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设计

优秀的教学设计合集12篇

时间:2023-11-13 10:30:37 教学设计

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师准备:

有关威尼斯风光的图片、录像带或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作家马克·吐温和威尼斯的资料。

课时划分: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出示一组世界名胜风景图:巴黎爱菲尔铁塔、比萨斜塔、泰晤士河等。引出著名水城威尼斯并板书。带着刚才的了解,我们一起走进这座水城。(播放威尼斯风光的录像)这座小城给你影响最深的是什么?引出课题——小艇学生边欣赏边抢答。

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意大利水城的资料。威尼斯又名水城,因其由100多个岛屿组成,又称岛城;还因其有100多条河道,400多座各式桥梁,又称桥城。展示收集到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二、初读课文。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想想围绕着小艇写了哪些内容?

质疑小艇的特点、行驶、作用,默读课文,拿起笔在文中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作标记。

根据所提的问题回答,如“祷告”等不牵涉到整篇文章理解的,可由学生自己回答。如“操纵自由”等利用上下文或涉及文章重点的便可顺势放到文章的讲读中去。

三、精度课文(前后顺序机动处理)

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文中哪一自然段写了小艇的外形?指导自学;交流自学体会。

假设老师就是一名记者,要对大家进行采访。“请问你使用什么方法自学的”“能读给大家听听吗?”“从它的朗读你听出了什么?”“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美”

采访一位画画的学生“你们看他画得像吗?”“什么地方像”“为什么这样画就像呢”“你从文中哪个地方知道的”“如果你画要抓住它的什么特点呢?”坐在小艇上有什么感受?哪句话告诉我们的?“小艇的行驶有什么特点呢?”带着问题用自己习惯的方式来学习这一自然段,喜欢读就读,需要画就画。

学生自学

向上翘起/像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场里的水蛇。/顺势打出新月图,水蛇滑行图及弯弯的小船。

形象的感受美。加上自己得想象把这段读一读。所说这样的小艇好驾驶吗?哪段写了这方面的内容?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一下小艇。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回归整体。

上节课我们乘坐了小艇游览了这座著名的水上城市。下面请同学们把整篇课文有感情地读一读,再次体会一下这美丽的异国风情。组内自由读

二、品味语言,学习表达。想想作者是怎样把看见的、感受的写出来的。

自读自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1、作者在写小艇的样子时,抓住了它的特点,运用比喻把它写得活灵活现。

2、作者在写作用时,运用对比,令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3、作者在组材上,先介绍它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接着具体写了它的样子和重要作用。这样写条理非常清楚,值得我们学习。

4、文章语言优美,感染力强。

背诵积累:上节课我们看威尼斯风光片时,大家都很陶醉,通过学习,我们更深地了解了它的风光。现在,我们就在音乐的陪伴下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作者介绍:马克·吐温是美国作家。他的创作以幽默讽刺见长,语言简洁生动,多采用民间口语。代表作有《镀金时代》、《王子与贫儿》,上高中后,我们将要学习他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人们习惯把我国苏州称为东方威尼斯。威尼斯是意中两国人民友好使者马可·波罗的故乡。1980年3月,威尼斯和我国苏州结为姊妹城。请大家课后收集有关苏州的图片文字资料,比较一下两个城市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板书设计

13威尼斯的小艇

样子——小巧玲珑

驾驶——高超

作用——息息相关

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了解铜的电解精炼、镀铜、氯碱工业反应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适当时间里学生讨论,进行合作学习。能根据电化学的原理解决有关设计电解池和原电池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原电池原理、电解原理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

  原电池、电解池的分析、判断。

  四、教学方法

  知识体系勾画——知识点习题分析——复习讨论——归纳总结——教师评价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入】原电池基本概念

  一、原电池

  1、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①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②两个活动性不同的电极(燃料电池的两个电极可以相同)。

③形成闭合回路。

  原电池装置的变化:简易装置——盐桥装置——交换膜装置

  2、原电池原理:

  3、导电粒子的流向问题:

  电子流向(外电路):负极→导线→正极(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向相反)。

  离子流向(内电路):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考点:装置的判断:原电池和电解池;电极判断:正负极和阴阳极

  例题: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考点:(例题)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正负极发生的反应,电子、阴阳离子的移动

  4、电解池的应用

  1)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2)用于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3)用于金属的防护

  4)设计原电池

  例题: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写出两个半反应,选择负极材料、正极材料,选择电解质溶液,设计简易原电池,设计盐桥原电池

  例题:可逆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综合应用

  二、化学电源

  一次电池常见类型、二次电池主要类型

  1、二次电池的充电过程与放电过程

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3

  第一、二课时同方案一,第三课时为“研究性学习”指导,课堂上的任务如下:一、帮助学生组成研究小组;二、师生共同创设研究情境,讨论后形成若干研究性课题;三、各小组确定课题;四、教师分组进行研究方法指导。要求学生课后通过各种渠道,充分占有资料,采用合适的方法,完成课题研究。[备教资料]

●索引①:《在美国牢狱中诞生的作家--欧亨利生活与创作初探》阮温凌,《名作欣赏》1988年第2期

●索引②:《“欧;亨利手法”二履》余荩,《外国古典名作赏析》(一),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

●索引③:《古老的主题,别开生面的处理--评欧亨利的〈爱的牺牲〉》柳鸣九,出处同索引②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6月

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中三种情况:两端都要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

  掌握“植树问题”中三种情况:两端都要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的解题方法。

  教具学具:

