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范文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5篇

时间:2023-10-17 12:38:21 综合范文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篇1

“生物的特征”说课

  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本节是初中生物第一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这节课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热情,宜采用比较轻松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另外,本节的重点知识就是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方法,而区分的过程则需要通过对比待分析事物与生物的一般特征是否吻合。

  二、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编排和作用

  新教材依据新课标的设计理念,打破了以往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等学科的编排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 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教材P3-P5的彩图

  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 难点。

  三、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学案导学——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精析点拨——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四、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指导具体如下:

  1、预习导学——整体感知,了解全文。

  2、任务驱动——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巩固提高。

  4、当堂检测——查缺补漏,归纳总结。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引入:展示盆栽植物和教室内的课桌,凳子以及学生的卡通玩具,说明它们的根本不同在哪里? 引导出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

  阅读学案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对学习内容整体感知。(二)、任务驱动,学案导学

  要想认识生物,就必须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P2的内容,完成学案设计的目标 。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注意引导点拨,学生代表公布自学结果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P3-P5的内容,完成学案设计的目标 在学生完成学案内容后小组内进行交流,展示自学效果。

(三)、精析点拨,拓展思路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书本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然后,通过与教室中的课桌、黑板、墙壁等非生物做比较,大家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2、以自身为例,分析表述。学生分小组,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派代表,举例说明,各小组间可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的共同特征

(四)、概括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说一说什么是生物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觉回忆所学知识,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板书(与总结相结合,同步进行)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二、生物: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叫生物。

  三、生物的特征:

  1.都需要营养。

  2.都能进行呼吸。

  3.都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4.都能对外界刺激做反应。

  5.都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五)、巩固记忆

  认真背诵学案上和黑板上板书的重点内容,同桌之间相互提问。

(六)、根据学习的情况,完成学案的能力提升

  根据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当堂练习,当堂检测。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落实。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篇2

  一、课程标准: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人体内的细胞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探究空气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概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肺部通过呼吸运动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

  本章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测量、取样和测算等基本方法,这些都属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学生应当学会的。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学难点: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析法、综合法

  教学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课堂练习:

  1.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 ) A口腔 B咽 C 喉 D食道

  2.气管能保持敞开的原因是( )

  A有“C”形的软骨支架 B肌肉较松弛 C气管比较硬 D周围有肌肉牵拉

  3.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结构有( )

  ①声带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③鼻黏膜④会厌软骨⑤鼻毛⑥嗅细胞

  A ③⑤⑥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4.吃饭时说笑,若吞咽时_______来不及盖下,会使食物进入_______,引起剧烈咳嗽

  A软腭 B会厌软骨 C 气管 D食道

  5.平常所说得痰来自( ) A 鼻 B咽 C喉 D气管支气管

  6.北欧人的鼻子较大,其作用是 A使人漂亮 B使鼻孔较大 C使鼻腔较长D 使鼻毛较大

  7.小英和平平在放学的路上遇到沙尘暴,小英马上戴上口罩,而平平没有带,请问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比较,结果为( )

  A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一样清洁

  B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清洁

  C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粉尘多 D无法确定谁肺部的气体清洁

  9.呼吸系统由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后者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______的场所;前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主要作用是将吸入的空气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对肺的刺激。

  作业:书46页练习题1、3。

  板书(略)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膜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b、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c、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d、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抓住关键,掌握本质。

  b、运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总结,简洁明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价值方面不太明显,主要强调积极思考,主动自觉。

  2教学重点:

  (1)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2)图表数据的解读

  3 教学难点:

  (1)主动运输

  (2)图表数据的解读

  二说学生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

  1)他们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他们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 4

  的办法。

  3)同时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结合教师的引导。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法:

  1)自学辅导法:本小节内容属于原理性的内容,但不难掌握,所以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式,即先引导学生自学并总结对比三种跨膜运输的方式之间的异同点,然后稍做点拨,最后精选一些习题让学生当堂训练!

  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展示物质穿过细胞膜的动画,使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更直观。

  学法:

  3)比较学习法:主动运输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掌握好这点,必须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观察讨论的方式自己找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区别来掌握该难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展示现象→提出问题→解释原理→总结概念。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篇4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实验说课 说课内容:七年级生物(上)《观察植物细胞》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观察植物细胞》,对于观察植物细胞这一节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特别是对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归纳细胞结构要求很高,历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对该课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归纳整和能力,这对以后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这几个环节来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能力目标】了解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情感目标】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2、难点: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使用显微镜的技能,这时要满足他们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引导他们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同时由于学生没有看到过细胞,因此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制作较好的临时装片。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1)、复习上节课内容,创设情境导入。(2)、讲授新课:如何制作临时装片。(3)、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4)、练习。(5)、小结。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多媒体、实验探究。

  2、教学手段: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并采用复习、展示导入、教师演示与辅导为辅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与情境导入:

  1、显微镜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2、显微镜的使用分哪几个步骤?

