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范文

我这样上《两小儿辩日》精品6篇

时间:2023-10-21 08:14:56 综合范文

  下面是会员“beidongjigu”分享的我这样上《两小儿辩日》精品6篇,欢迎参阅。

我这样上《两小儿辩日》

我这样上《两小儿辩日》 篇1

  一、说教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社九年制义务教育十一册里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两小儿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品质,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二、说教案

  《两小儿辩日》一课是培养学生的初步感知文言文的好课例,因此我教授本课时训练重点确定为:

  1.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疑难字词,能根椐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两小儿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预习:

  1.熟读课文大概了解文意。

  2.搜索关于孔子的资料(生平、言论)。

  3.思考课后练习题。

  三、说教法

  本堂课因为是孩子们初学古文,所以在本文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乐读趣学,自主感悟。通过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文章,教师适当点拨,讲解。重视古文的读,要求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读懂文章的意思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四、说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主要以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习为教学主线,去营造一种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学习氛围,以接受变探究的演化形式,逐步深入,让学生在学习中解惑,积累。从而解决出学生学习古文的困难,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学法,快乐轻松地学习古文。

  五、说过程

  (一)引导释题,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复习旧知引入新课的方法,由“辛”字入手,加部首说“辩”字导入课题,解释“辩”字的字义,从而以“辩”字贯穿全文,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两小儿辩论太阳,此时教师则引导学生再一次读课题,然后层层深入、质疑,两小儿辩论太阳的什么呢?让孩子深入思考,以此交待了学文的目的,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二)指导学法

  由于学生初学古文,所以困惑重重,在此我让学生充分交流初学古文的感受,从而总结出古文不好读,不好懂,明确了学习古文的方向和目标,紧接着老师配乐范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古文的美,学生通过倾听总结读法。学生自由练读,并由此解决了古文不好读这一难点,就是让我们多读,反复读,紧接着教师趁热打铁牵出古文不好懂的这一难点,学生各抒己见,自己总结出学习古文的方法,老师再一次强调出学习古文的目的就是读懂意思,读出韵味。

  (三)依照学法逐步解文

  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我进一步质疑:这篇文章到底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学生概述的过程中,交流孔子这一人物,为后面学习文章,揭示人文内涵,做好铺垫,并且在学生概述故事内容的同时,又紧接着质疑:孔子在什么情况下遇见两小儿的?无形中对文章第一节内容就在老师质疑,学生解疑的过程中完成了学习。并在此强调“斗”的含义,过渡到第二节的学习,明确两小儿辩论的观点,通过分析“也”字,重点指导学生的朗读,由此以“辩”为主线,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学习,后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三四节的学习,通过抓重点字词、分析句式、课件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斗时各持的理由是那么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的,以理解促读,读出味道,读懂意思,老师在这则起到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重点把握住了文本的内容,体现了文本的工具性。

  (四)研读课文,读后明理

  最后,我重点抓住孔子“不能决”,让学生体会人文内涵,让学生交流孔子的言论并结合搜集孔子的资料,体会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学无止境的道理,学习两小儿勇于探索,善于观察,勤学好问的精神,并将两小儿提出的问题设计成以教师提供资料,学生课后解决的方法,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

  (五)总结拓展,延伸课外

  初次学古文不能只学不积累,积累什么?积累的就是我们的学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让学生感受古文与现代文不同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出学习古文的方法,对学生今后学习古文打下基础,这样从开始学生讨论学法,到教师最后总结学法,无时不体现,我们学的主动不仅在学内容,还在学方法。也正体现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理念,最后布置学生回去讲故事,排课本剧的形式,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整堂课最终做到的是以理解促读,以读明理的办法,一步步扎扎实实学好古文。

  六、说板书

  从字数上看板书有些繁琐,但我认为板书总是为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服务的,为了让学生能直观的理解,我从题眼“辩”字为主线到两小儿辩论的观点,理由最后结果,让学生观其则明文意,梳理出文本的内容。

  总之,初次尝试文言文的教学,我的这堂课中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略,根据课堂反馈定论),但是,我最终能较好地体现了我此次课堂教学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学生要学的有收获,而我教的要扎实,也希望各位老师能为我提出宝贵的意见。

我这样上《两小儿辩日》 篇2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对“辩”质疑,初知大意

  1.师:看课题,你还能就“辩”字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设问题:a、两小儿是怎么争辩的?b、他们争辩的结果怎样?)

