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范文

新中国70周年主题征文800字通用2篇

时间:2023-11-16 12:51:01 综合范文

新中国70周年主题征文800字 篇1

  每小平

  我见证过困难时期人们居住的窑洞、草棚房、土托木瓦房、一砖到顶瓦房、楼板房、家属楼和精品房,从贫穷落后到如今安逸舒适宽畅住房,不由使人发出感叹:改革开放就是好,人民生活步步高!

  70年前由于贫穷落后,在白鹿原、八里原、少陵原、神禾原崖畔下,人们掘洞成窑,携家带口窝居在黑暗潮湿的窑洞里。

  昔日,每当人们谈起家庭,总会问你家有几面窑(洞) ?即就是给娃娶媳妇,对方也会问并到其家观瞧。只要儿女长大,父子和乡亲总会依原畔地势挖窑洞,一镢头一镢头地挖,用锨装土到担笼里挑到外面,如此每天挖甚至昼夜挖,汗流浃背辛苦着,为的是早日打造好新窑洞。

  挖窑洞既是出力活又是技术活,不单单是抡镢头挖土,还须观瞧正在挖的窑洞地质构造,有无料浆石等石板层;地面是否平整、上方和四周是否圆阔,有无凹凸或挖偏等现象。发现问题,及时改正。为了增加有效高度,窑洞地面多低于场院,因而窑洞光线暗,通风不良且闷热潮湿。为保暖怕偷农家,将饲养的猪马牛羊等圈养在窑内,其卫生条件更差,夏天蚊蝇臭虫满窑洞……

  住窑洞的人们最怕窑顶流土裂缝,因为这是窑洞坍塌前的预兆。天下大雨或消雪天,居住在窑洞里的人们总是提心吊胆,生怕头顶上的土塌落……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亲眼目睹了东村一村民被窑洞塌方致死的惨状。

  因为贫穷草棚房大多数被贫下中农居住,人们用土打墙或用胡基垒墙,垫角多用河石很少用砖的,因为用砖费用高。乡当亲友们前来帮忙,各执其事、拉土和泥、工匠们用锯用刨打造椽檩使其光滑平整……四周土墙垒好后再土托木,钉椽于檩条上再苫盖稻草或麦秸等遮挡风雨。

  为了省工省料和安全,草棚房多低矮潮湿,因陋就简。住草棚房的人最怕下雨消雪天,天上大下、屋内小下。遇到连阴雨天气,屋内大盆小盆瓦罐甚至水桶等器具都用来接棚顶的漏水。由于草棚的浸染,滴漏的雨水呈淡红色,因雨水不停溅落、地面没有一处干净之地,屋内散发出令人作呕的气味……

  随着生活逐步改善,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土托木或砖包墙的庵间、厦房取代了窑洞和草棚房。厦房一边盖,后面立高墙,三面墙体稍矮些,大多用胡基垒砌。说起打胡基累人的很!既要出力流汗将湿土锤打成坯,还要会摞摆放,否则易倒前功尽弃。此外,胡基最怕淋雨或浸泡,遇到下雨时无论昼夜需用草帘、牛毛毡等苫盖,包括正在建造的厦房庵间房。夜晚下雨,再累再苦也要苫盖好胡基、避免损失。

  庵间房是厦房的一倍,高大宽畅明亮,就是用工用料人手多。泥水匠砌墙忙坏了拉土和泥的、搬运胡基的、一匠拨三工;木匠弹墨线使劲拉锯,用刨子刨去檩条、椽上的疙瘩,用推刨推掉不平之处,刻槽凿卯做细活。生产队时期收入有限,主人家东拉西借、为盖房受尽了难场、硬撑着腰盖房。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变,特别是不愁吃穿。农村盖房变成砖瓦房,一砖到顶的厦房、庵间房替代了胡基土坯房。不再用麦草泥抹墙,变成了白灰粉刷而使屋内亮堂、干净卫生。

  九十年代后,厦房、庵间房逐步被一层平房或两层楼房所取代。人们的住房面积更加宽畅舒适,新式家具逐步淘汰了陈旧落后的家具。有的家庭已安装了电话,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好时代。从初期的一二层变成三四层、有的五六层,甚至还有框架结构的十层高楼、安装了电梯、网络等……

  党的好政策使农村住房条件在不断改善同时,也使城镇居民住上了宽畅明亮的家属楼。从最初的机关单位建房盖房,到企业自主安置,再过渡到房地产交易,人们的住房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属们从平房、筒子楼搬迁到畅亮家属楼内心情格外激动、兴奋不已。

  改革在继续,生活在提高。长安城乡,高楼林立;长安宜居宜业,乐居山水间。家属楼变成商品房,民众拥有数套房产,部分人图省事、装修不劳人购置了精品房,精神面貌喜洋洋!

