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训练 篇1
原文: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译文
月亮出来多明亮,美人仪容真漂亮。身姿窈窕步轻盈,让我思念心烦忧。
月亮出来多洁白,美人仪容真姣好。身姿窈窕步舒缓,让我思念心忧愁。
月亮出来光普照,美人仪容真美好。身姿窈窕步优美,让我思念心烦躁。
注释
皎:毛传:“皎,月光也。”谓月光洁白明亮。
佼(jiǎo):同“姣”,美好。“佼人”即美人。
僚:同“嫽”,娇美。
舒:舒徐,舒缓,指从容娴雅。
窈纠:形容女子行走时体态的曲线美。
劳心:忧心。
悄:忧愁状。
懰(liǔ):音柳,妩媚。《埤苍》作“嬼”,妖冶。
慅(cǎo):忧愁,心神不安。
燎:明也。一说姣美。
夭绍:形容女子风姿绰绝。汉赋里往往写作“要绍”,曲貌。“窈纠”、“忧受”、“夭绍”都是形容女子行动时的曲线美,就是曹植《洛神赋》所谓“婉若游龙”。
惨(zào):当为“懆(cǎo)”,焦躁貌。《集传》:“惨当作懆,忧也。”
赏析:
关于诗的主题,《毛诗序》认为是讽刺陈国统治者“好色”,朱熹《诗集传》谓“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高亨《诗经今注》认为描绘“陈国统治者,杀害了一位英俊人物”。多认为是月下相思的爱情诗。
诗从望月联想到意中女子的美丽,想起她的面容,想起她的身姿,想起她的体态,越思越忧,越忧越思……深沉的相思,美人的绰绝,月夜的优美,构成了动人情景,又别是一番诗情画意了。
“月出皎兮”,天上一轮圆月洒着皎洁的银辉,这夜色显得格外的美丽。这是写景,也是写情。这句交待了诗人活动的背景是在一个月光明丽的夜晚,这本身就富有很大的魅力和诱惑力,容易使人对景生情,发出许多美好的联想。同时,结合下句,这句又有着比兴的作用,以月光的美来比喻所爱人的美,是很恰贴的。“佼人僚兮”反映出这时在诗人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娇美的女子,引起他无限的爱慕和情思。天上有着皎洁的月光,地上有着娇美的女子,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花好月圆,天惬人意。“舒窈纠兮”一句写诗人仔细端详女子时的感觉。在月光下,她不但显得容貌皎好,而且身材那么苗条、秀美,真让人神颠魄荡;而更吸引人的,是她还有一种气质美,她举止舒缓,雍容大方,性情安静,而这气比外表更富有魅力。“劳心悄兮”,此句是诗人自言其心情的烦闷。月光美,人更美,那窈窕的身姿象那雍容的举止,使得诗人一见钟情,而又无从表白,因而生发出无限的忧愁和感慨。
这首诗的景色描写很有特色,“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柔美的月光本身就有无限的情意,而让它作为背景来衬托,则女子的倩影愈发显得秀美。同时,月光朦胧下,一个线条优美的女子在缓缓起步,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有一种朦胧美的韵味。所以,这一景色很富有画意,而画意又渗透了无限的诗情。
《月出》的意境是迷离的。诗人思念他的情人,是从看到冉冉升起的皎月开始的。也许因为月儿总是孤独地悬在无垠的夜空,也许因为它普照一切,笼盖一切,所谓“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月下怀人的作品总给人以旷远的感觉。作者的心上人,此刻也许就近在咫尺,但在这朦胧的月光下,又似乎离得很远很远,真是“美人如花隔云端”(李白《长相思》)。诗人“虚想”着她此刻姣好的容颜,她月下踟躅的婀娜倩影,时而分明,时而迷茫,如梦似幻。[3]
《月出》的情调是惆怅的。全诗三章中,如果说各章前三句都是从对方设想,末后一句的“劳心悄兮”、“劳心慅兮”、“劳心惨兮”,则是直抒其情。这忧思,这愁肠,这纷乱如麻的方寸,都是在前三句的基础上产生,都由“佼人”月下的倩影诱发,充满可思而不可见的怅恨。其实这怅恨也已蕴含在前三句中:在这静谧的永夜,“佼人”月下独自地长久地徘徊,一任夜风拂面,一任夕露沾衣,她也是在苦苦地思念着自己。这真是“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与迷茫的意境和惆怅的情调相适应。《月出》的语言是柔婉的。通篇各句皆以感叹词“兮”收尾,这在《诗经》中并不多见。“兮”的声调柔婉、平和,连续运用,正与无边的月色、无尽的愁思相协调,使人觉得一唱三叹,余味无穷。另外,形容月色的“皎”、“皓”、“照”,形容容貌的“僚”、“懰”、“燎”,形容体态的“窈纠”、“懮受”、“夭绍”,形容心情的“悄”、“慅”、“惨”,可谓一韵到底,犹如通篇的月色一样和谐。其中“窈纠”、“懮受”、“夭绍”俱为叠韵词,尤显婉约。
望月怀人的迷离意境和伤感情调一经《月出》开端,后世的同类之作便源源不断,李白《送祝八》“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杜甫《梦太白》“落月满屋梁,犹疑见颜色”,常建《宿王昌龄隐处》“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王昌龄《送冯六元二》“山月出华阴,开此河渚雾,清光比故人,豁然展心悟”,此类甚多,大抵出自《陈风》。不管它们如何变换着视角,变换着形式,变换着语言,但似乎都只是一种意境,一种情调,即迷离的意境,怅惘的情调。这种意境与情调,最早也可以追溯到《月出》。这些滥觞于《月出》的望月怀人诗赋作品,总能使人受到感动与共鸣,这也正如月亮本身,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
古诗词鉴赏训练 篇2
20xx年高考语文专项提升:古诗歌鉴赏经典范例
范例1: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赏析】这是一首和诗,诗人因物感兴,即景生情,写自己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伤情。诗一开头就发出感慨,说明离乡宦游,对异土之“物候”才有“惊新”之意。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中间二联具体写“惊新”的感受:清晨的太阳从东边海上升起,云气在朝阳的照耀下,霞光灿烂,绚丽多彩;早春的江南,梅花在枝头开放,这春意由江南渐渐移到江北,杨柳也已经吐出了新芽。清新和暖的空气撩逗得黄莺儿婉啭鸣叫,晴日的阳光把蘋草映照得变成了绿色。这四句细腻地写出了朝霞、梅柳、黄鸟、绿蘋等景物在早春里的变化,生动地展现了江南新春的美丽景色,也寓含着心中怀念中原故乡之情,与首联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贯,同时也自然地转到尾联,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怀念中原故土,点明思归的主题。全诗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之景,历历如画。
