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家乡的味道6篇,供大家参阅。
家乡的味道1
魂牵梦萦的家乡,伴着儿时熟悉的味蕾记忆,远离家乡已久的人,不禁泪流满面。
家乡只一个小小的县城,藏在江南连绵的群山里,不为人知中尘封了多少的文化与历史。
单谈乡食,独讲那门手艺——春饼。
记忆中早晨在小贩的呼声里幽幽而醒,水乡人的随意形成延续至午时的早市。一条小巷里被百年未曾更替的一溜摊子围拢,车水马龙,缝隙间偶会窥见斑驳的石墙木屋,挪动三五步便是一个摊子,这般盛况总也未吞没谁家。攥着钱奔到春饼摊,不论你食何时何分,总要等会,是新昌人的风情造就了这条规矩。卖主永远忙着,那算空无一人。
卖主用手熟练拽起木桶里的一团早和得雪白的面,在底下白炭雄雄燃烧的锅上画出一个漂亮的整圆。并无烟,只是火焰腾起使得人影子一晃。时光的磨和使原本白而透明的第一张皮子变得逐渐金黄,卷起的边缘抵不住阵阵香气。主人家会在这时问你:“一大(春饼特有的量单位,六张皮为一大)还是半大”小孩子家家食量小,自是回过去“半大。”老人便不再说话,伸手捎起烙好的三张皮子均匀铺在两侧,略有重叠。捎带的又是一句问话:“鸡蛋还是鸭蛋?”我随着性说了:“鸭蛋吧。”便是变魔术似的一个鸭蛋随着锅沿打碎条裂,随手摆动任它乖巧地覆盖上去,流动中很快凝结。在上边撒上我喜好的,已在油锅里翻滚好的香肠和茶叶蛋,略压至扁平,用手捅上一边,轻轻卷起,用透明的塑料袋包着,发出阵阵的麦子香。才下鼻尖,又上心头,这时家乡的香味,是心底的淳朴童年。
在家乡的记忆,重大的节日会有“自捅”(方言)的春饼吃,老人们将水芹、马兰头、竹笋与红烧肉炒好。这时是可以自行挑选的,江南人的胃口不大。在我家,两张皮子就是一卷薄薄的春饼,每个人吃两卷,配上些清淡小菜,便也足够了。
还有人甚至会“捅上”(方言)螺蛳的,这是听父辈们说的。所需技术之高可以想见:在适当的位置咬下一段,却不能直接咀嚼,要用舌头不断过滤才能舔出来。技术高的能直接吸出螺肉,在与螺尾相接处用牙斩断并轻轻吐出,螺蛳的空壳会在瓷碗里发出“啪”的轻响。整副动作全依靠嘴以完成,讲究快、精确,只要稍有不慎,便会闹得满嘴碎壳泥泞。
春饼不仅仅是家乡的早餐,更是只小小的信鸽,飞过千山万水。在外工作的人若是收到家乡寄来的春饼,便明白妻儿在思念他。这时的春饼不免经历风吹雨打,烈日暴晒甚至跌打锤击,口味远不如新鲜时,却吃得离家的人流下两行无言的泪。
古时候有个传说,道的是银河边的织女牵牛不尽思念,却怎耐王母娘娘不许他们书信往来。无奈下织女将自己吃过的面做成皮子,咬破手指写干无尽书,又怕巡视的天将看出端倪,便在里边“捅上”(方言)一部分饭菜,官兵以为是粗食,便算是过关了。
最后的结局早已不知所终,春饼的来源也早是无从考证。只是从传说自身并不难看出,这个故事表达了人民对生活和未来的无尽向往。从中春饼的悠久历史也自是可见一斑。
这是故乡的味道,在心底的乡思与乡愁,不说漂泊何处,历经岁月磨损,却永不会变!