新中国70周年主题征文800字 篇2

  寒冬料峭,雪花摇摇晃晃地砸向被冬日冷风感染的地面,空气里的每一个小分子都争先恐后地钻进行色匆匆的人怀里,或许它们是羡慕极了那些在有暖气的屋里的小伙伴。但行人们却并未被激恼,也许寒冷被赦免罪过的缘由来自即将到来的春节的热闹气息。

  “我在遥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的飞翔……”

  08年的春晚,我们还没有预料到会引领广场舞歌曲风尚的凤凰传奇在舞台上向大家送来新年的祝福,而那一年的我九岁。比起同龄人来说,提前上了小学的我已经踏进了四年级门槛,那时候觉得自己也是一个小文化人。那个时节也是散落在各地的人们相聚的最好时机,在交通困难的岁月里,几经困难路途周转而出的风尘仆仆是人们情谊的最好证明。

  同一个巷子里的人窝在某一家平房的小客厅里,大人们顶着像是被火炉热红了的脸在喝酒谈笑,而小孩子们则是目光炯炯地望着炉子上热的咕嘟咕嘟响的猪头肉,被火催出的醋和油泼辣子的酸辣气息也熏红了每一个嘴馋人的眼。时不时的会突然冲进来的一个和风雪玩闹尽兴的小朋友,披带着一身的寒气,红扑扑到略微干燥的小脸蛋冲着屋里一瞬间怔愣的人们裂开一个敞开到牙龈的笑,背在身后的手突然朝着屋子中间一挥,捏了许久的圆润的雪球在划过一个完美的弧线后沾染湿了某一人的发丝,刚想出口的咒骂声如同雪球般融化在过年的暖洋洋的氛围里,最终成全了孩子们脸上难以隐藏的笑意。

  屋外的鞭炮和璀璨的烟花总会将人们吸引出去,无论是乖巧的,还是调皮的小孩子这时都会被奖励几只小烟花,忽明忽暗的快乐照亮了澄澈的夜空。电视上放着小品引得观看的老人笑得像忘了岁月的孩子,年夜饭一盘一盘的被端上又被撤下,酒足饭饱的人们眯着眼细数旧的一年里的不甘与幸福,孩子打着盹,想强撑到天明得到新年的福气,却总是在中途无知觉的睡着,饭桌上也替换上了堆成小山的饺子皮和各种各样的馅,偷偷地挑出代表酸甜苦辣咸各样生活的特殊饺子,也悄悄地塞进几个硬币给予伤心的人安慰。

  夜晚的红红火火在睡去的孩子带着轻微鼾声的梦中拉下帷幕,那时候上海有弄堂,而我们有小巷。

  到了歌唱新时代的这个春晚,已长成成年人模样的我们聆听着“我们的新时代,又是一个春天,扑面而来,大地生机,青山绿水常在……”这是2018年的春晚,这时曾经的小巷不见了,土搭的平房都被拔地而起的高楼所替代,煤烟横行的火炉被地暖占去了地位,08年玩耍的孩童们都已长大,不再顶着寒风与冰雪为伍,他们开始和老去的父母一起准备着新年,房子里不再聚集着平时散落各地的人们,交通运输的方便使得见面不是稀奇事,不再是当面送出的祝福,而变成了上的群发消息。十年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交通有了多种选择,交流有了多种方式,送出的祝福也可以通过红包的大小来体现,愈来愈顺利的生活使得人们不禁想问,年味儿是不是变淡了?

  我们是不再聚集在一个屋子里,但我们开始与各地的人们一起过年,我们互相视频来感受不一样的春节;我们是不再挨家挨户的去送出祝福,但群发的消息也是我们精挑细选过后的美好心意;我们的小巷不在了,但是我们变成了一个社区的人,我们在为中国社区文化的发展奉献多年沉淀下来的智慧,我们的年味儿就像是每一年春晚都会压轴出场的难忘今宵一般持久又充满魅力。岁月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便利,却带不走人们对中国春节的定义,就是那种幸福美好的家庭团聚,朋友祝福的感觉。

  这十年中国发生的变化世界有目共睹,而我们在感受中国快速发展的同时,依旧感受着不变的喜庆年味儿。

  我开始想今年的春晚会是什么?或许是今年发生的科技壮举大博览,又或许还有中国利民政策的小品化体现,但还是会有不变的新年钟声以及那一曲难忘今宵,就像人们在享受国家发展的同时,中国不变的年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