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范文

杜畿传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优秀10篇)

时间:2023-10-19 20:28:06 综合范文

  【简介】下面是会员“xiariyue”收集的杜畿传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优秀10篇),供大家参考。

杜畿传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杜畿传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篇1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1、解释下面画线字。

(1)杨子之邻人亡羊 ( )

(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 )

(3)歧路亡羊 ( )

(4)既反 ( )

  2、补出省略成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3、翻译。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4、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结构助词,的;代词,羊;丢失;已经

  2、杨子 邻人

  3、岔道之中又有岔道,我不知(羊)逃到哪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4、事物(事理)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才不致于误人歧途)。或:做事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

杜畿传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篇2

  何易于尝为益昌①令,县距刺史治所②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③,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④不可夺。易于为属令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注】①益昌:今四川广元一带。②刺史治所:州郡长官的驻地。③腰笏(hù): 把手板插在腰带上。④隙:空闲,这里指时间。⑤属令:属于县的县令。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何易于尝为益昌令 ( )

(2)易于即自腰笏 ( )

(3)方春,百姓不耕即蚕 ( )

(4)偕骑还去 (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分)

  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小题3:请你结合文中何易于的言行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曾经 就正 离开

  小题2:百姓不是在耕种就是在养蚕,一点点时间都不能剥夺。(意思符合即给分)

  小题3:何易于的“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的语言和“即自腰笏,引舟上下”的行动,都表明他敢于直言,关心爱护百姓。(3分,结合言行1分,能说出“关心爱护百姓”2分,意对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尝、去”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较为固定,应译为“曾经”、“离开”。“即、方”根据语境,应译为“就”“正,正在”。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 “耕、蚕、夺”等。“耕、蚕”都是名词用作动词,应译为“耕种、养蚕”。“夺”在此句中应用“占用、剥夺”代替。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审题后从前向后读选文,找出写何易于的言行的句子,如语言“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行动“即自腰笏,引舟上下”。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他敢于直言,关心爱护百姓,能为百姓着想。

杜畿传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篇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去华,字信臣,开封襄邑人。幼励学,敏于属辞。召试,授御史台主簿,属三院议事,不得预坐。谓所亲曰:簿领①之职,非壮夫所为。即弃官归郑州,杜门不出者三载。

  建隆初,始携文游京师,大为李昉所称。明年,举进士甲科,即拜秘书郎、直史馆。以岁满不迁,上章自诉,因言制诰张澹、卢多逊、殿中侍御史师颂文学肤浅,愿得校其优劣。太祖立召澹辈与去华临轩策试,命陶谷等考之。澹以所对不应问,降秩,即擢去华为右补阙,赐袭衣、银带、鞍勒马。朝议②薄其躁进,以是不迁秩者十六年。荆湖平,命通判道州。去华上言:桂管为五岭冲要,令刘鋹保境固守,赖之为捍蔽,若大军先克其城,以趣番禺,如践无人之境。有诏嘉奖。

  从太宗征太原,监随驾左藏库,就命为京东转运使。雍熙中,王师讨幽州,去华督宋州馈运至拒马河,就命掌河北转运事。三年,知陕州,未行,着《大政要录》三十篇以献,上览而嘉之,因留不遣。会许王尹京,命为开封府判官。未几,有庐州尼道安讼弟妇不实,府不为治,械系送本州岛。弟妇即徐铉妻之甥。道安伐登闻鼓③,言铉以尺牍求请,去华故不为治。上怒,去华坐削一任,贬安州司马。

  真宗嗣位,迁给事中、知杭州。两浙自钱氏赋民丁钱,有死而不免者,去华建议请除之,有司以经费所仰,固执不许。在洛葺园庐,作中隐亭以见志。景德元年,改工部侍郎致仕。三年,卒,年六十九。

  去华美姿貌,善谈论,有蕴藉,颇尚气节。然不饰边幅,颇为清议所贬,以是不登显用。

【注】:

