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本文是会员“bohuizaimengfan”收集的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优秀8篇,欢迎参阅。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1
一、自然资源
1、气候资源:特点(共同点、独特之处)、开发利用(农业与种植制度、日照与街道方位、风与城市规划、交通线的选址、飞机场的选址)
2、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与渔业生产(大陆架生物资源丰富的原因、五个渔业地区和四个渔场及成因)、海底矿产资源与油气开发(大陆架矿产资源与开发、深海锰结核、海洋能源)、海洋空间利用(港口腹地、港口建设的陆域和水域条件、世界石油运输线、围海造田的利与弊)、海洋的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环境问题(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
3、陆地资源:四个特点、能源资源(常规资源和新能源)、陆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尤其是能源资源与社会进步)
二、自然灾害
1、气象灾害:台风(气旋)、暴雨洪涝、干旱、寒潮(源地是冷高压、冷空气南下形成冷锋)、干热风(对华北农业的影响)
2、地质灾害: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泥石流产生的三个条件)、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地质灾害的防御。
高中地理知识点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篇2
一、【自然地理】重要知识点
1. 相对位置判断:
把两地经度相加,如果经度和小于180,则东经在东,西经在西;如果大于180,则东经在西,西经在东,如果等于180,则互为东西。
2. 比例尺:
比例尺的大小是指比值大小,比值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
比例尺缩放大小的平方=面积缩放大小。例如比例尺放大两倍,则面积放大4倍。
3. 对应的经纬度:关于地心对称的两地其纬度相同,南北纬相对,两地经度相差180度。
4. 等温线和洋流判断
等温线凸向表明洋流流向,低温流向高温即寒流,反之为暖流。
5. 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的相互关系
同一水平面上比较,高温低压;高海拔低温;高海拔低压;
6. 时区:
法国、荷兰、比利时、西班牙都位于中时区,但是采用东一区的区时。||伊朗(东)、印度河斯里兰卡(东)采用半时区的标准时。
7. 夏令时=标准时+1或小时
为了充分利用太阳光,每年的一些月份吧钟表拨快一小时或半小时。如欧盟国家、俄罗斯和瑞士都从3月最后一个星期日到10月最后一个星期日实行夏令时。我国曾使用夏令时。
8. 太阳方向:
春秋分日,全球正东日出正西日落,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东北日出西北日落;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东南日出西南日落。
9. 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
日出时间+日落时间=24;日出时间=夜长÷2; 日落时间=昼长÷2(为换算24小时制,再+12)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夜长=24—昼长
10. 太阳高度角计算: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H=90°—(当日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的纬度差)
例如,太阳直射0°赤道,今天20°N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90°—20°=70°
11. 岩石种类
岩浆岩:1.沉默中爆发的喷出岩,气孔构造,玄武岩;2.沉默中冷却的侵入岩,晶体结构,花岗岩;
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石灰岩、页岩;
变质岩:片理构造,大理岩、板岩、石英岩;
12. 板块张裂容易有岩浆活动,即火山。
13. 背斜与向斜(外力作用使得: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背斜凸起,储存油气;向斜下凹,储存水,不宜开挖隧道。
14. 断层:地质不稳定,加固或避开。
中间高两边低:地垒——华山、庐山、泰山;
中间低两边高:地堑——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
15. 外力作用:
风化(与风无关)作用,事物完整到破碎,例如昼夜温差大,或植物根系影响。
流水堆积地貌:河口三角洲、冲积扇、冲击平原;
冰川侵蚀搬运的物质:大小不一
海浪侵蚀:海岸线后退(与上游泥沙来量反比)
16. 气压:地面比高空(温度高、气压高)。高温低压、高压低温只在同一水平面上成立。
17. 风力/风速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地表形态)影响,因此盆地、谷地一般风力小,大气稳定。
18. 雾产生的条件:①水汽充足(降水量或水源丰富);②大气稳定(风力小,多在盆地、谷地);③多凝结核(即灰尘、粉尘,大气污染、工业污染严重地区多发)。
19. 务必记住以下气候类型的成因、表现:
地中海:30-40°大陆西岸(澳大利亚东岸亦有),夏季副高、冬季西风,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温海:40-60°大陆西岸,全年西风、温和多雨。
20. 气候和自然带对应:
①地中海——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海——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②温陆——温带草原带or温带荒漠带;热季——热带季雨林带。
21. 影响气候特征的因素:气压带风带;海陆热力差异;海陆位置(水分);海拔(温度);坡向(迎风坡降水多);地形(谷地温度高);洋流;人类活动(如印度的热带沙漠气候);
22. 准静止锋:锋面雨(江淮地区的梅雨)、地形雨(天山、昆明准静止锋)。总体特点:长时间降水。
23. 快行冷锋:北方夏季暴雨、冰雹;春冬大风沙尘暴;寒潮;
24. 体表水体变少的自然原因:蒸发大;下渗多;降水少;径流汇入少;补给来源减少。
25. 雪线低:温度低、降水多;
自然地理问答题思路及语言特点
1. 地理位置:纬度、温度带、所在大洲(国家)的位置。
2. 地形特征:地形区(平原、高原、山地、盆地等)、地势(X高X低or自X向X倾斜);
3. 气候特征:气温(季节变化)、降水(总量、季节变化)
4. 流量特征:总流量、季节变化、空间变化;
5. 数据特征:如给出不同年份,需要描述数据的时间变化特点;
6. 数据曲线:上升、下降、又上又下是波动、慢慢上升是稳定/缓慢上升。
7. 评价类题:如未注明,则需要分别说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如条件、影响等。
二、【人文地理】重要知识点
1.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最多是在其增长率由正值变为0的时刻,而不是增长率最大的时候。
2. 死亡率:1.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水平影响(越往后水平越高);2.受年龄结构影响(欧洲死亡率高,因为老龄化严重);
3. 老龄化:【中国:养老负担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发达国家:劳动力不足>>鼓励生育、(放宽移民政策)接纳移民。】
