`图像在[a,b]上是连续曲线,且f(a)f(b)0,则在(a,b)内至少有一个零点,即f(x)=0在 (a,b)内至少有一个实数解。
f(x)=0有实根(等价与y=f(x))与x轴有交点(等价与)y=f(x)有零点
所以求方程f(x)=0的根实际上也是求函数y=f(x)的零点
注意:1、这里所说若f(a)f(b)0,则在区间(a,b)内方程f(x)=0至少有一个实数解指出了方程f(x)=0的实数解的存在性,并不能判断具体有多少个解;
2、若f(a)f(b)0,且y=f(x)在(a,b)内是单调的,那么,方程f(x)=0在(a,b)内有唯一实数解;
3、我们所研究的大部分函数,其图像都是连续的曲线;
4、但此结论反过来不成立,如:在[-2,4]中有根,但f(-2)0, f(4) 0,f(-2) f(4)
5、缺少条件在[a,b]上是连续曲线则不成立,如:f(x)=1/ x,有f(-1)xf(1)0但没有零点。
四、知识应用
例2:已知f(x)=3x-x2 ,问方程f(x)=0在区间[-1,0]内没有实数解?为什么?
解:f(x)=3x-x2的图像是连续曲线, 因为
f(-1)=3-1-(-1)2 =-2/30, f(0)=30-(0)2 =-10,
所以f(-1) f(0) 0,在区间[-1,0]内有零点,即f(x)=0在区间[-1,0]内有实数解
练习:求函数f(x)=lnx+2x-6 有没有零点?
例3 判定(x-2)(x-5)=1有两个相异的实数解,且有一个大于5,一个小于2。
解:考虑函数f(x)=(x-2)(x-5)-1,有
f(5)=(5-2)(5-5)-1=-1
f(2)=(2-2)(2-5)-1=-1
又因为f(x)的图像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所以抛物线与横轴在(5,+)内有一个交点,在( -,2)内也有一个交点,所以方程式(x-2)(x-5)=1有两个相异数解,且一个大于5,一个小于2。
练习:关于x的方程2x2-3x+2m=0有两个实根均在[-1,1]内,求m的取值范围。
五、课后作业
p133第2,3题
初中数学函数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①运用丰富的实例,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领悟函数概念的意义,了解常量与变量的含义。能分清实例中的常量与变量,了解自变量与函数的意义。
②通过动手实践与探索,让学生参与变量的发现和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引导学生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并感受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一副弹簧秤和挂件,一根绳子。
教学设计
提出问题:
1。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里程为s千米,行驶时间为t小时。先填写下面的表,再试着用含t的式子表示s:
t(小时) 1 2 3 4 5
s(千米)
2。已知每张电影票的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150张,日场售出205张,晚场售出310张,那么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为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售出x张票,票房收人为y元,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
3。要画一个面积为10cm2的圆,圆的半径应取多少?画面积为20cm2的圆呢?怎样用含圆面积S的式子表示圆半径r?
注:(1)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教师进行点评。
(2)挖掘和利用实际生活中与变量有关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经历探索具体情景中两个变量关系的过程,直接获得探索变量关系的体验。
动手实验
1。在一根弹簧秤上悬挂重物,改变并记录重物的质量,
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填入下表:
悬挂重物的质量m(kg)
弹簧长度l(cm)
如果弹簧原长10cm,每1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cm,怎样用重物质量m(kg)的式子表示受力后的弹簧长度l(cm)?
2。用10dm长的绳子围成矩形。试改变矩形的长,观察矩形的面积怎样变化,记录不同的矩形的长的值,计算相应的矩形面积的值,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用表格表示)。设矩形的长为xdm,面积为Sdm2,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S?
注:分组进行实验活动,然后各组选派代表汇报。
通过动手实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进一步深刻体会了变量间的关系,学会了运用表格形式来表示实验信息。
探究新知
(一)变量与常量的概念
1。在学生动手实验并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上面的问题和实验都反映了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其中有些量(时间t、里程s、售出票数x、票房收入y等)的值是按照某种规律变化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我们称之为变量。也有些量是始终不变的,如上面问题中的速度60(千米/时)、票价10(元)等,我们称之为常量。
2。请具体指出上面这些问题和实验中,哪些量是变量,哪些量是常量。
3。举出一些变化的实例,指出其中的变量和常量。
注: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并作记录,最后各组选派代表汇报。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并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的意识,提高观察、分析、概括和抽象等的能力。
(二)函数的概念
1。在前面的每个问题和实验中,是否各有两个变量?同一个问题中的变量之间有什么联系?
