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2篇(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左右),以供参阅。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
《明朝那些事儿》是我最近一直在看的一套书,这套书共有7部。作者“当年明月”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讲述了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纵观三百年明朝那些事,其中,有两位帝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最欣赏的战士——朱棣。朱棣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是他创造了明朝最辉煌的时刻。看:蒙古军打来了,他一马当先,带头冲锋,不顾自己的安危,左劈右砍。“皇帝都那么勇猛,我们还不赶快冲!”战士们士气大增,喊声冲天,蒙古兵吓得浑身发抖,一触即溃,纷纷夺路而逃。明朝的名声飞速遍布四周邻国,谁都不敢侵犯明朝,全部乖乖进贡,唯恐惨遭屠刀,百姓们终于安居乐业。
我最讨厌的昏君——朱厚照。朱厚照是明朝第一贪玩皇帝,其实,这位仁兄智商还是挺高的,只是将能量用错了地方。他既不是政治家,也不是军事家,因为他将自己的'一生全部押在了“玩”上面。有一次,朱厚照偷偷离开朝廷,去边境玩,结果被敌人发现,遭到追杀,幸亏朝廷及时发现,调动大将前去支援,他才保住了性命。可他不吸取教训,后来又偷偷溜出朝廷去玩,由于旅途劳累,体力不支而患上重病,最终含恨而死,也没留下一个子女。
相信大家看了以上这些都明白了一个道理:责任越重的人就越要以身作则,并且竭尽全力做到完美,把能量用到该用的地方。只要我们把这个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就一定能成为一个精英!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2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的作者是“当年明月”,原名石悦。据说他在中小学时期就把《上下五千年》通读了12遍,看来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他能写出《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也是来自于他从小就积累的历史文化底蕴,笔名当年明月,取自宋代晏几道的一首词“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某部杂志曾经对他有过一个评价:白天,他是兢兢业业的公务员,晚上,他就化身为六七百年前的一轮明月照耀空中。
《明朝那些事儿》讲述了从1344年到1644年,明朝三百年间的历史。这是一本火了很久的书,虽然写的是历史吧,确有小说的趣味。而我本人对明朝的历史事情就非常的感兴趣,机缘巧合下,就接触了这本书。故借此机会把我喜欢的事,喜欢的书推荐给大家。
书中那些真实的人,真实的喜悦和悲痛,真实的突如其来的变故,真实的积重难返的绝望,直接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这些真实构成的历史本来就足够精彩纷呈,读着读着,我发现这不是戏说,这是在还原历史的情绪,将那些冰冷冷的时间线,串成一段段不朽的故事。
整套书很多,一共九部,书中的人物形象非常的鲜活,无论是明朝的16帝,还是打赢北京保卫战的于谦,为大明延续国运几十年的张居正,清官的典范海青天——海瑞,一边读一边仿佛有无数帧画面在我脑海中闪过,真的觉得自己就是书中一个个历史事件的亲身经历者。
说到明太祖朱元璋,这里一个有关于他的传说,据说他的外公是南宋亡国战争崖山海战的一个亲身经历者,当年南宋的那场崖山之战,陆秀夫背着年仅八岁的宋少帝投海自尽,数十万民众葬身于大海,朱元璋的外祖就是当时参战的一位士兵,他后来生了一位女儿,这位女儿生了一个儿子,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元朝的统治只在华夏大地上存在了九十八年,最终还是由宋代的后人来报了元代对南宋的亡国之仇。
我在摘录了书中的几段原话,讲解的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的故事,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正是朱棣当年的规划才有了现代北京城的初步的样子,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故宫、天坛等著名的建筑都是朱棣时期打下的基础。
这本书最令我震撼的也是我想推荐大家去看这本书的'原因,是它传递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刚强气节,善良忠诚,这些永远是沉淀在中华民族心中永恒的财富。
在这本风云跌宕的历史书的最后,却写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徐霞客游玩中国的山川大地,写下了《徐霞客游记》,这是一本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徐霞客,论学识,论权利,所有的一切,他是绝对比不上其他人的,却被作者写在了书末,而正是这最后的一笔让这本书变得完美,当我们的脑海里面还是王侯将相,战鼓狼烟,宫廷争斗时,突然所有的一切都烟消云散,你看到了一个老人,哼着歌,骑着马,拿着一支笔行走在华夏土地的湖泊山川,他的嘴角带着笑意,那种超然和淡泊,不禁让我想到这句诗“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之中!”
