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范文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6篇

时间:2023-12-24 11:09:12 综合范文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篇1

  教学目标:

  1、范德华力、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能举例说明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3、例举含有氢键的物质

  4、采用图表、比较、讨论、归纳、综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5、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课前预习:

  1、范德华力是 。

  2、氢键是除范德华力外的另一种 力,它是由 原子和 原子之间的作用力。又分 和 。

  3、氢键与范德华力、化学键的强弱关系为 (由强到弱排列),其中氢键 (填“属于”或“不属于”)化学键。

  学习过程

[创设情景]

  气体在加压或降温时为什么会变成液体或固体?

  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水的结冰、气体的液化,讨论、交流。

[结论]

  表明分子间存在着 ,且这种分子间作用力称为 。

[思考与讨论]

  仔细观察教科书中表2-4,结合分子结构的特点和数据,能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

  分子的极性越大,范德华力越大。

[思考与交流]

  完成“学与问”,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

[过渡]

  你是否知道,常见的物质中,水是熔、沸点较高的液体之一?冰的密度比液态的水小?为了解释水的这些奇特性质,人们提出了氢键的概念。

[阅读、思考与归纳]

  阅读“三、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思考,归纳氢键的概念、本质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小结]

  氢键是除范德华力之外的另一种分子间作用力。

  氢键是由已经与电负性很强的原子(如水分子中的氢)与另一个分子中电负性很强的原子(如水分子中的氧)之间的作用力。

  氢键的存在大大加强了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使水的熔、沸点教高。

[讲解]

  氢键不仅存在于分子之间,还存在于分子之内。

  一个分子的X-H键与另一个分子的Y相结合而成的氢键,称为分子间氢键,如图2-34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习根据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选择材料。

  2、训练学生如何将纷繁复杂的材料写成一篇生动的记叙文。

  重点目标1

  难点目标2

  教法讨论、交流、互动教具

  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激情导入:怎样才能使自己写起文章来文思泉涌,一挥而就呢?解决这个问题比较便捷的途径在哪里呢?都有这样的体会,写作文时,凡是自己平时熟悉、关心的东西,可写的内容就很多,而且也容易写好;相反,要是碰到自己不熟悉,没什么感受的话题,写起来就费劲了。可见写自己熟悉的东西非常重要。听,体会选材的重要性。

  写作指导

(一)凡作文要感人,必须先感动自己。换位思考,探究原因,酝酿感情。

(二)抓住细节,写出动人点,争取有现场感,使人如身临其境。

(三)借用技巧,注意渲染,将人、事、景、情、理巧妙结合,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大胆创新。

  口诀:灌注真情,以情驭文;善抓平淡,写出神奇;借用技巧,大胆创新。

  阅读课文中的文字,思考讨论,归纳出选材的具体方法,并仔细体会。尝试举一些简单的例子,加深印象。

  写作要求

  1、要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要有意义。

  2、写的事情最多两件即可,经过要详细,有细节描写,记叙要素要完整。

  3、记叙中要有一定的抒情和议论语言。

  明确写作注意的事项。

  范文写给父亲

  父亲躺在病床上,一双干枯的手紧紧地拉住我的手。那张饱经风霜的脸已经瘦得皮包骨头了;只有那双眼睛睁得大大的,无限依恋地看着我。他已是癌症晚期了。我望着他,眼泪簌簌地流了下来…在我泪眼的模糊中,健康的父亲出现了。他含笑地看着我,我也亲昵地看着他。我多少次在父亲的眼睛里照见了自己的身影,啊,我的身影一映到那爱的海洋中便变得十分美丽了。记得我童年时体弱多病,父亲每天清晨带着我去跑步,手把手教我练健身操,就这样,我慢慢强壮了。父亲就像棵大树,我就是在这棵大树的荫蔽、保护下长大的。

  泪眼中我又看见了父亲在辅导我学功课。父亲是一位教师,他对女儿从不溺爱。他是一位慈父,又是一位严师。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我,由于贪玩,掌握知识不牢固。一次父亲让我默写“教”字,我就是想不起右边是什么偏旁。父亲一气之下,给了我一耳光。这是父亲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打我,当时我惊呆了。就是父亲的这一掌,打醒了我。以后初中、高中、大学的学习我从不敢懈怠。可当时父亲却为这一掌暗暗地流下了眼泪…

  父亲紧握着我的手微微地颤抖起来…忽然,他的手渐渐地松开了。从他的眼角流下了一滴眼泪,但嘴角却带着一丝微笑…我凝视着,凝视着父亲的脸,久久地,久久地不愿移开。

  我思索着,思索着那最后一丝微笑的含意…啊!我终于明白:那微笑是父亲勤劳一生,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甜蜜;是父亲对我在教育战线上工作的殷切希望。