家乡的味道2
题记:在异乡的深夜,每每听着容中尔甲所唱的“不管远在海角天涯,还是漂泊在异土他乡,我总要把你守望”,常常让我热泪盈眶,常常让我想起——
家乡的味道
当晨风唤醒黎明,我不舍地踏上漂泊的旅程。清风扬起泥土的芳香,我用力地嗅着,恨不得让家乡的每一丝气息钻入我的肺,我的心,伴我孤独远行。
我是大山养育的孩子,是那汩汩流淌的雪山秀水滋养我长大。在异乡的梦里,在陌生的土地上,那些熟悉的味道,是满满的浓浓的家乡的味道,在这寒冷的冬夜,它温暖着我夜夜的梦。
家乡的味道,是清甜可口的山泉的味道。小时候,我总喜欢在泉边采一片大大的马蹄叶舀水喝,每每一大口灌入,那清甜的的山泉顺着喉咙,温润着我小小的五脏六腑。而母亲也往往提了一大桶衣服,在溪水中捶打。那悠扬的姿势,烙进记忆里,让我在异乡的那些陌生的水面前,想起母亲,想起母亲年年的辛劳。
家乡的味道,是四五月冬虫夏草的味道。家乡的四五月,是采摘冬虫夏草的最好季节。在晨曦中,雾的纱衣慢慢褪去,山路慢慢的清醒过来,而早起的马鸡往往与我们不期而遇,我们的欢声笑语打破了山村的宁静。趴在厚厚的草地上,那黑土的味道夹杂着鲜花和小草的芳香温暖来袭,让我如在梦里。当视线与一根小巧可爱的虫草相遇时,那馨香突然变得浓郁起来,心情也激动起来。把它小心翼翼的捧在手心里,那是大山对它子民的馈赠,是我下期的学费,是家里的柴米油盐,是多劳的爸爸妈妈的笑脸——
家乡的味道,是秋收时节稻子的味道,是挂满枝头的苹果香甜的味道。九月,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苹果在枝头累累的缀着。母亲停下手中的绣花线,爸爸放下他的烟杆,在烈日下,他们翻飞的镰刀和着啪啪的捶打声,那些饱满的颗粒,像一则则寓言。晚霞中,我们满背篼苹果的香甜,和着父亲赶牛的吆喝声,和着我们的笑声,让那些曲曲折折的山路霎时生动起来。
冬雪飘飘中,家乡弥漫着年节的味道。腊月里,整个山村都被勤劳的蔵家妇女酿制的杂酒的浓香包裹。在除夕那天一早,各家都竞相供奉神灵。袅袅的香火升起,杂酒以及各种供品的香气升向天空,祈求神灵保佑人们安定、幸福,来年获得丰收。除夕夜里藏家儿女围着篝火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动人的歌声在山谷间回响。在浓浓的酒香中,在亲人的谈笑中,我已醉了。
家乡的味道,是故乡山山水水的味道,是藏家儿女生活的味道,是爸爸妈妈汗水的味道——家乡的味道,渗进我的血液,深入我的骨髓,在陌生的土地,在有风有雨的夜晚,在异乡的梦里,让我温暖,让我深刻,让我懂得成长的意义!
后记:9月,因求学,我离开了故乡——小金县老营乡,到对口扶持的眉山中学学习。在异乡的土地上,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家乡和家乡的亲人。谨以此文,让一些记忆刻骨铭心,让家乡的味道,看牢我心我心!
家乡的味道3
我的家乡在渑池县南村乡班村村,这里四周环山,山清水秀,土地平坦宽阔,俨然一个小盆地。因为交通不便,与外边交流受限,所以在家乡至今还延续着一些独特的习俗,别样的味道。
小时候,每逢春节,大人们都会用一整天时间来蒸馍。妈妈总是头天晚上用硕大的一个盆来和面,和几十斤面,然后放在床上,用棉被盖上,好让面发开。第二天便会请邻居婶婶或大娘来帮忙揉面造型,做成一个个3至5斤的大馍。父亲在院子里临时搭建的锅台上放上铁质的大蒸馍笼,在锅内添上水,待水烧开时,妈妈和几个婶娘便一层一个的放好醒好的大馍,盖上笼盖。
父亲把火烧旺,一笼馍需蒸一个小时。就这样,这一天要蒸几十个大馍,待年下送亲戚朋友。蒸完大馍,还要蒸豆馅馍。与大馍鲜明对比的是,豆馅馍要做得很小,圆圆的,直径5厘米左右,大小基本一致,用来春节时招待客人。我曾好奇地问过母亲,这样做费工费力,何不做大一点呢?母亲说,过年时人们酒足饭饱总是吃不多,馍做大了,客人一个吃不完挺尴尬,还是小点好。每年小馍要做得足足的,大约有几百个吧!一直吃到元宵节。
每年这一天也是家庭主妇最受累的,馍全部蒸好时,妇女们已经累得腰酸背痛直不起腰来。每家每户都是这样,待过年走亲访友时一家送个大馍,馍若蒸得外面白光里面松软,就会收到亲戚朋友的一致好评,家庭主妇的脸上也会展开难得一见的笑容,自豪感油然而生。每家所收到的大馍一时吃不完,便把它们切成方块晒干,存放起来慢慢吃,每年都要吃到三四月份才能吃完。我曾多次要求母亲换一种送礼方式,母亲笑吟吟地说,蒸馍虽然费时费力,但不用花钱啊!想来也是,想必是乡亲们在那艰苦的岁月里才想出的送礼方式吧!
