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设计

唐诗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最新3篇】

时间:2023-10-02 08:17:01 教学设计

唐诗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句。

  3、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4、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景物的方法。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2、欣赏优美文章积累写作经验。

  [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A、对于作家与作品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上互联网查找。

  B、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合作、讨论方式来学习。

  2、采用多媒体教学师生互动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

  [学法指导]

  1、“文言文四步诵读法”

  第一步:朗读——读准字音朗读指导;

  第二步:解读——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第三步: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第四步:品读——品味语言赏析亮点。

  2、“文言文固定程序阅读法”

  (1)标题;(2)作者;(3)出处;(4)基本内容;(5)文中涉及的重要史实;(6)文章特点及有争论之处;(7)文中的观点及可取之处。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

  A、导入;B、朗读;C、学生展示所查资料;D、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主要内容:

  A、质疑探究提炼主题;B、品味语言赏析亮点。C、联想想象拓展思维。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略)

  二、学生展示所查资料。(利用多媒体展示)

  1、关于作者。2、关于《水经注》。3、关于三峡。

  三、朗读课文。(略)(教师说明朗读方法)

  四、解读课文——准确翻译、理解内容。(略)

  要求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先由各组学生讨论解决再由老师于疑难处点拨。

  第 二 课 时

  一、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友情提示:

  A、文章写了三峡的什么景物?

  B、这些景物有什么主要特点?(请根据原文语句回答)

  C、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归纳成板书大致内容如下。)

  2、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主题。

  友情提示:

  A、你们认为这篇文章表现了大自然的什么特征?

  B、你们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二、品读——品味语言赏析亮点。

  体会文章“片言万语”的精炼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

  1.全篇只有一百多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抒发游览感慨描绘高猿异相。请同学们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请同学们注意文章的句式特点并加以分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提出见解。教师可适当点拨。)

  三、联想想象拓展思维。

  1、同学们学了这篇优美的文章你能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歌来概括本文的意境吗?(学生背诵《早发白帝城》)

  2、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在对比中讨论分析。)

  3、请同学们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你的疑问看哪个组的同学会思考、善质疑。(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文。

  2、根据本文的内容和意境请同学们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现代文作为本周的周记。请同学们不要只是照抄译文而要展开你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

  3、对比阅读、开拓视野。

  老师为同学们摘抄了《三峡》原文中的一些语段和著名作家刘白羽的《长江三日》请同学们课后阅读、欣赏。

唐诗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熟读能译,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4、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学习重难点:目标1、2、3、4

  学习时间:4课时

  课型:新授课

  资料链接:

  简介《列子》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目标:1、熟读课文。2、翻译课文并积累文言词汇。

  过程:

  一、读

  1、听范读后,自由朗读。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突出;富有节奏,读后强调:

  2、对子组互读,纠错。

  3、朗读展示。

  4、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落实词句。自主翻译课文,注意特殊现象归纳。

  (通假字、重点虚词、特殊句式)

  1、通假字

  指通豫南 指同直(一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无(没有)

  一厝朔东厝 同措(放置)

  无陇断焉 陇同垄(高地)

  2、重点虚词的用法

  “之”的用法

  ⑴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⑵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⑶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⑷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其”的用法

  ⑴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他”: 惧其不已也

  ⑵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3、特殊句式

  ⑴被动句 帝感其诚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⑵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甚矣,(谓) 汝之不惠(主)

  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

  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

  ⑶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一厝(于)朔东 一厝(于)雍南

  二、对子组互译,巩固记忆并注意纠错。

  第二课时

  目标:1、翻译课文并积累。2、理清故事情节。

  过程:

  一、小组准备展示翻译。(重点字词、疏通文意、内容讲解、拓展)

  二、抽签展示。

  三、合作学习,研读课文,请同学们看课文,思考这些问题,用课文原句来回答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

  6、山最终移掉了吗?

  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第三课时

  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2、 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3、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过程:

  一、小组模拟对话,分析人物形象。(独立思考,组内交流,自由展示。)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3、对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你该如何评价呢?

  4、看来愚公非愚蠢之人,可有很多人说愚公就是一愚蠢之人,你的看法呢?我们男生和女生分成两派来,对两个观点“愚公不愚”、“愚公实愚”分别想想理由,锻炼一下嘴上功夫,来个小小的辩论吧。

  二、想像一下,如果没有神的帮助,移山的结果会怎样?