师生分析得出:上面的每个问题和实验中的两个变量互相联系。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就有惟一确定的值。
2。分组讨论教科书P。7 “观察”中的两个问题。
注:使学生加深对各种表示函数关系的表达方式的印象。
3。一般来说,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惟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函数值。例如在问题1中,时间t是自变量,里程s是t的函数。t=1时,其函数值s为60,t=2时,其函数值s为120。
同样,在心电图中,时间x是自变量,心脏电流y是x的函数;
在人口统计表中,年份x是自变量,人口数y是x的函数。当x=1999时,函数值y=12。52。
巩固新知
下列各题中分别有几个变量?你能将其中的某个变量看成是另一变量的函数吗?
1。右图是北京某日温度变化图
2。如图,已知菱形ABCD的对角线AC长为4,BD的长在变化,设BD的长为x,则菱形的面积为y= ×4×x
3。国内平信邮资(外埠,100克内)简表:
信件质量m/克 O
邮资y/元 O。80 1。60 2。40
注:巩固变量与函数的概念,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许多问题中的变量关系都存在着函数关系,初步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总结归纳
1。常量与变量的概念;
2。函数的定义;
3。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
注:通过总结归纳,完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
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P。18 习题11。1第1题。
2。选做题:教科书P。18 习题11。1第2题。
3。备选题:
(1)下图是某电视台向观众描绘的一周之内日平均温度的变化情况:
①图象表示的是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函数?
②这周哪天的日平均温度最低?大约是多少度?哪天的日平均温度最高?大约是多少度?
③14、15、16日的日平均温度有什么关系?
④点A表示的是哪天的日平均温度?大约是多少度?
⑤说说这一周的日平均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2)如右图所示,梯形上底的长是x,下底的长是15,高是8。
①梯形面积y与上底的长x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并指出其中的变量和常量、自变量与函数。
②用表格表示当x从10变到20时(每次增加1),y的相应值。
③当x每增加1时,y如何变化?说说你的理由。
④当x=0时,y等于多少?此时它表示的是什么?
(3)研究表明,土豆的产量与氮肥的施用量有如下关系:
施肥量(千克/公顷) 0 34 67 101 135 202 259 336 404 471
土豆产量(吨/公顷) 15。18 21。36 25。72 32。29 34。03 39。45 43。15 43。46 40。83 30。75
①上表反映的是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指出其中的自变量和函数。
②当氮肥的施用量为101千克/公顷时,土豆的产量是多少?如果不施氮肥呢?
③根据表中的数据,你认为氮肥的施用量为多少比较适宜?说说你的理由。
④简单说一说氮肥的施用量对土豆产量的影响。
设计思想
变量与函数的概念把学生由常量数学引入变量数学,是学生数学认识上的一大飞跃。因此,设计本课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创设丰富的现实情境,使学生从中感知变量与函数的存在和意义,体会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变化规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渐进认识规律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后归纳,然后提出注意问题,帮助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并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概括等能力。同时在引导学生探索变量之间的规律,抽象出函数概念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过程经历和体验,让学生领悟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多姿多采的数学问题,并能从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还要培养一种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探索、研究和应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高一数学教案函数 篇5
一:【课前预习】
(一):【知识梳理】
1.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如图)
(1)边的关系(勾股定理):AC2+BC2=AB2;
(2)角的关系:B=
(3)边角关系:
①:
②:锐角三角函数:
A的正弦= ;
A的余弦= ,
A的正切=
注:三角函数值是一个比值.
2.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3.三角函数的关系
(1) 互为余角的三角函数关系.
sin(90○-A)=cosA, cos(90○-A)=sin A tan(90○-A)= cotA
(2) 同角的三角函数关系.
平方关系:sin2 A+cos2A=l
4.三角函数的大小比较
①正弦、正切是增函数.三角函数值随角的增大而增大,随角的减小而减小.
②余弦是减函数.三角函数值随角的增大而减小,随角的减小而增大。
(二):【课前练习】
1.等腰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的余弦为( )
A.
2.点M(tan60,-cos60)关于x轴的对称点M的坐标是( )
3.在 △ABC中,已知C=90,sinB=,则cosA的值是( )
4.已知A为锐角,且,那么( )
二:【经典考题剖析】
1.如图,在Rt△ABC中,C=90,A=45,点D在AC上,BDC=60,AD=l,求BD、DC的长.