  绳子、挂图、泡沫、小树、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游戏:

  点名学生动手操作,给绳子打3个结并观察:给绳子打3个结,会把绳子分成几个间隔?(有三种情况:4个、3个、2个)(解释“间隔”的意思)

  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强调结数和间隔数的三种关系)点评:通过游戏激趣,引出“间隔”、“间隔数”的概念教学,由于有绳子打结作铺垫,抽象概念得到了具体化,同时间接渗透了间隔与间隔数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探究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2.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新课探究:

  1出示例题:(同学们,今年我们海南迎来了一件大喜事: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获批了,为了响应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号召)寰岛小学决定美化校园,要在长50米的塑胶跑道的一侧每隔5米植一棵树,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2.分组动手操作(分八小组,每组6人),在泡沫上“植树”,

  要求:(1)计算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2)思考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3.汇报结果:

  (1)两端都种:50÷5+1=11(棵)结论:棵数=间隔数+1

  (2)只种一端:50÷5=10(棵)结论:棵数=间隔数

  (3)两端都不种:50÷5-1=9(棵)结论:棵数=间隔数-1

  4、总结(学生汇报教师书写):

  (1)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2)只种一端:棵数=间隔数

  (3)两端都不种:棵数=间隔数-1

  三、课堂练习

  1、做一做:

  (1)园林工人要在全长800米的公路一侧植树,每隔4米栽一棵(两端都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李家庄小学从校门口的门柱到教学楼的墙根,有一条长120米的笔直的校道,在校道的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椰子树,一共种了多少棵椰子树?

  2、数学竞技场:分组竞赛,每组派代表选题,解答对得相应的分值,解答错则机会让给其他表现好的小组,总分最高的小组获胜。

  (1)挂灯笼(20分):要在长90米的教学楼上每隔5米挂一个灯笼,需要准备多少个灯笼?(两端都不挂)

  (2)插彩旗(20分):学校要在长12米的国旗台前每隔2米插一面彩旗,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两端都插)

  (3)上楼梯(20分):小明从一楼到三楼走了30级台阶,如果从一楼走到六楼,需要走几级台阶?

  (4)公交站(30分):5路公交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2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5)锯木头(30分):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一次需要8分钟,锯完需要几分钟?

  (6)街道上(50分):在一条全长2000米的街道两旁每隔50米安装一盏路灯,一共需要几盏灯?(两端都安装)

  (7)滑冰场(50分):圆形滑冰场的一周全长150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15米安装一盏灯,一共需要装几盏灯?

  (8)钟表上(50分):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

  (9)电线杆(100分):在公路一边每隔50米埋设一根电线杆,共埋设了10根(两端都埋),这段公路有多长?

  (10)广告牌(100分):在马路的一侧立有广告牌,若每隔5米立一块广告牌,一共立21块,从第一块到最后一块的距离有多远?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

  五、板书设计

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扇”的读音,正确读写“清凉、留意”等12个生字所带的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4、积累好词佳句。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个字同学们都会读、会写,但不一定了解它。你信不信?这个字就是——(课件出示雨字)[生齐读]。

  2、“雨”很奇特,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特点(边说边出示四季的雨景)请看,这四幅图各是哪个季节的雨景?连一连。齐读。

  3、今天我们就一同来认识秋天的雨。板书课题。放开声音把课题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

  1、想了解神秘的秋雨吗?翻开课本42页,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请注意: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特别要注意生字中有许多轻声词。

  2、谁愿意当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

  3、刚才读课文时,你觉得哪个句子比较难读,来给大家提个醒?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指导扇的读音)

  4、现在再读一读课文,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更好。有信心吗?这回要边读边想,秋雨给大自然带来了什么变化?和同桌互相读一读吧。

  5、秋雨给大自然带来了什么变化?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凉爽、五彩缤纷、气味、冬天要到了]

  三、细读品味,感受秋天的雨。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秋雨给我们带来了凉爽是哪个小朋友说的?你是在哪个自然段读到的?(出示第一自然段课件。)一起读一读。

  2、师故作纳闷,钥匙——秋天的雨怎么是一把钥匙?[板书:钥匙]你们家用钥匙干什么?秋雨这把钥匙是用来打开——(秋天的大门)[板书:打开大门]哦,我明白了,你们明白了吗?明白了什么?(秋雨下来,秋天就到了。)秋雨这把钥匙真神奇啊,把第一句读一读吧。

  3、秋天的雨是怎么来的?夏天的天气很炎热,前不久下了几场雨,我们就感觉现在天气——凉爽多了,秋天就是这样趁你没留意,不知不觉地、轻轻悄悄地来了。

  4、谁能带着这样的感觉把这句话读一读。(指名读)(评价)老师来读一读,你们感受一下秋天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来了这种感觉。全班一起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秋雨带着清凉和温柔,把秋天的大门打开后,我们首先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默读第二自然段。

  2、秋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它给大家送礼物来了,(师撒银杏叶、枫叶、稻子、果实、菊花)大家快捡起来看看。

  3、礼物真多啊,课文里是怎么描写你得到的礼物的?快找出来,大声读一读。

  4、谁得到了银杏叶?[课件出示]你喜欢银杏叶吗?喜欢什么?读一读,用你的声音告诉大家。

  5、请得到枫叶的同学也来说说。[课件出示]老师特别喜欢“飘哇飘”这个词,知道为什么吗?猜一猜。(我好象看到了一幅很美的画,许多红红的枫叶在林中飞舞。我给大家读一读好吗?你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们看到枫叶飘落时的美景了吗?一起读一读。