①簿领:谓官府记事的簿册或文书。

②朝议:包括有皇帝在的廷议或皇帝不在只有九卿、王大臣的集议。

③登闻鼓,是悬挂在朝堂外的一面大鼓。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不得预坐 预:预先,提前

  B.愿得校其优劣 校:较量、比较

  C.澹以所对不应问 应:回应,回答

  D.以是不登显用 显用:重用

  5、 以下各句中,全都表明张去华敏于属辞尚气节的一项是: ( )(3分)

①上章自诉愿得校其优劣 ②有死而不免者,去华建议请除之

③在洛葺园庐,作中隐亭以见志 ④簿领之职,非壮夫所为

⑤以趣番禺,如践无人之境 ⑥着《大政要录》三十篇以献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⑤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张去华从小就努力学习,在文章言辞上有一定的长处。后来被授予御史台主簿,但他觉得大丈夫不应久居人下,于是弃官回家乡,三载杜门不出。B.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二年,张去华中了进士并被授予官职。任职满一年没被提拔,他就上奏章指张澹、史师颂等文学肤浅,愿意与他们一较高低。

  C.雍熙三年,张去华知陕州,未出发时,写下三十篇《大政要录》献给皇上,皇上因此留下了他。后任开封府判官被尼姑控告而削官,贬为安州司马。D.宋真宗时,张去华任杭州知府。建议免除已死去那些人的人丁赋税,有关部门借口经费所仰,固执不许。后来在洛修建园庐,作中隐亭以表现心志。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文。(10分)

(1)朝议薄其躁进,以是不迁秩者十六年。

(2)道安伐登闻鼓,言铉以尺牍求请,去华故不为治。

参考答案:

  4、 A.(预:参与、参加)

  5、 C.(②表明张去华体恤民情,关爱百姓。⑤表明他有见识,有战略眼光。可能稍有争议的是:③张去华的主张没有被采纳,愤而在洛阳建园居住以见志,应该也是尚气节的体现;⑥写下洋洋洒洒的三十篇《大政要录》,应该是属文缀辞的表现,但内容却是施政方略,有点与题若即若离,所以正确选项里没选它)

  6、 A.(大丈夫不应久居人下错,壮夫,意思是大丈夫,但久字没有依据,应是他认为这职位没有决定权,不得预坐,就无法尽展其才,所以才说:簿领①之职,非壮夫所为。)

  7、【参考译文】

(1)朝臣们在集中评议(张去华)时鄙薄他的急于进取(热衷于仕进),因此(张去华)有十六年都没有得到升迁。(句意2分,薄 躁进和 不迁秩者十六年的句式)

(2)道安敲响登闻鼓,说徐铉用书信向张去华求情请托,(所以)张去华故意不惩治。(句意2分,伐 尺牍 治)

杜畿传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篇4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①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俎②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③偿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

  〔注〕①九奏:多种乐器同时奏响。②轩裳珪俎:轩,官员出外乘坐的车。裳,官服。珪(ɡuī)俎

  (zǔ),举行朝会、祭祀典礼时所拿的玉器等。③庶几:这里指“希望”、“期望”之意。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

  (1)六一居士初谪滁山:

  (2)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3)聊以志吾之乐尔:

  (4)未足喻其乐且适也:

  2.下列句中的“而”与“而屡易其号”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既老而衰且病

  B.泰山在前而不见

  C.心未老而先衰

  D.委而去之

  3.翻译下列句子。

  (1)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2)庶几偿其夙愿焉。此吾所以志也。

  

  4.你如何理解作者在甲乙文中所追求的.“乐”?