4. 就全球范围,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
5. 人口迁移的影响:
a) 迁出地:有利【加强与外界的经济、文化等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经济收入,缓解劳动力就业压力】不利【青壮年劳动力减少、人才外流。】
b) 迁入地:有利【缓解劳动力不足,促进文化交流,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利——对交通、住房产生压力,可能加剧环境问题】。
6. 城市问题:人口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社会不安定(社会治安)。
7. 解决城市问题:完善交通网;治理环境污染;
8. 城市化水平高低与城市化速度快慢:发达国家水平高,速度慢,发展中国家水平低,速度快。
9.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人口向郊区迁移,逆城市化是人口向其他城镇或乡村。
10. 城市化(含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11. 农业的分类:A、按投入多少分类:粗放农业(靠天吃饭);密集农业。B、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商品农业;
12. 土壤肥沃:黑土、紫土、水稻土;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等堆积地貌;
13. 地形平坦:平原、盆地、河谷、坝子、梯田(同时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堆积地貌;
14. 热量充足:纬度低、海拔低、盆地谷地、阳坡、日照时间长;
15. 光照充足:纬度低、海拔高、阳坡、气候干旱/降水少(极地除外)
16. 降水丰富:除气候外,暖流、迎风坡、海陆位置;
17. 温室大棚的作用:改善光照、热量、水分条件;
18. 粮食种植地位下降原因:城市化引起用地类型转变,耕地减少;引起市场需求改变,水果、花卉等市场需求大。
19. 不同气候类型的农业优势:
a) 季风气候——有利于水稻种植
b) 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
c) 温带大陆性气候—解决灌溉问题,则有利于优质农产品生长(温带水果、棉花)
20. 主导区位因素特例:
a) 江南丘陵的茶树、黑龙江的大豆——土壤;
b) 以色列的无土蔬菜栽培——技术;
21. 限制性因素: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满足,唯有某一个条件不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是限制性因素。
22. 农业生产技术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①不合理灌溉会造成土壤盐碱化;②大量使用农药,使农产品和土壤受污染;③化肥广泛使用,导致土壤板结;污染水体,水体富营养化;
23. 季风水田农业的特例:泰国水稻商品率高;日本水稻机械化水平和技术水平高。
24. 我国经济作物:南甘蔗北甜菜、南油菜东北大豆山东花生、新疆黄河江淮棉花;南方丘陵茶叶;
25. 在青藏地区的(藏南谷地)、(湟水谷地)等海拔较低的地区分布着(河谷)农业
26. 葡萄:光照热量充足、灌溉水源充足、昼夜温差大【新疆、地中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另:法国地中海沿岸葡萄种植园表层的鹅卵石能够:加大昼夜温差;有利于地表水下渗、保持土壤水分。
27. 棉花:光照热量充足、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新疆、印度、埃及】棉花:中国、美国、中亚(乌兹别克)、印度、(巴基斯坦)、埃及长绒棉。日本、欧洲进口棉花。
28. 我国农作物分布:①东耕西牧;②南甘蔗北甜菜;南油菜北大豆花生;③南稻北麦(冬小麦—秋种夏收—华北平原,春小麦—春种秋收—东北平原);④茶叶—气候湿润的酸性土壤(江南丘陵);
29. 区分电子工作和电子装配工业,前者是技术指向型工业,后者是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30. 动力导向型:靠近水电站(河流中上游)、火电厂(煤炭丰富地),较少靠近核电站。
31. 产业转移的影响:
①对于转移国来说,可以实现产业升级,但也可能会导致失业人口的增加;
②对于接受国来说,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也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32. 发达地区侧重:工业基础、技术优势、高素质劳动力、交通、通讯;落后地区强调地价、廉价劳动力、政策优惠、潜在市场、优势资源;
33. 成本投入中工资比重最大的是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34. 港口布局:港阔水深(海岸线曲折、泥沙淤积少);经济腹地、配套设施;
35. 河流航运价值:水量大、水量稳定(季节变化小)、流速小、沿岸经济发达、城市人口众多;
以桥代路:青藏铁路(解决冻土广布和保护生态)、京沪铁路(避让良田,节约用地)
高中常见地理知识点 篇3
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高中地理重点知识点 篇4
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 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高中高考地理知识点 篇5
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2003年神州5号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千米;
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6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日地平均距离亿千米。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千米;
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干洁空气的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成云致雨
大气污染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平流层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大气上界离地面约20xx-3000千米。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辐射定律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大气逆辐射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大气的保温效应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全球的热量平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
