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800字 篇1
如果不去遍历世界,我们就不知道什么是我们的情感寄托;如果没有这一场灵魂的盛宴,我们根本无法洞悉身边的一切是如此可贵。愿我做你的灵魂老友,不需眼泪不需负担只需陪伴。
——题记
“花瓶被扇子敲开罅隙,马鞭草正在瓶中萎焉,这一击仅仅是触及,无声无息,没有人听见。”我曾悄然凝视文化,它却如秋水般阴郁遥远,忽而一朝过隙,雨落兼程,了无音讯。与《文化苦旅》的不期而遇,必然中透露着偶然,偶然也正是绝然。
本书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找文化灵魂的人生的真谛。余秋雨是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然而他却有着极高的探索精神,他翻山越岭,用其独特的视角引领广大读者对中国的深层文化进行深思,掀开了历史沉重的面纱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即使是初次接触这本书,我也不能不被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
凝望牌坊,杯具性的命运令人心寒;走进寺庙,文化的蜕变带来期望;感受信客,诚信的本质值得深思。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沙漠中的绿洲。一个民族的强大来源于文化的传承,而历经千年的中国,外在是一个文化强国,而实际上我们的礼貌正在沦陷和流失。物质礼貌和精神礼貌是相互依托,相互依靠的。若是沉迷于表面,未免有些可笑。也许真的就应出去走走了。在成长的步伐中,那一道道文化藏在泥土中,掩埋在废墟中,等着开拓者含着泪水,抹去陈旧书上的那份泥土。
究竟是谁,在支撑中国文化?利欲熏心的时代,人人追名逐利,带了一张张假面孔,看不清他们在想什么。一路走来一路艰辛像划过那么多年,却发现自己还在原点,彷徨中上演知己白头,信任在瞬间就见血封喉。我们的自我价值渐渐消失在历史的云烟里。天真的人,赶快为中国文化寻一条出路吧。你或许能够用愚昧的内心编制华丽的外衣,偏离文化的轨道,用一幕谎言唱出万世不朽。亦或是放下内心的欲望,就这样静静端坐,品一杯清茶,背上旅行的包裹,为文化的传承而呐喊,责无旁贷,为中国文化找一个确切的目标。
文化苦旅,倒不如说心灵盛宴。远行的灵魂,已不再回望。“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没有深刻传统文化沉淀的人,不是一位优秀的人。做一个文化路上的苦行僧何尝不可?素心若禅,拈花微笑。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800字 篇2
在广褒的中华大地上,漂泊流浪的余秋雨先生越过山盘水座,踏雪飞鸿,在文化的苦苦旅途中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一种苦涩后的回味,一种焦虑后的会心,一种冥思后的放松,一种苍老后的年轻,一种文字激昂的大气,一场细致精巧气可吞天下的深刻评述——这便是《文化苦旅》。这便是文化的苦旅。大漠的荒芜,黄河文明的盛衰,清丽凄迷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风情万种的古城风貌与历史渊流,余秋雨先生在心灵的旅途,以一位文化学者精准独特的视角,凭借丰富的文化感悟力与艺术表现力,再现了匿藏于时间底端的深刻思考,开展了一场山水风物与历史精灵的远距对话。
壮哉!奇哉!妙哉!