  6、多美的句子呀,我们再一起欣赏欣赏吧。女同学读第一句,男同学读第二句。

  7、秋雨还带来什么?学生一边描述,课件出示相关画面。(金黄的稻田。书上是怎么说的?请你找出来读一读。金色的海洋,这告诉我们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还有谁想读?想读这句话的同学站起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丰收的喜悦。)

  8、(课件)看看果树,“你挤我碰”是什么样的?谁来做给大家看?为什么会“你挤我碰”?是呀,果树上硕果累累,它们都争着要人们去摘呢。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读得高兴些。

  9、老师看到有些同学得到了菊花,举起来,有红的,有黄的,有白的,还有紫的。(课件:第二自然段)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教师范读完并做频频点头的动作)你们也来读一读,好吗?边读边做动作。句子中有个——省略号,为什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颜色的菊花?是呀,菊花的颜色可多了,我们来看看。(课件出示菊花图)齐读。

  10、菊花的颜色还有很多很多,现在你理解什么是“五彩缤纷”了吧?谁来说说?(边说边贴图)除了菊花颜色多之外,还有黄黄的银杏叶、红红的枫叶、金黄的田野、橙红的橘子,这么多的颜色就叫“五彩缤纷”。还能用什么词表达这个意思?(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万紫千红、五彩斑斓、绚丽多彩)

  11、秋雨给大地带来这么多颜色,我们真该好好地感谢秋雨。假如我是银杏叶,我要对秋雨说:“秋雨秋雨,谢谢你,因为有了你,我穿上了黄黄的衣裳,秋风一吹,我就翩翩起舞,真像美丽的蝴蝶。”假如你是银杏叶、是枫叶、是田野、是果树、是菊花,你要对秋雨说什么呢?先在四人小组中向同学说一说。

  12、秋雨虽然透明无色,却能把秋天打扮得这么美。让我们把这段再读一读,把秋天的美记在心里。可以带上表情,加上动作。

  13、读得真好,如果你们能把你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话背下来,就更棒了,背一背吧。

  四、总结拓展。

  这节课老师很高兴地和同学们看到了秋雨给大地带来了五彩缤纷的美景,欣赏了许多诗一般的句子。请同学们回去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甚至可以是整段话,试着背下来。(把今天学的这两个自然段背给家长或学习伙伴听,也可以给自己录录音。)还要收集有关秋天的资料,可以是实物、诗文或图片。秋雨还带给我们许多许多的礼物,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第一册第七课《小精灵》,内容包括歌曲《小青蛙找家》、音乐戏剧表演和创编歌词表演。

【教学目标 】

  1、能用轻快而有弹性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小青蛙找家》,并能模仿小青蛙的动作准确地与音乐一起结束和开始。

  2、能在音乐表演中当好一个角色,边唱边表演,自信地表现自己。

  3、能在老师的启发下自己编词演唱,即兴表演,展现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能用不同力度的声音、不同的表情、形象的动作来表现出小青蛙找家前后的不同神态和心情,表达歌曲意境,并能与他人合作,创造性地进行编词表演。

  2、能在音乐伴奏中正确地按照歌曲速度进行念白;并能在游戏中流畅地与老师合作拍打节奏。

【教学设想】

《小青蛙找家》是一首通俗简练、富于儿童情趣的歌曲,由四个乐句构成,一段体。2/4拍,五声宫调式。歌曲以明快活泼的旋律作为前奏,描写了小青蛙在东奔西跑地寻找自己的家,也为歌曲主题出现做出了铺垫。各种“跳跳”、“呱呱”的独白,刻画了小青蛙跳一跳、叫一叫的焦急神态。最后一句旋律平稳流畅,似乎表现了小青蛙历尽艰险,终于回到了家的愉快、喜悦的心情。歌词浅显易懂,旋律欢快流畅,塑造了小青蛙天真活泼、幼稚可爱的形象。

  根据歌曲内容,我要以 “你喜欢什么小动物?”的提问直接引入课题,找几个学生模仿小动物的样子。接着我带领学生在《小青蛙找家》的伴奏音乐中用不同的形体动作来表现各种小动物富有特征的形象,让学生全员参与模仿,从而激发了孩子们浓郁的学习兴趣。

  为了让学生较快掌握歌曲中“跳跳”、“呱呱”、“跳跳跳”、“呱呱呱”的节奏,我让学生用“呱呱”等小动物的叫声来模仿“小青蛙”等小客人在电子琴上弹出的节奏。接着进行的“开心列车”游戏是对这一节奏的巩固和提高。这一环节以游戏为载体,在《小青蛙找家》的音乐旋律中进行,这不仅能让学生听准节奏,并用正确的速度模仿,而且能使学生在玩中不知不觉掌握歌曲的念白节奏,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了歌曲的音乐旋律,为迅速学会歌曲做了铺垫。

  学唱歌曲这一环节,唱会歌曲并不难,关键是中间念白的准确无误,并能用正确的声音力度和不同的表情表现小青蛙找家时焦急不安的神态和找到家时的快乐心情。为此我采用听唱法教学, 利用各种灵活多变的形式让学生多听范唱,自然感受,在快乐的情绪中不自觉地学会歌曲,并引导学生体会小青蛙迷失时与找到家时的不同情绪。在让学生通过听觉感受歌曲的音乐美、动态美的同时,指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还设计了音乐戏剧表演和创编歌词表演,使学生有参与、表现、创造的机会。通过扮演妈妈、小动物等不同的角色,使学生兴致高涨,课堂气氛达到高潮。通过创编活动,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拓展了思维,丰富了想象,不仅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教学准备】

  CAI课件、电子琴、小青蛙等动物玩具,各种小动物头饰、小方头巾。

【教学实施】

  一、激趣活动:动物模仿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

  生:喜欢。

  师:你们都喜欢哪些小动物呢?