  

  参考答案:

  1.(1)降职 (2)责备、谴责 (3)故且、暂且 (4)明白

  2.D

  3.(1)拖累我的世事很多。

  (2)希望能实现自己的夙愿。这就是我记(起六一居士名)的原因。(意对即可)

  4. 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乐”,是闲适的田园之乐,是享受自我兴趣、爱好之中的乐。

杜畿传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篇5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

  尝试观于上志①,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必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故《鸿范》②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③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伯禽④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曰:利而勿利也。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

  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

  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⑥,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⑦长;行私阿所爱,用竖刀⑧而虫出于户。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

  【注释】 ①上志:古记,指古代典籍。 ②《鸿范》:《尚书》中的一篇。 ③或:有。④伯禽:周公之子。⑤周公:姓姬,名旦,武王之弟,成王之叔,辅助成王。⑥豆:摆设祭祀用的食器,名词作动词。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阿:偏私

  B.利而勿利也 利: 利益

  C.万物皆被其泽 被:蒙受

  D.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 比:亲近

  10.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其得之必以公 农人告余以春及

  B.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生而弗子,成而弗有, 弃甲曳兵而走

  D.其于国也,有不闻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1.下列句子全都能表明贵公的一项是:

  ①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 ②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③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 ④去其人而可矣

  ⑤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 ⑥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⑥ D.④⑤⑥

  1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以为,三皇五帝等古代圣王治理天下之所以能使天下太平,是因为他们首先做到了公正无私。

  B.周公教育自己的儿子,为政要利而勿利,目的就是教儿子做事要出以公心;楚人丢了弓却不肯去找,也是为了向世人表明自己做事出以公心。

  C.文中将孔子和老子并举,认为老子的心胸包容天地,对他的评价要高于孔子。

  D.本篇文章语言平实,善用事例。其中管仲素善鲍叔牙,但他并不同意在自己病故以后由鲍叔牙继任相齐,由此可以看出管仲的公正无私。

  13.翻译画线的句子。(8分)

  (1)甘露时雨,不私一物(2分)

  译文:

  (2)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3分)

  译文:

  (3)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3分)

  译文:

  参考答案:语文网

  9.B谋求利益

  10.D (A 凭借/把 B 用来..的方法/的原因 C.却/修饰)

  11.A(③询问治理方法,没谈到公 ⑥有私利之心不能做到立公)

  12.B楚人做事并非出以公心。

  13.(1)雨及 时地下下来,不偏私某一个事物

  (2)万物都蒙受天地的恩泽,享受天地的利益,却不知道这些恩泽和利益是从哪里来的

  (3)常常以自己不如黄帝为羞愧,对不如自己的人表示同情

杜畿传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篇6

  文言文比较阅读(11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

〔乙〕郭亻及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亻及 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亻及 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亻及 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亻及 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亻及 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 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

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太丘舍去(舍弃、丢下) B.则是无信(不讲信用)

  C.及事讫(完毕) D.先期一日(约定的日期)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相委而去 杂然而前陈者 B.计日告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C.遂止于野亭 骈死于槽枥之间 D.其为人若此 安陵君其许寡人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13.文段理解。(5分)

(1)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乙文侧重叙述。(3分)

(2)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至少两条)(2分)

  答案:

  10.A 11.C 12.那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吗?”(或:那客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13.(1)做人要讲信用(答出“讲信用”之意即可) 郭伋守信(或:郭伋不违信于儿童) 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2)答案示例:①要有礼貌;②要勇于改正错误;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④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⑤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⑥做人要言行一致。

杜畿传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篇7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1.解释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称:

(2)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法:

  2.文章划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断四处)

  老 父 在 太 丘 强 行 绥 之 以 德 弱 者 抚 之 以 仁 恣 其 所 安 久 而 益 敬。

  3.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

  4.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参考答案:

  1.(1)称赞,赞许

(2)效法

  2.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3.第一次问元方父亲在太丘为官时是如何赢得称赞的,第二次是问自己和元方父亲究竟谁效法谁。

  4.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意对即可)

杜畿传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篇8

  山市

  蒲松龄

  分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⑾,城市依稀⑿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山市的出现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到为初生阶段; 为发展阶段;是高潮阶段。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然数年恒不一见(恒:)