是山水将文化的溶解,抑或是文化对山水的诗话?或是山水与文化的天地契合?在看似平常的风景名胜之中,蕴藏的历史与内涵,涵盖的文化与深沉,在秋雨先生笔下,点点滴滴,猛的,全都滴成一团,如一股急流,把人震撼,感耶!叹耶!撼耶!西方一位哲人说过:“只有饱经沧桑的老人才会领悟真正的人生哲理。”余秋雨对于文化的经典评论便是他沧桑后博发而出的哲思。苏东坡三十七岁便自称“老头”,他颇有苏东坡“老夫聊发少年狂”的那种放达。
放达于山水世界,放达于文化天堂。他曾说他常伫立,于观察自然与人交际境界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明史中,余秋雨先生将犀利的笔触直接伸向历史,伸向人文,他勇于批判历史,针砭时弊;他敢于发表见解,针针见血,这真是《文化苦旅》不同于其他散文之处,这正是《文化苦旅》长久不泯的精神所在。对于灵魂与精神的刻画,犹记得莫高窟里那位无知道士的愚蠢行径,犹记得长江入海口那个特殊群落一上海人的精明骄傲与能说会道。
正是对于不被大众看到的内涵的深度挖掘,正是对于社会形态的方方面面的反映与体现,成就了这部书的魅力与价值。在山水解读历史,在历史中解读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让自己的心灵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礼,这便是我读《文化苦旅》获得的最强烈的感受。或许,我还未完全领悟作者的深意。或许,我还未真正读透这本书的内涵。
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怆奏响了时代的绝响,警世亦憾人!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800字 篇3
刚刚看完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感觉不错,推荐。以前没看过他的文章,对人也不大了解。但看完这书感觉这人文字功夫非常厉害,有思想,有深度,也睿智,在艺术和文学方面造诣都很深,最关键的是,当时已经是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厅级干部,而且仕途上再上升的机会也比较大,但他毅然辞职放弃一切,走上孤独之旅,去探寻古代文化、外国文化的历史奇迹。在这个浮躁喧哗的社会,能静下心来做研究的学者已是寥寥无几,我们应该向这样的大师致敬!
这书主要分三个部分: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中国之旅印象深的是记录了古代官府非常重视杭州的水利,才有了今天杭州的妩媚与风情,离开了水,杭州会失去灵气,没了自然生态之美,自然也就没了文化。还讲了19世纪之前很长时间内,山西是全国的首富,文章分析了晋商的没落。世界之旅打动我的是一对潜水夫妻,只要世界上哪里有良好的潜水点,会立即赶过去,他们天天生死相依,没有房子,没有孩子,终身漂泊,没有一定的信仰和情怀是坚持不下来的。人生之旅带给我的确是震撼,也是收获最大的地方。
中国之旅就提到过苏东坡被小人陷害时的各种沧桑、世态炎凉及人性丑陋的一面。这部分又提到了巴金、黄佐临被排挤、打压、报复时受过的磨难,还有作者本人被媒体诬陷时的法律失语、知者沉默、同行窃喜、群氓起哄,面对这些致命性的打击,余秋雨先生选择了沉默,消失在公众视线中,潜下心来专心致志、与世隔绝地去考察做研究,他觉得反驳是在浪费时间和生命。
最稀饭戏剧大师黄佐临给余秋雨先生的遗书中送给他的三句话:他们骂啦,骂些什么?让他们骂去。文中提到当时遗书中先写的英文是They have said。 What said they? Let them say!后写的中文。这是一种面对小人的陷害,受到委屈甚至冤屈时的人生态度甚至人生哲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当然前提是有足够的底气和自信。
对于上述原文中的英文,存在明显语法错误,找个时间准备打电话给出版社沟通确认。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800字 篇4
在这次短暂的节假日里,我读完了《文化苦旅》这本书,阅读时间虽短,但它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这本书中,绝大部分的文字都贯彻了这样一个主题:对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余秋雨凭着他那独特的和写作手法,在《文化苦旅》中对许多城市、小镇和它的人文景观所蕴含着的文化底蕴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精神进行追溯、反问和思索。