  生:我喜欢小白兔、我喜欢小花猫、我喜欢小猴子……

  师:既然大家这么喜欢小动物,那么谁能到前面来模仿它们的样子呢?

  生:我、我、我……

  师:请这三位同学下来表演。哎呀,这位同学模仿的是活蹦乱跳的小青蛙,真棒!这位同学,你喜欢什么?

  生:我喜欢小白兔。

  师:好,快模仿一下吧。吆,蹦蹦跳跳的小白兔可真可爱!快高高兴兴地回家吧!

  这位同学你来模仿一下,大家猜猜看这是什么动物?

  生:小鸭子。

  师:这位同学模仿的小鸭子,走起路来摇摇摆摆,可真像啊!同学们,下面跟老师一起随着好听的音乐来共同模仿小动物的样子,好不好?

  生:好!【声音响亮,情绪高涨】

  师:起立。不过,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在模仿老师的过程中,我每次变换动作,大家要尽快说出小动物的名字,咱们比比看,谁反映得快,模仿得像。好,现在我放音乐了……

【老师带领学生在音乐中依次模仿小动物:小白兔、小花猫、小鸭子、小燕子、小熊、小象、小狗、小青蛙。在表演中学生兴高采烈,边表演边说出小动物的名字,现场气氛热烈。】

  二、感受并学习歌曲主要节奏:念白节奏

  师:刚才呀,同学们可爱的样子吸引来一位小客人,你们想认识它吗?

  生:想!

  师:快看,它来了。【拿出一只小青蛙玩具向学生展示。】

  生:咦,小青蛙、小青蛙……

  师:小青蛙怎么叫?

  生:呱、呱……

  师:小青蛙想考考大家,它弹出一段节奏后,你们能用小青蛙的叫声模仿吗?

  生:能。【学生自信地说】

  师:好,大家准备好。注意不是模仿动作,而是用小青蛙地叫声模仿它弹出的节奏。

【老师用青蛙的腿在电子琴上弹出打击乐节奏“哒 哒”,学生模仿“呱 呱”;弹出“哒哒 哒”,学生模仿“呱呱 呱”。如此反复两次,并及时给与学生肯定和鼓励的评价】

  师:同学们,还有一位小客人在门口等得着急了,大家猜,它是谁?我们快把他请进来吧!【出示小鸭子玩具。】

  生:小鸭子……

  师:你能用小鸭子地叫声来模仿节奏吗?来大家一起试试看!

【老师弹节奏,学生集体用“嘎嘎”模仿,老师及时给与评价】

  师:哪位同学能单独模仿?来,这位同学。【方式同上】你真是一只可爱的小鸭子!同学们,看来,小青蛙、小鸭子都难不到大家,下面我要请出最后一位小客人,大家看谁来了?【出示小狗玩具】

  生:小狗、小狗……汪汪、汪汪。

【老师弹出节奏,学生用“汪汪”模仿,老师及时给与评价】

  三、玩“开心列车”游戏(巩固所学节奏并增加难度)

  师:小动物们都爱和大家交朋友,因为大家都非常聪明。老师也要奖励大家,因为刚才大家的表现太棒了。这个奖励就是和老师一起玩“开心列车”游戏。大家说好不好?

  生:好。

  师:好,同学们注意听好游戏规则:老师呀当火车头,【边说边戴上火车头的头饰】我开着“开心列车”来到一位同学面前,我敲节奏,请它来模仿,如果模仿对了,就可以乘坐我这辆开心列车。我们俩一块儿再来到另一位同学面前,一起敲节奏考考他,他如果模仿对了,就可以乘上我的列车。我们三个人再来一起考考下一个同学,就这样,模仿对了的同学都可乘上我们的列车。想玩吗?

  生:想。【纷纷举手,跃跃欲试】

  师:把手放下,准备好。

【游戏开始……先后有五位同学乘上列车】

  师:好,现在,就请这几位乘上列车的同学当小火车头,你们开着列车,去邀请其他同学,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乘上列车,好吗?

  生:好。

  师:不过我有个要求,这几位小火车头可要听好刚才的音乐,在该拍手的时候才能拍,你拍对了,同学才能模仿对。好,下面咱们六辆列车同时出发,大家千万要遵守交通规则,列车可不能相撞啊。【游戏继续……同学们纷纷乘上列车】

  师:同学们,在游戏最后,请大家一起模仿我的节奏。【老师在中间做,学生周围模仿】。好,快开着列车回家吧!【学生纷纷回到座位上】

  四、学习歌曲

  师:看到同学们乘着“开心列车”回到了自己的家,小青蛙也着急了,它也在忙着找家,你们听!【播放歌曲录音范唱,大屏幕出现歌曲的词谱】同学们,听清楚了吗?

  生:听清楚了。

  师:那,我们也来当小青蛙,说说找家的故事,好吗?

  生:好。

  师:准备了……几只小青蛙,读!【带领学生一起按照歌曲节奏念歌词】

  师:小青蛙回到家了吗?

