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评课稿 篇1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掌握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第一次碰到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吴老师在教学中创设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景,使学生在主动的操作活动的基础上,感悟理解分数的含义,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的教学观念。主要有以下特点:
1、创设情境,感悟知识
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平台,教师在课的开始,借助“兄弟两个分苹果”的事例,引导学生感知从整数表示两个苹果,一个苹果,到两人分吃一个苹果怎样表示,自然地将分数产生在平均分基础上的事实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增强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再如,学生认识了分数后,设计了“小猴和小猪分吃西瓜”的故事情境,增强了学习的情趣性。
2、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
通过这节课可以感受到吴老师不是在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在教,站在教改的新理念的高度上驾驭教材,设计中力求体现新课程强调的体验性学习,创设了让学生去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写一写等情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所发现的分数。不仅让学生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身体去亲身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体验,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从而实现有效学习。教师都能够以建构理念为依托,在原有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使学生创造力、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他们主动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
3、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主动建构
“分数”对于学生来讲是抽象的,因此,吴老师在教学中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主动建构中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学生在用正方形纸折1/4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对不同折法的比较,进一步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学生在用圆折一个喜欢的分数这一实践活动中,每人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获得成功后的体验,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数学评课稿 篇2
听了XX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数学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深切的感受到只有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才能发展学生思维,激活学生的智慧点,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分析的能力。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1.导入部分通过交流问题生成单,让学生提炼出最想提最有价值的问题,找准了学生的问题点,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营造了学习氛围,使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在小组活动时,XX老师多次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思考,自己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学生的转化思想。学生积极动手、动脑,从不同角度思考,发现了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进行计算,这一环节使课堂充满了实效性,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3.课末检测的设计有层次、有梯度。设计了A类和B类,有基础性练习,也有拓展思维练习,使不同学生有不同发展。
小学数学评课稿 篇3
本节课,老师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我觉得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有层次。
这是一节()的课,其中既有结论的推导,也有结论的应用。整节课,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突出重点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教学时,老师注重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 ”入手,明确(),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
3、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如老师都有把生活中的“汽车标志”、“国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图片等搬入()的课堂,可以说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放置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场景中简直不值得一提,但我们惊喜地发现,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感悟数学价值的有效载体。学生从这些生活画面中体会到了其中的数学算理。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与“数学”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经典的课堂。
4、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三位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
5、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沈老师特别注重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学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使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在小组探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现,她对小组里交流的要求说得明确而简要,我们可以明确地观察到,这对学生的操作,对整节课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现象。
6、教师能够恰当的运用教具
仪器、电教设施使比较难理解的抽象思维变得直观、形象、生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7、教师在复习
引入、新课、练习设计中能够关注全体学生,尤其关注差生,给足练习时间,教学效果很好,达到了目标的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8、教态自然亲切,师生关系融洽。
新课程,给我们更大的启示,要关注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给一个合理的,恰当的,鼓励的评价。老师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整堂课,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总是,给予学生掌声和赞扬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老师总是耐心的加以启示,引导,点拨。让学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错了也不要紧,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班级大家庭的融洽,和谐。
当然,每一节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些遗憾。我有几个人观点,纯属“一家之言”,现提出来与各位共同商榷。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还请各位同仁指正批评。
小学数学评课稿 篇4
今天上午听了我们年级组刘老师的一节课,现在我就对这节课谈谈我粗浅的看法。“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不确定现象,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来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刘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能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充分利用实物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本节课教学刘老师教态自然,语言准确,时间安排恰当。教学中,刘老师为学生创设了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大胆放手,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实践探索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帮助学生建立不确定现象这一新的观念。是一节依据新课程理念上的成功之课。本节课的亮点有一下几点:
一、情境导入上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变魔术”活动吸引学生的眼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有趣的情境,能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的存在,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在本节课的开始,刘老师设计的两个魔术使我们学生充满了好奇,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初步接触“一定”“不可能”和“可能”,简单有效地突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问题,直观地感受到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唤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为后面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刘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资源,提供一定的数学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比如:在讲“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的问题时,当绝大部分学生都难理解时,刘老师及时地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三、练习设计的数量合理、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先让学生判一判,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实例,最后让学生来设计。练习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但是再好的一节课也有它的遗憾之处,下面我就说说我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我觉得刘老师的在上课时缺少使用实质性的鼓励语言。她每次总说“你很棒”或“你很好”等。是不是可以用“你真是生活的有心人”“你的知识真渊博啊”等等来代替它呢?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我们的课堂将更精彩、更丰富。
小学数学评课稿 篇5
《秒的认识》是一节生活知识课,朱老师依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教学流程清晰,教学目标明确,设计的教学信息丰富多彩。如:录像、游戏、体验活动等等,课堂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效果不错。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特色:
1、注重了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这节课的设计,遵循了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利用课件展示嫦娥奔月的场景,运动场上的时间等等,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
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也实践了“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数学理念。其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比如,让学生体验一分钟可以做些什么事,孩子们可以写字,可以做口算题,可以读文章,还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事情进行体验,效果挺好。
3.重视知识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生活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将学数学与用数学有机联系起来。如在游戏环节中,让学生估测每个活动所需要的时间,比如:穿好一件衣服大约多少时间……这些活动的设计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教学中,教师十分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交流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和自我调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