这一刻也许那个困扰了我们很久的,那个人类活着的终极意义呼之欲出。也许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简单的道理——这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3
在上学时,阅读课上许多同学都看一本书,那就是《明朝那些事儿》。我开始以为没什么意思,可开始读的时候我才感受到这本书所存在的魅力!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到1644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的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笔名叫“当年明月”,原名“石悦”。他是明史学会会员,青年历史学者,心灵历史开创者,担任国内多家电视台文史类节目主讲人,他以诙谐幽默的.笔调将明朝的巨大画卷向我们展开,让我们彻彻底底的喜欢上了明史!
读完了《明朝那些事儿》,我的感触好多,我以前的想法也改变了许多,我以前以为明朝时那么无聊没想到这么有意思!从朱元璋、朱棣到袁崇焕都那么令我向往!我以前以为崇祯很昏庸,但历史上他却那么励精图治……
我很喜欢《明朝那些事儿》,因为它让我懂得了历史的道理……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4
用几天的时间,我读完了长篇历史小说《明朝的那些事儿》(第一部)。真是一部精彩的历史读物,集史实与评说于一体,故事性和趣味性很强,通俗易懂而又幽默风趣。
每一捧起,都不忍放下,真想一口气读完。
难怪被评为网上畅销书,并且被翻译成多个国家的文字。优秀的文学,总是能打动人心,有着广泛的读者群。
透过写作者当前明月的文字,我缓缓的走进几百年前的历史,在朱元璋驰骋疆场、历经磨难、征战南北的故事中载沉载浮。明朝的那些事儿,在我的面前一幕幕的上演,精彩纷呈,刀光剑影,血雨腥风。
我一步步的走近明朝,和书中的主人翁同悲喜。
该书从朱元璋童年苦难身世写起,到他造反带兵打天下,再写到建国后的保护皇权和一系列的爱民政策等,最后又写到了燕王朱棣谋反,夺得侄子朱允炆的皇权。
纵观这段历史,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感想:
一.一个朝代的兴起是以另一个朝代气数将近为背景的。
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王朝经历一代又一代的帝王统治之后,逐渐走向衰亡,于是,朝廷,官吏贪赃枉法,百姓民不聊生。这样,改朝换代就成了历史的必然。朱元璋的出现,就是顺应了这一历史大趋势。如果没有他,也会出现张三,或者是李四。在这样的背景下,处于历史飘摇中的元朝,灭亡就成了谁也改变不了的大潮流。
二.时代造英雄。
元朝末年,灾害不断,官府,百姓生活无着,饿死者无数。由于瘟疫和旱灾,朱元璋的父母、大哥都饿死,他只得到了皇觉寺当和尚,混口饭吃,然而严重的饥荒使他只得以讨饭为生。朱元璋童年的苦难,是元末广大农民的共同生活处境。所以,他只是那个时代,百姓的一个缩影。饿死也是死,造反打天下,说不定还能闯得一片江山,赢得人民的拥戴。所以,智勇双全、胸中有韬略的朱元璋的出现,就不足为怪了。
这也应了那句话:时代造英雄。
三.宽大仁爱,得民心者得天下。
朱元璋出身底层农民,家庭苦难,当过和尚,做过乞丐。他深知人民的疾苦,所以,他领兵打仗的时候,对待下属仁爱有加,对待俘虏,宽大为怀。比较典型的事例是,鄱阳湖大战后,心狠手辣的陈友谅恼羞成怒,下令凡是抓到朱元璋的士兵和将领,就地处决。而朱元璋得知此命令后,却下了一道相反的命令,凡是抓到陈友谅军的俘虏,一律好好对待,然后放走。这两道截然相反命令的.发布,彻底断送了陈友谅的军心,士兵对陈友谅极其不满,纷纷逃跑。陈友谅用他的愤怒和残忍挖了个掩埋自己的大坑。量小非君子,有大胸怀者才能成就大事业。
有时,宽容比强硬、比武力更能征服人心。朱元璋历经千辛万苦,南征北战,得到了大家的支持。民心所属,是他取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四.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不得不佩服这个农民出身的军事奇才,他没有读过兵书,却能够审时度势,在战争中总结作战经验,一次次的出奇制胜,打败敌人的进攻。龙湾之站和鄱阳湖大战,都是在和陈友谅军事悬殊很大的情况下,取得的骄人战绩。特别是鄱阳湖大战,彻底击败了陈友谅的主力,击垮了这个对朱元璋威胁最大的敌人,为他赢得天下,拔下了一颗坚实的钉子。后来,收拾了张士诚和王保保,虽然也费了一些劲,但和大战陈友谅相比,那是小巫见大巫。所以,小说部分,对朱陈之争写的最为详细,也最为精彩。真是不看不知道,看了佩服朱元璋的军事谋略和惊人才气。在那乱世出英雄的时代,这样的人不得天下,谁能得天下呢?在朱元璋带兵打仗的那一天,就该自信的说:“得天下者,舍我其谁?”