  生:回到了。

  师:好,你能告诉老师这首歌曲的名字吗?一起说。

  生:《小青蛙找家》。

  师:下面我唱歌词,你们能把所有的“呱”唱出来吗?

  生:能。

  师:好,准备好【老师自弹自唱,学生及时接唱“呱”】接的真棒!下面咱们再来一次!这一次要自己配上动作。【学生边唱边表演】

  师:真棒!现在,我请大家扮演小青蛙,自己唱歌自己找家,行吗?

  生:行。【老师弹琴,学生演唱。】

  师:提个小意见,刚才的“跳跳,呱呱”唱得太快了,应按照歌曲的速度唱。咱们练习一下……【老师控制速度,领学生练习,纠正节奏快的问题。】

  师:好,现在我们完整地再唱一遍。【老师弹琴,学生演唱】

  师;真棒!我想问问小青蛙们,你刚才找家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呀?你说。

  生:很着急呀!

  师:你很着急的时候最想喊谁呀?

  生:我最想喊家里的妈妈。

  师:来,喊给妈妈我听听,迷路了,着急呀,我听听怎么喊的?

  生:妈妈,妈—妈。【该生放大声音,着急地喊】

  师:哎呀,妈妈听到了,赶快回家吧!还有呢?来,你,迷路的时候,你想喊谁?

  生:嗯……我想喊我的小伙伴们。

  师:来,你喊,我们来听听—

  生:小伙伴们,小伙伴们……

  师:你怎么啦?【老师提示】

  生:我,我迷路啦。

  师:你们听到了没有?【老师问其他同学】

  生:听到啦!

  师:那么,下面你们想想迷路的时候、最着急的时候最想喊谁,就一块儿放开声音喊出来,来,预备起—

  生:爸爸、妈妈、奶奶、小伙伴们……【各喊各的,声音响亮】

  师:哎呀,你迷路啦,下面我要看看唱这首歌曲谁最着急?【老师弹琴,学生有感情地演唱。】

  师:最后一句,小青蛙还着急吗?

  生:不着急啦。

  师:因为小青蛙已经—

  生:找到家啦。

  师;大家看这样唱对吗?【老师表情着急,声音沉闷】

  生:不对。

  师:这一句应该怎么唱?唱给老师听听—【老师弹琴,学生高兴地演唱:小青蛙回到了家,呱。】

  师:对啦,应该笑呵呵地,声音也应该比前面大一点儿,因为找到家太高兴啦。下面咱们完整地用不同的声音和表情再演唱一遍歌曲,有信心吗?

  生:有。【老师弹琴,学生用力度不同的声音和不同的表情演唱歌曲,表现歌曲】

  五、音乐戏剧表演

  师:哎呀,最后小青蛙终于找到家啦,真高兴!那么,咱们的小客人—小狗、小鸭、小青蛙都想看大家边做动作边唱歌,你们会不会呀?

  生:会。

  师:那,你们现在坐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请你们到前面来,这就是你们迷路的地方。好,小狗、小鸭、小青蛙可要听你们唱歌啦。不过,记住唱到最后一句你们也要回到自己的家。准备啦—【老师弹琴,学生边唱边演,能听音乐准确地开始和结束。现场气氛活跃】

  师:哎呀,表现得真好。那么,现在呀,有哪几只小青蛙想戴上头饰来表演呢?

  生:我、我【举手的、跳起来的,个个焦急万分】

  师:好,你来,你来。【找几位学生戴上头饰】 好,小青蛙站到迷路的地方,准备好。谁来扮演小青蛙的妈妈呢?好,你来……【找一名女同学扮演妈妈】对妈妈你呀,我有个要求,待会儿孩子们找到家,我听听你是怎样夸奖你的孩子的?下面的同学,要唱好歌曲。大家准备好。【放音乐,“小青蛙”们跳来跳去表演,下面的学生演唱,“妈妈”在等待。小青蛙们在歌曲最后一句都来到了妈妈的身边】

  师:你是怎么夸奖他们的?

  生:你们真是好孩子。

  师:然后呢?【老师提示】孩子们从那么远的地方找回了家,你给他们准备了什么好吃的?

  生:【恍然大悟】冰激凌、汉堡包。【学生都开心地笑了】

  师:孩子们,妈妈准备了这么多好吃的,你们应该怎么表示呀?

  生:谢谢妈妈。

  师:好了,累了一天了,快去吃得饱饱的,休息吧!【老师用手势,引导学生归位】

  六、歌词创作表演

  师:同学们,小青蛙找到家了。小狗、小鸭、小鸡也有迷路的时候,下面老师要填上小狗的歌词给大家唱一遍歌曲。想听吗?

  生:想。

  师:好。【老师手拿小狗玩具,即兴地边表演边演唱,最后一句故意唱错,唱成:小青蛙回到了家,呱】

  生:老师,唱错啦,应唱小狗回到了家。【学生迫不及待地纠正】

  师:不是我,是它【指着玩具狗】,它唱错了。应该怎么唱?

  生:小狗回到了家,汪。

  师:刚才这位同学唱得真好,大家一块儿来唱一遍。【学生随琴演唱】小鸭呢?