(二)、制作临时装片。

  1、多媒体演示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1)准备: 擦:必须将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目的是避免杂质出现于视野中。滴:滴加清水时应适量:过多,水会溢出;过少,制片容易产生气泡。

(2)制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葱鳞茎叶内表皮,不要将叶肉一起带下来。展:充分将取下的洋葱表皮展开,避免重叠。盖:盖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边缘,然后将另一侧缓缓放下。

(3)染色: 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时适量:多了,会溢出来污染实验台;少了,染色不充分。吸:吸水纸应有另一侧吸引,使稀碘液均匀扩散到盖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2、学生练习制作临时装片

  3、学生观察自制的临时装片。

(三)、学生动手制作,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让学生明确: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作用(2)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的进出。(3)叶绿体:含有叶绿素,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部位。(4)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5)细胞质:内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细胞液。

(四)、技能训练:绘植物细胞结构图 强调绘图要领: 真实;大小、位置、点线结构;名称标注齐全。

(五)、课堂小结:

  1、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2、植物细胞的结构。

(六)、作业布置: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要求标注功能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篇5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学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的内容。它位于初中生物教材体系起始阶段,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为下一节学习“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是初中生物的第二节,学生对生物学还不甚了解,所以这节课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从整体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根据《课标》要求,我确立以下三维目标:

  1.举例说出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我力求通过设计多个探究性活动,让学生体会、感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为: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由于本活动是初中生物课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教师要告知学生探究的一般过程,帮助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试验,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三、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目标,本节课教师的教以情境启导为主,学生的学以活动探究为主。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

  ●课前准备

  ●课内教学

  课内教学分四个环节,第二环节“活动探究”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共设计了4个探究活动,其中第二个活动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下面我具体说课内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热情洋溢地对学生说: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件小礼物——《晏子使楚》的视频片段,你们想看吗?

  视频导入落点在:使学生认识 “生物的生长受一定因素的影响”,结合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有关”。不仅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还为后面的活动探究创设了情境。

  (二)活动探究,感悟新知

  ●活动一:生物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通过精问启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自己去感悟“生物的生存要依赖一定的环境”,然后再去自己寻找有哪些因素。在此基础上,学生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和分类就水到渠成了。

  ●活动二: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

  首先具体指导学生实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指导过程如下:

  如果不一致,我们应该怎么做?

  启发学生明确,应重新作出假设、设计方案等再次实验探究。

  教科书中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无疑是好奇心极强的初中生爱上生物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理由,同时也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最佳契机。本活动力求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具体指导学生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同时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学生亲身经历了这个实验,先操作,再体会感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来获得知识。

  6.活动完成后,我组织学生讨论:你打算将鼠妇如何处理?

  引导学生认识应该把鼠妇放回大自然,用实际行动爱护动物。

  对活动的总结还包括对本次实验过程的归纳总结,教师有意识地点出进行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

  那么除了光、水分外,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还有哪些呢?学生边看资料边感悟,再请一名学生归纳:

  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光、温度、空气、水分、土壤等

  没有生命的物体,称为非生物因素。

  ●活动三: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活

  在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中,是否还存在一些有生命的因素呢?

  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图片。

  学生交流明确:生物间的共生关系、竞争关糸、合作关系、捕食关系会极大程度地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活动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会影响生物的生活,每一种生物必须依赖

  一定的环境,那么生物只能被动地受生态因素的影响吗?

  让学生观察四组图片,感悟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必须

  适应环境,同时,生物的活动也影响着环境。

  通过实例让学生去感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影响。在活动中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展示一组人类对环境破坏的图片。

  让学生去感受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让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直面学生,让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震撼,强烈意识到环保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讲环保意识深植学生心中。

  教学环节(三)梳理总结,形成系统

  先由学生自我盘点这节课的收获,然后师生共同回顾,梳理板书:

  让学生在掌握“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并影响环境”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得到“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一基本观点,实现知识树的建构。

  教学环节(四)练习巩固,拓展迁移

  1.据图找出与水稻生长有关的生态因素。

  2.材料分析: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并将以前因好奇心产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一种理性的学习责任,鞭策学生去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

  3.课外探究:

  复习巩固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逐渐形成理性认识。

  五、优化思考

  1.本课活动设计避免了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建立、忽略生物学观点的形成。遵循实践—体验—感悟—建立概念原理—形成生物学观点的认知规律。

  2.本课探究性实验的过程始终注意对学生进行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对探究技能和方法的训练。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多多指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