历史是公正的,它总是垂青于那些才华出众、有勇有谋的英雄。所以,朱元璋就成了改朝换代的一代王者。
五.要善于用人。
招贤纳士,善于用人,是得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朱元璋的手下,有一批为他所用的武将谋臣,像驰骋疆场的大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韬略满腹的谋士刘基,他们在他开创天下的过程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尽管,明代建立后,他们的命途都不好,但我们不能否认他们的重大功绩和军事才能。
六.人民是历史的开创者,是改朝换代的牺牲工具。
打仗要有士兵,他们来自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广大人民。一次又一次的争夺战,是以无数士兵的冲锋陷阵,是以他们的流血牺牲为代价的。所以,一个王朝的兴起,是广大人民用累累白骨堆就的。
读了历史,我不禁感叹:亡,百姓苦,兴,百姓苦。史书往往是王者写成的,但我仿佛看到了史书的背后,是人民殷红的鲜血和妻离子散的悲戚。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5
自古以来,建立一个王朝很难,毁灭一个却相对容易得多,所谓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不是没有来由的。
唐时的黄巢在考试落榜后,站在长安城门前,惆怅至于,豪气丛生,作诗一首,大大的有名——《咏菊》:待得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一个人要显示自己的力量,从来不是靠暴力,挑战这一准则的任必然会被历史从强者的行列中淘汰,历来如此。
迷信是封建时代人们的通病,想要占有天下,必须要占据王气之地,南京就是这么一个地方,紫金山纵横南北,恰似巨龙潜伏,而石头山则临江陡峭,如虎盘踞,这就是南京龙蟠虎踞的来历。
从跟随当年那个给地主放牛的小屁孩起义的小兵,到跟随道衍的小和尚,从见识于谦力挽狂澜的小吏,到独在异乡为身是客的朱祁镇的侍从,从陪同王守仁前往龙镇驿站的家仆,到连中三元张居正的书童,从汤显祖的粉丝,到带走袁崇焕人头的刀斧手,最后看着崇祯上吊的小百姓......
整个过程三百多年,说长不说短不短。对于时间,我们无法给与最公正的评论。很久以前我收藏过一句话:世人都以为时间就象一条平静流逝的大河,永远只向着天的方向奔流不息。但我可以告诉你,我见过时间的真面目,其实他们都错了,时间就像是在狂风暴雨中的大海,或许,你想知道我会是谁?来吧,跟我来吧,我会告诉你一个故事,一个你从未听说过的故事……。
这或许是时间最真实的`面目。而正是这三百多年的波浪壮阔与夹杂其中的平淡不惊,给我们一段鲜活的历史,给我们无数站在历史舞台上的人格形象,而这段历史中,我只留下了2个人。
这两个人,一个是于谦,一个是崇祯。 一个是力挽狂澜,两袖清风的臣子,一个是最为勤劳却最为悲剧的帝王。然而历史终将把他们带到同一个地方,那个是个伟大的地方,那个地方,只配站立伟大的人。
翻到书的最后一页,看到那首诗,读到那首诗的最后一句:相信未来,热爱生命。结束了吗? 结束了。 真的结束了吗?没有,因为我将用我自己的方式,度过我自己的人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6
“时间匆匆不等人”。转眼间,一个学期又过去了。之前,我读了一套著名的书籍叫《明朝那些事儿》,一套9本。寒假期间,我又细细地品读了一遍。这套书的作者——当年明月,他主要以幽默风趣的口吻来讲述明朝的兴衰。
其中,我最喜欢的几个人物分别是:抗击倭寇名将戚继光;骂皇上的五品小官海瑞;把努尔哈赤弄死、皇太极弄个半残的孙承宗;一生起起落落被誉为明朝最不该惹的人——王守仁;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最后一位最著名——郑和,他奉朱棣之意七下西洋,才华横溢。
在这些历史人物中,我重点要说两个人物:第一位是戚将军戚继光;第二位是王守仁先生。
戚继光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他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他在沿海一带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寇,只为确保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再说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别号阳明。他曾经落魄到被发配至贵州龙场当所长(当时那里连“鬼”都不来),但他不灰心,积极向上,终于平定了叛乱并创立了“阳明心学”。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我学到了道理:要有一颗为国报效的心,遇事不怕、不轻易气馁。想当年王先生一无所有,却凭借他的机智与诚信平定了叛乱。因此我要向两位伟人学习,争取像他们一样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书写读后感时,正值我国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传播期,每天从爸爸妈妈和各种新闻媒体那得知,这种病毒实在太厉害,传染力极强,而且在病人没有发烧症状的情况下就可以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染,关键是全世界目前都没有有效的药物来医治。为了减少传播感染,每个小区、城市都在实行人员“半封闭”管理。国家现在正处于危难时期,而我现在力量渺少,只能默默地听爸爸妈妈的话,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出门、不出门、不出门!坚持就是胜利!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7