每当夏季来临,在众多的饭肴中,饸饹面便成了家乡人们的最爱。几个乘凉的农家妇女临近中午时,想吃饸饹面了,就一拍即合,马上分工合作。找来老式木质饸饹床,把它加在其中一家的灶台上,再放上一口铁锅,盛满水,先撺上柴火把水烧上。然后各自回家弄面和面,然后一家挨着一家压饸饹面。
每当这时,院落里总是热热闹闹,有坐机床的,又搓面团的,有专门看锅翻搅面的,有捞面出来冰凉的,有烧火的,有家长里短的,还有说笑话的,不一会儿,一盆盆白白光光的诱人饸饹面便做好了。正好到了中午饭点,大家都忙乎起来,捣点蒜水,切点黄瓜丝,淋上芝麻香油,爽滑鲜香清凉的饸饹面就入口了,那味道真叫一个美。想吃热的,炒个西红柿鸡蛋,把冰凉的饸饹面再过一下热水,捞出来浇上菜,劲道味美。
若想炒着吃,也可以像炒凉皮一样炒着吃,别有味道。剩下来的可以放冰箱第二天再吃,也不会像面条一样黏在一起,照样味美。饸饹面劲道爽滑,吃法多样,还能储存,所以饸饹面备受家乡人们的青睐。若有外乡客人来了,饭桌上总也少不了我们家乡的风味-----饸饹面,客人吃完总是赞不绝口。每年尤其夏天,三天两头总能吃上饸罗面,时至今日,每次回家,母亲总会做饸饹面给我们吃,走时还带回来一些放冰箱。说来也怪,这么多年以来总也吃不烦,真的是梦牵魂绕的味道啊!
家乡人们热情好客,质朴豁达,在那美丽富饶的山村里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怡然自乐。我深爱着家乡----深爱着家乡不一样的味道。
家乡的味道4
家乡的味道是说不清的好闻,每个人的家乡,味道都不一样。
我小的时候觉得南方是充满了“下雨的味道”,便猜测北方一定是充满了“太阳的味道”。
“下雨的味道”便是我家乡的味道之一,哦不,可不是下雨天大楼里的湿臭味儿,是在农田里的清香,湖畔边的水香,果园里的花果香,“城里呆着的人没到过农田里可真是他们极大的损失!”我记得我小时候说过这么一句富有哲理的话。真的,我到现在也这么觉得。现在上海不是有一个“气味博物馆”吗?喏,这里有现成的一大片一大片香气,纯正的香,吸不完的香,在博物馆里你怎么吸也吸不够;到我们那儿去,你泡在农田里、湖畔边、果园里,怎么吸都吸不完,想怎么用你的鼻子就怎么用,不受任何约束。
“太阳的味道”也不难——其实就在晒完被子后被子的味道,但是这里又不一样了!我们老家喜欢把被子放在一种清香的植物编织的筐筐上,于是,被子除了“太阳味儿”还有清香味儿,晚上睡觉可以安神。
说到清香,我们那儿还有一种特别香的草,味道有点像艾草(估计是嫩的艾草苗苗),拔下来,剁烂,和面团和一块,变成了绿绿的面团,然后像包饺子一样把它裹住馅儿(馅有很多种,咸的、甜的、肉味的、芹菜味的等等。我最喜欢“芝麻糖浆馅”的),皮要厚,这样才会有嚼劲!下锅……好了,不管蒸的、煮的,还是炸的,出锅后就可以享用了!可好吃的了!那嚼劲,吃一个饺子要花我两三分钟呢!吃起来有独特的香,整个气管都是这味儿!
