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生活论文 篇1
范例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范例教学的目的是,从根本上进行教学改革,减轻学生负担.因此,教师应该发挥范例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范例为直接接触对象,拓展学生的思路,挖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范例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范例教学的基本原则.(1)基础性原则.范例教学主要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2)基本性原则.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基本经验为出发点,调动学生的联想能力,拓展思维,从而认识学科的基本原理.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和水的化学反应时,教师可以举出我们喝过的可口可乐,为什么可口可乐又被称作是碳酸饮料,碳酸是怎样形成的呢?
2.范例教学的模式.(1)认知阶段.范例作为个别事物,具有典型化的特征,教师精选的范例要突出体现教学内容的特点,具有使知识直观化的特点.(2)分类阶段.在认知阶段的基础上,将范例进行归纳整理,将个别现象放在“类”和“属”的范围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推断出这一“类”知识的普遍特征.(3)总结阶段.对“类”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得出规律,将对规律的认知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理解更加抽象的规律.例如,初中化学中将物质进行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又包括单质和化合物;单质包括非金属单质和金属单质;化合物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包括氧化物、酸、碱、盐.再对CO2、CO、H2O、SO2进行归类,这样有助于学生理清化学物质,便于学生学习.
3.如何有效应用范例.(1)重视范例的基础性.初中化学教学重点在于对学生基础性的培养,需要学生掌握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等,在使用范例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必须重视范例的基础性,提供一些基础的、精选的、易掌握的范例,从学生的基础出发,适应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智力能力.(2)在遵循范例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发挥范例教学模式的特点,进行范例教学的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针对范例教学模式的特点,进行课程的组织规划,从而利用范例教学达到教学目的.(3)按照范例的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要针对范例的基础性,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从而通过范例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二、应用范例教学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重视教学范例的选择.范例的选择关系到整个初中化学教学课程的顺利进行,教师必须重视范例的选择,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能够让学生理解的内容,采取一些教学技巧,结合具体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酸和碱”时,教师可以钠为例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实验的方式教学,将钠颗粒放入到水中,钠熔化成一个闪亮的小球,浮在水面上,同时发出一些响声,这时教师在水中滴加酚酞溶液,水呈现出粉红色.而学生的好奇心也会得到激发,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开发学生的潜能.之后教师进行这些现象的解释,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有效地组织范例教学.将范例教学应用到初中化学教学中,离不开有效的组织.在化学范例教学的课堂中,教师要有效地组织范例教学,及时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提问,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和讨论中,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进行范例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是一个学生和教师互动的教学过程,课堂中学生的表现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因此,在一堂课结束之后,教师必须要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应对范例的选择、范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以便下次教学中选取更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范例”进行知识的讲授.综上所述,范例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能够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克服范例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创新,培养学生有效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化学与生活论文 篇2
多媒体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应用的论文
[摘要]多媒体作为多种特性集合于一体的信息技术手段,在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具有广阔的用武之地,被很多教师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根据化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和特点,结合多媒体的突出优势,灵活地运用多媒体,为学生的化学学习提供支持,能够优化初中化学学习效果。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教学;多媒体
初中化学是学生接触化学知识的开端。初中阶段主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化学学习方法,使其牢固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对于学生的化学学习至关重要。而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应用,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学习内容,立足化学课程的特点,发挥多媒体手段的多种优势,有效开展化学教学活动,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发挥多媒体的形象性,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众所周知,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手段来说,多媒体的展示功能非常强大,不但可以展示文字、图片,还可以播放音频和视频文件,信息含量大,展示的内容形象逼真。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具有很强的形象性这一优势,真实地再现一些生活现象、实验场景等,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可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例如,教学“物质的燃烧”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了几个简短的视频,包括蜡烛的燃烧、煤的燃烧、家里煤气灶的使用等,让学生观看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引导学生对燃烧的本质进行探究。多媒体对于这些现象的真实展示,十分形象,学生对此也不并陌生,正是这些常见的生活现象激发了学生探究燃烧本质的兴趣。教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质可以燃烧,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次回顾视频,然后深入地阅读教材,结合原有的感性认识,初步掌握了燃烧的条件。在这种有效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效率很高。由上例说明,多媒体手段可生动地展示丰富的学习资源,是创设化学学习情境的有效方式。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手段,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心态。
二、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性,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其中必然涉及很多基本概念、理论等一些抽象的知识,需要学生准确地理解掌握。多媒体手段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能够直接显示这些知识的核心要点,建立化学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梳理化学基础知识,增加相关的感性信息,主动建构和完善化学知识结构,夯实化学学习的基础。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分子、原子”一部分内容时,由于这些微观粒子是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存在一定难度。此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性展示抽象的教学教学资源。如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分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通过播放简易动画,让学生观察一个氧原子与两个氢原子在不断的运动中结合形成一个水分子的过程,或展示电解水的实验中水分解成氧气和氢气的动态过程。学生通过观看这些直观的分子、原子的变化过程,对于分子、原子的概念形成了深入的理解,认识到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而原子则是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的微粒。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让很多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具体,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由上例发现,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清晰地展示基础知识,提供感性信息,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牢固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
三、利用多媒体的互动性,提升学生的参与程度
高效的化学学习必然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被动的接受显然不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无法积极地运用学习资源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化学学习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集图文与音像于一体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互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化学学习。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氢气的爆炸实验”时,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这个实验是不可能的,因为该实验具有很大的安全隐患。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展示虚拟的化学实验室,让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实验所需要的药品、仪器,按照氢气爆炸实验的要求和方案,通过点击鼠标进行操作,独立完成实验。学生在多媒体的帮助下,不但能够观看实验,还可以动手操作。相对于真正的实验室操作来说,这样的做法更安全,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化学实验知识。由上例看出,教师通过制作图文并茂的化学学习课件,借助多媒体设备模拟实验,可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和互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增强参与化学学习的兴致,更加高效地学习化学。不可否认,多媒体手段具有形象直观、易于操作、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等突出特点,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化学学习是极为有利的。教师应重视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积极尝试,大胆实践,创新多媒体的应用途径,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独特优势,开发多媒体的教学辅助功能,为学生的化学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优化初中化学学习效果。
化学与生活论文 篇3
今年的中秋节是在国庆长假期间,我正好可以和爸爸一起做烧饼了。刚吃过午饭,我们就忙开了。
只见爸爸端出早已发酵好的面粉,我捏了一小块放进嘴里,“呀,酸死了,呸,呸!”我刚一尝,牙齿就被酸倒了,我一边吐,一边急忙跑到水龙头边,连漱了好几口。
“爸爸,这怎么这么酸哪?”我奇怪地问。
“这是刚发酵过的面粉,当然酸了。”爸爸说。
“这么酸的面粉也能做烧饼吗?”
