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设计

人教版秦统一全国教学设计【通用4篇】

时间:2023-10-16 08:18:50 教学设计

人教版秦统一全国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为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习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2、教材知识结构和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有两方面的知识,首先由测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介于同学们对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物体长度有直观的理解,所以本节课着重点应放在借助实际动手测量来帮助他们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引出国际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方便他们以后对测量的学习和应用)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学习,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学会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认识了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这些立体图形,认识了人民币,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这些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厘米和米的进率关系。

  (二)能力目标: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三)情感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习惯。

  2、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量的计量应用越来越广泛。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统一长度单位以及厘米和米。本节课先由测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种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经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由于年龄较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识,此外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法,实现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习中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他们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六、教学步骤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在古代,就有了计量的需要,最初是直接比较。比如,拿两条绳子比一比哪一条长,有时很不方便,人们就选取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长度作为计量的标准,把要比较的物体同身体上选定的那一部分长度来比较,这样就产生了计量的单位。如一寸、一尺就是根据人体的一部分长度来确定的,把中指顶端一节定为一寸,把大拇指和中指张开的长度定为一尺(现在叫一扎)。裁缝在量一块布的长度的时候,有的用脚,有的用扎。同学们看这座漂亮的房子,我们想知道它有多长,也需要来量一量。

  (2)操作探究,感悟新知

  现在我们来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有的同学选用小方块,有的同学选用三角形纸片,有的同学选用小刀,同一本数学书,他们的测量结果却是不一样的,同学们总结出了这是因为选用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我们要统一长度单位。

  (3)巩固操练

  选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小木块,来测量这些摆放整齐的物品。(通过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实际测量以后,体会到测量活动中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从而引出国际同意长度单位的新知)

  (4)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5)练习我们统一选用小方块来作为长度单位,测量一下这些物体的长度。用直尺测量铅笔的长度。(设计以上两个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七、课堂小结

  在练习结束后,让学生来总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提出新的要求,这能使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八、课堂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以动手实践为主线,遵循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了“质疑—探究—释疑”的过程。教学中不仅关注到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到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人教版秦统一全国教学设计 篇2

  人教版《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二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二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二设计说明: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6~61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对于学生来说,虽然已经初步认识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学生由认识平面上的直线图形到认识平面上的曲线图形,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是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本课的教学设计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激活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经验,促使学生逐步归纳内化,上升到数学层面来认识圆,体会到圆的本质特征:

  1、拓展空间,强化操作,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深刻感知圆的特征。

  2、运用课件,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动画的效果,让学生建立深刻的印象。

  3、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思想。通过让学生寻找举例生活中的圆、欣赏生活中的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自然的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通过对生活现象的解释及问题的解决,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意义,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一个圆里(或等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在探索中发现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同一个圆里(或等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能利用圆的特征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找生活中的圆,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1、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随着学生的回答课件播放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2、让学生拿出圆形卡片,摸一摸它的边,比较一下,圆与其它几个平面图形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通过课件直观演示,从而认识圆是曲线图形)

  3、师: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圆?(学生自由回答)

  4、欣赏圆。(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课件出示生活中有关圆的图片,如石头落入水中形成的的美丽波纹、阳光下绽放的美丽花朵、人类智慧的结晶与大自然的完美融合、神奇的日晕现象、远至土星四周美妙的光环)

  5导入新课: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从生活中导入,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带着快乐的心情学习,学生通过举例圆、比较圆、欣赏圆,让学生感受到圆的美无处不在,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圆的世界。]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认识圆各部分名称。

  学生将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片进行对折,看你能发现什么。(学生操作后集体汇报。)

(1)折痕相交于一点圆心。

  将圆对折,折痕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就是圆的圆心,字母o表示。(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圆,画出圆心并标出字母o)请大家在你们的圆形纸上标出圆心,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2)折痕有无数条直径。

①、让学生把其中的一条折痕用笔描出来,就可以得到一条线段

②、这样的线段就是圆的直径,用字母d表示。(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直径,并标出字母d)

③、请同学们也在你们的圆形纸上画出一条直径,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④、师:在画直径时应该注意什么,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引导学生概括直径概念,强调圆上、圆内、圆外的区别)

(3)认识半径。

①、教师在刚才的基础上画出一条半径。讲解: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就是圆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课件出示,强调任意一点。

②、学生画半径,用字母表示。

(4)(课件出示)练习:判断下面的线段哪些是直径,哪些是半径?为什么?