范例2:
度大庾岭 (唐)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被贬边远之地的不满情绪以及盼望有朝一日得以赦免回京的心情。起句扣题直叙,诗人来到“华夷”分界的梅岭,将要辞别故国了,对句“停轺一望家”,诗人停下驿车,驻足远望家乡。颔联“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紧承首联中的“望”字而来,诗人遥望乡关,只见鸟儿飞翔,花儿开放。但在诗人眼中鸟儿是“南翥”的,花儿是“北枝”的,因此触动了北人南迁的情思,使他黯然神伤。这联诗写得情景交融。颈联上句写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放出些许晴光,下句描绘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的刹那间,将山的空明、水的澄澈同时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在这样美好的山水景色中,诗人的心潮逐渐趋于平静,开始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考虑自己的出路。他希望勤奋修职,争取早日赦归,于是不禁发出了“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的感慨,表示他只希望有回去的那一天,就心满意足了,对自己受贬不敢有所怨恨,以直抒胸臆作结。全诗音韵谐婉,属对精密,词藻华美,尤其突出的是诗人巧妙地将写景与抒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表现出景致优美,又表现出诗人对自己赦免返京的前途充满信心。
古诗词鉴赏训练 篇3
(1)吴均《山中杂诗》中,表明诗人家住于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山中的两句是: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2)吴均《山中杂诗》中,富有情趣的两句是: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3)吴均《山中杂诗》中,反映山中屋宇地势高峻的两句是: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4)王维《竹里馆》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5)王维《竹里馆》中,写夜深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6)李白《峨眉山月歌》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影入平羌江水流。
(7)李白《峨眉山月歌》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8)岑参《逢入京使》中,表达诗人对家乡、对亲人无限眷恋的深情的两句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9)岑参《逢入京使》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0)韦应物《滁州西涧》中,表达诗人恬淡胸襟的两句是: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11)韦应物《滁州西涧》中,蕴含诗人因多病无所作为的忧伤情怀的两句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古诗词鉴赏训练 篇4
一、强化书面表达
我们千万不要忽视书面表达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
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之后,学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形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往往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就可能缺乏逻辑性、条理性,甚至有悖自己的思想。当语言表达成为思想的瓶颈时,哪怕你有再高明的见解,也只能用“茶壶里煮饺子”来掩饰自己的窘迫而已。因此,在进行诗歌鉴赏训练时,应注意加强学生诗歌鉴赏的书面表达训练。虽然这种训练可能会招来“程式化”、“套路化”的讥讽,但是,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既然如此,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例清晰、逻辑合理。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细说。虽然鉴赏的文字较作文少很多,但是考生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先构思后再落笔,避免涂涂抹抹。卷面清爽,阅卷教师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无形中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印象分。
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抵牾。
条理清晰,是结构方面的要求。一般来说,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逻辑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见解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论,也应当能够自圆其说。
