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是热心网友“ctcx540”收集的《目送》读后感700字(合集5篇),以供参考。
《目送》读后感700字 篇1
我来看此花时,很不经意的,花开的并不美,是残缺的;但是在残缺中,我相信着,他原来美好过,或者它的以后会美好的。这是《目送》的代序给我的那种微妙的感觉。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或是对生命的期待。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与父母的分离,那个女人心中好不是滋味;17岁的她的孩子,那个女人似乎不太满意着;面对父母的衰老与渐忘,那个女人甚是心疼;1946年的同学聚会,56岁的那个女人心想着自己对于当年留下的多少不舍.....在时光老人的追赶下,无言的目送着生命的远去,我们开始孤单、寂寞的如同黑夜中独自淋雨的不知名的花。我们跑着跑着,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的消失不见,我们哭泣、不舍,但不得不忘记。
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那个女人不知是不是太孤寂,竟不自觉的苦苦追寻着一只叫的让人毛骨悚然的杜鹃;在香港的薄扶林与猴帮还有舞池中,不同的那个女人有着不同的感受;在广州那条迷人的街上有巷子,巷子中的手镯惊艳地让那个女人惊讶;在首尔,那个女人看见的僧人、纸店与台阶.....好愚笨的我,真的看不太懂其中的含义。或许在那个女人想来,其中没有主要内容,又或许每个人,每件事都是主要内容。那个女人有太多的故事,确实是个极好的文学家。而我却是那么渺小,但我却也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对她的经历进行剖析,或许,这是个极度想家的女人。
漫山遍野茶树开花。苍老的父亲在行动上的幼稚,明显是父亲那宠爱的沉淀;母亲那颗天真的少女的心,这是多么可爱的妈妈;坐在轮椅的父亲随着诗句一步一步行走;最后的时刻,在一片内心无边际物的旷野里,那个女人的父亲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天空飘起丝丝细雨,满山片叶的茶树,陪着父亲也会孤单。是啊,人,终会离去,当我们在别人不舍的眼中逐渐的消失,他们无奈、心痛,却也只能把我们送到无人处,与花相伴。
那个女人便是龙应台。这是她所采下的每一个她亲眼“看见”的瞬间刹那,在她采下的同时,她所感受到的稍纵即逝,不断远离。她无奈,害怕,想要用手紧紧抓住,却是一阵冰凉,冷彻身心。她好痛,却也终于放弃,目送美好。
我太喜欢她温柔的语言,从中,我甚至能感觉到她骨子里的温柔似水。我真的难以诠释自己对于这本书的喜爱,一读再读,却也毫不厌倦。可是,朋友说她看不懂《目送》,事实上我也不懂,却总会看到某一处便觉得痛到某一处,心痛,眼泪欲流。是啊,我们都抓不住时间,抓不住生命,好无奈,只能目送自己认为的美好,但我现在会珍惜《目送》的美好。
《目送》读后感700字 篇2
“目送”两字一入眼帘,便觉得有一条长长的路在眼前展开,过往那些回忆,一幕幕浮现在脑海里。这是一篇关于爱的散文,有着作者对父亲离逝的不舍,对母亲老去的无奈,对儿子成长的欣慰,对兄弟携手共行的感悟以及对朋友牵挂的感动。面对成功与失败、坚强与脆弱,用一颗灵敏的心,用一支灵动的笔,缠缠绵绵,娓娓道来。读过此书使人心里泛起淡淡的忧伤,但又充满了对生活浓浓的爱意。
诗仙李白曾感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时间的脚步从不会因为任何人、任何事做出任何的停留。把时间静止或时间倒流,那些人们美好的愿望,只能从虚构的影视剧中得以体现。记得春晚有一首歌曲火了大江南北,叫《时间去哪儿了》,唱出了人们心底的疑惑,道出了人们的心声。是啊,时间,它到底去哪儿了呢?
我从小爸妈在外,跟着爷爷,他既有爸爸的阳刚,又有妈妈的温柔,把我照顾的无微不至,后来我长大了,他也老了,什么心脏病,肺心病都伴随着他,让他只能卧床休息。再接着,我出来工作了,他重病在床,直到最后也没见上一面。那时我多想说,让时光倒流吧。
是啊,现在都已长大,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有了自己可爱的宝贝,还有时不时对我吹毛求疵但在心里在乎自己的丈夫。我热爱自己的工作,关心自己的亲人。有一次回家看望父母,回来时大包小包,各种爱吃的东西将包塞得满满的,爸爸却因为只是我忘拿了听说吃了对胃好的兔肚,而骑着电瓶车追出好远。写到这里,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立马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这不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吗?