  2、探究圆的特征。

(1)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学具探究圆的特征,填写发现单:

  关于半径,我们发现了:、关于直径,我们发现了:、我们还发现了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是: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二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二(2)学生汇报交流。

(3)结论:在同一圆内(或等圆)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2倍,也就是 d = 2r 或 r =

[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学生通过折、画、找、量等操作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通过让学生在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中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积极合作,这样做有利于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体验成功的喜悦,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探究圆的画法

  1、引导学生思考:你能用什么办法画出圆呢?(用硬币,瓶盖,圆规等。)

  2、用圆规在一张纸的左边画一个小圆,在右边画一个大圆,并思考:圆的位置由什么决定?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3、画一个半径为4厘米的圆,并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让学生用圆规画圆,学会画圆的方法,深化对圆的认识,使学生明确圆心决定圆的位,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并对圆的特征建立表象,形成空间印象。]

  四、实际应用,深化认知

  1、我来填一填。

(1)、时钟的分针转动一周形成的图形是()。

(2)、从()到()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

(3)、通过()并且()都在()的线段叫做直径。

(4)、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所有的()也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

(5)、用圆规画一个直径20厘米的圆,圆规两脚步间的距离是()厘米。

  2、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1)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相等。()

(2)半径3厘米的圆比直径5厘米的圆小。()

(3)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4)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就是圆的直径。()

  3、我来试一试:你能用几种方法量出1元硬币的直径?

  4、说一说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自行车的钢条相当于圆的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动画演示)

  5、我来当小裁判员:

  六(1)儿童节六年级要举行迎六一套圈比赛,参加的同学站成什么形状比赛才公平、省时?请根据你的创意画出相应的示意图。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刚刚形成的知识得到活学活用,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从而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练习又注重与生活的联系,这样的练习学生乐于参与,也有实效。]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从下面方面思考:

  这节课做了什么?用了哪些方法?圆有哪些特征?怎么知道?等等。(生:)

[让学生从学习方法上,从知识技能上,从情感态度几方面进行总结,这样做既巩固了知识点和学习方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

  附板书

人教版秦统一全国教学设计 篇3

  篇1:《按比分配》教学设计

《按比分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特点及解题方法,能正确的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

  2.经历自主画图分析、将新知识与旧知识建立联系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学习价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老师买了一瓶浓缩果汁,调制了三杯果汁水,我品尝了一下,你们想知道味道怎么样?(1号特别甜,3号特别淡,2号口感还不错)

  师:都是用这瓶浓缩果汁调制的,味道怎么不一样?

  师:这三杯果汁水都是我按照浓缩果汁和水一定的比配制的,浓缩果汁和水的比分别是1:

  9、1:4和1:1,根据品尝的结果,把果汁水和相应的比连一连。 1号(特别甜)浓缩果汁和水的比是1:9 2号(还不错)浓缩果汁和水的比是1:4 3号(很淡)浓缩果汁和水的比是1:1 师:每袋浓缩果汁的包装袋上都有调制建议,标明了浓缩果汁

  和水的体积比,看来正如说明书上所说,按1:4的比配置的果汁水口感最佳。

  师: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经历哪几个步骤?

  生: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板书)1.自己分析,独立解答。

  师:通过阅读这道题目,我们知道了哪些信息?互相说说 生:500毫升是稀释后果汁水的体积

(板书: 500毫升 果汁水)

  按1:4的比配置的。

(板书: 浓缩果汁:水)1: 4 要求的是浓缩果汁和水的体积。

  师:你是怎么理解1:4的?用你喜欢的方式写一写、画一画。然后解答这道题。

(要求: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2.汇报。

(1)怎样理解1:4。

  预设:①浓缩液是这样的1份,水是这样的4份,冲好的果汁一共是这样的5份。

(板书: 果汁 1份

  水4份

  果汁水 5份)

  1份 4份

  1份 4份

④把冲好的果汁看作单位“1”,浓缩液占总量的,水占总量的。

  师:第4种方法与前三种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不仅看出了1份4份,还看出了每部份和总量之间的关系)(板书:浓缩果汁占果汁水的水占果汁水的)

  师:有的同学利用文字,有的同学通过画图,都是在表达你们对于1:4的理解,概括的说你们都分析出什么了?

  生:分析出浓缩液和水的关系,分析出每部分和总量的关系。师:那我们对1:4的理解对解题有帮助吗?好,下面我们一起交流解答的方法。

(2)汇报解题过程。 ①归一思路:浓缩液是这样的1份,水是这样的4份,总体积平均分成5份。500÷(4+1)=100(毫升)

  浓缩果汁:100×1=100(毫升)

  水: 100×4=400(毫升)

②利用分数乘法解答: 1=100(毫升)1+4 4水: 500×=400(毫升)1+4浓缩果汁: 500×

  师:怎么想到用分数解决的?