二、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在备考中应注意选用从不同角度表达不同思想感情的诗词材料,对学生加强有针对性的训练。
三、重点概念阐释
1、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浓厚感情。
2、虚实
这是古人论述文章时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眼前为实,想象为虚……诗歌常用这一手法,拓展诗歌的意境。如柳永的《雨霖铃》,眼前作别为实,别后想象为虚,虚实相生,产生无穷的余味。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前六句一实一虚,即“春花秋月何时了(实),往事知多少(虚)。小楼昨夜又东风(实),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虚)。雕栏玉砌应犹在(实),只是朱颜改(虚)”,虚实相济,寄托了自己故国的哀思。再如姜夔的《扬州慢》,眼前衰败不堪的景为实,假设的想象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
3、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
4、语言特色
①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清贫乐·村居》,使用的语言就属于清新明丽。
②平淡。或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朴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用平淡的语言,如话家常,写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李煜后期的词《虞美人》,用语平淡,但感人至深。
③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一段等。
④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李清照早期的词《点降唇·蹴罢秋千》,白居易的诗《草》等。
⑤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咏史诗,李清照后期的词等。
⑥简洁。其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的诗,苏轼的词等。
四、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古诗词鉴赏训练 篇5
诗歌的意象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东西,诗人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诗人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友情。
这里,笔者把古代诗歌中典型的意象例举一下:
古诗中的月是一个最典型的意象。望月怀远是古诗中的永恒主题。用月烘托青丝是常用的手法。月这个意象表现的情感,常有下面一些。第一是思乡。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月,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第二是月的阴晴圆缺与人的悲欢离合的情感联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第三是情爱或相思。比如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第四感伤岁月的流逝。比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古诗中的水这个意象,常用来喻时光飞逝。比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水还可以用来喻愁情。比如还是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古诗中的菊这个意象,常用来喻高尚品格。如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菊还象征伤感。如李清照的《醉花阴》中的菊。
古诗中的梅这个意象,常用来喻高尚情操。如陆游的《咏梅》。梅还可喻纯洁。如王安石的《梅花》。
古诗中还经常用到鸿雁这种鸟作意象。来象征孤独、思乡、念亲;还可喻书信和消息。比如隋代薛道衡的《人日死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又如杜甫《天末怀李白》中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在古诗中的燕,也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常象征离愁、相思、感伤等。比如刘禹锡的《朱衣巷》中的燕,晏殊的《浣溪沙》中的燕。燕还可表现美好的意象。如《诗经.谷风》中的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就象征爱情的美好。
当然,古诗中的典型意象远远不止这些,这里只是例举一些,权作抛砖引玉。
古诗词鉴赏训练 篇6
一 .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 请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两首诗共同的特点。
答:
2. 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在哪里?
答:
3.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答:
二 .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杜审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偏远的峰州,《渡湘江》写于这次流放途中。)
1. “迟日园林悲昔游”,是由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诗人为什么要用一个“悲”字呢?