  生:小鸭回到了家,嘎。【老师依次问小猫、小鸡,学生依次填词演唱】

  师:下面我要把大家分成四组,分别扮演不同的小动物。每组同学还要找出一个动物妈妈,这位妈妈要想好怎么夸奖它的孩子们。【依次给学生分组,指定一个同学当动物妈妈,其中一组故意找一个男同学当妈妈】

  师:小动物们,请你们四组分别讨论一下,小狗、小鸭、小猫、小鸡是怎样走路的?应怎样编词表演它们找家的?现在开始—【学生们分组编词表演】

  师:好,下面开始分组表演。哪个小组敢第一个上?【学生踊跃举手】真勇敢,小猫先来。

【 音乐起,小猫们在音乐中边唱边演,最后一句小猫们都来到猫妈妈身边】

  生:孩子们,你们都长大了,路上辛苦吗?我给你们准备鱼和老鼠啦!

  师:爸爸妈妈准备了那么多好吃的,你们应该怎么说?

  生:谢谢爸爸妈妈。

  师:好不容易见到了爸爸妈妈,你们高兴地会怎么样?【老师提示】快拥抱、亲亲他们呀!

  生:爸爸、妈妈【拥抱、亲吻在一起。】

【其他小组,依次表演,高潮迭起】

  师:好啦,同学们,请摘下头上的小动物头饰,放在座位下面。这么多小动物都找到家啦,可小青蛙又迷路啦,我们共同帮它回家,好吗?

  生:好。【师生一起随音乐伴奏边唱边演《小青蛙找家》,学生把老师围在中间,现场气氛热烈】

  师:小动物们都回家啦,我们也该回家了,让我们在歌声中走出音乐教室,回到班级,好吗?

  生:好。【歌声响起,充满了快乐和满足】

【教学反思】

  这节课较顺利地完成了所设想的内容,通过 “动物模仿、开心列车游戏、学唱歌曲、音乐戏剧表演、编创歌词表演”等一系列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能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懂得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配合,增进了友好的情感。在这节课中,我充分发挥学生“小主人”的作用,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大胆、自信地表现,积极、快乐地创造。学生的表现也很出色,真让我暗暗佩服他们的聪明。“人人是创造之才,时时是创造之时”,实践证明,教师只有为孩子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拓展教材,丰富学生的想象,孩子们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地展现。

【专家点评】

  这是一节颇有新意的音乐课。老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充满儿童情趣的活动来进行教学,让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参与,在玩乐中学习歌曲,享受欢快的旋律所带来的快乐。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这节课教师没有过多借用多媒体手段,而是在教学过程 中处处营造这首歌的音乐旋律背景,让学生自然地感受歌曲,让学生静静地聆听歌曲,并体会到小青蛙迷路时与找到家时的不同心情,有表情地演唱好歌曲。这节课的另一成功之处在于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活动中既有情节、情绪的对比,又有不同角色之间的情感交流,利用可爱的小动物启发学生编创歌词,编创动作表演,表现小动物找家的情景,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在这一过程中突出体现了学生自主与合作,想象与创造的新型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7

《找次品》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111页——112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2、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这类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会用如果那么进行数学的思考。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的活动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教学难点:在对比与观察中体验最优化思想并运用。

四、教学准备

学生2人一组;多媒体课件;每组圆形学具9个,研究记录表。

五、教学方法: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探究式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前谈话,让学生吃2颗糖。

2、引入“次品”的概念。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起来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1个质量不同的,轻一点或重一点,我们习惯把这个物品称之为“次品”。

(二)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1)从3中找1,现在混在3瓶中有1瓶是次品,怎样才能找出来?

古城街道中河小学 吕忠良 学生说后,师介绍天平,天平上有两个托盘,如果一样重,就平衡,如果不一样重,就不平衡,一边高是轻的,一边低是重的:(平衡、下沉、上扬)。(课件出示天平)

指名学生来演示(用实物),师强调:用如果,那么,来思考和叙述。 如果次品重一些,称一次能保证找到吗?

师小结:如此看来,次品轻重不会影响称的次数,我们需要判断的是次品到底是在上扬的一端,还是在下沉的一端。 活动一:大家一起演示一遍,用手指试一试。 (3)我们来做个记录。3(1,1,1)——一次

2、设疑:

刚才3瓶中有1瓶是次品。利用天平至少几次一定能找到次品?如果不是3瓶而是2187瓶,到底要多少次?你估计要多少次?(课件出示:猜一猜,在2187瓶口香糖中,有一个是次品,稍轻,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找到次品呢?)指名让学生猜。

师:如果我说只需7次,你信吗?到底是不是真的7次就可以找到?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从数量较少的情况开始试验,找到规律后再利用规律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策略叫做“化繁为简”。

(三)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1、课件出示:有5瓶口香糖,其中1瓶是次品(稍轻),假如利用天平,至少称几次能找到次品?

活动二:同桌利用学具进行演示交流

问题:你把待测物品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在哪儿?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儿?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有结果的向老师示意。

2、全班交流,对比策略,统一认识。

看看哪些办法可以找到次品?指名让学生说,再演示一下。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也可以保证找到次品? 追问:称1次一定能找到次品吗?需要继续吗?有没有比2次更少的? 师小结:看样子,方法不同,结论相同,那就是5个物品中找到1个次品,用天平称,至少称2次一定能找到次品。也用图表示出来。3个、5个的问题解决了,但是,5离2187还差很多,规律还没找出来。现在把数量再增加些,看能否找到一种最简单的方法,能够找到2187中的哪一个呀。

(四)解决9个中找次品,体会策略的多样性和优化性。

1、课件出示:有9瓶口香糖,其中1瓶是次品(稍轻),假如利用天平,至少称几次能找到次品?