  父亲走了,我又重返教坛,为了父亲的.嘱托,为了父亲的殷切希望而忘我地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几年来,我付出了很多,但也得到了真诚的回报:学生的敬重,家长、领导的鼓励,掌声与鲜花…当父亲知

  道自己的女儿取得一点成绩时定会含笑九泉的。

  阅读范文,并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讨论文章是否符合刚才的写作要求。

  思考:假如我写这篇文章,我会怎么写?谈谈自己的写作思路,与之比较异同。并摘抄精彩语句或段落。

  写作练习

  1、回顾上学以来的经历,写一件你最动情的事。

  2、想一想,在家中,哪些事你最熟悉?写出来,500字左右。明确写作要求,思考,写作。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篇3

《梅花》初中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意思。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进一步巩固给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

  4、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教师拿出几枝盛开的腊梅,让学生进行观察,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观赏后的感受。

  2、出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宋朝大诗人王安石写的赞美梅花的诗——《梅花》。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回忆学习的步骤,进行自学。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

  3、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梅 墙 数 寒 独 遥 暗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

  墙 :第五笔是 “竖”

  遥: 熟字“摇”去掉提手旁,换上走之底,就是“遥远”的“遥”。

  动手书空( 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师生共同介绍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理解字意

  数:几

  凌:冒着,顶着。

  寒:严寒,(交待出这是冬季)。

  遥:远。

  为:因为。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 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墙角数枝梅:墙角边有几枝梅花。

  凌寒独自开: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

  遥知不是雪:远远看过去知道那并不是雪,而是盛开的梅花。

  为有暗香来:因为有淡淡的清香随风飘过来。

(7)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 教师请教。)

(8)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4、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学生进行朗读,而后评议。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三)练习巩固

  1、看拼音填空

  línɡ ( )寒 yáo ( )远

( )巧 ( )动

  2、给下面的字加偏旁组字组词

  每( )( )

( )( )

  3、背诵古诗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背诵古诗,让家长评分,记录在书上。

  附: 板书

  4 梅花(王安石)

  难字: 墙 遥 寒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意思,知道诗人借赞颂梅花表达自己坚强的品格。

  2、指导学生欣赏诗句,给学生再现的空间,用画笔亲手画一枝梅花,感受梅花的美,从而对学生进行美的 教育。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诗人借赞颂梅花表达自己坚强的品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让学生写一写生字: 教师读生字,三个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写完后,大家评议三个同学书写情况,同桌之间对照课本进行相互评议。

  2、背诵古诗:全体同学一起背诵,指名背诵。

  二、进一步理解古诗意思

  1、诗人通过这首诗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极性分子 和非极性分 子;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多原子分子中,极性分子 和非极性分子的判断。

【教学过程】

[讲述]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电子对会发生偏移,是极性键,极性键中的 两个键合原子,一个呈正电性(δ+),另一个呈负电性(δ一)。

[创设问题情境]

  如何理解共价键、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概念;

  如何理解电负性 概念;

  写出H2、Cl2、N2、HCl、CO2、H2O的电子式;

[板书] 第三节 分子的性质

  一、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

  1、极性键: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吸电子能力较强一方呈正电性(δ+),另一个呈负电性(δ一)。

[讲述]分子有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之分。在极性分子中,正电荷中心和负电中心不重合,使分子的某一个部分呈 正电性(δ+),另一部分呈负电性(δ一);非极性分子的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

[板书]

  2、有极 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极性分子中,正电荷中心 和负电中心不重合;非极性分子的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

[思考]观察图2—28思考和回答下列问题:

  1.以 下双原子分子中,哪些是极性分子,分子哪些是 非极性分子?H2 02 C12 HCl

  2.以下非金属单质分子中,哪个是极性分子,哪 个是非极性分子?P4 C60

  3.以下化合物分子中,哪些是极性分子,哪些是非极性分子?

  CO2 HCN H20 NH3 BF3 CH4 CH3Cl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2.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多原子分子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判断。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如何理解共价键、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概念;

  如何理解电负性概念;

  写出H2、Cl2、N2、HCl、CO2、H2O的电子式。

  提出问题:

  由相同或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在两原子出现的机会是否相同?

  讨论与归纳:

  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一般说来,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中的电子对不发生偏移,是非极性键。而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电子对会发生偏移,是极性键。

  提出问题:

  共价键有极性和非极性;分子是否也有极性和非极性?

  由非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怎样分布?是否重合?

