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以下是热心网友“ztqm6503”收集的中元节的习俗有哪些【最新4篇】,供大家品鉴。
中元节的习俗有哪些 篇1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尤以华南,是七月十四日,相传是宋朝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在汉字文化圈不少地区都有相关的节日活动,“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
相传那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养;无主孤魂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至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举行设食祭祀、诵经作法等“普渡”、“施孤”布施活动,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某些地区在这一天会有普渡的习俗,称为“中元普渡”,后来更发展为盛大的祭典,称为“盂兰盛会”、“盂兰胜会”在河南省中元节有个小习俗,就是在中元节那天在自家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香纸来祭拜先祖。
中元节的习俗有哪些 篇2
鬼节:相传到了这一天,阎罗王就会打开地狱之门鬼门关,让关押的鬼类出来自由活动,直至七月结束才回归地府。因此,民间便盛行在这段时间对死去的亲人进行拜祭招魂,烧冥钱元宝,纸衣蜡烛,放河灯,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灾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气。
中元节的习俗,主要有人们熟悉的招魂祭祖、做法事道场和放河灯三项
招魂祭祖:
这里的招魂不同于人刚死的招魂,后者是人死之后,为了使其魂魄归于尸体和墓穴,不至于游离在外成为孤魂野鬼而进行的仪式。前者的招魂则更加世俗化和具有亲切感,是对死去亲人的深情呼唤。有设祭祀酒菜、点香燃烛、烧纸钱等仪式,在祭祀完毕,全家人方可食用祭祀用过的酒菜。
做法事道场:
这场超度胜会是佛家普渡众生思想的具体展现,往往办得极为隆重,高僧云集,场面浩大。还往往在期间请戏班上演有关冥界神鬼故事的大戏,比如《钟馗嫁妹》、《白蛇传》等,颇得农村群众的喜爱。
放河灯:
大约起源于南北朝梁武帝时期,当时只是僧人在放生池里放河灯,后来流传到民间。成为人们表达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的美好习俗。可是现在已经很难看到放河灯的活动了。
其他习俗:跳钟馗、发平安米等。
中元节的习俗有哪些 篇3
中国人自古讲求孝道,所以才促使中元节代代相传。人们认为逝去的人也有只是到了另一个空间,生活还是照样的过。只不过不能够与阳间的人接触,而中原节也算是团结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冥司会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让逝去的人回到阳间与家人相见。所以中元节的来历是因为阳间的人为表孝道、体现对家人的思念而设立的日子。
什么是中元节。为和被成为鬼节呢?鬼节就是农历七月中元节,相传七月十四,是一年中阴气最重的一天。传说这一天的子夜时分,停留于荒郊野外会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观。百鬼从奈何桥上过来,冥司会点起大红灯笼引领他们,朝着阔别已久的阳界浩浩荡荡而来。所以这一夜,不宜外出。因为夜间是人阳气弱,鬼阴气重的时候,如外出游荡,容易撞见“不干净”的东西。
说完了中元节的来历,我们在来浅谈中元节的祭祀。中元节白天,家中要准备好吃食祭祀祖先,有些还要举行家宴,供奉时行礼如仪。酹酒三巡,表示祖先宴毕,合家再团坐,共进节日晚餐。到了傍晚,一家老小便携带好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这样做的寓意是让逝者认准亲人,前来领去祭供之物。画圈之后需在禁区中心点燃纸钱、衣物,让逝者在阴间能够吃饱穿暖有钱花,才不至于滋扰阳间的人,烧完钱纸便要开始送祖先上路,回归阴曹地府了。
如今中元节、清明节这类祭祀的日子早已深入人心,每年的这两个日子,几乎家家都会参与其中,前去坟头祭祀,或是夜晚焚香,为了就是表现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除了祭祀家人之外,有些地区在这一天还会请出地藏菩萨、钟馗像、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供奉参拜,希望他们能够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保佑家宅一方平安,免受不洁之物的干扰。
中元节的习俗有哪些 篇4
1、夜游
晚上是他们的天下,最好不要出门,免得碰到“好”朋友;
2、床头挂风铃
那是作死的节奏风的;
3、偷吃祭品
那是他们的东西,未经它们允许和他们抢吃的,它们会生气,然后就会整你;
4、晚上晒衣服
如果他们看见你的衣服感觉非常好看,就会拿去穿,然后再还给你时,那衣裳就会有它们的气味(要是真不舍不得这件衣服可在白天中午阳光最足时候用开水浸泡3天);
5、靠墙
它们喜欢阴凉的地方,墙边也是他们的最爱,所以不要靠墙,否则很容易被它们鬼缠上;
6、披头散发睡觉
中元节,俗称鬼节,又叫七月半、亡人节。中元节是儒、释、道三教一源的华夏民族传统的节日。也就是说,在这一天,儒家、道家、佛家都来过这个节日。忌披头散发睡觉。鬼月,到处都是在外游荡的孤魂野鬼,如果披头散发,小心被它们误认为同类,硬要叫你起来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