活动三:学生自主探索,利用学具(圆片或手指),也可以画一画,看至少需要几次?活动问题:你把待测物品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在哪儿?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儿?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2、全班交流,统一认识,优化方法。 (1)称3次找到次品,3次的还有吗?师板书

(2)真的2次就保证找到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来用手学具展示一下。 (3)对比方法:从哪里看出这种方法更优化、更简便,更简单?

师小结:从结果看,次数最少还保证找到;从分法看,不管平不平衡,次品总在3个里,只要继续研究3个就行了。

3、再次提出猜测,是不是待测物品总数可以平均分成3份的,用天平称,找出1个次品所需要的次数最少? 会不会是巧合呢?因为9刚好是3的倍数。其它的数,比如

12、

15、18等等,是不是均分3份后,次数也最少呢?科学的方法告诉我们,必须再次实验:是否平均分成3分后所需次数最少?

4、验证15瓶中找1个次品。平均分成3份全班说,自己探索不平均分成3份。 活动四:学生自己探索不平均分成3份的。有没有比3次更少的?

师小结:这样看来,经过猜测和验证之后,我们确实可以把物品总数平均分成3份,用天平称,找到1个次品所需的次数是最少的,同其他方法比较,这种方法更简便,更简单。一个猜测,一个验证,其实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触摸到了科学的思想方法。

(五)、利用优化方法拓展。

1、练习:

27、8

1、2

43、7

29、2187

2、刚开始时大家猜多少下,现在是不是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这就是数学的魅力,这就是数学带给我们的惊喜。

(六)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如何找次品?什么样的方法最简单。

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的

  1、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3、学会本科生字、新词,运用图文集合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色。

  教学难点

  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教具学具

  自制幻灯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默读导读部分,了解本组教材的内容和要求。

  二、指导学生看图

  1、微机出示燕子图让学生说说燕子的形状

  2、微机出示插图看图叙述图意

  ①按由近到远的顺序观察春天的景色

  ②观察近处空中的燕子

  ③观察远处落在电线上的燕子

  四、检查预习:

  1、默读课文,说说燕子是什么样子的,燕子飞行时有什么特点。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五、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第一自然段

  (1)默读思考:

  投影:

  1、燕子的外形特点

  2、燕子的性情特点

  (2)讨论解答

  (3)练习背诵

  2、理解第二自然段

  (1)看图说说春天的特征

  春天的柳树有什么特点

  理解聚拢、像赶集似的、体会写法

  想想光彩夺目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理解生机和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感情朗读想象画面

  练习背诵

  3、图文对照理解3—4自然段

  微机出示画面

  ①、理解第3自然段

  观察飞行中的燕子

  指明读第三自然段想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

  看图说说燕子飞行时的特点

  ②、理解第4自然段

  观察落在电线上的燕子读读第自然段

  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五线谱、音符各指什么?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指明读比喻句,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③、练习背诵

  六、作业: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2、讨论交流:

  课文从几个方面描写燕子的?分别写了燕子的什么特点?

  二、指导、检查背诵

  1、自读课文,完成思考练习第3题(出示幻灯片)

  2、指导学生按自然段背诵

  3、检查背诵(小组互查教师抽查)

  三、指导识记生字、词

  1、出示生字(幻灯片)抽查读音

  2、说说记字方法重点指导俊、拢、奏的写法

  3、练习书写思考练习第4题的词语

  四、作业

  1、熟练背诵课文

  2、预习海上日出

  板书

  羽毛

  外形翅膀

  尾巴

  赞热

  燕子飞回增添生机美爱

  春大

  姿态优美天自

  飞行速度快然

  心情高兴

  停歇电线曲谱

  燕子音符

  教学札记:

  学生在观察图画时比较盲目,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有重点、有目的的观察图画,并结合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9

  这篇文章故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三起三落,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根据学生特点以及教学实践经验,七年级的学生仍较多地沿袭小学保留下来的喜爱诵读的习惯,这正是本课加强诵读教学的一个便利条件。但本文蕴含的世态人情较深奥,七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适当点拨,应该让学生多诵读、多体会、多谈自己的看法。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人物描写已经基本掌握,但对于细节描写的了解较少。通过本文,可以培养学生在细节方面的鉴赏能力。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能背诵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并仿写一句或一段话。

  【学习新课】

  1、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桂林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因而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誉。今天我们就走进桂林山水,来欣赏一下桂林的美景。

  2、学习第二段:

  ⑴ 自由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

  出示句子和画面: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的水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动。通过比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

  朗读句子: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⑵ 漓江的水美,它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找出相关的句子好好读一读: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欣赏漓江图片,理解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⑶ 说话练习:

  教室里真静啊,静得。

  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师小结:作者描写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时,用了三个结构特点相似的分句,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做──排比句。它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一样,也是一种修辞手法。这个句子写得多美啊,让我们再边读边美美地体会一下吧。

  ⑷ 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⑸ 学习这一段最后一句话。

  ⑹ 齐读第二自然段。

  4、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 游过了漓江的水,再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桂林的山吧!(欣赏图片)

  ⑵ 桂林的山如此之美,让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那作者又是如何描写它的呢?赶快找到描写桂林的山的第三自然段。

  ⑶ 自学第三自然段,分小组讨论,完成以下要求:

  ① 作者把桂林的山与什么作了比较?

  (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② 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把桂林的山写好的?

