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范文

高三语文《再别康桥》说课稿【汇总3篇】

时间:2023-12-15 22:03:07 综合范文

高三语文《再别康桥》说课稿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2、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难点

  赏析现代诗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语: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读诗

  大家知道,诗歌是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最丰富的情感,学习诗歌时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读

  下面老师叫七位同学,每人一节把这首生诗朗读一遍,读时声音要洪亮,情感要丰富。其余的同学认真听并思考读这首诗歌时用什么样的语调最合适?

  明确:轻柔、舒缓

  是什么内容决定了要这么读?叫学生说他独处的内容

  明确:别离诗

  请同学们带着作者依依不舍之情再读这首诗

  师生齐读,正音正字

  三、讲诗

  1、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学生讨论: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2、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高三语文《再别康桥》说课稿 篇2

  教学目的:体会诗中健康美好的感情,鉴赏其意象所营造的空灵的意境和清新飘逸的风格。

  教学重点:鉴赏其意境美、抒情美、音韵美。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背诵课文,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并析题

  二、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

  1、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料,先自行了解作者

  2、学生回答:“我所知道的徐志摩及其创作”

  3、补充知识

  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短短的36年的人生中,徐志摩创作出版的作品有:

  诗集4部《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4部《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小说集1部《轮盘》,剧本1部,译作5种,以及信札、日记4种。

  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蔡元培挽联曰: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康桥生活:徐志摩生活中的“康桥”实际上是在英国东南部的剑桥。199月,24岁的徐志摩,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的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19,认识了狄更生,并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当特别生。1922年10月从英国返回中国。

  康桥之美:古风古色,桥影藻密,

  妩媚河身的两岸,

  穆静腾辉的晚景,富丽的温柔;和缓的钟声

  春阳晚照,泼翻一海纯金,

  千百家屋顶烟突,白水青田,黄昏,远树凝寂, 象墨泼的山形,衬出轻柔螟色, 密稠稠,七分鹅黄,三分桔绿,

  村里姑娘腮红颈白; 屏绣康河垂柳婆娑,

  此地人天妙合,虽微如寸芥残垣, 亦不乏纯美精神,流贯其间。

  康桥情结:

“康桥”在徐志摩,只有三十六分之二的时光,而这两年,却是那么魂牵梦萦的两年。

“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一个老村子“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我所知道的康桥》)

  你是我难得的知己,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你惠我珍品,数不胜数;

  此去身虽万里,梦魂必常绕 汝左右,任地中海疾风东指, 我亦必纡道西回,瞻望颜色; 归家后我母若问海外交好, 我必首数康桥,

  赖你和悦宁静 的环境,和圣洁欢乐的光阴, 我心我智,方始经爬梳洗涤, 灵苗随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辉, 听自然音乐,哺啜古今不朽

  我此去虽归乡土, 而临行怫怫,转若离家赴远;

  别时之情景: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

  雨色凄清,小鸟无欢,怅别情深,涕泪交零,

  别后愿望:来春花香时节,当复西航, 重来此地,再捡起诗针诗线, 绣我理想生命的鲜花

  三、 观赏动画课件,反复诵读课文,初步体会情感

  四、 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再别康桥》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诗风: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康桥之美:人天妙合,虽微如寸芥残垣, 亦不乏纯美精神,流贯其间。

  康桥情结:你是我难得的知己,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鉴赏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表达之美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诵读课文。

  二、 研讨:

  1、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

――轻轻地、悄悄地

  2 、为什么要这样?

――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再会吧,康桥!),深怕惊醒了它。

  3、 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

  4、 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柳荫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

  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星辉斑斓,夏虫鸣叫

  5、 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6、“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7、 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是―屏绣康河。

  8、 重回康桥,他观金柳,赏青荇清泉,还做了什么?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到星辉斑斓时。

  9、此时情绪是兴奋欢快还是失意低落?何以见得?

――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10、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11、 中国有这么一句古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用在此处明显不妥,你认为结合此诗的情感和意境,应该改做什么?

――“别有深情

高三语文《再别康桥》说课稿 篇3

【教学目的】

  1。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

  感染;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之美。

【教学难点】

  意境的营造。

【教学方法】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道具】

  幻灯

【教学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高二(一)、(二)班 共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在前几课里,我们介绍并运用了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这节课我接着运用这种方法,来共同研究、探讨现代诗歌史中的明珠――《再别康桥》,体会其意境之美。

  二 阅读资料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Γ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其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康桥: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

  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