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范文

初三物理人教版知识点最新6篇

时间:2023-10-16 08:20:25 综合范文

初三物理人教版知识点 篇1

  一、锐角三角函数

  正弦等于对边比斜边

  余弦等于邻边比斜边

  正切等于对边比邻边

  余切等于邻边比对边

  正割等于斜边比邻边

  二、三角函数的计算

  幂级数

  c0+c1x+c2x2+。.。+cnxn+。.。=∑cnxn(n=0.。∞)

  c0+c1(x-a)+c2(x-a)2+。.。+cn(x-a)n+。.。=∑cn(x-a)n(n=0.。∞)

  它们的各项都是正整数幂的幂函数,其中c0,c1,c2,。.。cn.。.及a都是常数,这种级数称为幂级数。

  泰勒展开式(幂级数展开法)

  f(x)=f(a)+f'(a)/1!。(x-a)+f''(a)/2!。(x-a)2+。.。f(n)(a)/n!。(x-a)n+。.。

  三、解直角三角形

  1、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

  2、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点在一个顶点上。

  3、勾股定理:两直角边平方和等于斜边平方

  四、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1、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1)通过解直角三角形能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很多有关测量问。

  如:测不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高度、测河宽等,关键在于构造出直角三角形,通过测量角的度数和测量边的长度,计算出所要求的物体的高度或长度。

(2)解直角三角形的一般过程是:

①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画出平面图形,构造出直角三角形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②根据题目已知特点选用适当锐角三角函数或边角关系去解直角三角形,得到数学问题的答案,再转化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

初三物理人教版知识点 篇2

  力知识点总结

  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⑸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具体的画法是: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

  10.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 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1. 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 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4.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 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1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 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 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初三物理人教版知识点 篇3

  伴着几分辛苦,转眼间,短暂的一学期又即将过去。回首这一学期来,本人按照教学计划,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讲评作业,积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期末复习,并做好补缺补漏工作。一学期来,我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教学方面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下面就本人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认真做好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下辅导工作。

  为了备好每一节课,课前我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深度和重难点,精心设计教法,布置教学环节,设置巩固练习及作业,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使每节课既把握教材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学生学得轻松有兴趣。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少而精的家庭作业,减轻学生的负担。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初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和他们交谈,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处境、想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帮他们尽快走出困境。

  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初三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教学中,我能根据教学规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从开发非智力因素入手,努力创设直观、形象、生动的学习情景,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如地窖中的杀手“二氧化碳”;用石灰浆抹得墙为什么先“出汗”后变硬变白?衣箱里的樟脑跑到哪里去了?通过对这些生活问题的解答,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他们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这门课。

  2、在教学实践中,我还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在学习中最大的兴趣、最持久的兴趣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吸引力,只有老师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才能弄明白,他们对学习才有兴趣,课堂教学才能顺利进行,老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调动,才能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因此,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引入法,如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使学生有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感觉,使新旧知识衔接好,让新知识能自然过渡,为学生接受新知识作好铺垫。同时,讲课时,力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使学生听得明白,学得轻松。教法上采用"小步子,步步到位"的做法,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经常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怎样配平较难的化学方程式,如何解答探究题。测验时我尽量控制试题的难易程度,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感受到梨子味道的感觉,充分让学生感到学好化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肯努力,一定能学好化学。

  三、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越性,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除按基本操作要求进行示范操作外,还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化学变化的规律。我还结合教材内容,对实验进行增补,鼓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做家庭小实验,增强实验的效果,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

  近几年中考试题涉及生活、生产、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等知识,同时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尽量补充一些联系生活、生产、环保等社会热点的内容,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还有不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扬长避短,开拓前进,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初三物理人教版知识点 篇4

  1、物体的平衡:

  物体的平衡有两种情况:一是质点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二是物体不转动或匀速转动(此时的物体不能看作质点)。

  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①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的加速度为零。

  ②平衡条件:合力为零,亦即F合=0或∑Fx=0,∑Fy=0

  a、二力平衡:这两个共点力必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b、三力平衡:这三个共点力必然在同一平面内,且其中任何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即任何两个力的.合力必与第三个力平衡

  c、若物体在三个以上的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通常可采用正交分解,必有:

  F合x=F1x+F2x+………+Fnx=0

  F合y=F1y+F2y+………+Fny=0(按接触面分解或按运动方向分解)

  ③平衡条件的推论:

  (ⅰ)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它所受的某一个力与所受的其它力的合力等值反向。

  (ⅱ)当三个共点力作用在物体(质点)上处于平衡时,三个力的矢量组成一封闭的三角形按同一环绕方向。

  3、平衡物体的临界问题:

  当某种物理现象(或物理状态)变为另一种物理现象(或另一物理状态)时的转折状态叫临界状态。可理解成“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

  临界问题的分析方法:极限分析法:通过恰当地选取某个物理量推向极端(“极大”、“极小”、“极左”、“极右”)从而把比较隐蔽的临界现象(“各种可能性”)暴露出来,便于解答。

  易错现象:

  (1)不能灵活应用整体法和隔离法;

  (2)不注意动态平衡中边界条件的约束;

  (3)不能正确制定临界条件。

初三物理人教版知识点 篇5

  熔化

  熔化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需要吸热。

  1、熔化现象:

①春天“冰雪消融”

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2、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3、晶体熔化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4、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当温度为790℃时,萘为固态。当温度为81℃时,萘为液态。当温度为0℃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凝固点是-39℃,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5、熔化吸热的事例: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

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6、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标准是:晶体有固定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

  常见的晶体有:冰、食盐、萘、各种金属、海波、石英等

  常见的非晶体有:松香、玻璃、蜡、沥青等

初三物理人教版知识点 篇6

  一、电路的组成:

  1.定义: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各部分元件的作用:(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2)用电器:工作的设备;(3)开关:控制用电器或用来接通或断开电路;(4)导线:连接作用,形成让电荷移动的通路

  二、电路的状态:通路、开路、短路

  1.定义:(1)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2)开路:断开的电路;(3)短路:将导线直接连接在用电器或电源两端的电路。

  2.正确理解通路、开路和短路

  三、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并联电路

  四、电路图(统一符号、横平竖直、简洁美观)

  五、电工材料:导体、绝缘体

  1.导体(1)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2)导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2.绝缘体(1)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2)原因:缺少自由移动的电荷

  六、电流的形成

  1.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元电荷:e=×10—19C

  2.形成电流的电荷有:正电荷、负电荷。金属导体中是自由电子。

  七、电流的方向

  1.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2.电流的方向跟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八、电流的测量

  1.单位及其换算:主单位安(A),常用单位毫安(mA)、微安(μA)

  2.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1)电流表;(2)量程;(3)分度值(4)电流表的使

  用规则。

  九、电流的规律:

(1)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I=I1=I2);

(2)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I=I1+I2)

【方法提示】

  1.电流表的使用可总结为(一查两确认,两要两不要)

(1)一查: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

(2)两确认:①确认所选量程;确认每个大格和每个小格表示的电流值(分度值)。②两要:一要让电流表串联在被测电路中;二要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③两不要:一不要让电流超过所选量程,二不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上。

  在事先不知道电流的大小时,可以用试触法选择合适的量程。

  2.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求解有关问题的电路

(1)分析电路结构,识别各电路元件间的串联或并联;

(2)判断电流表测量的是哪段电路中的电流;

(3)根据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按照题目给定的条件,求出待求的电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