  (用了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还用了很多好词,好句)

  ③ 思考:

  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a “奇”:

  课文从两个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桂林的山还可能像什么呢?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b “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表现出郁郁葱葱,色彩明丽的特点。“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c “险”:

  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夸张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④ 再次欣赏图片,练习朗读:

  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⑤ 齐读整个自然段。

  5、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 如此美的水,如此美的山,难怪作者发出了如此感叹: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请大家读读第4自然段,也找找这种感觉。

  ⑵ 读读第四自然段,欣赏桂林山水视频: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 “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⑶ 齐读第4自然段。

  【布置作业】

  1、背诵描写漓江的水或桂林的山的句子,体会祖国山河的美。

  2、仿照“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的句式写一句话。

  3、仿照作者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屏风、纳凉、帷幕、缓冲、造型、伧俗、雅俗之分、因地制宜”等词语。

  2.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体会本文行文特点,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德育目标]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继往开来,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局部研讨,把握作者对屏风的感情,揣摩文句,体会本文富含诗意和韵味的行文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我们都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朱漆方台上安放着的金漆雕龙宝座所吸引。在啧啧惊叹之时,你是否注意到其背后安放着的雕龙屏,屏面上的纹饰巧夺天工,浮雕的云龙纹更增加了御座的庄重肃穆。今天,我们聚焦“屏风”,再次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超群智慧。

  (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

  教师提示一些需积累的词语。

  (1).多音字:

  屏风(ping) 伧俗(cang)

  屏除(bing) 寒伧(chen)

  (2).形近字:

  帷幕 纳凉(na)

  维护 木讷(ne)

  (3).释义:

  伧俗:粗俗、鄙浅。

  纳凉:享受凉爽。纳:享受。

  缓冲:使冲突缓和。

  雅俗之分:高雅和粗俗的区别。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2.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 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1.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2.“…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四、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作业

  练习册

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12

  一、复习导入

  1.读生字卡片。

  2.出示图片一: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起帮老山羊收白菜,所以老山羊要送他们一人一车白菜。可是,小白兔却想要一包菜子。请男同学帮小灰兔谢谢山羊伯伯吧,(男生读)也请女生帮小白兔请求一下吧。(女生读)

  板书:要菜子 收白菜

  二、理解课文4、5、6自然段。

  导读:拿了菜子的小白兔和小灰兔回到家里做了些什么?

  1.自由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2.出示图片二,理解小白兔种菜的辛劳。

  师:小白兔回家后忙什么了?你见过家长翻地吗?来,把我们身边的土地翻翻松吧!

  (随机采访)师:小白兔,你翻了多少地了?生……

  “小白兔,快歇歇吧,你都满头大汗了!”生:……

  “小白兔,你把地都翻松了吗?”生:……

  “小白兔,地翻好了,你接下来要干什么了呀?” 生:(种菜子)

  (怎么中呢?)

  师:菜子需要我们均匀地播种在翻松的土地里,小白兔弯着腰,种了好久才把老山羊给的菜子种好,可把他的累坏了。

  朗读第4段。

  师:那接下来小白兔是不是可以等着收白菜了呢?

  还需要干些什么呢?为什么?

  指名读第5自然段。说说小白兔在干什么?自读自画出表示动作的词。

  师:是呀,蔬菜种在地里,还需要我们精心地照顾,来看看农民伯伯的劳动吧(幻灯片)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分和养料,如果有害虫或杂草的话,那也会影响他们的生长。

  师:小白兔师怎么照顾这片菜地的呢?理解“常常”

  师:白菜长出来了,小白兔几乎天天都要往地里跑,有时,他要给白菜……,有时……

  感情朗读第5段。(你读懂了什么)(白兔的勤劳,白菜长得好)

  师:(你来读一读,听出来了,是只勤劳的小白兔)

  生齐读4、5自然段 板书:种白菜

  师:小白兔回到家里是辛勤地种白菜,小灰免回家后怎样呢?

  3.出示图片三,指导学生看第三幅图,读第六自然段,再进行讨论。

  小灰兔为什么不干活了?(它有了老山羊送的白菜不干活了。)

  引读第6段。师:小灰兔把一车白菜拉回家里。生:……

  4.师:小白兔和小灰兔一个自己种菜(指第二幅图),一个吃老山羊送的白菜(指第三幅图)结果怎样呢?

  三、理解课文7、8、9自然段。

  1.出示图片,认真读七、八自然段。

  2.学生思考并交流,指名读7、8段。 (板书 又要白菜 送白菜)

  3什么事使小灰兔感到奇怪?(让学生领会到:小灰兔不知道菜仔有什么用,不懂得小白兔当初为什么要菜仔,所以它看到小白兔挑着一担白菜给老山羊送来,感到很奇怪。)

  4.感情朗读问句。(谁会用奇怪的语气,来问一问。)

  5.理解第九自然段

  师:小白兔是怎么说的呢? (自由读句子)

  师:为什么自己种了,就会有吃不完的菜呢?还有什么东西,只有我们自己种,才会吃不完?

  师:听小白兔还唱起了歌呢!播放歌曲《劳动最光荣》

  四、拓展

  听了小白兔的歌,小灰兔会有什么想法呢?你猜他接下来会怎么办呢?

  五、感情朗读全文

  让我们一起捧起书本,轻轻朗读课文,记住这两只可爱的小兔子吧!

  板书: 小白兔 收菜子 种白菜 送白菜

  小灰兔 收白菜 吃白菜 又要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