2.先化简,再求其值, 其中x=tan45-cos30
3. 计算:①sin248○+ sin242○-tan44○tan45○tan 46○ ②cos 255○+ cos235○
4.比较大小(在空格处填写或或=)
若=45○,则sincos
若45○,则sin cos
若45,则 sin cos.
5.⑴如图①、②锐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都随着锐角的确定而确定,变化而变化,试探索随着锐角度数的增大,它的正弦值和余弦值变化的规律;
⑵根据你探索到的规律,试比较18○、34○、50○、61○、88○这些锐角的正弦值的大小和余弦值的大小.
三:【课后训练】
1. 2sin60-cos30tan45的结果为( )
A.
2.在△ABC中,A为锐角,已知 cos(90-A)= ,sin(90-B)= ,则△ABC一定是( )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3,0)点B(0,-4),则cosOAB等于
+sin242○ =1,则锐角=.
5.在下列不等式中,错误的是( )
○sin30○;○tan30○;○
6.如图,在△ABC中,AC=3,BC=4,AB=5,则tanB的值是()
7.如图所示,在菱形ABCD中,AEBC于 E点,EC=1,B=30,求菱形ABCD的`周长.
8.如图所示,在△ABC中,ACB=90,BC=6,AC=8 ,CDAB,求:①sinACD 的值;②tanBCD的值
9.如图 ,某风景区的湖心岛有一凉亭A,其正东方向有一棵大树B,小明想测量A/B之间的距离,他从湖边的C处测得A在北偏西45方向上,测得B在北偏东32方向上,且量得B、C之间的距离为100米,根据上述测量结果,请你帮小明计算A山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结果精确至1米.参考数据:sin32○,cos32○)
10.某住宅小区修了一个塔形建筑物AB,如图所示,在与建筑物底部同一水平线的C处,测得点A的仰角为45,然后向塔方向前进8米到达D处,在D处测得点A的仰角为60,求建筑物的高度.(精确米)
数学《二次函数》优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2、进一步发展估算能力、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的过程,获得用图象法求方程近似根的体验、
2、利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这种求解方程的思路,体验数形结合思想、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进一步掌握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教学难点
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教学方法
学生合作交流学习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记作§2、8、2A)
第二张:(记作§2、8、2B)
第三张:(记作§2、8、2C)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和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关系,懂得了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y=0时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于是,我们在不解方程的情况下,只要知道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可、但是在图象上我们很难准确地求出方程的解,所以要进行估算、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数学《函数》教学设计 篇7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
2.会用配方法求抛物线y=ax2+bx+c的顶点坐标、开口方向、对称轴、y随x的增减性.
3.能通过配方求出二次函数y=ax2+bx+c(a≠0)的最大或最小值;能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体会建立二次函数y=ax2+bx+c(a≠0)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公式的必要性.
2.在学习y=ax2+bx+c(a≠0)的性质的过程中,渗透转化(化归)的思想.
【情感态度】
进一步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
①用配方法求y=ax2+bx+c的顶点坐标;②会用描点法画y=ax2+bx+c的图象并能说出图象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利用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公式,解决一些问题,能通过对称性画出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问题.
1.把二次函数y=-2x2+6x-1化成y=a(x-h)2+k的形式.
2.写出二次函数y=-2x2+6x-1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坐标.
3.画y=-2x2+6x-1的图象.
4.抛物线y=-2x2如何平移得到y=-2x2+6x-1的图象.
5.二次函数y=-2x2+6x-1的y随x的增减性如何?
【教学说明】上述问题教师应放手引导学生逐一完成,从而领会y=ax2+bx+c与y=a(x-h)2+k的转化过程.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1 如何画y=ax2+bx+c图象,你可以归纳为哪几步?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一般分为三步:
1.先用配方法求出y=ax2+bx+c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2.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对称轴右边的部分图象.
3.利用对称点,画出对称轴左边的部分图象.
探究2 二次函数y=ax2+bx+c图象的性质有哪些?你能试着归纳吗?
函数数学教案 篇8
I.定义与定义表达式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y=ax^2+bx+c
(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开口方向向下,IaI还可以决定开口大小,IaI越大开口就越小,IaI越小开口就越大.)
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II.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式一般式:y=ax^2+bx+c(a,b,c为常数,a0)
顶点式:y=a(x-h)^2+k[抛物线的顶点P(h,k)]
交点式:y=a(x-x?)(x-x?)[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0)和B(x?,0)的抛物线]
注:在3种形式的互相转化中,有如下关系:
h=-b/2ak=(4ac-b^2)/4ax?,x?=(-bb^2-4ac)/2a
III.二次函数的图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二次函数y=x^2的图像,
可以看出,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