答:
2. “今春花鸟作边愁”,诗人用花鸟反衬“愁”之深重。杜甫《春望》中也有一联用了反衬的手法,写出这联,简要评析反衬艺术的效果。
答:
3. 写一段话谈谈:“人南窜”与“水北流”相对,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慨叹?
答:
三 .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紫薇花
杜牧
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
桃李无言今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1. “桃李无言”句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2. 诗人笔下紫薇花的特点是什么?
答:
四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宋代诗人梅尧臣认为三、四两句诗“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请你回答:
1. 这两句诗是如何“状难写之景”的?
答:
2. 这两句诗传达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
附参考答案:
一 . 1. 两者诗都是怀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相似,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2. 前者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局聚集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后者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3. 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二 . 1. 今日的悲,使人不由得追溯起昔日的欢乐;回忆往日的欢乐,更反衬了今日处境之可悲。
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花鸟这些平时使人欢娱的事物反衬“感时”、“恨别”之情,写出了诗人内心激烈的情感活动。
3. 抒写远离京师的悲凉心境及对自己仕途遭遇的不平与愤懑。
三 . 1. 以桃花、李花来反衬紫薇花的美及花期之长。
2. 清新俏丽,独占秋光。
四 . 1. 因为是写早行,诗人选取了早晨最有代表性的、最具典型意义的事物,呈现在读者眼前。
2. 对羁旅的愁思,对故乡的思念,对早行的悲苦。
古诗词鉴赏训练 篇7
谈胜轶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和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
命题人常常会选取情景交融的诗篇作为测试材料,让考生赏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这实际上是要求考生懂得诗歌意境究竟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情景交融的诗篇,或全篇写景而情寓景中,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与景交互出现而自成意境。
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作品,同学们须注意赏析的思路:一般是先分析诗中写了什么样的景(景的特点),然后分析这样的景又生发出什么样的情(情的特点),情景交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意境的特点)。如XX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第12题第(2)小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露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从上面的参考答案可知,分析诗中写了什么样的景,一般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或描述画面;然后点出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会用到“景中含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等鉴赏术语;最后抓住重要意象的特点及关键字眼揣摩诗人的情感。《春行即兴》三四句中的“自”“空”二字即关键字眼,花自飘零无人管,此中即有诗人的伤心怀抱;好鸟空啼无人赏,则更是一派凄凉!
上面这个例子是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来赏析整首诗歌的,也有只摘取诗中极富艺术性的诗句加以赏析的情况,如XX年高考语文江西卷第14题的第(2)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①。
【注】① 蔡家亲:表亲。
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参考答案】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之中)
这道试题只要求考生分析“独到之处”,审题时一定要注意。从情景关系的角度来看,此二句有何独到之处呢?“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全是写景,全是悲景(景的特点),不着一字言悲而悲情(情的特点)已跃然纸上,此即“独到之处”。这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分别就“景”与“情”的特点加以概括,然后将答题重点放在二者关系的特别处。
摘句赏析的试题,又如XX年高考语文福建卷第5题第(2)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行
[宋]严 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① 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参考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皆极见艺术功力。颔联以融情于景、景中见情取胜,残雪映江,断雁失群,新月与潮水共生,这些凄凉景象最能写出诗人的羁旅乡愁;颈联则以写景独特见长,写天空和树梢倒映寒江,倒影极妙,舟行江上,仿佛在树杪中穿行。比较这两联,颔联更适宜考查考生鉴赏“景”与“情”关系的能力,故命题人以此为测试点。
以情景关系为命题点的试题,近几年已成为比较稳定的一种题型,不过,其提问方式有时会有变化。如XX年重庆卷第12题的第(2)小题:“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又如XX年辽宁卷第9题:“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我们不妨看看其评分说明:“答出思乡之情,给2分;答出以景寓情,给1分;具体答出景与情的关系,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可见,这类题目还是要求考生探讨诗歌“情”与“景”的关系。至于如何组织答案,考生还得依据试题的具体要求作答。
古诗词鉴赏训练 篇8
1、美女篇(两汉-曹植)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qí)路间。
柔条纷冉(rǎn)冉,落叶何翩翩。
攘(rǎng)袖见素手,皓(hào)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jué)钗(chāi),腰佩翠琅(láng)玕(gān)。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飘,轻裾(jū)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
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
众人徒嗷(áo)嗷,安知彼所观?
