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设计

人教版比例尺教学设计(最新5篇)

时间:2023-10-27 09:30:38 教学设计

  下面是网友“shanhuangzhaoyideng”分享的人教版比例尺教学设计(最新5篇),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比例尺教学设计

人教版比例尺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3.理解比例尺的书写特征。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

  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什么是比例尺(自学书上内容,学生交流汇报)

  出示图例1

  在绘制地图和其它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介绍数值比例尺

  让学生看图。

  我们经常在地图上看到的比例尺有这两种:1:是数值比例尺,有时也可以写成:1/,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厘米。

  3.介绍线段比例尺

  还有一种是线段比例尺(看北京地图),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km的实际距离。

  4.介绍放大比例尺

  出示图例2

  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图纸上。下面就是一个弹簧零件的制作图纸。

人教版比例尺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8页“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上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结合具体的情境,出示不同地图,引发学生思考。再通过比的有关知识介绍比例尺的意义,利用具体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建构比例尺这一概念,为强化对比例尺的认识,设计中,通过不同形式比例尺的分析比较,以及系列学生自主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设置情境,比较引入

  演示:出示两张大小不同的中国地图。

  学生观察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师:想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自主探究,认识新知

  1、出示例6。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尝试写出两个数量的比。

  师:题中要我们写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 什么是图上距离?

  什么是实际距离?

  2、 认识探索写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比的方法。

  师: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学生交流,明确方法:

  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成相同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比例尺的意义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师: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题中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师: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师: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你是怎样理解这幅图的比例尺的?

  学生交流: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

  5、认识线段比例尺

  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0 米 师介绍线段比例尺。

  问: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多少米?3厘米呢?

  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四、独立练习,巩固提高

  1、做“练一练”第1题。

  独立相互说,指名说。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2、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一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巩固比例尺计算的基本思考方法。

  五、总结评价,生活延伸

  1、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在生活中找找,哪些会用到比例尺?

  板书

  比例尺的认识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1:1000

  0 米

《认识比例尺》教学反思

  认识比例尺是在学习比和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

  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出示两幅比例尺不同的中国地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教学例6时,以“这里比例尺1:1000是什么意思”的提问引起学生猜想、议论。为后面学习计算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打下知识准备。最后归纳出比例尺的概念。

  在教学数值比例尺后,又引导学生学习了线段比例尺,让学生小组讨论,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和练习,对比例尺的知识有更深的认识,为后面的有关比例尺计算的实际问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探究比例尺的实际应用时,时间比较紧张,学生虽基本完成了这个问题,但来不及反馈,导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还不够扎实。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人教版比例尺教学设计 篇3

  比 例 尺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含义,知道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会求比例尺。

  2、通过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2、学会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

  1千米=()米

  1米=()厘米

  1千米=()厘米

  5千米=()厘米

  200千米=()厘米

  1000厘米=()米

  厘米=()千米

  厘米=()千米

  二、探究新知

  1、同学们,大家坐公交车从海口到县城需要多少时间?可是有一只小蚂蚁很厉害,它只用5秒钟就从海口到达了县城,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设计这个问题目的有二,一是激发兴趣,活跃课堂。二是认识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这里恰好引出了小蚂蚁在地图上爬行的便图上距离,而我们坐公交车所走过的路程就实际距离,非常直观形象的区分了两个概念,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认识比例尺:

  1、师:下面我们共同作一个小研究,你能把1米长的线段画到自己的练习本吗?有什么好办法吗?(出示这个小研究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空间,学生不能按实际大小画,只能想办法缩小,从而引出比例尺,让学生亲身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

  2、师:你打算画多长的线段代表1米呢,那就把自己的想法和设计表达出来,完成下面的表格。(电脑出示,教师强调单位统一并化简)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结束了探究,汇总了答案,教师小结:这里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进行了比较,写出了比,这些比 1:10

  1:100

  1:50??就是比例尺,总结出比例尺的意义,即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揭示了课题并板书课题)。

  要求学生能很准确的说出每个比例尺表示什么。

  3、问:认识了比例尺,你在哪里见过比例尺呢?(地图上)

  电脑出示两幅地图:①数值比例尺1:表示什么?(这是一幅澂江县地图,学生可以清楚的看到自己熟悉的地方,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切身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②云南省地图

  线段比例尺:0

  300

  600km 告诉学生线段比例尺1格就是图上的(1cm),对应的实际距离是300km,2格就是图上的(2cm),对应的实际距离是600km 你能把线段比例尺转化成数值比例尺吗?即求比例尺要知道谁?(板书)1cm:300Km=1cm:0cm=1:0(3千万)强调:①线段比例尺只看第一格对应的实际距离即可。

②注意千米和厘米的单位换算。(添5个0,去5个0)

(这里利用两幅地图,自然而然的认识了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并使学生学会了相互转化)

  4、(接下来我说)看到了这么多的比例尺,刚才说的比例尺都是把实际比较大的距离,缩小一定的倍数,也可说按一定比例缩小画在图纸上,所以它们有共同点你发现了吗?(前项比后项小,而且一般前项为1)那么在应用比例尺过程中还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 ?

