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大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多豪迈的词句!再配上《三国演义》中那么多豪迈的英雄拼战沙场的场面,着实让人的心情也跟着激荡起来。
与其说我写的是读后感,不如说我写的看后感,毕竟我只读过原著的一部分,我更多的是看关于“三国”的电视剧,因为看可比读快多了。如果问我为什么这么钟爱《三国演义》这种打打杀杀的故事,我想也许是因为比较喜欢故事里面各个英雄豪杰的性格吧。虽然英雄间也存在着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但更多的是让我们看到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过人胆识。那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豁达也仅仅只有乱世才体现得出吧。
曾有朋友跟我聊起《三国演义》,他们中有人有这样的疑问:“这作者把诸葛亮写得太神了吧?”。还有的人有不同的疑问:“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虽结拜过,但毕竟他们不是亲手足,可他们却比亲兄弟还亲,难道这世上真有这么深的情义吗?”我想大家也多多少少有过类似这样的疑惑吧?
说实话,我也有过,不过之后细细想了就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之所以作者把诸葛亮写得很神,都在于罗贯中把握人物性格基调时,都力求实现艺术形象与历史的相结合。他把诸葛亮进行了理想化,渲染了作者所寄予的感情的色彩,从而使诸葛亮变成了神一样的人物。说起那三兄弟之间的情义,我想,也有他特定的道理。在关羽和张飞被擒杀后,刘备不顾诸葛亮三番五次的劝阻,执意伐吴,尽管最终惨败白帝城,这不难体现他们之间的情义。我们该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尽管我们已经知道故事的来龙去脉,但就算结局已注定,我们也可以把自己放进故事里,体会当时英雄们的内心世界,之后我们便可以理解故事之所以这样那样的发展下去的缘由。
起初,我并不是因为它是名著,我才去看它,而是因为对它有着一些莫名的期待才想要去了解它。名著为什么称名著?我认为这是证明,证明它有流传千古的价值!有人说过:初读“三国”和再读“三国”所抱的期待是完全不一样的!许多专家学者仍在研究《三国演义》,它那指不定还有没被挖掘的内涵正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有关大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曾记得那时昏夜黄灯,我依偎在母亲怀中,听她絮絮叨叨地讲,讲名著。我憧憬于《西游记》的漫天神话,憧憬于《水浒传》的侠骨柔肠,甚至憧憬于《红楼梦》中宝黛之间的悲剧爱情。蓦然回首,我唯独漏了精彩绝伦的《三国演义》。
初读《三国演义》,只觉得无聊透顶,眼前是无尽的黑洞,望不到头。正当我撇下书儿自己去玩时,心中又挂念起它来。那种明知无聊,却又想一探究竟、欲罢不能的感觉着实让我难熬。最终,我又拿起了书儿,一种未知的感觉在弥漫。
渐渐有些着迷,有些沉沦。我开始沉醉在罗贯中笔下的三国世界里。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是我最敬佩的事了。“黄巾军攻打刘焉,刘焉就贴出告示招募士兵,刘备看到了叹了一口气,正巧被路过的张飞听到,就厉声说:‘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刘备看他相貌不俗,问其姓名,两人各自作了介绍,刘备说:‘近闻黄巾倡乱,有至于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张飞一看和自己意气相投,就说要散尽家财共举大事,两人都很高兴,到路边喝酒,正巧碰到一人边进酒店边说:‘快拿酒来,我要赶入城去投军。’刘备就邀请他来做,三人互道姓名,发现意气相投,就一起到张飞家后院的桃园结义。按年龄长幼,拜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因为澎湃的倾慕,我甚至冲动到拉几个要好的女伴也玩那三拜九叩的把戏,只为了学那三位生死不离的侠义。
除了那一个个曲折、绕人心曲的故事之外,引我眼球的还有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其中,最令我有所感受的不是曹操,也不是刘备,而是孙权。
曹操的壮志未酬,刘备的求才若渴完全掩盖了另一位君王……孙权。孙权作为君王远远没有曹操和刘备那样有所作为。众人似乎也不太把他当回事,甚至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时候也大言不惭孙仲谋不成气候。但是在我看来,他的不成气候对于他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那是一种机遇,让他喘息的机遇。吴国在以后的几年里相安无事,人们生活安康也是他“懦弱”的功劳。如此说来孙仲谋也不是一无事处不是英雄胜似英雄。
至于诸葛大圣人,他那无与伦比的智慧,或许令我们现代的人都感到汗颜吧。他的计谋多如牛毛。假设孙悟空在世也不能及诸葛亮一个奇才。正是因为这方面的才能,所以才有著名的“赤壁之战”,巧妙地利用天时、地利、人和,以三日为期,轻而易举地借得万箭,这启不是应了陈子昂的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他的确是个伟大的谋臣。然而伟大的人也有他的不足。他的才识是惊人的,但是也因为他的自负酿成了吴国亡败的下场。他全盘掌控什么都管完全没有顾及古人的至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导致了他失败的结局。
三国里面人物的结局难道没有给我们深刻的启迪吗?合上书本,我发觉不知不觉我已然痴迷,我似乎身临其境,无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