  师:要转化成用分数解答,关键是什么? 3.回顾与反思。

  师:我们已经分析解答了这道题,接下来我们该。生:回顾与反思。

(1)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看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否是1:4。

  和是否是500毫升。

  师:为什么要从两方面检验。

(2)回顾解题过程。

  做了哪些事?首先着重理解了1:4的意义

  解答。解答时同学们用到了不同的方法,有的用到了小份的方法,有的用到了分数乘法。

  师:正像你们所说的,首先我们对1:4进行了理解。不同的 理解,解题的方法不同;分析的越全面、深入,方法越多样。4情境延伸。

  师:特甜的这杯水我也配置了500毫升,你知道我放了多少浓缩果汁?多少水吗?

  特别淡的这杯水呢?

  师:刚才我们解答的这类题都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然后求出每部分各是多少,我们把这样的问题也叫做按比分配的问题。你们会解答了吗? 按比分配的想象在生活中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你在哪里见过吗?(生举例)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事情是怎么分配的?

(1)

  篇2: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比的应用(按比分配)教学设计

《比的应用—按比分配》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肖彦 授课时间: 课题:比的应用——按比分配

  教学内容:六年级数学上册第49页例2和“做一做”及练习十二第1-4题。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理解按比分的意义,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抢答:

  1.将10克糖放入90克水中,糖和水的比是多少?糖占水的几分之几?水是糖的几倍?糖是糖水的几分之几?水是糖水的几分之几?

  2.小刚家养的鸡、鸭、鹅的只数比是7∶2∶1,那么鸡的只数占三种家禽()()总数的 ,鸭的只数占三种家禽总数的,鹅的只数占三种家禽总

()()()数的。

()

  3.根据“四二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1∶2”这个信息,你能想到什么?

(二)口头列式计算: 3 1.果园有100棵苹果树,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梨树有多少棵? 52.学校操场共有400平方米,由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打扫,平均每个年级打扫多少平方米?

  导入:这是一道什么应用题?(平均分)你认为这样分配任务合适吗,为什么?你认为应该怎样分配任务?

  二、新课教学。

(一)改编复习题,分析题意。

  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上题补充一个条件,改编成一道按比分的应用题:学校操场共有400平方米,按1∶4的比分配给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打扫,两个年级各打扫多少平方米?

“按1∶4的比分配给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打扫”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根据这句话我们可以想到什么?

  多请几个学生说一说。

(二)学生试做。

  再请学生自己试着做一做。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如果觉得有困难,可以自己看一看书上49页的例2。

(三)集体订正评讲。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示意图,板书算式,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四)再次改编复习题。

  学校操场共有400m2,按1∶3∶4的比分配给一年级、二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打扫,这三个年级各打扫多少m2?

  教师引导,师生一起完成。

(五)比较两道例题,小结。

  这两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第1题中400 m2是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要打扫的面积总和,是按1∶4这个比来分的。要求一年级打扫多少和六年级打扫多少。第1题中400 m2是一年级、二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要打扫的面积总和,是按1∶3∶4这个比来分的。要求一年级打扫多少、二年级打扫多少和六年级打扫多少。两题都已知要几个年级要打扫的面积总和,和几年级打扫的面积之比,要求几个年级分别打扫的面积。)这种应用题,已知了几个数量的总和以及这几个数量的比,要求这几个数量,也就是要把一个数按一定的比分成几部分。所以这种应用题叫做按比分配应用题。解答按比分配的应用题哪些方法呢?(解答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时可以把比转化为份数,先求出总份数,再求出每份数,再用每份数×对应的份数=对应的数量。也可以把比转化为分数,先求出对应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再用总量×对应()的 =对应的数量。)()

(六)结合教材第49页例2再次巩固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答方法。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49页“做一做”,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解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应用比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收获?(什么叫按比分配?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特征?解答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哪些方法?平均分是按比分配吗?生活中有哪些按比分配的实例?)

  五、作业:练习十二第1-4题。

  五、板书

  比的应用——按比分配

  篇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按比分配)教学设计

  课题:比的应用——按比分配

  教学内容:六年级数学上册第54页例2和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理解按比分的意义,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抢答:

  1.将10克糖放入90克水中,糖和水的比是多少?糖占水的几分之几?水是糖的几倍?糖是糖水的几分之几?水是糖水的几分之几?