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2、十月旦读子美北风吹瘴疠羸老思散策之句初寮(宋代-朱翌)
子房悯浊世,意欲一洗为。
五日老人约,何乃数后期。
功成去学仙,辟谷从清羸。
岂不知自苦,反覆加深维。
志士极钻仰,坚高今益弥。
是为万世法,何止帝者师。
宁知取履时,几欲真殴之。
3、长卿见过赋美人插花用其韵(宋代-胡铨)
花亦兴不浅,美人头上开。
心事眼勾破,鬓香魂引来。
笑春烛底影,溅泪风前杯。
分韵得先字,客今谁或哉。
4、以竹夹膝寄赠袭美(唐代-陆龟蒙)
截得筼筜冷似龙,翠光横在暑天中。堪临薤簟闲凭月,
好向松窗卧跂风。持赠敢齐青玉案,醉吟偏称碧荷筒。
添君雅具教多著,为著西斋谱一通。
5、和袭美初冬偶作(唐代-陆龟蒙)
桐下空阶叠绿钱,貂裘初绽拥高眠。
小炉低幌还遮掩,酒滴灰香似去年。
6、天边美人行(清代-李锴)
白水直上高山头,花草团作云锦毬。六月气候如晚秋,天边美人清昼游。
金霞驻海凝不流,威凤十二相夷犹。头上自有装,双椎大秦珠。
身上自有衣,半臂锦傅鞲。高靴窄其靿,蟠龙郁相纠。
五花各有马,黄金为后鞦。五石各有弓,青镞为箭鍭。
跽而野享团栾周,屠酥白酒裁新篘。酒酣上马疾不留,脱辔飞上山之陬。
十八女儿骑橐驼,穿花渡水歌胡歌。旃裘毳幕事征驮,胡雏束版为行窝。
异俗近古差复讹,阏氏劳苦殷见多。
7、为曹理斋题唐砖美人拓本四首其一整鬟(清代-夏孙桐)
何代婵娟子,云衣翠墨香。莫谈天宝事,拥髻但凄凉。
8、青衫湿题便面圆光内卷书美人(清代-李良年)
花边小坐闲妆束,罗袜奈遮藏。远山画了,盈盈秋水,才上缥缃。
更无人处,忍教虚负,鬓影衫香。夜深休睡,空圆如月,不碍红墙。
9、病美人(明代-徐熥)
长伴流苏与合欢,腰肢瘦尽黛眉残。渐看衣带愁中缓,却恨春光枕上阑。
梦去何心游楚峡,起来无力步邯郸。一从玉指纤纤困,挂壁秦筝久不弹。
10、十二绝句送敬美弟闽中学政其三(明代-王世贞)
七闽文物有容辉,吹律邹生事已非。欲向春风问消息,一时翘首问乌衣。
11、抱琵琶偶伫蕉阴美人(明代-徐渭)
离宫给事小青衣,催送琵琶向琐帏。行到芭蕉忽回想,去年此日嫁明妃。
12、寄题周效美琨瑶洞(宋代-梅尧臣)
仙人采玉驱雄龙,列山剖璞青腔空。
因邃为堂曲为室,石乳溜壁光玲珑。
僊归龙去草树草,蔽翳不复人踪通。
指疆买墅下峰下,洗斸务欲险怪穷。
蛇鳞鹿迹尚莫到,安问樵老诸牛童。
古今未得君独得,万景付与由天公。
何当归来敛头角,任从宝气生白虹。
阴溪浅水菖蒲绿,下有虾蟆双眼红。
及时佐酒斫两股,勿使更入明月中。
13、湖亭怀子美(宋代-沈辽)
秋来湖亭谁与乐,荷华半摧柳叶落。忆昔榜舟乘夜月,行觞数与君相酢。
如今一西复一东,有如萍苴流水中。白头无心治世故,何时胜处重相逢。
14、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首。投龙潭(唐代-陆龟蒙)
名山潭洞中,自古多秘邃。君将接神物,聊用申祀事。
熔金象牙角,尺木无不备。亦既奉真官,因之徇前志。
持来展明诰,敬以投嘉瑞。鳞光焕水容,目色烧山翠。
吾皇病秦汉,岂独探幽异。所贵风雨时,民皆受其赐。
良田为巨浸,污泽成赤地。掌职一不行,精灵又何寄。
唯贪血食饱,但据骊珠睡。何必费黄金,年年授星使。
15、春雨即事寄袭美(唐代-陆龟蒙)
小谢轻埃日日飞,城边江上阻春晖。虽愁野岸花房冻,
还得山家药笋肥。双屐著频看齿折,败裘披苦见毛稀。
比邻钓叟无尘事,洒笠鸣蓑夜半归。
16、夏日闲居作四声诗寄袭美。平声(唐代-陆龟蒙)
荒池菰蒲深,闲阶莓苔平。江边松篁多,人家帘栊清。
为书凌遗编,调弦夸新声。求欢虽殊途,探幽聊怡情。
17、和袭美初冬偶作寄南阳润卿次韵(唐代-陆龟蒙)
逐日生涯敢计冬,可嗟寒事落然空。窗怜返照缘书小,
庭喜新霜为橘红。衰柳尚能和月动,败兰犹拟倩烟笼。
不知海上今清浅,试与飞书问洛公。
18、春日姚园同德甫明卿元美燕集分赋下字(明代-宗臣)
帝遣春风来蓟门,吹作蘼芜绿遍野。我本商山采薇客,遇尔潇湘佩兰者。
鞭龙直上碣石宫,披云高卧昆仑下。袖里瑶华寒不开,洞口新松翠可把。
一酌沧江破几筵,词组青山堕杯斝。君不见长安意气五陵豪,笑杀文园病司马。
19、约吴公美裴季骖同赴会次前韵(宋代-欧阳澈)
伊谁汲井旋埋盆,喜见荷钱点浪纹。小立不妨人解佩,閒眠应有客书裙。
未饶灵运吟春草,端忆长庚醉暮云。顾我从容尚无躁,韩公何惜为三薰。
20、咏美人看画诗(南北朝-萧纲)