凭借山水风物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是这本书的主调。在书中,作者对具体的山水名胜的风貌几乎不置一词,他的过人之处就是在点明某地之后,就以类似电影中镜头切换的形式凝造出浓郁而深沉的人文图景。紧跟着进入直抒式的咏叹,这种咏叹以炽烈的情感和夸张的言词力求先声夺人。继而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古文化历史的种。种遐想和议论,使读者为文章的情绪所感染,不知不觉中接受余秋雨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心路历程等的影响。这种创作意念,始终贯穿于整部《文化苦旅》之中。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反复严厉拷问历史,其中,出现了很多悲剧事物和悲剧人物,却很少提及他对1949年以来的历史,很少让人感受到其自身心灵世界的隐秘。也许是当代历史过于敏感,因此作者不敢越雷池半步?另外,在《西湖梦》中,作者又怎么知道"背着香袋来到西湖朝拜的善男信女,心中并无多少教义的踪影,眼角却时时关注着桃红柳绿、莼菜醋鱼"?外国的教堂不大多是建在喧闹的城市中吗?类似这样的议论,在书中还有一些。这不禁让人疑心,余秋雨在发表议论时,有时提出的简单问题反而把情况弄得复杂。
我觉得,凭借《文化苦旅》,余秋雨可以在新中国的散文史上占一席之地。虽然其中不免有矫情之处,甚至有硬伤,但那种思考与提出的问题却是无可回避的。尤其是其中对"健全文化人格"的呼唤。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800字 篇5
我家有个大书房,里面有成百上千本书,我没事就去里面找上几本看上几小时。有一次,我翻到了一本旧旧的绿色的老书--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翻开那泛黄的第一面,我就被文中描写莫高窟的神圣和道土塔的悲愤惊呆了,敦煌美丽景色给深深吸引了我,使我对敦煌的莫高窟更充满了向往。
记忆中,我读着书,我仿佛追寻着余秋雨的足迹,想象来到敦煌的情景。直到今日,每当我想起敦煌,我仿佛在莫高窟里行走。
走进一个个洞窟,看着一面面精美的壁画,一尊尊庄严的雕像。虽说画面上人和事物历经上千年,却还保有着他们原有的颜色。画中的佛像神情悠然,似乎在微笑的看着我。虽然因为年代久远,有的地方颜色不是很清楚,但画大部分都保存完整。大多数的雕像都有一千三百年以上的年纪,却都是栩栩如生,神情自若,令人神往。
可却有那么几幅壁画,他们面色惨白,有的却“满面黑灰”。更有甚者,连画都没了,只剩下空空的墙壁。雕像虽不易毁坏,可还是有几尊面目全非。这是何人所为?何人许之?
又来到一个叫藏经洞的地方,虽说是藏经洞,可哪来的经书。从藏经洞不到一平方来见方的门向内看去,只是黑乎乎的一片,只是隐约可几张微不足道的"小纸卷”。
记忆中,我读着书,我继续跟着余秋雨先生的足迹,来到了道士塔。
藏有无数经书去哪里了?和余秋雨一样,这些个疑问跟随了我许多年。终于道士塔出现了。我不禁感慨万千,是啊,站在王道土的墓前,一九零零年的一天,王道土王圆录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外国人陆续听说了藏经洞,因为中国当时很乱,王道土也不识货,居然就把这些国宝低价甩卖了出去,从此外国开始大肆毁坏藏经洞和各洞窟中的壁画经书,雕塑……
那些《文化苦旅》中有关道士塔的记忆,在时光的流转中,去不曾淡去。
我从《文化苦旅》书中看到莫高窟中不仅看到了美丽的壁画,雕塑我还看出了民族的兴衰,国人的迂腐,外国人的侵掠!历史上有人说王道土是罪人,可我却不认同,王道土只是一个不幸的发现者,当时国家混乱,没有人去管理。他充其量只是一个好心却愚昧的人,而真正有罪的人却是清末的官僚,他们才是能左右历史,左右国家兴衰的人!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800字 篇6
读罢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苦旅》,我很想抓住些什么,却又难以言状,只觉得淡淡的哀愁与寂寞萦绕在心中不去,又难复平静。
