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范文

《共老》阅读答案【必备6篇】

时间:2023-11-27 04:49:07 综合范文

《共老》阅读答案 篇1

  师恩道歉信广告词开学第一课范文了条创业项目短句信事业单位了先进合同教育试卷先进个人了制度闭幕词颁奖试卷!社会实践报告承诺书思想汇报留言。

《共老》阅读答案 篇2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穷 ②舍 ③悉 ④属 ⑤俨然 ⑥缘

  2. 翻译下面句子。

  ① 渔人甚异之。

  ② 林尽水源。

  ③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⑥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 下面诉不尽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通风换气 B。政通人和 C。通霄达旦 D。博古通今

  4. 依据文中的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

  桃源的山洞口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二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人们进行了描写?

  答:

  6. 用文中的原句填空:

  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___;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豁然开朗”一语在现代汉语中用来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请你按这一语意造句:

  8.课文从桃源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

  9.有些成语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段节选自《 》,作者是_______,名____,字_____,_____(朝代)人。

  11.第四段中“渔人甚或异之”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12.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

  13.《桃花源记》中描写草和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共老》阅读答案 篇3

  朝代:宋代

  秦观

  原文: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赏析:

  秦观的《三月晦日偶题》,富有哲理,蕴含“理趣”。“三月晦日”,即暮春三月的`最后一天,过了这天,意味着时令进入夏季。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但这首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铁的规律!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挽留春”,不欲让春归去。这样写足了人们对春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为诗的后两句翻出新意,做了充分的铺垫。

  后两句,反振一笔,如异峰突起,醒人耳目。繁华似锦(“芳菲”)的春天归去,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那“阴阴”的“夏木”同样“可人”呢!诗人的乐观、豪放、豁达,跃然纸上!

《共老》阅读答案 篇4

  30. 编年体 春秋、左传

  31. 古代马车的单位名称。一车四马为一乘 任用

  32.得力帮手,猛将、 为坏人效力的人,他们的党羽,帮凶。

  33.不能因为小小的错误而埋没人才,必须懂得扬长避短的道理。

《共老》阅读答案 篇5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阅读一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②棹数小舟,曳铁钯( )

③湮于沙上( )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 、“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参考答案】:

  1.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经过 划船 埋没 颠,通“癫”,疯狂

  3.①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 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4.“湮于沙下,渐沉渐深”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求之于上流”

  5.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

  阅读题二

  1、本文选自 ,作者 是 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小舟( ) 曳铁钯( ) 湮( ) 啮( ) 溯流( ) 臆断( )

  3、 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 曳: )

⑶湮于沙上(湮: )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⑵众服为确论( )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7、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

(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

  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傎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参考答案

  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

  2、略

  3、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河的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意近即可)

  4、⑴经历⑵船桨,这里意为划、摇;拖着⑶埋没⑷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⑸只

  5、略 6、B 7、略 8、⑴指讲学家所说的话⑵代石兽

  9、CB

  10、C

  11、D

《共老》阅读答案 篇6

  首先,我们要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个培养过程,古人分为三个阶段:知之、好之、乐之。

  先说“知之”:走进语文,不抵触,不反感,不因对以前的老师、教材和考试的印象而迁怒语文;能如此,方可初尝语文的甘霖。

  再说“好之”:日日操习,用心投入,不懈怠,不放弃,不因外界干扰、其他学科和考试分数而离开语文;能如此,方可欣赏语文的漫天红霞。

  后说“乐之”:处处留心,养成习惯,言谈举止,一笑一颦,莫非语文;能如此,方可进入语文的神仙洞天!

  在语文学习中,欲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先要多思:不论哪个学习环节、何种学习任务中,决不盲目接受任何未经自己思考的东西,这样方可保持自主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多读有味,多写有效,积累有益;次求深思。

  决不浅尝辄止,而要多方追问,务求水落石出,直至原形毕露;后求善思:不钻牛角尖,而是随时以元认知策略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克服情感干扰,理性分析和接受老师的点拨、同学的帮助,方可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建立起融通、灵慧、深刻、严密的思维个性。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