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调查报告 篇1
xx级xx专业心理健康报告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
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现在的大学生有着许多自己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所以,现在的大学生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造成大学生心理不健康,从而导致大学生不能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这样的现实。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者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时出现心理失调。大学与中学相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我了解分析,大学生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松懈情绪。自认为高中已经很努力了,奋斗了三年,终于考上了大学,这下可以让自己轻松一下了。并且在大学里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适应能力不强,竞争观念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的心理。所以,有些同学对自己有所放松。
二、畏首畏尾。因为环境的变化而瞻前顾后,萎缩不前,不敢去参加社会活动,除了学习之外,整日无所事事。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敢放手去做。
三、对前途茫然。读了几年大学感觉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也不知道学习的东西到底有什么用,不知道就业的方向,感觉自己的前途一片黑暗,对未来的路很茫然。
产生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中学的课程都是学校安排,且学科固定,每天有老师辅导。而在大学,大多课程都需自己去选择,且学科众多,大多数时间需我们自己安排。所以大学需要我们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解答问题的能力。
二、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中学大多在家附近读书,可经常回家,有父母管着,教导。而大学却要离开家乡去求学,离开了父母的视线,接触了社会的多彩,学生容易经不起外界的诱惑,而变得松懈,颓废。
三、人际关系复杂。在大学接触的人各种各样,没有中学接触的人那么单纯,容易迷糊学生的眼睛,分不清好坏,也容易变得冷漠,再也不会真诚的面对朋友,不会友善的面对路人。
上面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我们大三的同学来说,已逐渐适应了大学的方方面面。对于这些问题,大家都可以很好的去处理。现在同学们可以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撇开不必要因素,克服了许多困难,对自己有了明确的定位,对自己的发展方向也有了规划。总的来说,我们专业同学们心理健康,但是对于即将毕业这这一现实,也许会有关于生活、情感、就业、前途等多方面的压力。既然存在着这些心理问题,就必须寻找解决的方法。首先要自己调节和平衡心理。若自己不能办到,则需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而对于心理委员来说,我需要随时观察同学的动态,了解同学们的一些心理变化,发现问题,要及时疏导,若自己不能解决,则立刻将情况报到系上心理部,交由心理小组处理,并积极配合心理小组解决问题。相信我们在学校的领导和帮助下,一定能克服这些心理问题。
xx系xx级xx系统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七日
大学生心理调查报告 篇2
摘要:当代大学生肩负着跨世纪的重任,在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里要承受来自大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压力,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坚定的信念、意志和心理素质,才能支持自己建功立业,实现宏伟目标。本文通过对二外中文系03级的学生的生活环境及心理素质情况的调查,发现问题,寻找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保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对策。
关键词:素质教育基本文明教育人生观教育持久战
文明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小学到大学进行了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的是实现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优良素质的塑造。但在校园里看到的情景,使我们不得不深深思考:十几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现在大学生自身道德素质方面的效果有着极大的反差,不同程度地表现为集体主义观念淡薄,轻视劳动以及校园中的不文明行为、不礼貌现象增多。到了大学,我们培养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不仅掌握较为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思想政治觉悟和伦理道德水平等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然而,近年来,在部分大学生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持不太重视的态度。使得现在对大学生进行基础文明教育,成为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当今大学生中,不讲卫生,不懂礼貌,不讲公德,浪费粮食、水电等不文明现象比比皆是:买饭时乱挤一通,见到老师不打招呼,考试作弊成风,在课桌和墙壁上乱涂乱画,等等。这些都显示了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远远不及他们的文化水平。这确实令人挺担忧的。一些大学生对政治不感兴趣,不愿参加《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政治学习。其突出地表现在“四多”上:即借故请假的多,无故缺席的多,迟到早退的多,上政治课看业务书的多。在调查中发现,约有10%的大学生无理想,大多数的大学生只有职业理想,1/3的大学生有政治理想或带有政治色彩的职业理想,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而有些人认为思想道德课没有用处,将来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主要看学生手中有多少证书,学过多少专业知识。少数学生还认为,思想道德素质再好,也不能顶饭吃,何必自寻烦恼,自己折磨自己呢?这些认识直接妨碍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很不利。
这种状况是多方面造成的。首先,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文化教育普及程度还处于较低的发展层次,精神文明水平还不高。表现在家庭教育方面,许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忽视家庭教育,或者由于家庭知识构成较低,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使学生接受的家庭教育片面而简单。特别是近几年来,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对他们的家庭教育不当所产生的群体性道德教育偏差,也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其次,在学校教育方面,由于我国一直是考试教育,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缺乏系统而完善的制度(转载自本网 为自我完善的具体指标,从而客观的认识自我,正确的评价自我。
(三)大学生应该加强自身修养建设,多参加一些有关心理方面的培训
学要学以至用,很多东西我们都是从学习中获得,然而我们应当要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方面的建设,努力学好各项文化知识,实现科技,信息化道路。人是有理智的,理智的来源是一种思想的变迁,所以说,我们应当多参加一些有关心理方面的培训,学会自我暗示,自我提高,从而达到一定的真谛,自身各方面的心理素质从而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四)要辩证处理“学好专业知识”与“社会就业”的关系
在哲学里有这样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必须要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好,与前面所说的一样,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重要的还是要运用到实践中去。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结果。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然后在社会就业方面埋下一定的伏笔,只有将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一个完美的组合。
(五)尊重大学生的人格,注重“情感教育”
高校的大学生,其心理已基本成熟。随着知识的增多,他们在社会交往中
逐渐接近于成人的地位,这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成人感,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这在客观上需要教育者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同学们以诚相见,注重“情感教育”。通过语言的劝导、形象的感染和行为的影响,激起受教育的感情共鸣,可以说情感教育是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催化剂。通过这次的调查,我认识到了以下的几点方面:我们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及价值观正处在不甚稳定、具有一定可塑性的阶段。我们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必须对个人有正确的估价,既不能自轻自贱、自惭自卑,也不能自骄自傲、自我为中心,而 应 该 把“自 尊、自 信、自 立、自 爱”作 为 大 学 生 的 自 我 指 标,确 立 科学 的人生观社会。个人的发展必须依赖于社会的维系和前进,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既不应等于索取,也不可小于索取,而只能大于索取,自由确立自己人生观,才能有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对于学校制定的作息制度,应该自觉执行,认真遵守。同时,对于我们学习的客观规律,应该深刻领会,积极遵循。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适度的学习节奏,培养起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从而有助于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此外,还要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