从滚滚黄沙的大漠边塞到温婉宜人的江南小镇,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足迹,跨越了大江南北,旅途中夹杂着喜悦、激动、哀伤、沉痛……百感交集,而最终只汇合成一个赫赫刺人的“苦”字。中国史上叙说羁旅之苦的文学作品不在少数,然而负担上“文化”二字,却更令人觉得这苦涩的味道浓得要化不开了。
说说那个令人恨恨不已的王道士吧,青砖黄泥的道士塔原也只是个普通的佛教地方,可当那王道士开掘了一门永久性学问的洞穴后,这儿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宠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谀逢迎的官场的中国的古文物,它们的清白也渐渐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国友人的不客气,王道士的傻笑,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地安全运出国境,王道士与外国友人的寒暄。唉!伤心欲绝!余秋雨老师之苦,皆因有着中国古代文人忧国忧民式的文化自觉,种。种令人痛心疾首的现象赫然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却无能为力,也就难以自抑地揪心揪肺了。
也许是我出生的年代比余秋雨老师要幸福,没有亲眼目睹种。种擦肩而过的辛酸与血泪,因而没有那种刻骨铭心的苦味萦绕心头,然而余秋雨老师笔下一幕幕清晰可见的中国式文化悲剧,已经令我的心也不自觉得随之惆怅,陷入了淡淡的寂寞,历久不散。也许余秋雨老师得知我们肆意欣赏着他的“苦”,却不能与之同苦,而只是仅仅的“寂寞”,怕是他的“苦”又会更甚了吧。
也许许多历史界的专家学者曾经不留情面地指出过余秋雨老师作品中与史实不符的种。种纰漏,但是依然无妨,文学不同于历史学,毕竟余秋雨老师酿制的文化苦酒传出了令人心醉的香味,不仅仅是向读者,向文化界,更是向广大的中国人民。这样就已经足够了,不是吗?
作为一名高中生的我就这样追随着余秋雨老师的足迹,在寂寞间行走着,徘徊着,彳亍着,最后旅途也到了终点站,只剩下了“这里真安静”的孤独与余韵……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800字 篇7
暮色回合,喧哗的一切复于平静。静静的夜里,氤氲的灯光,桌前一本青绿而又有些黯淡的书,我似正与一位道友交谈,谈论着世上的喜悲。顺着他的足迹,我领略了各地的风俗与人情,真正懂得了人性的魅力。
但对于所描述的风土人情,我更关注的是他对文化的省思和诗化的语言。
《文化苦旅》中,不仅有莫高窟的玄秘与圣洁,还有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不仅有江南的秀巧与娇艳,还有庙堂的虔诚与悠远。一个个伟岸的建筑总有深奥让人摸不着边际的历史,只有人们深刻的研究才能明白些许。对于每个人来说,阅历不同,自然就会有不同的见解。随着时代的变迁,对这些的理解也是潜移默化的,但从中能明辨是与非。忆起书中一篇文章《道士塔》,敦煌失窃,本以为错在道士,但作者联系到历史,从更深层次中,将错误归咎于官僚,正是这一对文化的省思,让读者明白当时社会的残忍和冷酷。这一封建弊端应及时消除,否则会酿成不必要的后患。如此美好的时代易逝,应认真呵护。
“这条路漫长而又艰难,但几步一景,美不可言,一边是碧绿的峭壁,一边是浩荡的急流,层峦叠嶂全是世界屋脊的余笔,一撇一捺都气势夺人。”这一番诗化般的语言将我带入仙境,游遍世界,感受大自然带来的美。此时此刻此分,抛去杂念,世间只有我一人,那是多么的怅然。这段路途有苦楚,也有喜悦。些许人情有点寒酸,但有景相伴足以,正如我们生活中,在奋斗的道路上,一块块绊脚石,都需要自己拾起,一段段荆棘路,都需要自己越过,但相信身后有坚强的后盾,不仅仅是父母老师朋友,更是自己永不言败的志气。
自己品尝苦中丝丝甜味,如甘露滋润心田,莫过于他人的提供。漫漫人生路,不要学会避让和退缩,而是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拼搏,拼尽全力,勇往直前,余秋雨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心灵的震撼更是情操上的感化。怀揣着这一份不忘初心的坚强内心,在最后一场暴风雨袭击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被击垮,静待明年夏日的绽放。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800字 篇8
跟随余秋雨踏上游历中国文化古迹的旅途,感受历史名迹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所沉淀出的历史文化底蕴。