殿上图神女,宫里出佳人。可怜俱是画,谁能辨伪真。
分明净眉眼,一种细腰身。所可持为异,长有好精神。
21、行香子题画册美人(清代-朱中楣)
的的丹青。袅袅匀匀。神情纤悉恁轻盈。朱唇欲启,罗带初萦。
似红楼艳,绿窗丽,汉宫春。
桃源期伴,隔院邀盟。蔷薇翠舀石榴裙。凝眸颦觑,倚树含情,羡一溪水,一林石,一双禽。
22、江上美人三首其二(明代-梁元柱)
殷勤指点弄潮儿,偷着凝眸寄所思。怕泄同群诸姊妹,半遮香袖不教知。
23、敬美丈解关中学宪归隐海上过访漫呈二十二韵(明代-张元凯)
海岱百灵集,乾坤二美俱。含香金殿直,尚玺玉墀趋。
人望东山重,天文北斗殊。植能雄七子,云岂负三吴。
赋就张愁逼,书成贾策迂。匡山初捧檄,渭水再分符。
飞瀑装官橐,横汾纪宦途。行春恒露冕,消夏只冰壶。
忧悄非因鵩,思深宁为鲈。鬓从临郡白,眉以入宫枯。
山宰曾无托,嵇公自不孤。朅来遗敝屣,翻使乞前繻。
同是摅忠尽,终焉恋友于。紫霄回雁序,碧沼引鹓雏。
贵岂骄人也,醒而狂者乎。有田元是介,无谷不名愚。
潘岳园千亩,扬雄宅一区。凤笙来子晋,鸾驭迟麻姑。
得失嗤鸿宝,行藏笑野狐。清斋同佛愿,止观学僧趺。
犹自精诗律,依然问酒徒。何方有员峤,吾道久乘桴。
古诗词鉴赏训练 篇9
【原作】
悯农——[宋]杨万里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注释】
悯农:同情农民。悯,怜悯,同情。
稻云:水稻如云,比喻稻田面积大。
黄:成熟。
荞(qiáo)麦:荞麦,顶花生长的一种早熟的粮食作物,叶心形,互生;花散穗状,白色;果实近三棱锥形,果皮灰黑色,磨成的面粉为白色,可食。
空花:是指无实之花,即光开花没结果。
着(zháo):受到。
已分(f&egra一ve;n):早就料知。 分,料想,料到。
更堪:即更哪堪,哪里又经得起或经受得了。
闰:即闰月。闰月,闰月年照正常年份多出一个月。
【古诗今译】
稻田因天气大旱而没有多少成熟的,荞麦也因为寒霜来得太早而没了收成。农民们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饥挨饿过日子了,却偏偏又赶上今年闰了一个月,挨饿的日子就更长了。
【赏析】
杨万里(1127~1206),宋代著名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历任高宗、孝宗、光宗三朝,官至太常承,宝谟阁学士。他力主抗金,刚直敢言,后因忤权相韩某,罢官居家十五年,忧愤而死。他的诗同情民疾,构思新颖,感受别致,语言生动活泼而富有风趣。他的诗歌今存四千二百多首。
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杨万里由临安(今浙江杭州)暂返故乡吉水,这首诗作于这年冬天。这一年天旱且又早霜,收成不好,偏又赶上这年闰十一月,因此才诗中才有“闰添长”之语。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稻”字后边附着一“云”字,说明了稻田面积之大。“不多黄”,意思是说,绝大部分都没成熟,即收成极为不好。“不雨”,说的是稻子收成不好的原因,长期不下雨造成的。“荞麦空花早着霜”这一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自然灾害的深重。在我国民间历来就有这样的农谚:“头伏萝卜二伏白菜,三伏前后抢种荞麦。”这意思就是说,荞麦生长期很短,在一年之中就连种菜都来不及的时候,仍可种荞麦,以保证一年之中能有个最低的`收成。在 “稻云不雨”这眼看要面临欠收难以度日的危急之时,实指望抢种点儿荞麦以度过灾年,这一年却又偏偏秋霜来得特早,使那些正在开花还还没来得及结籽的荞麦活生生地被冻死了。“空花”说明还没来得及结果实就遭到早霜的摧一残。“早着霜”,交代了绝产的原因,即提前遭受了严霜。水稻因天旱而严重欠收,荞麦又因早霜而绝产,农民们该怎样挨过这一年中余下的时光啊!字里行间流露着诗人对广大农民的同情,同时在结构方面又是对作品题目的照应,主题的揭示。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这两句是由前两句引发而来,前者是因,后者是果。水稻、荞麦都是农民们赖以生存的农作物,喜农民们的怨哀乐均由此而决定。然而,如今却因干旱而“不多黄”,因“早着霜”而“空花”。面对这双重灾荒,农民们早就料到一家老小不可避免地要忍饥受饿挨日子了,可谁又料到今年又闰了一个月,痛苦难捱的岁月就更长了,真是雪上加霜啊!“闰”、“添”两字用得巧,“闰”是“添”的原因,“添”是“闰”的结果。这一个“添”字极有力地渲染了庄户人苦难深重的程度,从中也不难透一视出封建社会制度的本质。
这首诗语言朴实平白,不着修饰。通过平实朴素的语言再现了当时自然灾害年份里农民们的悲惨遭遇,折射一了宋王朝时期的社会实质,寄寓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古诗词鉴赏训练 篇10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
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古诗词鉴赏训练 篇11
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有哪些
1、鉴赏高中古诗作品里的形象诗中的主人公形象、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2、鉴赏古诗的语言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等。
3、鉴赏高中诗歌作品的各类表达技巧
①修辞:如,比喻、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对比、反语、反复等。
②表现手法:如,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渲染、象征、用典、赋比兴等。
4、评价高中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或观点态度:评价是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或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简评。简析诗歌的思想意义、人生意义以及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等。
诗歌鉴赏的七种题型及答题模板
第一种是分析意象、意境型答题模板
古诗词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诗歌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是分析技巧型
古诗词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诗歌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类是分析语言特色的答题技巧
诗歌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古诗词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高中古诗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诗歌的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五种是一词领全诗型模板
诗词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这类高中诗歌鉴赏的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六种模式情感、主旨型
诗歌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高中古诗词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第七种模式评价题型的诗歌答题技巧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高中诗歌答题时要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