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范文

高中生物必记知识点6篇

时间:2023-08-03 11:10:56 综合范文

  【简介】本文是会员“zlcv3”分享的高中生物必记知识点6篇,以供借鉴。

高中生物必记知识点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1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N0λt

  (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答应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

  (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挽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4、[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意,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2

  1.细菌进行有氧呼吸的酶类分布在细胞膜内表面,有氧呼吸也在也在细胞膜上进行。光合细菌,光合作用的酶类也结合在细胞膜上,主要在细胞膜上进行。

  2.细胞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既可发生在细胞核中,也可发生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3.在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初级消费者,仍属于生产者的能量。

  4.用植物茎尖和根尖培养不含病毒的植株。是因为病毒来不及感染。

  5.植物组织培养中所加的糖是蔗糖,细菌及动物细胞培养,一般用葡萄糖培养。

  6.病毒具有细胞结构,属于生命系统。

  7.没有叶绿体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8.没有线粒体就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9.线粒体能将葡萄糖氧化分解成CO2和H2O。

  10.细胞膜只含磷脂,不含胆固醇。

  11.细胞膜中只含糖蛋白,不含载体蛋白、通道蛋白。

  12.只有叶绿体、线粒体能产生ATP,细胞基质不能产生ATP。

  13.只有动物细胞才有中心体。

  14.所有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液泡。

  15.无氧条件下不能产生ATP、不能进行矿质元素的吸收。

  16.测量的CO2量、O2量为实际光合作用强度。

  17.氧气浓度越低越有利于食品蔬菜保鲜、种子储存。

  18.将人的`胰岛素基因通过基因工程转入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分泌胰岛素时依次经过: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合成成熟的蛋白质。形态大小相同、来源不同的染色体才是同源染色体。

  19.没有同源染色体存在的细胞分裂过程一定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

  20.动物细胞也能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3

  1.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

  (未分裂) (以分裂)

  2.高度分化的细胞一般不增殖。例如:肾细胞

  有分裂能力并不断增的: 干细胞、形成层细胞、生发层

  无分裂能力的:红细胞、筛管细胞(无细胞核)、神经细胞、骨细胞

  3.检测被标记的氨基酸,一般在有蛋白质的地方都能找到,但最先在核糖体处发现放射性

  4.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有叶绿体

  自养生物不一定是植物

  (例如:硝化细菌、绿硫细菌和蓝藻)

  5.除基因突变外其他基因型的改变一般最可能发生在减数分裂时(象交叉互换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染色体自由组合)

  6.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丝或星射线周围聚集着很多细胞器这种细胞器物理状态叫线粒体提供能量

  7.凝集原:红细胞表面的抗原

  凝集素:在血清中的抗体

  8.纺锤体分裂中能看见(是因为纺锤丝比较密集)而单个纺锤丝难于观察

  9.培养基: 物理状态:固体、半固体、液体

  化学组成:合成培养基、组成培养基

  用途 :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

  10.生物多样性:基因、物种、生态系统的人还: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4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渗透装置组成:

  液面上升的原因:单位时间内由烧杯通过半透膜进入漏斗的水分子数>单位时间内由漏斗通过半透膜进入烧杯的水分子数。

  3、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①具有:某些物质可以通过,而另外一些物质不能通过。(如:动物膀胱膜、玻璃纸、肠衣、鸡蛋的卵壳膜等)

  ②是半透膜两侧具有。

  4、水分子的运动方向: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的方向水分子数的方向;双向运输。

  二、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原理:

  2、半透膜:

  3、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

  浓度<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浓度>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浓度=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三、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

  (1)吸胀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

  主要靠细胞内的蛋白质、淀粉和纤维素等亲水性物质吸收水分

  (2)渗透作用(形成液泡后)

  2、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里面的细胞液。

  3、半透膜:(和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4、可以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

  (1)具有

  (2)具有

  5、实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6、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原因分析项目类型内因外因宏观表现微观表现液泡质壁分离相当外界溶液浓度植物由细胞颜色于一层半透膜细胞液浓度变得原生质层与细胞壁液泡质壁分离细胞壁的伸缩外界溶液浓度植物由细胞颜色复原性原生质层细胞液浓度变得原生质层与细胞壁

  7、可以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物质:

  8、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应用:

  ①判断细胞的死活

  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活细胞待测细胞+蔗糖溶液镜检不发生质壁分离→死细胞

  ②测定细胞液浓度的范围

  待测细胞+蔗糖溶液分别镜检细胞液浓度介于未发生质壁分离和刚刚发生质壁分离的两种外界溶液的浓度之间

  ③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不同植物细胞+同一浓度的蔗糖溶液镜检比较发生质壁分离时所需时间的长短判断细胞液浓度的大小(时间越短,细胞液浓度越小)

  四、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验

  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生物膜的这一特性,与细胞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是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探索历程时间

  科学家科学实验假说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膜是由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对红细胞膜化学分析膜中含脂质和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面积细胞膜中脂质为家是细胞膜的2倍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生物膜为三层静态统一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结构1970年弗雷和埃迪登分别用绿色和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两种细胞的蛋白质,并将两细胞融合,发现荧光均匀细胞膜具有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基础上模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2、蛋白质分子有的,有的,有的(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

  3、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4、细胞膜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例如: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作用;糖被与的识别有密切关系。(糖被与细胞识别、胞间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5、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和脂质分子结合而成的糖脂。

  三、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功能特点: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运输

  1、概念:物质进出细胞,的扩散。

  2、分类:自由扩散:协助扩散:

  二、主动运输

  1、概念:

  2、意义:

  3、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比较物质进出细胞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的方式浓度梯度(一般)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能量图例影响因素①细胞内外物质浓度差①②②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举例O2、CO2、水、甘油、萄糖、氨基酸;脂肪酸、乙醇、苯等离子通过细胞膜表示曲线(一定浓度范围内)

  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1、胞吞:细胞外→细胞内,如:变形虫吞食食物颗粒,白细胞吞噬病菌等。

  2、胞吐:细胞内→细胞外,如: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

  3、特点:非跨膜运输;需要能量;不需要载体蛋白。

  4、进出细胞的结构基础:生物膜的流动性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5

体液调节

  指某些化学物质(激素、二氧化碳)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生理活动进行调节。

  动物激素种类和生理作用

激素调节

  下丘脑(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在垂体,垂体分泌促激素作用在腺体。

对同一生理的调节

①协同作用: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对生长的作用(增强效果)

②拮抗作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调节(发挥相反作用)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结构基础

  包括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肌肉或腺体)。

兴奋的传导

  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未受刺激时,膜内,膜外电位)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突触来传递。(单向传导)

  注意:生物是多种因素共同调节的结果,动物所有行为受神经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

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

  中央前回、语言区(S区、H区)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动物行为的产生

  动物行为的产生,不仅需要运动器官的`参与,而且需要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趋性:动物对环境因素刺激最简单的定性反应

  本能:是由一系列非条件反射按一定顺序连锁发生。

高中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 篇6

  一、五官并用记忆法

  心理学认为,记忆实质上是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痕迹,所以靠多种感官感知则比单靠某一感官感知留下的痕迹要多、要深。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多数同学只知道用单一感官感知,要么只用眼看,要么只读,要么只是手写,而很少多种官并用,故记忆的效果就差。为此,我们要求学生在记忆过程中,尽可能调动多种感官,协调记忆,做到眼看、耳听、口读、手写、脑记,其中最重要的是脑记 高二,切莫心不在焉。

  二、化整为零记忆法

  化整为零记忆法的根据就是整体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要素、环节构成的。一本书、一课、一节都可看作是一个整体,都是由若干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构成的,要把握所要掌握的知识,就需要化整为零,循序渐进地记忆。化整为零记忆法使复杂、繁锁的问题简单化,强化了记忆的效果。

  三、分层记忆法

  许多生物知识是层层深入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采用分层记忆法,就能深刻理解、把握知识。

  四、比较记忆法

  就是对所记忆的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区别与联系的过程。

  五、结构体系记忆法

  此种记忆方法多用于复习。学完一节、一课、一本书总要进行复习巩固,这就需要学生必须了解所复习内容的结构体系。首先找出贯穿于知识的主干部分,再根据知识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把分支内容串联在主干之上,抓住主干顺序记忆分支内容,再把每一分支中更细小的内容填充进去,个个知识点犹如"冰糖葫芦竹签串",可以有效地避免遗漏或张冠李戴的毛病。

  总之,记忆知识的方法很多,以上五种是比较常用且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应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掌握了好的学习记忆方法,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化繁为简,既能完整地记忆生物课的基本知识,又能提高记忆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