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3篇

时间:2023-11-26 09:47:30 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1

  这些人,从出生开始就是孤独,逐渐的,有人在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个何赛阿卡迪奥、梅梅;有人在对抗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丽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独,可却无能为力,比如阿玛兰妲;有人孤独一生却不自知,比如乌尔苏拉,比如俏姑娘蕾梅黛丝;还有人在生命的最后幡然悔悟,可惜为时已晚,比如上校奥雷里亚诺。

  有人说,那个家族中,每个人都深刻得令人难以想象。孤独其实也分种类:有如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般理性的孤独;有如乌尔苏拉般人性的孤独;当然,也有如何塞·阿尔卡蒂奥般兽的孤独。最后的那场飓风,终于将整个村庄一起带走了,同时带走的,是不会再重演的那个家族百年的孤独。

  文为时作,作者安排这个结局,自然也是希望这个家族的孤独不要再重演。同时作者在文中充分利用了象征的手法,如那段关于不眠症的描写。马孔多全体居民在建村后不久都传染上一种不眠症。严重的是,得了这种病,人们会失去记忆。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在物品上贴上标签。例如他们在牛身上贴标签道:“这是牛,每天要挤它的奶;要把奶煮开加上咖啡才能做成牛奶咖啡。”前事勿忘,后事之师。人们啊,切莫像那个村庄的人那样,患上失忆啊。遗忘,就意味着背叛。

  再回到现实生活,如果你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被生活弄得很抑郁。不妨看看这本书,让书中孤独人的鲁莽激起你无畏抗争的勇气。也许,我们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别人眼中。奥雷里亚诺上校死去的时候,我心中一阵痛楚,就是这么想的。就像很多故事那样,到头来主人公都无法摆脱宿命,可是他们挣扎过了,奋斗过了,就够了。很多时候,我们没法改变什么,每个人都注定孤独,可是我们试图去改变,有此足矣。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2

  我在阅读小说时有根据文字描写想象出对应画面的习惯,但时常会遇到无法具象化的描写,例如《百年孤独》开头:“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短短四十字,在不确定的现在、将来、过去切换,我无法准确想象每个时空,只能去感受。

  这种习惯其实类似于电影拍摄,所有场景、演员、情节由我的大脑来设计。电影带来强烈视听冲击,让人声临其境。但文学有其独特优势,可以在电影流行的当下保持生命力。

  首先是时间。小说中关于时间的安排,在电影里无法完全重现。例如文学里有一对概念:循环时间和线性时间。循环时间能有田园牧歌式的效果。《百年孤独》采用循环时间。“多年以后”和“见识冰块的下午”首尾相接构成闭环,这也是《百年孤独》的整体结构,由果溯因,让家族历史不断循环,体现一个家族的整体气质。

  电影多采用线性时间。虽然电影可以实现情节上的循环,但是少有人用,也许是因为时长限制。

  而当涉及到同一场景的时空交错,像《百年孤独》开头,电影则不能完美重现。因为文字的时空可以仅仅存在于大脑,可以是非线性的,可以是多个时空交织。电影需要切换画面来实现时空转换,而这样便弱化了各时空的联系。

  二是详略安排。

  在人物和场景上的描写中,小说可以仅突出重点,避免细节,达到普遍认同。马尔克斯说:读者感到书中所写的,正是他们熟悉的人和事。书里的人物就像自己的叔叔婶婶。如果拍成电影就毁了这一特征,因为电影不允许有普遍认同的特征。演员的脸,就成了人物的脸。他不可能是你叔,除非你叔叔长得像他。

  文学里情节详略的安排也很自由,可以一笔带过几年也可以花几面来描写一秒的事。而电影,必须考虑镜头连贯性,而且时间流逝是等时的,除非运用快慢镜头,但个人感觉不如文字自然。

  三是想象。

  文字是人类想象的载体,电影却受限于现实。目前电影特效能力有限,例如《三体》中的四维空间、《基地》里的盖娅星球生命,电影完全无法重现。

  文字的优势还有很多,文学的生命力远超人们想象,探索的道路还很长。

  无论是对语文还是文学我都没有很大兴趣,我更多把它们看做一种消遣的工具。尽管如此,高二高三语文课都上得挺开心的。这篇虽然文笔不行,但是能勾起一些回忆……如今他们都是历史了。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3

  《百年孤独》这本书绝对算得上是一篇鸿篇巨制了。还记得高中学《外国小说精选》的时候老师就对我们推荐过这本书,但是一直没有时间去品读著作,现在进了大学,有了空闲时间,就拿出了这本书,前后通读了一遍,看得也许不是很深入,但是我还是想谈谈我的感想,也许比较浅陋,但是还是想说出自己的想法。

  首先,我想表达对我这本书的封面的喜爱,买的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黑色的底面,红色的抽象线条交织其上,每次翻开它都会有不同的想法:有时是蝴蝶,有时是蝙蝠,也有时是芭蕉叶……各种图案交织在一起,离奇荒诞诡谲,是否印证着小说剧情的离奇呢?

  打开书,第一页只是一张黑灰色的纸;往后翻,白纸上用哥伦比亚语印着著作的时间:1967年;后一页印着:Cien anos de soledad(我只知道最后一个词是孤独);再向后翻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再后是印在页面正中的:献给赫米﹒加西亚﹒阿斯科特,玛利亚﹒路易莎﹒艾里奥;最后一页是最朴素不过的几个小字:百年孤独。所有的那几页全是在整面整面的白纸正中印着简单的几个黑字,也便是从这几页,从作者的低调与随意中显出此书的与众不同,更让我感到这将是一位深谙世事的老者娓娓道来的故事。没有撕心裂肺的悲伤,只有深深的回味,庄严的叹息。我好奇了一下赫米﹒加西亚﹒阿斯科特和玛利亚﹒路易莎﹒艾里奥这两个人,网上一搜,知道了前者是一个诗人、散文家,还游历过很多国家,还得过一个奖,具体那个奖是什么含义,我没有查到,那人最终在墨西哥逝世,而后者是那个诗人的老婆。我不清楚作者将这本书献给这两人有什么具体的意义,见识浅陋...

  打开书,细细地品味,我就被它的开头吸引了,很少有世界名著能在一开头就将我吸引的,也许这也是它的一个引人之处吧。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居然试图用吸铁石寻找地下的黄金!真是笑煞我也,任何正常人都不能理解为何吸铁石会吸上黄金!当然,他也确实失败了。

  虽然文章新奇,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还是有尝试过想要放弃,里面的人物,名字又长又拗口又不断地重复(这也许也正是暗示了他们相同的命运吧),实在不符合中国人的名字习惯,家族里的人物系统也十分复杂,全书充满了一种死亡的气息,沉重压抑到喘不过气来,让我茫然没有头绪,好几次放下书本,静静地坐在位子上,或者去寝室的阳台上站一会。但是,我还是一点点地慢慢嚼下了它。

  一本书,只写了一个家族,却整整跨越了七代人!传达的,却并不是整整七代人的辉煌,而是孤独,属于一个人的、一代人的、一个家族的、一个小镇的,甚至是一整个拉丁美洲的孤独...无法排遣的,如土地般沉默寡言的,长达百年的孤独。他们也试图寻求解脱,于是他们寻找爱情作为藉慰。然而,每一段感情都没能善终,最终留下一段被蚂蚁掏空的猪尾巴...无尽的孤独...

  结局出人意料,原来,百年前,家族起始人的恩师就已经准确地预算出了这个家族将要发生的一切——注定百年孤独。而看到这里的,家族的最后一人也释怀了——这只是海市蜃楼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