我今天终于读完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心中感慨颇多,忍不住写下来作为留念。
第一部的《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从普通放牛郎到万民朝拜的皇帝奋斗史。当年明月用幽默、诙谐的`语调讲述着明太祖从初期的安于现状到后来的被逼起义的过程,我也慢慢从另一角度重新看待了当年的历史,历史对于我而言再也不是枯燥的经年记事。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我印象中最深刻的除了拥有惊人军事天赋朱元璋,还有那些传奇的名将——徐达、常遇春、耿炳文等等。他们不仅有相当出彩的军事天赋,还有万夫不当之勇。他们陪伴着朱元璋从最初的一无所有,历尽艰辛,几度出生入死,最后君临天下。这种革命感情已经不是简单的袍泽之情了,而是互相的支撑和绝对的信任。相比起朱元璋称为明太祖之后所做的一些政绩,我更喜欢的是他们当初在战场上抛洒的热血和信仰。
看完这本书,我对明朝有了新的了解,也对历史产生了兴趣,以后有机会要把当年明月写的这个系列全部看完,去看看这个辉煌灿烂又群星闪耀的明朝。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8
历史原来很精彩,一点也不枯燥。这是我读《明朝那些事儿》后最大的感慨。
真的很喜欢这本书,不仅仅知道到很多关于历史的故事,了解了很多以前我佩服的历史名人,更让我惊喜的是那些文笔犀利而又妙趣横生的语段,令我百看不厌。这本书讲的是从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灭亡的三百年间的事,虽然属于历史军事,但是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很是生动,让我经常想笑起来,这不得不非常佩服当年明月(石悦)的文笔,虽然不是作家,但是我想好多作家都不会写出如此妙趣横生的文章来。
信手拈来,就可见一斑,“根据《水浒传》的记载,在古代,要想一举成名,有条最快的捷径--上山打老虎。成功人士如武松、李逵等都是光荣的好榜样,而朱厚照先生虽然已很有名,倒也想过一把打老虎的瘾。”,这句话,虽然是在用开玩笑的口吻,但也确实含着深深的讽刺意味,对于一个皇帝,只想着各式花样的玩,而不关心黎明百姓,确实是当时的不幸,也难怪他的当政不是天下之福。
这本书中,作者也对那些王公大臣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述,作者爱恨分明,有褒又贬,对于“于谦”,作者是深深的折服,为他冤屈而死,感到痛苦和惋惜,而后当来李贤为他伸张正义,不禁痛快淋漓,历史是不会亏待那些大忠大义之人的。而对于像汪直、魏忠贤之类的宦官败类,作者又难以抑制对其的厌恶,而作者对于宦官又从不全盘否定,而是有他自己的看法。对于那些败类的恶,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情感,不难想象,当时的百姓对其的惧怕与痛恨之深。当我读到本书关于王守仁的道出,让我了解了一个完整的王明阳,是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那么全面而细致,以前真的是“孤陋寡闻”也不止,真的令我很惊喜。其中,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让我不禁对历史的框架有个深刻一点的了解和人文的感叹。读这本书不仅让人学会过很多东西,重要的是让人有兴趣的读完它,没有任何枯燥之味。正如作者的序言中所说“历史是如此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为什么到了史学家手里就变得枯燥无味了呢?历史学家就不能把生动活泼的历史呈现给大众吗?是受制于能力、才力,还是受制于观念?”而向一般的历史学家总是把历史描绘的如此枯燥乏味,他们的描述方式也难以被消化,令人难以读下去,除非是专业者为了学习必须研究,渐而渐之,历史离老百姓平常人越来越远。
近些年来,我们普通的老百姓渐渐看到了历史明晰的.曙光,易中天教授的读三国,令广大普通历史爱好者甚至学者深深痴迷,而近来,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又令人们纷纷深陷历史的喜爱之中,这的确是令人欣喜的。如今,在“历史离我们太远。历史书籍太多”面前下,我们可以有一些好的选择了,不会再有面对史书的迷茫和无趣之感了。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既还原历史而又生动耐人品味的历史军事书籍会越来越多,“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不仅如此,历史会让我们的脚步向前,社会也会沿着历史的齿轮前进!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9