  2.小刚家养的鸡、鸭、鹅的只数比是7∶2∶1,那么鸡的只数占三种家禽()()总数的 ,鸭的只数占三种家禽总数的,鹅的只数占三种家禽总()()

()数的。()

  3.根据“四二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1∶2”这个信息,你能想到什么?

(二)口头列式计算:

  31.果园有100棵苹果树,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 ,梨树有多少棵? 5 2.学校操场共有400平方米,由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打扫,平均每个年级打扫多少平方米?

  导入:这是一道什么应用题?(平均分)你认为这样分配任务合适吗,为什么?你认为应该怎样分配任务?

  二、新课教学。

(一)改编复习题,分析题意。

  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上题补充一个条件,改编成一道按比分的应用题:学校操场共有400平方米,按1∶4的比分配给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打扫,两个年级各打扫多少平方米?

“按1∶4的比分配给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打扫”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根据这句话我们可以想到什么? 多请几个学生说一说。

(二)学生试做。

  再请学生自己试着做一做。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如果觉得有困难,可以自己看一看书上49页的例2。

(三)集体订正评讲。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示意图,板书算式,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四)再次改编复习题。

  学校操场共有400m2,按1∶3∶4的比分配给一年级、二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打扫,这三个年级各打扫多少m2?

  教师引导,师生一起完成。

(五)比较两道例题,小结。

  这两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第1题中400 m2是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要打扫的面积总和,是按1∶4这个比来分的。要求一年级打扫多少和六年级打扫多少。第1题中400 m2是一年级、二年级和六年级的同学要打扫的面积总和,是按1∶3∶4这个比来分的。要求一年级打扫多少、二年级打扫多少和六年级打扫多少。两题都已知要几个年级要打扫的面积总和,和几年级打扫的面积之比,要求几个年级分别打扫的面积。)

  这种应用题,已知了几个数量的总和以及这几个数量的比,要求这几个数量,也就是要把一个数按一定的比分成几部分。所以这种应用题叫做按比分配应用题。

  解答按比分配的应用题哪些方法呢?(解答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时可以把比转化为份数,先求出总份数,再求出每份数,再用每份数×对应的份数=对应的数量。也可以把比转化为分数,先求出对应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再用总量×对应()的 =对应的数量。)()

(六)结合教材第54页例2再次巩固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答方法。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应用比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收获?(什么叫按比分配?

  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特征?解答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有哪些方法?平均分是按比分配吗?生活中有哪些按比分配的实例?)

  五、作业:练习十二第1-4题。

人教版秦统一全国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为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习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1、教材知识结构和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有两方面的知识,首先由测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介于同学们对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物体长度有直观的理解,所以本节课着重点应放在借助实际动手测量来帮助他们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引出国际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方便他们以后对测量的学习和应用)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学习,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学会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认识了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这些立体图形,认识了人民币,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这些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厘米和米的进率关系。(二)能力目标:

  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三)情感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习惯。2、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四、教学重、难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量的计量应用越来越广泛。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统一长度单位以及厘米和米。本节课先由测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种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经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由于年龄较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

  境,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识,此外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法,实现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习中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他们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六、教学步骤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在古代,就有了计量的需要,最初是直接比较。比如,拿两条绳子比一比哪一条长,有时很不方便,人们就选取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长度作为计量的标准,把要比较的物体同身体上选定的那一部分长度来比较,这样就产生了计量的单位。如一寸、一尺就是根据人体的一部分长度来确定的,把中指顶端一节定为一寸,把大拇指和中指张开的长度定为一尺(现在叫一扎)。裁缝在量一块布的长度的时候,有的用脚,有的用扎。同学们看这座漂亮的房子,我们想知道它有多长,也需要来量一量。(2)操作探究,感悟新知

  现在我们来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有的同学选用小方块,有的同学选用三角形纸片,有的同学选用小刀,同一本数学书,他们的测量结果却是不一样的,同学们总结出了这是因为选用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我们要统一长度单位。(3)巩固操练

  选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小木块,来测量这些摆放整齐的物品。(通过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实际测量以后,体会到测量活动中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从而引出国际同意长度单位的新知)(4)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5)练习我们统一选用小方块来作为长度单位,测量一下这些物体的长度。用直尺测量铅笔的长度。(设计以上两个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七、课堂小结

  在练习结束后,让学生来总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提出新的要求,这能使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八、课堂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以动手实践为主线,遵循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了“质疑—探究—释疑”的过程。教学中不仅关注到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到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