  2.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读课文。

  a、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读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

  b、师:刚才同学们第一次读课文,读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吗?

  生:说说朗读中的困难。(如:不易断句,有些不顺口等。)

  c、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课文朗读,大家认真听朗读,看看别人是怎么停顿、断句的,认为必要的,还可以在书上作上记号。(课件:动画情景,课文朗读)

  学生:听朗读,作记号。

  师:有收获吗? 学生:交流在朗读上的收获。(如某些地方的停顿、断句、某个字的读音,语气等。)

  d、教师对个别难的地方重点指导。

  课件出示:画有停顿符号的课文(略)

  强调:知=智 读音 zhì

  e、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

  d、检查读课文

  现在请几位同学一起来把课文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力高度集中,我开个头,叫到谁,谁就接下去读。

  师: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生1:一儿曰……而日中时近也。

  生2:一儿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又有两个学生继续读下去。

  3、再读课文,初知大意

  师:我们连起来把课文念一遍,注意生字的读音,根据注释能不能说说故事的大意。

  三、明“辩”字义,初步理解

  1。师:课题为《两小儿辩日》,现在你们找出课文中写到“日”的句子。

  师:课题不算,有几个“日”?

  生:八个“日”。

  2.师:找八名学生分别读写“日”的句子

  3.师:我们一起把这几个带“日”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

  师:把这八个带“日”的句子合在一起,讲的就是一个字,什么字?

  生(齐):辩。

  师:很好,根据课文再说说“辩”是什么意思?

  生1:争论。

  生2:辩论。

  生3:两个人在同一件事上有不同的观点,反驳对方。

  师:如果你建议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词,你认为该写什么?

  生3:反驳。

  师:还有一个词更准确,它叫“辩驳”。(师板书:辩驳)如果用文中的词来说,那是什么?

  生(齐):辩斗。

  四、演“辩”经过,感受氛围

  师:怎么才是 “辩斗”呢?联系生活,同桌之间分好角色,放开声音“辩斗”,把这味读出来。(同桌辩斗。)

  师:请了两名学生辩斗

  大家点评

  师点评后,再请两小儿辩斗。

  师生再点评。

  师生合作朗读,师的语速不断加快,字字清晰、坚定,又增加词语等不断煽情,让学生的情绪高涨,师生辩论达到忘我的境界。

  五、品“辩”内涵,悟儿品质

  师:这一辩辩出了什么?

  学生从中感悟两小儿聪明、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的品德。

  师:我们一起再来辩一辩,左边三个小组当小儿1,另外三个小组当小儿2。

  (全体学生辩斗,老师在一边点火煽情。)

  六、解“辩”之谜,获得新知

  师:如果你当时就在现场,你赞成谁,反对谁?

  学生发表见解。

  师:我们来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请看大屏幕。

  师出示其中知识幻灯片

  七、揭“辩”之果,悟子品质

  师:这个知识难吗?

  生:不难。

  师:从哪儿看出来?

  生1:孔子不能决也。

  生2:孔子不能决也。

  师:辩斗的结果究竟如何?

  (生齐读——孔子不能决也。)

  师:透过这句话,你看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魅力?

  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师:在两小儿看来这么简单的问题连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孔子都不能决也。难怪,两小儿笑曰……

  生:孰为汝多知乎?(师板书:知)

  师:什么是“知”?