“没关系,放点碱水进去就不酸了。”
“为什么?”我好奇地问。
“因为发酵过的面粉中的有机酸和碱水中的碱在一起会发生化学反应——中和反应,可中和面粉的酸味,这样的面粉做出的烧饼松软香脆。”
爸爸说着,在面粉里放了点碱水,接着用手将面团揉了又揉,搓了又搓。
“好了,开始做烧饼吧。”爸爸拍了拍揉匀的面团说。
“真的可以做烧饼了吗?”我半信半疑地问。
“当然了,你老爸做烧饼的手艺可是一绝的。”爸爸自信地说。
一会儿,厨房里飘出了令人垂涎的香味,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块烧饼,咬上一口,“啊,酥酥的,脆脆的,真好吃!”
没想到,做烧饼还有这么多的学问。真是: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化学与生活论文 篇4
2.1在教学时注重生活实例的引入
前文已经提及,物理来源于生活,与生活紧密相连,最终为生活服务。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对物理知识联系生活的认识,教师必须注重引入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实例。例如,在进行静电场这一章节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穿毛衣或者梳头发时的感受,或者让学生撕一堆小纸片,以在头发上摩擦过的塑料尺吸引,让学生亲自感受到静电的力量[2]。在讲解牛顿第三定律时,能够引入生活中的实例更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的行走、轮船或者其他交通工具的启动等。再如,讲解电路这一章节时,特别是电路故障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家庭中的某项电器举例……这些都是生活中我们喜闻乐见的例子,通过教师的引入,以物理知识点进行分析,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以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例子,能够快速联想到所学物理知识,并且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2.2注意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发展
长久以来,受到我国教学体制的影响,高中学生一直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导致物理课堂教学围绕着考试而展开,教学模式单一,而且枯燥无味,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无法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而且更不会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种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下,物理课堂教学的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更无法做到学好物理甚至学以致用,运用物理知识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无从谈起。因此,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物理能力,我们必须要对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作出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和物理相关的小故事来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只有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课堂效率才能够真正提升。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中模拟一些和现实生活相关的场景,引入实际案例,通过课堂中情境的创设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注意到物理学科属于和实验紧密相连的学科,教师可以在课堂讲解中适当穿插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例如,在讲解电路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引导学生进行电路组装的实验,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印象,全面提升学习效率。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学生不仅能应用课本中的理论指导实践,在以后的电路图绘制中,由于自己具备亲自动手操作的经验,其出错率也会大幅降低。此外,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学校外部社会中寻找无处不在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物理问题。通过教学模式的多样化,物理课堂不再枯燥无味,学生以轻松的心态完成教学,以后在生活中遇到物理问题,能够灵活应对。
2.3注意培养学生的物理能力
此处我们讲的物理能力除了包括传统意义上学生解决物理习题的能力,还包含了学生的物理意识、创新以及操作能力、团队意识以及通过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等等。一位优秀的物理人才,必须要具备以上的物理能力。为此,教师必须在日常的物理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物理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及时教师不说,学生也能够领会的程度。在对学生创新及动手能力培养过程中,首先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适宜的教学氛围,保证学生心态的放松,从而能够根据自身的意愿去探究知识,出现错误及时改正[3]。而在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当遇到靠自身的能力不能解决的问题事,加强和他人的合作,体会到合作所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感,以切实可行的合作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是在以上各项能力培养的基础之上而展开的,只有学生的物理知识量足够丰富时,在生活中遇到相应的情况才可以灵活运用各物理知识点解决问题。
2.4通过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众所周知,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与生活紧密相连,最终为生活服务。为了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点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注重挖掘生活中的物理因素,并把这些因素和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点相结合,使学生体验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提升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培养出使用物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在进行《功与功率》这一章的教学讲解时,为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即相同质量的物体分别由不同的人搬运到同样高度的楼层时,不同的人所花费的运输时间不一,路线也不完全一致,但是他们所做的功是相同的。这一例子充分体现了公路的概念,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对功与功率有了更深的理解。如此一来,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引入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学生能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范围形成准确清晰的定位,在生活中遇到相关问题时,能够主动联系到物理知识,不仅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而且学生的物理能力也得以提升。
3结语
受我国传统应试教学的影响,我国教育中培养出的人才更像是一部考试机器,能够真正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只占到少数。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物理能力,必须提升学生利用物理知识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南宫琛佳 单位:平顶山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刘君.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研究与实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吴玲.切入生活浅谈高中物理灵活教学[J].中学物理(高中版),33(6):23~24.
[3]梁哲琨.浅谈将高中物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J].现代交际,2015,(9):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