我们要珍惜父母健在的日子,曾经看到过这么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这是何等的感慨,又是何等的伤感。珍惜身边的人,茫茫人海,有幸相遇,或为亲人,或为朋友,或为同事,是何等的缘分。阅读了《目送》,让我懂得生活既充满阳光,也有雨雪风霜。我们无论如何,都要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坚强、勇敢地面对一切,过好生命的每一天。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话语: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目送》读后感700字 篇3
目送,是缠绵的不舍凝注到目光中、送给离去的人让其早早归来的叮嘱,是一股超越了世界将那些必走之物留于心间的神奇力量。
——题记
每天早上走路上学,使我每天都能看到路边不同的风景。这天,天空飘起了蒙蒙小雨,我拿出一直放在包里的伞,默默感叹父母的英明。路过A小区门口,一个跟我一般大的男孩正从家门口出来,手上却没拿伞。他的妈妈在阳台上大喊:"儿子,等等,伞!""这么小的雨,不要了。""小心着凉,妈妈给你拿下来!"只见母亲匆匆地跑下楼,赶到门口时,儿子的背影早已远去。母亲身躯一震,向前走了几步,痴痴地望着男孩,目送着儿子渐渐消失。离得好近,我看到她低低垂下的眼帘,还有,掩不住的失落。
此情此景,我不禁念出《目送》中的这句话——"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不知从何时起,自己也跟那个男孩一样,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不再对父母百依百顺。会为父母一些举动感到尴尬,会冷静的分析父母人性中的弱点,会与父母吵架甚至有离家出走的想法……看了这本《目送》,渐渐地我开始了解父母,了解父母的想法。龙应台的文字,她的经历,她的感情,让我从前根深蒂固的`思想产生变化——叛逆不一定是青春的必然,独立不一定是离开父母、拒绝关心的结果。如果你想展翅高飞,必定要先感谢给你翅膀的父母。
每个人都扮演着很多角色。龙应台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叙述了儿子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几年的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背影的离去,一次次目送孩子的成长。她从一个女儿的角度,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的消逝。有些人,目送后还能再见,有些人,离开视线后便再也见不到了
一辈子,不知道要目送多少个背影远去,看多少人离开。这本书,写父亲的逝世,写母亲的老去,写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在作者清新细腻的文字里穿梭,我读懂了太多关于爱的信息。《散步》一文中,她们为母亲发明的"大字报";《为谁》一文中安德烈让妈妈学做的"西餐"无不浸透着真挚浓郁的爱。在《寻找》、《忧郁》的文字里,我也读懂了作者伤春悲秋的情怀,就像秦观的《踏莎行》里的句子"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这是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
《目送》读后感700字 篇4
目送孩子的成长;目送父亲离去;目送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年迈母亲;目送时间;目送兄弟的重逢携手,贯穿整个章节,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份血浓于水亲情的感概和温暖,更有一份对生命本质、生命起点与终点的深刻思索。
当面对着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一次次对女儿说“我不认识你,我不认识你”时,而做女儿的又一次次重复着对母亲说“我是你的女儿,雨儿,雨儿啊”时,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使我想起每
次去看望母亲时,母亲那欢愉的心情、幸福的目光和不停地叨唠的话语,并不时地用慈母的目光看着我:哎,你头上白发又多了,脸上的皱纹也有了,每当此时,我总是对母亲说,妈,儿子年纪再大,再老,也永远是您的儿
子,而此时,母亲的脸上总是挂满幸福的笑容。
《目送》读后感700字 篇5
也许是年龄大了,也许是经历的多了,浮躁的心沉淀下来,更容易忧伤。很多人和事在心中已经惊不起涟漪,不知不觉中,父母慢慢的.年岁大了,孩子渐渐长大了,学生们送走了一拨又一拨……忽然一日,开始在乎起镜
中的白发,开始回忆起以前让自己心动的点点滴滴,微笑中提醒着自己不必追,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千山同一月,千江有水千江月。山有万千,水有万千,月却只有一个。然后永嘉正道歌中写到,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知否?识否?
不必追,说的真好!三个字,涵盖了人的一生。佛说人是由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所缘起,并且如此轮回流转、生生灭灭,所谓一念生万物,不必追,每时每刻心相随,
只要有一份爱意深深的藏在心里,把时光雕刻起来,不必追。《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然后母亲目送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让我莫名感伤,不必追,孩子已经长大,不必追,该走的是要走的,不必追,母亲的爱永相伴,母亲的目光永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