在这个暑假里,《明朝那些事儿》让我明白了,其实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特点,都有它精彩的篇章,“特别”是“明朝”。书的作者——当年明月,他以一种风趣幽默、通熟易懂的方式,向我展现了500多年前的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的是从13xx年到16xx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充足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个皇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而整部书其实所给我最大的是那些人世间的事儿——权势利益。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己欲)”。这可以说是朱元璋同志乃至绝大多数政治家们的至理名言,为了达到自己的理想,毁灭了无数其他人的理想。朱元璋成就霸业之后,假借赏功之名烧死了无数曾经为他征战沙场的大臣们。但他是成功的,并且他的逻辑也被很多人信奉着。
“欲成大事者,至亲亦可杀(背叛)”。当年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投奔陈友谅,陈友谅杀了倪文俊,将其头颅献给徐寿辉,深得徐寿辉信任后,后控制徐寿辉统领其队伍,最终将徐寿辉杀害。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权谋)"。 在万历那个时代,严嵩斗倒夏言,徐阶搬倒严嵩,高拱把徐阶斗倒,又被张居正斗倒。仅说张居正,其可谓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政治改革家,其考成法(考勤制度)和一条鞭法(税收制度)影响中国乃至世界至今,但他为了当上内阁首辅也是不择手段,把老同学高拱斗倒之后,还想将其致死。 无论别人多么强大、多么精明,但你可以将别人的东西巧取豪夺过来,但也无法
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夺走。皇帝如此,官员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强者皆如此。
而封建专治的权利又使我对那一时期感到无比的凄凉。洪武四大案每次都牵涉数万之众,斩首、抄家、充军者不计其数;拒绝为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的方孝孺,因此得罪了朱棣被诛“十族”。北京保卫战功臣于谦,遭陷害被抄家斩首;“万历新政”领导人物张居正,死后被诬陷抄家。
不管怎么说,怎么想,历史已是历史,不会再回来,不会再改变,留下给我们的那就是经验和教训,历史教会给我们的我们也不能忘记,要牢记历史,反省历史。不要再让历史成为对于我们的下一个历史,这才是对历史的充分认识。
明朝那些事儿有感总结:
1、不要做你不擅长的事。
2、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3、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4、刚出道时要低调,再低调。
5、相信自己的直觉。
6、一步失算,全盘皆输。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0
日月并明,万国仰大明天子;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
——题记
在这个冬天的一个晚上,我长出一口气,合上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我读的很舒服。那七本并不厚的书,寥寥数千页,却概括了大明三百年,明朝十六帝。
虽每个人物着墨不多,但通过此书,我认识了一个人——张居正。
后世评价他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
可我通过此书,看到的,是一个孤单地与整个文官集团搏斗的人。
他是一个天才,身负绝学,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惧危险。他推行考成法,“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实行一条鞭法,使“自正(正德)嘉(嘉靖)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但也因此,这位大明首辅招致整个文官集团怨恨,在其逝世后身败名裂。
我曾无数次问他:“你这么做要干什么?为了什么?”我拼命地从书中查找原因,最后,我知道,在嘉靖二十九年,他看到了“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这一切不禁使他侧然心动。那一刻,我不禁流下了两行热泪。
官场的黑暗、内阁的斗争、朝廷的腐败、边防的废弛使他变得圆滑,深谙厚黑学,混迹于朝堂之中。但是,他的心始终没有变黑。他忘不了少年时远大的抱负;忘不了初入朝堂时誓要报效国家的慷慨激昂;亦,忘不了故乡江陵,大明帝国数千万穷困的百姓!