  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

  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单位长度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3、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

(这里注重了细节的强调,加深了学生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

(三)、运用比例尺,解决问题:

  1、填空。

(1)在比例尺是1:2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米。

(2)在比例尺是1: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千米。

(3)在比例尺是1:的地图上,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倍。

  10、试一试:求比例尺。

  在一副图中,量得南京到北京的图上距离是厘米,表示实际距离900千米。你能计算出这副图的比例尺吗?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教师强调换算单位。

  11、练一练:

  笑笑的卧室实际长是4米,量的平面图上长是4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2、智能积累:

(1)笑笑的卧室实际长是4米,量的平面图上长是4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2)如果量的平面图上宽是3厘米,那么,实际宽是多少?实际面积是多少?

(3)笑笑在平面图上用8厘米表示自己卧室的长,你知道他画的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课后作业:

  同学们,你们能自己确定比例尺,把自己家的平面图画下来吗?

  五、板书设计

  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

  比例尺

人教版比例尺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64页到第65的“认识成反比例的量”。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以及成正比例的量,认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两种数量保持积一定的变化,理解反比例关系,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认识,同时这部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还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反比例的量,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的不同数学模型,提升思维水平;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思考、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认识了正比例,怎样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呢?

  (结合回答板书:相关联、比值一定、y/x=k<一定>)

  2、判断下表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表1:成正比例。买的数量扩大,总价也随之扩大,总价和买的数量的比值一定。

  表2:成正比例。飞行时间缩小,航程也随之缩小,航程和买的飞行时间的比值一定。

  表3:不成正比例。数量和单价的比值不是一定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发现

  1、设疑引入(购买笔记本问题)

  (1)(出示表格)谈话:除了观察到这两个量的比值不是一定,这两个量还存在其他关系吗?咋们不妨一起来研究研究。

  (2)四人小组合作研究:

  1、观察表格中的两个量有什么变化?

  2、这种变化有什么规律?

  3、这种规律与成正比例的量的规律有什么不同?

  (3)全班交流。

  1、观察表格中的两个量有什么变化?

  单价变化(扩大),数量也随之变化(缩小)

  2、这种变化有什么规律?

  这两个量的乘积总是一定的。

  板书:单价×数量=总价(一定)

  指出:都是用60元购买笔记本

  3、这种规律与成正比例的量的规律有什么不同?

  ①成正比例的量,一个量扩大,另一个量也随之扩大,表3中,单价扩大,数量反而随之缩小。

  ②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比值一定,表3中,单价和数量的乘积一定。

  (4)谈话:刚才,咋们研究了数量和单价的变化规律,猜一猜,单价和数量是什么关系呢?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5页,自学“试一试”上面的一段话,可以轻声读一读,圈圈重要的词字。

  (5)交流:学生结合投影说说单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2到3人)

  单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当单价和对应数量的积总是一定(也就是总价一定)时,我们就说笔记本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成反比例,笔记本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是成反比例的量。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成反比例的量。(揭示课题)

  2、试一试

  师:我们继续来学习反比例,请看大屏幕:

  (1)(出示表格)学生读一读题目,交流:表格中有哪两种量,他们相关联吗?根据已知条件把表格填完整。

  然后指名口答,全班校对。

  (2)同桌合作讨论(出示要求)

  算一算: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想一想:这个乘积表示的是什么?你能用式子表示它与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之间的关系吗?

  说一说: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3)全班交流。

  算一算: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乘积都是72)

  想一想:这个乘积表示的是什么?你能用式子表示它与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之间的关系吗?

  (这个乘积表示一共运的水泥吨数,每天运的吨数×天数=总吨数(一定)板书)

  说一说: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略)

  3、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两个反比例的例子,想一想,怎样的两个量是反比例关系?(板书:相关联、乘积一定)

  4、用字母式子表示反比例的意义。

  教师:根据上面两个例子,你也能像学习正比例的意义时那样用一个字母式子来表示反比例的意义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x×y=k(一定)

  三、巩固应用,深化发展

  1、完成“练一练”

  让学生判断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是否成反比例。

  (1)出示题目和要求

  (2)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3)再全班交流、评议。

  2、根据情况选择完成练习十三第6题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思考后依次交流3个问题

  3、根据情况选择完成练习十三第7题

  (1)出示题目

  (2)学生独立思考

  (3)全班交流、评议。

  4、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哪些成反比例?

  (1)用同样多的钱购买不同的笔记本的单价和数量。

  (2)一个人的年龄与体重。

  (3)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方形的长与宽。

  (4)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方形的长与宽。

  (5)X和Y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机动)

  X×Y=5 5×X=Y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生活中有许多成反比例的量,只要注意观察,用心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用我们的聪明和智慧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人教版比例尺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认识比例尺,能根据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呈现情境图

  思考、讨论。

  我家的房屋平面图

  1、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图上距离。

  2、比例尺=--------------

  实际距离。

  3、独立完成P30页第2、3题。

  4、P30页第4题,怎样求窗户的图上距离?注意比成相成的单位后再计算。

  5、指导完成P30页第5题。

  注意求比例尺时,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统一。

  P31页第1题,说明清楚两地距离一般假设是直线距离,计算时,注意单位换算。

  P31页第2题,自己尝试独立完成。

  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

  教师对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试一试。

  练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