⑵无何,见宫殿数十所(无何:)

⑶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连亘:)

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依稀:)

⑸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逾时:)

  3、翻译下列句子。

⑴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⑵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参考答案:

  1、孤塔高耸、宫殿出现、城郭的出现、危楼的出现

  2、⑴经常;⑵不久,不一会儿;⑶连绵不断;⑷隐隐约约⑸过了一会儿

  3、⑴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⑵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意思对即可)

杜畿传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篇9

  送杨真序

  欧阳修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①,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②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③。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引:一种乐曲体裁。句意为“学弹了以宫声为主的几支曲子”。②道:通“导”,意为排遣。③尉:县尉。剑浦:地名。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退而闲居,不能治也 治:医治

  B. 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 乐:以……为乐

  C. 道其湮郁,写其幽思 写:书写

  D. 是其心固有不平者 固:本来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C.其能郁郁以久乎

  吾其还也

  D.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

  常以身翼蔽沛公

  10.下列各项中,都属于表达音乐特殊功能的一项是

①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 ②夫琴之为技,小矣 ③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 ④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 ⑤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 ⑥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

  A.① ② ⑥ B.③ ④ ⑤

  C.① ③ ④ D.④ ⑤ 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指临别时赠予的文字,内容多是推重、赞许、勉励等;本文是作者为赠别好友杨寘而作的。

  B.杨寘因没中进士,不得不到千里之外去当一个县尉,加之体弱多病,因而心绪郁结,作为好友,作者在文中对杨寘进行了直接的劝慰。

  C.本文语言形象生动,作者运用比喻和联想,把抽象的琴声描绘得可亲可感,并以自己的切身体验着力写了琴声对陶冶性情的作用。

  D.作者作“琴说”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慰藉,在似促膝谈心中给人以劝导和抚慰,深情厚意寓于悠闲平静之中。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 (3分)

  译文:

(2)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3分)

  译文:

(3)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2分)

  译文:

[参考答案]

  8.【答案】C【解析】写,通“泻”,宣泄、排除、排遣、抒发。

  9.【答案】A【解析】(A,“之”字都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均为介词,第一个“于”译为“向”“从”;第二个“于”译为“在”。C,第一个“其”为表疑问,译为“哪里”,第二个作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译为“还是”。D,第一个“以”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第二个“以”介词,表凭借,可译为“用”“拿”。

  10.B

  11.【答案】B【解析】作者并没有直接劝慰友人,而是以琴声为喻劝慰杨寘以弹琴来寄托情怀,排遣忧愁,养神祛病。

  12. (1)等这技艺到了极点,(发出的声调)大的是宫声,小的是羽声,(“及其至”,2分;“其余地方翻译无误且语句通畅,1分)。(2)我的朋友杨君,喜欢研究学问,很会写文章,屡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考中。(“累以进士举”,2分;其余翻译无误且语句通畅,1分。)(3)等到依靠祖上的勋绩,才调到剑浦去做了县尉。( “及从荫调”,1分;“为尉于剑浦”1分;)

杜畿传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篇10

  阅读《赵普》,完成问题。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普少习吏事 ( ) ②读之竟日 ( )

③普颜色不变 ( ) ④他日补缀旧纸( )

  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3、说出下面典故与赵普有关的一项是( )

  A、闭门读书

  B、半部《论语》治天下

  C、凿壁借光

  D、闻鸡起舞

  4、.用文中原句回答:

(1)宋太祖劝赵普要多读书的原因是:

(2)读书给赵普带来了什么好处:

  5、简要说说本文写了赵普那两件事?

  6、 阅读文章后,你认为赵普是怎样的一个人?

  参考答案:

  1、熟悉 整日 脸色,神色 修补

  2、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多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3、B

  4、(1)普少习吏事,寡学术

(2)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5、刻苦读书、为国荐才

  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