这一切使其刚担任内阁首辅时就推行考成法和一条鞭法,在整个官场,他是唯一的一条清流。自始至终,他一直都是一个人,一个人孤单地在与整个文官集团拔河。他可以忍受文官集团和地方官员的'怨恨。无他,只因他知道,这个世上有一个群体,很穷,很无奈,穷到易子相食。他要拯救这些蝼蚁小民,也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成就一个辉煌的、富国强兵的,万国来朝的大明帝国!
试问,如果有一天,你想要的都有了,权势、名誉、地位、财富尽在你手。你还会不会想去帮助那些弱势群体?倘若你选择了施以援手,可若代价是你的身家性命、名节和健康呢?张居正不假思索地选择了,是。他做到了——
在其位,谋其政。
古云:“生子当如孙仲谋。”
我云:“为官当如张居正。”
张居正,让我尊你一声,先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1
《明朝的那些事儿》说的是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灭亡3XX年的事。第一卷则从朱元璋出生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其实就是以前一直被说书人及老百姓所钟爱的《英烈传》的内容,不过多了靖难之役。 在阅读部分篇章后,感觉到该书语言风趣,情节生动,作者似乎在写一部"通俗版的明朝通史"。能让历史写得这样,还真让我佩服了。
不管从如今历史讲述者的自述,还是公众对历史的追捧,都不难看出,公众喜欢并需要历史,只是痛恨“教科书”式的表达。
有人说,历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错,但我认为必须要加个前提,那就是你写的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学术论文,而不是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
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它就应该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说着大白话的历史书。因为现如今的老百姓们虽然大都有文化有文凭,可他们毕竟不全是历史专业出来的,没有那么多关于历史的基础专业知识,如果你给他们看的书,要先让大家伙都去预习一回历史基础课,看完通史或通鉴才可以看,这玩笑就不免开大了。
我喜欢这种方式,可能是和我自己水平有限有关吧,从小读书就不认真的我,平时一看到文言文的东西就头痛,现在好了,读历史居然可以这样轻松。
我想,那些认为历史书不可以幽默、白话,必须要严肃的先生们,显然是不屑于做这事的。既然他们不愿意做,那还有谁愿意用老百姓能听明白的语言,给我们这些草根们说说历史上的那些事儿,说说汉朝、唐朝、宋朝、明朝那些事儿呢?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12
这本书让我陶醉。《明朝那些事儿》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本书是一本历史书,它讲述了600多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元末农民起义,到明末276年的历史。它幽默风趣,十分令人陶醉。
读到“在朱棣的统一指挥下,明军左右两翼分别向瓦剌骑兵发动侧击,朱棣更是神勇无比,又一次亲率大军冲入敌阵,挥舞马刀砍杀瓦剌骑兵,与敌军展开激战。”时,我十分佩服朱棣,身为一国之主,他非但没有在后方休息,而是在前冲杀,挥舞马刀杀敌:他十分神机妙算,将部队统领得十分有序,没有自乱阵脚,慌慌张张,而是兵分三路,三而夹击,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朱棣真是一个勇猛如虎,神机妙算的皇帝。
又翻看了几页,又读到了这一段“一个瓦剌士兵发现盘膝而坐的.朱祈镇,便上前用刀威逼他,要他脱下身上穿着的贵重衣物,出乎这位士兵意料的是,这个盘坐着的人根本不理他,看都不看他一眼”我深深地被朱祈镇这位皇帝给镇住了。他是一位皇帝,被俘后,他临危不惧,哪怕用刀来逼她,他都不理不睬,无视那个人,被俘虏后,他却仍然风度翩翩,风流潇洒,展示出大明皇帝的尊严。我十分佩服朱祈镇这位皇帝的临危不惧,勇敢万分。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远古时期的战争,奸诈,狡猾,智慧,勇气。这让我懂得了一个个历史事件,让我更加成长,更加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