  生1:知道。

  生2:知识。

  生3:学问。

  八、为子续“辩”,学无止境

  1.师:假如你就是孔子,听了两小儿的话,你会怎么想,怎么说?请用笔写下来。如果你用白话文写,那自然是件驾轻就熟的事;如果你愿意尝试用文言文写,那最好。

  2.(学生练笔。)

  3.交流共享

  师:好,孔子们写好了吗?

  师:老夫子,孰为汝多知乎?

  生1:我乃凡夫俗子,怎能样样精通?(师叫她在黑板上写下“凡夫俗子”)

  生2: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生上台写下“后生可畏”)

  生3:哎,知之……(结结巴巴说不下去。)

  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生4:如此简单的问题,我还答不上来,愧矣。(生写下“愧矣”)

  生5:这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呀!(生写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生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生7:天下之大,无所不能,无所不通者无也!

  4.师结束语:

  孔夫子们,可畏的后生哪!两小儿辩日不但辩出了两小儿的童真童趣、实事求是、细心周到、观念不同,也辩出了“学无止境”的道理。让我们看到一位虚怀若谷、实事求是、学而不厌的孔子。孩子们,这不是知识,这是知识下面加一个太阳,(师板书:日)这是什么?

  (生齐读“智”。)

  师:让我们记住这两个有智慧的小儿,记住这个智慧的孔夫子。

  九、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2.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

我这样上《两小儿辩日》 篇3

  一、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

  师:在学这篇课文之前,教师想问一下你们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那么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吧!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好吗?

  (学生初读课文)

  师:大家都读了一遍课文了,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们碰到了什么困难吗?(学生回答)谁来说说怎么去读这些文言文比较好呢?(学生回答,结合学生回答师作文言文朗读指导)

  师:现在你们有信心去再读课文吗?

  (学生再读课文)

  师:谁想读来大家听听?(指名读)谁还想读?(指名读)谁还想读?让举起手的小朋友一起读吧!(学生读)

  师:大家都读得很好。老师也想读读,你们愿意听吗?

  (老师范读课文)

  师:你们觉得我读得怎么样?(学生评议)谁敢站起来说我比老师还读得好?(指名再读)

  师:我们读了这么多次了,你们都读出一点什么来了没有?谁想来说说?(学生述说)

  三、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课文。

  师:你想怎么样去学习这篇课文呢?谁来建议建议?谁的建议最好我们就用谁的方法。

  (学生谈方法)

  师:我也有几种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你们想知道吗?(老师介绍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诵读)和根据本文可采用的好方法(辨论、表演))

  师:这么多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呢?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去学习课文吧!可以独自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

  (学生自学课文)

  四、学生汇报。

  师:看样子大家都学得差不多了。谁来汇报一下?

  (估计有分角色朗读、辨论、表演等形式,在学生汇报时可引导其他学生的评价。)

  五、分清正误。

  师:请读懂了课文的同学举手看看。可老师读来读去却有两个不懂的问题:一、这两个小孩倒底为了什么问题争了起来,是争太阳的大小,还是争太阳与人的远近?二、他们倒底谁是对的?

  (无疑这又将引起学生的又一轮争论。在他们的困惑无法得到解决时,我相机给他们科学的解释。)

  六、弄清寓意。

  师: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学生述说)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七、拓展。

  师:在文言文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美丽的故事等待着大家去发现呢!你们想去吗?那么赶快行动吧!

我这样上《两小儿辩日》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生字。

  2.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教具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法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作业:熟读课文

  小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我这样上《两小儿辩日》 篇5

  今天我学习了《两小儿辩日》这篇古文。文章讲述了两个孩子请教孔子:“太阳何时离人们近,何时离人们远。”这样一个问题,孔子十分诚实说他不知道的故事。

  当老师提问时,当同学们请教时,“不知道”这普普通通的三个字说出来却是那么的难,是怕老师批评,还是怕同学们嘲笑,自己难堪?