  三、归纳寓意: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你能说出这个“愚公移山”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四、总结写作特色:你从这篇寓言故事里学到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小组探究。)

  第四课时

  练习巩固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仞( ) 惩山北之塞( )( ) 出入之迂也( ) 荷担者三夫( ) 始龀( )汝( ) 无穷匮也( ) 一厝雍南( )

  2、翻译。

  (1)何苦而不平?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甚矣,汝之不惠。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写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词义: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何苦而不平。

  4、找出下面的通假字并解释。

  (1)始一“反”焉( )

  (2)甚矣,汝之不惠( )

  (3)河曲智臾亡以应( )

  (4)一厝朔东( )

  二、文言文阅读。

  (一)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用原文回答问题:

  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 :

  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 ;

  智叟的态度是: 。

  3、上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的人物描写方法。

  4、“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5、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

  6、选出与这段文字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 )

  A.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B.愚公一家排除困难,决心移山。

  C.愚公移山,得到了邻人的帮助。

  D.愚公虽有移山的决心,却无具体的办法和行动。

  7、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

  ”而言的。

  8、选文第三段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

  9、天帝是被什么所感动,因而命夸娥氏的二子搬掉两座山的?

  10、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

唐诗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3

  一、理解分析第一段

  (注意:1、结合朗读;2、指导督促学生做好字句解释的笔记)

  (一)请学生说句子大意,间以师生质疑、释疑,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选择词典中的义项。借助注释、学生的阅读积累及教师的讲解了解六个人物的故事。(关键词:发、举、士、市)

  (二)师:这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六个历史人物)

  生:出身卑微,有的是农夫,有的是囚犯、有的是奴隶……;后来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师:仅是“出身卑微”的地位相似?况且像管夷吾,并非生来就是囚犯,百里奚也非生来就做奴隶的啊。看看他们的生活状态吧!农夫——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泥水匠、筑墙工——辛苦的体力劳动;鱼盐贩子——辛苦奔波,社会地位低;囚犯——徘徊在生死边缘;隐士——生活清贫;奴隶——失去尊严,自由掌握在主人手里。(学生与教师应和着分析)

  生:他们生活艰苦,经历了磨难。

  师:是的,他们都经历了一番磨难,经历了一番艰苦磨炼,而最后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名垂青史。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什么道理吗?

  生: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师:正是如此,逆境出人才,人才是在忧患中造就的。(板书:人才在忧患中造就)

  二、理解分析第二段

  (一)教师提问关键字意思,提示“使动用法”,请学生试着解释句子大意。难点教师给予帮助。(关键字:故、是、苦、劳、饿、空乏、拂、乱、所以、动、忍、曾益)

  (二)师:经历磨难的好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师:要使他内心惊动,性格坚韧,增加他原本没有的才能,途经是——

  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师:是啊,必须让他在各个方面都经受一番磨难,由此磨炼出杰出的品格和才华。这样,才能担当起上天赋予的重任啊!(板书:苦劳饿 空乏 拂乱——动心忍性 曾益不能)

  (三) 师:这一段所说的中心意思可以怎么来概括?

  生:人必须经历一番艰苦磨炼才能成才。

  师:咦,是不是与上一段意思一样啊?——这两段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不过,论说的方法可不一样。

  生:第一段是举例子,第二段是在分析道理。

  师:严格地说,第一段是以事例为议论的依据,我们称为“举例论证”,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举例论证例证是人们议论分析时常用的方法。(板书:举例论证 )

  三、 布置作业

  (一) 背诵第一、第二段。复习字句解释。

  (二) 自己串讲第三第四段。

  一、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齐读课文。

  二、学生解释第三段的句意。教师指导、点拨。(关键字:恒、过、困、衡、虑、作、征、发、喻、入、楚、法家、拂士、敌国、外患)

  三、师:能否用概括第一、二段的句子“人才必须在忧患中造就”来概括这一段?

  生:不能,因为这里还写到了国家。

  师:是的,这一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有了内容的拓展,由人说到了国家。(板书:由人到国)有一副对联可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我说上联,同学们能否对出下联?

  人处困境方能奋发,

  生:国无忧患常会灭亡。国少忧患易遭灭亡。等等。

  师:横批呢?

  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所以啊,孟子最后总结道:“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我们来解释解释句子的意思。(请学生讲,教师指导、点拨。关键字:生、忧患、死、安乐;句子解释时的语序调整。)

  四、 师生齐读课文。

  五、 教师简单归纳本文写法上的特点。

  六、结束语:

  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无数次地证明了他的观点。当我们遇到挫折,身处困境之时,不要埋怨,不要害怕,不要气馁,你应该感谢生活给了你一个磨炼自己的机会,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努力锻造自己的品格和学识才干,你就会走出逆境,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由背诵。时间允许则当堂背诵。

  八、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复习字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