不用说,我家的菜油——那可是“老好了”!金黄金黄的菜油半透明的,就像化了的黄金,真叫人又想夺过去,又怕从指尖逃掉。它也有香,油本身的味不浓,但是你知道吗?用菜油烧菜,香气可以从九楼飘到一楼呢!用它烧的菜格外的香!
嗯!一闻到这些味道,仿佛我又看见外公在烧柴,外婆在做青饺……
家乡的味道5
一座快被我踏烂的小城,从未觉得有何与众不同。在这初冬的早晨,却是这样的刻骨铭心。——题记
家乡的味道是一泓清澈的山泉,是一片金黄的银杏叶,是土特产的美味,更是那空气中弥漫的幸福与愉快。
说到家乡,总会想起余秋雨先生说的:“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没错,文化底蕴丰富的水文和历史悠久的水利工程便是家乡的一大特色。每到清明时节,都江堰的放水节就到了。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开展,人们目不转睛地看着舞龙表演节目,龙在人的控制下,有时盘踞,有时延伸,有时翻滚,真是活灵活现。人们看得出了神,一系列活动过后,放水开始,滚滚岷江水一泻千里,灌溉成都平原。同时,幽幽青城山是道教的发源地,青城山空气清新,景色迷人。“青城天下秀”是对你的赞美。我爱你,家乡,爱你的山清水秀,爱你悠久的文化历史。
换季时的家乡格外迷人,尤其是在秋冬季节。都江堰的市树是银杏,一到秋冬季节,银杏叶便纷纷变成了金黄色。走上街头,向远方眺望,金黄色的海洋冲击着视野,排列整齐的行道树就像一层层金色的波涛袭来,令人眼花缭乱。走近一棵树,树上坠满了一把把黄金扇,让人顿觉秋意凉爽。一阵秋风吹过,树叶便飘落下来,在风中飞舞,如同一只只黄蝴蝶。树下已堆积着厚厚的层层树叶,踩在上面,软软的,就像一层松软的地毯。在这初冬的早晨,这寒冷的天气并没有使万物岑寂,那金黄的树林,如同一条奔流的江河,汹涌澎湃,使得这冬日增添了无限的活力。
不论是树,还是山,抑或是水,它们似乎能放进任何一个时空的聚合。而我认为,它们不必放进《诗经》,不必放进《楚辞》,不必放进古典主义,也不必放入后期印象派的笔端。但在人类任何一段美丽的记载里,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一个早晨,这样的一季初冬。
在生命的长河里,不论我身在何方,总是怀念家乡的味道。家乡的味道,是温暖,是美丽,是欢乐。徜徉在这家乡的味道中,勾起了我浓浓的乡愁。
家乡的味道6
北京的脆皮烤鸭,陕西的羊肉泡馍,内蒙古的小肥羊,云南的过桥米线。山西的刀削面……闻名全国,数不胜数。
家乡的风味小吃虽然没有这些小吃这么享有盛誉,但我却十分喜欢它,它就是碗粄。
碗粄的味道甜而不腻,口感好。是我们家乡的特产,一般过年的时候每家每户都会做粄。有些人家做红糖甜板,也有些人家做红桃板,但大多数人家做碗粄。人们做这些是用来祭拜祖先,作为回礼用。
碗粄的制作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在米粉浆中掺一些米糟做成的小苏打粉,发酵几小时后加入白糖搅拌,再倒入碗中蒸熟。
粄面从碗里隆起来会出现裂缝,大家把这种裂缝说成“笑”,并把这种“笑”看成能“发财”、“好运”的象征,家乡人都喜欢把碗粄的“笑”看成是太公显灵,意寓赚钱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