具有”天府之国“美称的都江堰是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也是能够与长城并肩的文化遗产之一。文章在开头先描述了长城,在大多数人心中,长城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文化的精髓。接着笔锋一转写到,长城是死的,只愣愣地站在那儿,被风沙吹塌了。而都江堰不是,它骄傲地在风浪中矗立了两千多年,坚固得如同中国的历史。与长城进行了一系列对比,都江堰充满灵性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能够说,都江堰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确实如此,民族之所以延续,是因为有了标志的象征,都江堰已很好地代表了一个强悍的民族。
民族应该感谢都江堰,更应该感谢给了它生命的建筑师李冰。”为官一任。造就一方“是李冰建筑都江堰的本意。我惊叹于李冰在千年前建了如此利国利民,惠及子孙后代的工程。都江堰的背后不是死物,它的背后是如李冰一般为民,为后世苍生,为自然和谐献出自己一份绵力的伟大祖先。有了他们,才有天府之国给中华儿女提供的庇护和濡养。民族的延续也正是有了这样的高尚的起点才变得更强大。李冰留给人们的思考就如都江堰留给我们的深思那样丰富而美丽。
都江堰不只是一座水利工程,不只是一位了不起的工程师,更应该是一个民族所在的精华与衰败的缘由。面对文化的精髓,我们所能做的是保护它,让悲剧不再重演,将民族的华丽再次呈现。
文化苦旅的读书笔记800字 篇9
暮色四合,喧哗的一切复于平静。静静的夜里,最好莫过于读书了。一盏孤灯,一杯浓茶,摆上余秋雨的游记散文集《文化苦旅》,细细品位起来。
静中求定,这便是读书的境界。书打开了,一瞬间眼前多了个余秋雨,似乎正与我品茗论文。渐渐,我身不由己的加入了旅行队伍中,又仿佛整个旅行中就只有一人,那就是我。天高地阔,万事万物如此真实。余秋雨就象一个导游影子,摸不着,却处处皆在,在指引着我,在牵动着我的思绪,让我真实去体验这苦涩的旅行。
我爱喝茶,尤其是浓茶——碧绿的水透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倘若你一口把它喝下,你一定回叫苦不迭。茶,只有慢慢去品位。初入口也许会感到苦,但细细噙入,仿佛一股细流淌过,一股甘甜清香自腹中升起直冲脑门,那舒服惬意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到。越咀嚼越有味,读书也是如此。
在这里,我的思想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如钱塘江大潮,细细密密的文字却有席卷一切的磅礴气势。每一个跳跃的字符是最完美的组合,平实而感人。
我走过敦皇,进了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一个死了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在这儿,我完全被“历史的洪流消融”。“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是的在这千年文化的积累面前,我又是什么呢?在这朝圣者众多的圣地,却偏偏出了个王道士。从此,它蒙了辱,中华民族蒙了辱,但不也是王道士才使莫高窟文化大放异彩吗?中国文化何其多,却偏偏忽视了这座文化宝库,何其的悲哀!
“历史,从来不给附庸以地位。”“历史,从不给弱者以怜悯。”上海人就是有一种精神,他们要证明他们是强者。“真正的强者,永远占据一席之地。‘这不正是中华民族所需要的吗?
“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废墟是进化的长链。”“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在心灵与心灵的撞击中,发出了“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的呼唤。
在这儿,已超过了时空的限制,它是一次艰难的旅行。正如在茫茫沙漠中旅行。它更是一次历史的漫游,一次文化的苦旅,是对那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的默认。读它,让我受到了灵魂的震撼,精神的洗礼,心灵的升华。
人生,其实也是一种苦难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