  由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怎样找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

  讨论交流:

  利用教科书提供的例子,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借助图示以及数学或物理中学习过的向量合成方法,讨论、研究判断分子极性的方法。

  总结归纳:

  由极性键形成的双原子、多原子分子,其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所以都是非极性分子。如:H2、N2、C60、P4。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篇6

  初中化学教案与问题归纳:《分子和原子》

【指导思想】从宏观物质间的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就得了解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并通过微观粒子在变化中的种类和个数的变化情况,真实的认识一个奇妙的化学世界,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要从宏观走向微观、从直观形象的物质间的反应向抽象的微观粒子间的重新组合过渡,为以后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和学好化学打好基础。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特点:设置本单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微粒观,以便让学生能更深入地认识身边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对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水的人工净化、水的通电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过程中分子运动情形的描述,帮助学生从微观水平上构建对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观变化现象的本质的认识,继而在认识分子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基本微粒——原子,进一步介绍了原子中的电子及其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变化特点,发展了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与变化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发展不仅会深化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物质的探索欲望。为了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在这一单元中,还穿插了一些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方法以及科学思想教育的内容。

  本节授课内容是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儿单元“水和溶液”课题三“分子和原子”,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探究构成物质的微粒,为前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物质间的反应从微观的角度有进一步的认识,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对化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物质之间所发生的各种变化,但都是从宏观角度感受化学,但还不清楚或认识不到物质之间反应的实质,所以本节课对学生来说要将宏观的物质间反应归因于微观粒子间的重新组合、尤其是对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的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可以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和反应入手、以客观存在的微观粒子图片等说明粒子的真实存在,在此基础上讲解分子、原子的性质,并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认识物质间反应的本质。做到实例举证、客观分析、归纳总结。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2、通过对微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从宏观现象,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为什么会减少?温度升高,减少的越快?

  2、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放在通风处或阳光下干得更快?

  3、走近花园处,为何能远远闻到花的香味?

  4、放在水中的糖为什么不见了?水为什么能变甜?

  5、为什么把100毫升的水和100毫升的酒精混在一起,体积小于200毫升?

  6、为什么把品红溶液放到水中能扩散?

【教师讲述】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对此问题的探究兴趣,他们提出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并以此来解释上述现象。

  其实,通过科学方法早已证明,物质确实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我们可以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真实的观察到一些分子、原子的存在,并且还能够移动原子。

【幻灯展示并讲解】图3-6、图3-7是苯分子结构和移动原子后形成的“中国”二字,这是世界上最小的汉字了。

  分子的性质:

【教师举例讲述】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千克;

  1滴水中约含有×10-21个水分子;大约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

(如果中国13亿人数1滴水中的水分子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则需要300万年)

(如果一个人每口喝下10亿个水分子,每秒喝一口,则喝完一滴水中的分子,则需55万年)

【教师归纳】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活动与探究】1、向滴有酚酞的水中慢慢滴入浓氨水,有怎样的现象?

  2、两个小烧杯中分别放酚酞和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两个小烧杯,则有什么现象?

【教师归纳】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①氨气在空气中扩散

②糖的溶解

③闻到花香、酒味

④樟脑丸的逐渐减少

⑤湿衣服晾干

【教师举例讲述】①相同质量的同一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

②100毫升水和100毫升酒精混合体积小于200毫升

③热胀冷缩

【教师归纳】分子间有间隔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1个H2O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再如:CO2、SO2、H2SO4、P2O5等

【展开讨论】①从分子的角度,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何不同?

②H2在Cl2中燃烧生成HCl,试分析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举例说明】① 水蒸发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变;

② 品红溶解于水时,品红分子和水分子都没有变,它们的化学性

  质也没有变;

③ 物质“三态”变化

【归纳总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展开讨论】H2在Cl2中燃烧生成HCl,试分析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举例说明】① 水电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不再保持水的

  化学性质;

②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氢气分子和氯气分子都发生了变化,生

  成了氯化氢分子,氢气和氯气的化学性质不再保持。

【归纳总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它的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归纳总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动画演示】水电解动画演示

  氢气和氯气反应动画演示

【教师讲述】所以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改变,从一种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分子个数不一定变。

【提出问题】在化学变化中,从一种物质的分子如何形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呢?

【讨论总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了更小的粒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举例说明】①水电解时,首先水分子分解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了一个氢分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了一个氧分子;

②H2在Cl2中燃烧时,氢气分子分解成了氢原子,氯气分子分解成了氯原子,每一个氢原子和每一个氯原子重新组合成了氯化氢分子;

【学生讨论】电解氧化铝生成铝和氧气。

【讨论总结】氧化铝通电时,氧化铝分子分解成了铝原子和氧原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气分子,许多铝原子聚积到一起成金属铝。

  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如:在H2O中、O2中、Al2O3中氧原子始终是氧原子。因此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解成更小的粒子。

【归纳总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粒子。

  化学反应实质: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首先分解成原子,原子间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而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没有变。

  分子构成物质

  原子构成物质

  原子构成分子

【板书设计】分子和原子

  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分子间有间隔

  4、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化学变化的实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首先分解成原子,原子间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分子原子在变化中的情况: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数目不一定发生变化;而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没有变。

  物质、分子、 原子与分子的联系:

  分子构成物质

  原子构成物质

  原子构成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