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小气候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大气环流的意义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 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 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 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 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 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 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 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 随太阳直射点北移 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 雪线上升 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 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 夏李风影响,降水多 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 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 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 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 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于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 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 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 滑坡、泥石流较多 较少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7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
4.空气密度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降水(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2.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
3.热量(即阳坡、阴坡):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3.河流(供水、运输功能)
4.资源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条件
2.政治因素
3.军事因素
4.宗教因素
5.科技因素
6.旅游因素
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条件(设立原则: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
2.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3.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市场最优)
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适用于:地方公路>)
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
3.其他(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交通线路修筑的积极意义
1.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
2.加快了物资流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政治:巩固国防、保持稳定、促进区域繁荣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
2.资源因素:原料、燃料
3.农业因素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
5.市场因素
6.科技因素
7.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价格、素质
8.历史因素
9.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
10.军事因素:国防安全需要
11.个人因素:个人偏好情感
工业区经济综合整治措施
1.调整工业布局,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保证各业平衡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各类资源
3.消除污染,整治美化环境;搞好区域规划,加强生态建设
4.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篇8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
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
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
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
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
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
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
我国典型地区:
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
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
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①坡面开垦→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坡度、植被覆盖率、降水强度、坡面岩性);
②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垦、过牧、樵采→荒漠化(降水较少,生态脆弱);
③沼泽地开发→破坏湿地→气候恶化(干旱)
④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调节河流功能减弱→气候干旱、洪涝多发;
⑤蒸发量大的地区不合理灌溉(漫灌)→次生盐碱化(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盐运动);
⑥过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水量减少,河流下游断流、河口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后退);内陆河湖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流量减少,湖泊萎缩甚至消失,河湖盐度升高,河湖区生态环境恶化);
⑦农药化肥→土壤板结、酸化、污染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