  孔子自己也曾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也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要实事求是。不知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不知道,还要不懂装懂。

  从这篇文章里我体会到孔子实事求是。勇于说“不知道”的精神;同样也体会到了学习是无止境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还要学会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我这样上《两小儿辩日》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下列词字句的读音和意思

  东游、故、去、车盖、盘孟、探汤、孰为汝多智乎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知识。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流利地朗读古文的能力,并达到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理解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三、情感目标

  1、学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2、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日》中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探求真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求真美。

  【学法引导】

  1、这则故事生动活泼,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在加强诵读训练的同时,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并结合印发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讨论时,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常识、历史典故等,教师将有关材料印发给学生。

  3、掌握“东游、故、去、车盖、盘孟”等词语的.意思。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是朗读短文,并理解故事所深含的道理。指导学生在熟读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同时指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

  2、难点是《两小儿辩日》的思想内涵。

  解决办法:将短文中三者的言行与复杂的科学知识作比较,体会古人对知识的执著探索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1、涉及的科学常识、历史典故、课后堂练习等打印资料。

  2、多媒体课件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

  2、引导学生自行疏通文章,达到能够复述的程度。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力争达到当堂背诵、

  4、在对故事内容加深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阐述故事所说明的道理,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如: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孩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5、课后扩展:安排一节语文时间活动,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

  【教学步骤】

  1、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熟读理解文章。

  3、分析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4、再次研读课文,继续深入探讨,加深对文章蕴涵道理的理解。

  5、理解掌握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实践,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学习历史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大学问家——孔子,他博学多闻,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但现在有这么一个问题,连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都无法判断解决,这是个什么样的问题呢?现在我就带大家到《列子·汤问》中去看看孔子是如何被难倒的、

  多媒体出示课题——《两小儿辩日》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⑴ 初读题目能获悉什么信息?

  ⑵ 两个小孩在争论关于太阳的什么问题?

  2、大家课前初看课文,感觉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

  困难:难读,有些词语难理解

  解决方法:多读,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结合注释读明白;理解大意读通顺、(多媒体显示“方法指导”)

  3、分别范读,扫清生字障碍,读通读顺课文

  4、在理解的基础上试着复述课文

  5、解析课文

  ⑴ 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其它……)(多媒体出示“问题”)

  ⑵ 文中多次出现“一儿曰,一儿曰”,请给两小儿取名,理解争论的内容,观点是什么?有什么理由?(多媒体出示)

  初出 日中

  小儿甲: 近(大如车盖) 远(小如盘盂)

  (以太阳大小判断离人远近)

  小儿乙:远(沧沧凉凉) 近(热如探汤)

  (以感觉冷热判断离人远近)

  结果:孔子不能决也。

  三、朗读背诵,深入探讨

  1、分角色朗读:旁白、小儿甲、小儿乙

  2、探讨:(多媒体出示问题)

  ⑴ 对于两小儿辩日,孔子这么大个学问家也不能决也,说明什么?孔子不能判断解决,那你们能判断解决吗?

  教师提示: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根据现在的科学知识判断,早晨中午太阳是一样的距离。(参考所发资料)

  ⑵ 读了这个故事,你还得到哪些启示?(从不同角度探讨)

  从两小儿辩斗的角度:人的感觉与太阳离地球的远近是两小儿争论的话题,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涉及知识面很广,古人不可能完全给予解释。但他们发现了这种自然现象,并努力寻求正确答案,这种多角度思考,探求真理的精神确是难能可贵的。

  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宇宙是无限的,知识无涯,学无止境,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再次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创作实践

  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呢?请大家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编写《新两小儿辩日》,并且尝试表演。

  注:① 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

  ② 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

  五、总结

  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一些自学文言文的知识,这样不仅能游弋于古典文学的海洋,而且能汲取营养,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六、布置作业,拓展迁移

  1、熟读背诵课文,复习重点文言实词的读音和意思。

  2、拓展迁移《庄子刺虎》(印发资料)

相关热搜